10.08 陝西隴縣的絲綢之路遺產

隴山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所經過的第一道巍然屏障, 古往今來,不管使者、官員、軍隊、商賈、僧侶、詩人,他們只有翻越了隴山,才能到達河西走廓,遠走西域、中亞、西亞,實現偉大的理想和抱負。

陝西隴縣的絲綢之路遺產

隴山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以嶺高谷深、聚險可守聞名於世,地處陝甘交界的陝西隴縣,古稱隴州,是歷史上中原連接西域的重要通道,被世人譽為絲綢之路的咽喉部位。

漢代以來,一直到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兩代,張騫“鑿空”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經,文成公主遠嫁西藏,都從關山古道經過。關山古道是中國史冊和歷代文人墨客經常提及的重要通道。

關山古道是古人跨越關山(即隴山),溝通中原和西域的通道,分三條線:秦家源古道,咸宜關道和關隴大道。

北線秦家源古道:

關山古道的北線,即秦家源古道,是關山古道最早的一條幹道。這條幹道的大致走向是從張家川縣恭門鎮經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至隴縣固關。

南線咸宜關道:

從隴縣西行經咸宜關村,在崖付溝口分途進溝,一路上行經馬鞍子、駱駝巷、鬼門關至蔡子河,再經驛程溝至長寧驛,一路經碑誌梁,出黑溝接南寨鋪。

中線即關隴大道。

開闢於西漢初期,由固關、大震關、安戎關、付汗坪分岔上老爺嶺,下山直通馬鹿,再經恭門直指隴城,或由馬鹿向南經長寧驛至清水、天水,從而形成了絲綢之路過境天水的南北兩線。

陝西隴縣的絲綢之路遺產

關山古道中,作為官道使用時間最長的也就是隴關道,它和古絲綢之路的關係最為密切,“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說的就是當時關隴大道繁盛的景象,自秦漢以來,關隴大道馬不停蹄,人未斷流,絲綢、陶瓷、茶葉、戰馬從這裡往來中西,僧侶、官員、軍隊、商賈都從此經過,關隴古道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這盞長明燈從未熄滅。

出隴縣30裡,就到達固關。固關是隴縣西行翻越隴坂的第一站,《永樂大典》有“固關站,有馬200匹”之記載。固關腳下有固關鎮,鎮名因關而起。由於交通上的便利,固關鎮是隴縣重鎮。

陝西隴縣的絲綢之路遺產

位於曹家灣鎮的咸宜關在古代都是重要的關口,常年駐紮軍隊,有官員駐地管理 ,周邊有教場原村(古代練兵場地)、三里營村(駐軍)和五里墩村(烽火臺),直到現在當地人都稱到咸宜關的公路為官路。

陝西隴縣的絲綢之路遺產

隨著隴海鐵路、寶中鐵路和寶天、寶平、西蘭公路和寶漢高速公路的開通,關山古道早已荒草萋萋,大震關、安戎關已失去昔日的風姿。然而,關山古道、大震關將永恆不朽,作為歷史與傳說,自然和人文,景觀與名勝將永恆不朽,魅力依舊。是隴縣當地重要的旅遊資源,如何利用好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一個重要課題,值得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