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棣到底有多厉害?

用户58908522447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代帝王,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

朱棣于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他曾经在凤阳生活过一段时间,对民情有一定了解。洪武十三年,他奉命就藩北平(今北京 ),多次参与攸关大明北境安全的军事活动,并两次随徐达出征大漠,讨伐北元,进一步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实力雄厚、威震一方的藩王。太祖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晋王朱㭎相继死去,燕王朱棣不论是在军政经验还是军事实力上都堪称翘楚,而且在家族排序上也是当之无愧的诸王之首,他以为储君之位非己莫属,不想朱元璋爱屋及乌,竟指定由故太子朱标之子、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死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之策,朱棣在奇僧姚广孝的策动下,于建文元年(1399)7月发动“靖难之役”,经过浴血鏖战,燕军于建文四年6月攻克南京,朱棣夺取了侄儿的皇位 。他将次年(1403)改元永乐,是为永乐帝(1403——1424年)。随后,他开始了其长达22年的统治。

明成祖朱棣虽然也算一代英主,可他在夺位成功后对不愿服从的建文旧臣大开杀戒,其手段很是残忍暴戾、骇人听闻。一代大儒、建文辅政大臣方孝孺,因再三拒绝为朱棣草拟上位诏书,被恼羞成怒的朱棣下令车裂而死,被牵连进此案而遭杀害的无辜者多达800余人,史称“诛十族”。

类似于方孝孺惨案的事件很多,比如齐泰、铁铉、黄子澄、卓敬、练子宁等案,被牵连诛杀者更是数不胜数,《明史》说许多地方竟被屠戮一空,乃至“村舍为墟”。 有人将朱棣这种顺藤摸瓜、斩尽杀绝的冷血手段称作“瓜蔓抄”。

令人惊讶的是,这么一位用武力夺位、嗜血戾狠的人,又被称为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史载,永乐在位时期,对明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大力营建故宫并迁都北京,还大力开发辽东(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夯实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率先实施改土归流的委官制。为了肃清蒙元残余势力对大明边境的袭扰,他亲自统兵五征漠北,对残元势力打击甚大,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他还派三宝太监郑和率大型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中外物资文化交流,据说有4个国家、地区的国王随郑和船队7次来访大明 ,其中有3位死后葬在中国,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佳话。《明史》载:“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就是对这段历史的如实记录。

朱棣在位期间还积极扶植、发展文化学术,尤其重视对典籍的整理,组织大批人力编纂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永乐大典》。他还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还将之命名为《文献大成》。他还征集民夫疏浚大运河,使其在沟通国家南北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总之,明初国力空前强盛和明成祖永乐大帝行之有效的治国方针是分不开的。

明末大思想家、哲学家李贽说:“我国家两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之力也”。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虽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但也算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开创型君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残元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后改成祖。明成祖朱棣是一位性格复杂、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但不容否认的是,他的文治武功不仅对明王朝,而且对后世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大明王朝可以说是在我国历史中颇受争议最多的一个朝代,明王朝共有十六位帝王,有人说大多数都是碌碌无能之辈,而有人却说大明朝很不一般,出现了至少三位千古一帝相媲美的帝王。第

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个便是明思宗朱由检,最后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朱棣。


如果说这三个帝王里谁的手段最狠威慑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肯定是朱棣莫属了。明朝最能拿出来手的事,基本上都是朱棣搞出来的。单从郑和下西洋来说,彰显出世界大国的胆识和魄力,单说郑和下西洋打造的巨大宝船,就足以站在世界巅峰了。

作为明朝手段最凶狠的一个皇帝,明成祖朱棣不仅文能治国,而且武力还能镇压四海八荒。那么朱棣是如何继承皇位的呢,其实明太祖朱元璋并不喜欢朱棣,甚至在驾崩之前将皇位传给了比较无能但是非常喜爱的朱允炆,并为朱允炆的后路做好了一系列铺垫,削弱了朱棣及其他叔叔的实力,但朱允炆可以说是明朝之中昏庸皇帝的代表了,其性格优柔寡断,也容易听信他人的谗言,这就为他之后的战败奠定了基础。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权臣中有不少都是实力很强的,比如耿炳文,在朱棣刚开始造反时,朱允炆派耿炳文镇压,成果可以说是非常好,将朱棣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但在此时朱允炆却嫌耿炳文打得太慢了,随后让李景隆替换了耿炳文,结果几十万大军却被朱棣仅有十几万人的军队打败,李景隆开城门放朱棣进入南京。从用人来看,朱允炆的眼光就实在是有些差强人意了。成为皇帝后的朱棣曾多次御驾亲征,曾五次御驾亲征蒙古。然而朱棣曾有一项政绩在历史中并没有过多记载,那就是剿灭了狂妄自大的越南之地,并将它收入到中华的腹地,成为了明朝的一个省!“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不只适用于汉朝,而明朝也是有过这类似的辉煌。

