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资治通鉴》赏读:韩信

《资治通鉴》赏读:韩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每当读到这句话时,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一手导演了“垓下之战”,逼得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的韩信。在那个“秦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的时代,将星辈出,裹挟着六国的不甘在中原大地上再一次上演了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相互吞并,相互联合的过程中,韩信实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跨越。

关于韩信,有太多的故事要说。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渡成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他以微末出生,崛起于战阵之中,在汉中时分析项羽的性格缺陷,为刘邦定下东进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多次拯救刘邦集团于危难之间,被后人奉为“兵家四圣”,有“兵仙”之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为汉王朝统一天下,奠定四百年统治的一代豪杰,竟然被以谋反的罪名所杀。

公元前196年【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

真的是功高盖主吗?因为强大的军事能力以及军队的忠诚度让刘邦所忌惮,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力及威严才痛下杀手?

在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众所周知,樊哙是跟着刘邦起兵的汉朝元老级人物,而记载中发生的时间却是韩信已经因为被人诬告谋反贬为“淮阴侯”之后,即便这样,樊哙仍旧对韩信跪拜,口称大王。由此可以看出,韩信在军队之中的威望之高。

但是,仅仅只有这个缘由吗?韩信是否“作死”了呢?我们来看看司马光的评价: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在司马光眼里,韩信首先是有功劳的,“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信之功也”。而且在楚汉战争的尾声,面对刘邦集团的步步紧逼的态势,项羽曾经劝说过已被封为齐王的韩信,原意相互联盟,三分天下。而韩信手下的一个谋士蒯通也劝说韩信抓住时机,叛汉自立。但是韩信都因为感念刘邦的提携之恩,【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拒绝了一次又一次的权位诱惑。既有功劳,又忠心耿耿,这样的韩信仍旧被杀,难道不是刘邦有负于韩信吗?

但是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韩信灭了齐国,不仅不禀告刘邦,甚至还自封为齐王,逼着刘邦承认;而在汉军追击楚军时,韩信爽约而不发兵堵截。在这个时候【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韩信的失败,在于他的性格。【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作为一个统兵征战的大将,不去修缮自己的品德,却只是盯着眼前蝇头小利,处处想着如何或许更多的利益,但是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没有始终将德行放在首位,于是才有了自封齐王,背信弃义这样的举动。或许吕后与萧何骗取韩信到宫殿之中而将齐抓获是于理有亏的,但是韩信的种种举动,却最终招致了“夷灭宗族”,身死人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