明成祖朱棣的用人独到之处,要说朱棣的雄才谋略,与朱元璋相比还是相差很多,不过单看用人,朱棣的眼光就要比朱元璋强太多,从朱棣选拔的人才来看,杨荣、杨士奇与杨溥这“三杨”在朝廷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朱棣的恩威并济与赏罚分明的政策使选其臣子在朝任职期间一直都尽心职守。正式有独到的用人之慧,快速的稳定下了刚刚建立三十多年的大明王朝。

因北平是其发家之地,称帝后一直有心迁都。随着国力的越发强盛和北部少数民族的不安更加坚定了他迁都的决心,更是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祖训。决定自己尽力亲为,镇守国门。也为他的子孙做出了榜样,明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也为我们留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城(故宫博物院)。


品读武器装备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1360年5月2日出生,1367年正准备登基称帝的朱元璋决定给当时他已出身的七个儿子的乳名改为正式名字,就是在这一年7岁的四皇子正式被命名为朱棣。1376年17岁的朱棣和一帮兄弟奉父皇朱元璋之命去外地就藩,他的封地是燕京北平,封号燕王。就封燕王之后的朱棣致力于同逃回草原的蒙古北元旧部之间的战争以捍卫明朝边疆,在这一过程中他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作为四皇子的燕王朱棣不仅手握一方军政大权而且在家族尊序上也成为了诸王之首。

当初朱元璋在分封诸王时为抵御北方蒙古势力的卷土重来而刻意加强了捍卫北方边疆的秦、晋、燕、宁诸王的势力。在朱元璋晚年诛杀功臣宿将的过程中北方各地的军政大权逐渐为诸王一手操纵。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刚一登基就意识到:自己那帮年富力强又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皇叔们压根就没瞧得上自己,于是他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秘密商议削藩,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以燕王朱棣为首的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

1399年七月朱棣设计擒杀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命令自己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应该说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一开始是占尽优势的——毕竟他手中掌握着大明王朝的正规军,而朱棣手中只有北平一镇之兵。也许是因为朱允炆自以为稳操胜券竟命令前去平叛的将领”不许伤害燕王,不可使朕背负杀叔父的骂名“。朱棣得知此事后每每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平叛大军因皇帝有旨而不敢冒犯燕王,以致于平叛大军总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被燕王的军队击败。尽管朱棣一再战胜前来讨伐他的军队,但他也无力扩大自身地盘,毕竟对手的实力比他不是强一点两点。就这样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之后朱棣的地盘没增加多少,而朱允炆的军队也因投鼠忌器而拿朱棣没辙,双方就这么相持着。在这样的局面下朱棣的谋士道衍和尚姚广孝建议他:不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打,而是轻骑挺进直取南京。朱棣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在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燕军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军渡江攻克镇江后直逼朱允炆所在的南京。负责南京城防的谷王朱橞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主动迎接燕军入城,至此南京陷落,与此同时宫中发生了一场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在这场大火中不知所踪。

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绝臣下连续多次的反复劝进后宣布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朱棣继位后首先要处理的当务之急其实和建文帝朱允炆一样——就是处理和地方藩王的关系:当初朱允炆就是因为处置不当逼反了朱棣,如今朱棣当了皇帝依然要削藩,只不过他做得更加巧妙。继位之初的朱棣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以安抚诸王。但当其皇位较巩固之后就继续实行削藩之策: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

朱元璋时代为强化皇权专制而废除了历代沿袭的丞相制度,从此中央六部直接由皇帝领导。这样做的负面效果是事无巨细都得皇帝亲力亲为,以致于皇帝自己加班加点也无法将政事处理妥当。有鉴于此的朱棣完善了内阁文官制度:在朱棣的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效仿,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文官制度的原始雏形。

北平作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经营多年,朱棣继位后一直有心迁都于此。同时北平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一直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朱棣担心若定都南京会使后世子孙沉迷于江南的繁华富庶而忘却北方的边防安全,从而不利于明朝的整体国防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营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当时称紫禁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太庙等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

朱棣迁都北京后组建了拱卫京师的三大营,其中的神机营就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部队,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支独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队。朱棣时代明文规定明军的日常训练科目为:五分习刀剑,三分习弓弩,二分习火器。尽管此时明军还是以冷兵器作为主要装备,但已有二成左右的明军装备了火器,这意味着火器在明军之中已不是零散的临时性装备了。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九月朱棣派遣吏部封验司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陈诚鉴于当时西域流传的明朝迫害蒙古人和回教徒的谣言而特意精选“故元遗臣后人”随行。使团从北京出发,经玉门关进入西域,历经1年多长途跋涉,一路上陈诚以大明国使的身份先后册封达什干、迭失迷、赛兰、沙鲁海牙等国国王。次年十月使团抵达帖木儿帝国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帖木儿国王沙哈鲁特设盛大仪式欢迎陈诚一行。会见期间陈诚以其优雅的大国使节风范得到了沙哈鲁的敬重,然而帖木儿帝国内部出身元朝重臣的“仇华派”势力公然指责明朝是驱元而起,素来是蒙古人仇敌,此来不可不防。陈诚则针锋相对道:“国之运祚,在德不在威”,接着一一列举元朝的各族旧臣在明朝受到优待的事实并令使团里的回族官员萨都木当场“现身说法”。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十月陈诚一行人返国后向朱棣献上记录其出使心得以及中亚各地风貌的著作《西域行程记》和《西域番国志》。随同陈诚使团前来的还有中亚乃至西亚各国派来朝见的使团,最远的甚至有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使节,人数多达300人。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自此巩固下来。陈诚还向朱棣建言:开放与西方各国的互市贸易。朱棣采纳了陈诚的建议:在新疆哈密、甘肃凉州等地设立“互市”,允许西域各国商队来此贸易。这一政策的连锁反应是帖木儿帝国也重修了原本因战火而废弛的伊朗西部古驿道,使之一直连贯至土耳其乃至埃及地区。至此从元末开始荒废的丝绸之路重现商旅繁荣的盛景,中国的丝绸远销西亚和东非地区,中东甚至欧洲的商品与文化典籍也渐次输入中国,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宋元数学的著名成就“高次方程求解法”自元末失传后在这一时期由阿拉伯数学家重新传回中土。此后明朝虽国策变动,但这条商路始终未断,直至明朝末年的崇祯时期陕西西安和甘肃凉州等地依然是西方商旅云集的“国际化都市”。

陈诚一生五次出使西域,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陈诚第四次携中亚各国回访使团500人返归北京时朱棣特意派6000精锐骑兵从肃州开始一路护送回京。次年使团抵达北京后朱棣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10万大军,还在明军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中挑选精兵为使臣们表演马术骑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军事科目。又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项目。此举使观礼的27个国家的使节在目睹明军之强大后都纷纷表示归附。

从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率明军对蒙古势力展开北伐: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1413年(永乐十一年)朱棣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随后明军一直进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举行第二次北伐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据险而守的瓦剌首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朱棣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将其击败。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朱棣发动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朱棣对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打击被后世史书称为”五出漠北,三犁虏庭“。

1400年越南陈朝外戚胡季犛篡夺了陈朝的皇位,改国号为大虞。不久让位给次子胡汉苍,自己则仍以太上皇的身份实际执掌朝政。3年后宗主国大明王朝终于结束了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俩争位的靖难之役,朱棣以大明天子的身份正式接见各藩属国的使节。越南使节自然要对本国改朝换代一事作出解释——在胡汉苍的授意下越南使节向朱棣解释称:陈朝皇室绝嗣,胡氏以陈氏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为帝,请大明天子予以册封。朱棣遣使陪同越南使节前去调查,此时已掌握越南实权的胡家父子自然早已做好应对准备,明朝使节在越南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胡家父子特意安排的,自然什么异常也没查出来。明朝使节回国向朱棣奏报后朱棣就顺水推舟对越南胡朝予以册封。然而没多久明朝方面就发现:在明朝和越南的边境上不断有自称是越南陈朝遗臣的人越境而来,而他们反馈给明朝方面的信息和越南官方公布的信息截然不同。1404年(明永乐二年、越南虞开大元年)一个名叫陈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称是陈朝宗室后裔并向明朝方面直陈胡氏篡位的实情,请求明朝出兵,协助自己恢复陈朝。朱棣也无法判断究竟这个陈添平的真实身份,于是他在未知会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节的情况下让陈添平和自称陈朝遗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对此没预案的越南使节一时间乱了方寸以致不知该如何反应。这一切没逃过朱棣敏锐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觉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让越南使节回国给胡氏父子带话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谢罪并表示愿将皇位归还陈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黄中护送陈添平归国即位。当明军行至越南支棱关时突遭埋伏于此的越军伏击,陈添平被越军抢走并处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军队被藩属国的军队伏击并抢走受大明王朝保护之人后勃然大怒,随即于当年9月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丰城侯李彬为左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领兵八十万南征。此时越南胡朝同时面对国内陈朝残余势力和明军的双重打击,到1407年(明永乐五年、越南胡开大四年)明军俘获胡家父子并成功占领越南。在对越南的战后处置问题上朱棣一开始还算打算册封陈氏后裔为越南国君,不过他很快得知:越南陈朝已无后裔在世,于是朱棣改变了想法——他转而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越南重新纳入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体系。

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刘江为辽东总兵官,负责辽东防务(刘江本名刘荣,因替父参军故冒用父名刘江)。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刘江于旅顺口、望海埚、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头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十四刘江获悉望海埚东南王家山岛(今长海县广鹿岛)夜有火光,断定倭寇将至,于是急遣马、步军至望海埚待机。次日倭寇2000余人分乘战船31艘,登岸后成一字长蛇队形,径奔望海埚。刘江急命都指挥钱真、徐刚率兵伏于山1下;百户江隆率壮士潜烧倭船,断其归路;自率步兵迎战,诱倭寇入伏。倭寇窜至埚下,刘江举旗鸣炮发令,伏兵骤起,钱真率骑兵断敌退路,徐刚率步兵冲入倭阵,大败倭寇。溃败倭寇逃入附近樱桃园空堡。刘江下令围三缺一,纵敌西遁,乘势夹击,斩倭千余,生俘百余。残余倭寇窜至海边,皆为江隆所俘。刘江因此功封广宁伯,至此才恢复自己的名字刘荣。此战系明朝抗倭首次大捷,此后百余年倭寇不敢复犯辽东。

早在1402年刚在靖难之役中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这其中日本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此时的日本实际上并没一个统一的朝廷号令全日本,而是分为南北两朝互相撕逼,在长期的内战中大量战败方的武士啸聚海上骚扰中国和朝鲜半岛沿海地区,被称之为倭寇。永乐初年倭寇累累侵犯浙江沿海,直至江苏境内长江口区。朱棣派王抒巡视。王抒时为都御史,赴任后即将倭情上达朱棣。朱棣派郑和出使日本交涉。1404年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郑和下东洋成就了中日关系中一件前所未有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在此之前日本始终游离于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之外,具体的表现就是:其他邻国几乎无一例外都会接受中国的册封并向中国朝贡,作为中国的藩属其首领只能称王,而不能称皇帝,而日本却称天皇并在宋、元两朝中断了和中国的一切官方联系。当然历史上也有汉光武帝册封汉倭奴王、魏明帝册封亲魏倭王等事,不过那时还并不存在统一的日本国家,只能说当时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邪马台国曾被纳入以中国为核心的册封朝贡体系,但这两国和后来的日本大和皇室究竟有无瓜葛已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了。然而就是这个心高气傲到一直不愿接受中国的册封朝贡体系的日本却在郑和下东洋时正式接受了明成祖朱棣的册封,正式成为大明的藩属国之一。

在迫使日本称臣的同时朱棣也加强了中国同朝鲜、琉球等传统藩属国之间的宗藩关系: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鲜王李芳远他登基之事。11月朝鲜国王李芳远派使者请求新的印玺和敕封;1403年李芳远又派一个使团要求取得医治其父疾病的药材,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明朝和朝鲜之间定期互派使节的惯例:朝鲜人进贡土产品——如人参、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负担是年贡150两黄金和700两白银。作为回报皇帝赐给朝鲜王及其使者丰厚的礼物——丝绸、精美的衣服、药材、书籍和乐器;他还授予朝鲜王及其太子以荣誉的称号。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中山国国王察度去世。1404年(永乐二年)2月中山王世子武宁来朝告父丧,朱棣遣行人时中赴琉球祭吊,继而颁诏宣布世子武宁袭爵位,由此确立了琉球国王登基必须获得明朝册封的惯例。

如果说日本、朝鲜、琉球等国还处于传统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之内的话,那么郑和下西洋则将明朝的国威远播南亚、中东、东非等地: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三宝太监郑和奉朱棣之命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此后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造访了30多个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世人誉之为”国威所至,远迈汉唐“。郑和下西洋不仅仅只是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强化了明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存在:1407年为便于郑和舰队的补给朱棣在旧港(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设立大明旧港宣慰司,此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也是当时明朝领土的最南端。明朝的这一宣慰司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国和菲律宾一部分。而在更早之前的1403年明朝就已设立缅甸宣慰司,明朝疆域一度囊括了今天缅甸绝大部分领土并拥有印度洋出海口,而在下西洋后明朝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随着明朝国威的远播,前来朝贡的使团日渐增多,朱棣为此下令重置市舶司:于是在福建、浙江、广东分设来远、安远、怀远三市舶司负责接待各国来使,而于京师设会同馆以待国宾。为了与各国来人交流同时还设置了四夷馆,专掌翻译各国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永乐九年(1411年)春明成祖任命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为钦差太监,让他率领官军千余人,乘坐大船二十五艘前往东北女真部族聚居地巡视。正是在亦失哈的努力下明朝得以在东北女真人聚居区建立奴儿干都司和辽东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在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所在地附近原有观音堂的基础上兴建了一座供奉观音的寺庙,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故名“永宁寺”。勒石为碑,作“永宁寺记”。记述自己奉奉命巡视奴儿干,抚慰各部民众以及修建永宁寺的情况。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永乐年间十世班禅大师所出身的文都千户家族的首领赏思曾进京朝贡,受到朱棣的封赏。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文都千户家还保存着朱棣赐给赏思的敕书和铜牌。朱棣还试图把当时宗教人物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请到明廷。到15世纪初宗喀巴主张的一种新的和更严格的寺院生活很受人注意,所以在1407年朱棣请他来朝廷。宗喀巴拒绝了,1413年朱棣再次发出邀请,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释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释迦也失从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随即获准带了丰厚的礼物回藏。格鲁派继续与明朝朝廷交换礼物并派去使团,直至15世纪30年代。朱棣在藏区推行“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政策,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藏区的主权。

和上述一系列军事、外交、民族政策相伴随的还有一件足以彪炳千秋的文化功绩: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朱棣在位期间重开大运河、编修《永乐大典》、建哈密卫、设努尔干都司、册封朵颜三卫、西南改土归流、册封西藏活佛、通西域、下西洋、南征交趾、威服日本、五出漠北......可谓丰功赫赫,然而这一切丰功伟绩都需要大笔经费作为支撑。朱棣充分意识到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朱棣在位时期负责经济工作的是他任命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然而就是这个夏元吉曾差点没让朱棣给杀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靖难之役后夏元吉被自己的政敌五花大绑押去见朱棣,说他在靖难之役中助纣为虐。气头上的朱棣问夏元吉作何解释,夏元吉不慌不忙地回答:“君上殉难,臣子理当死节,只是请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为什么?”夏元吉答:“户部尚有账目未点算完毕,此事关乎黎民生计,请容臣三天内做完,再随先君赴死。”就是这句话使朱棣认定自己继位后的户部尚书一职非此人莫属。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四月朱棣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夏元吉在反复考察水情后力排众议更改传统治水方法,提议从吴淞河至太湖之间开凿运河并在沿途设置水闸,控制流量,以求“涝则分洪,旱则灌溉”之效。他这一治水方法直到200年后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中才被西方国家掌握。在朱棣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等大动作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提议用增加赋税的办法解决筹款问题,而夏元吉总是坚决反对这样的主张并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筹款主张“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庶民,且便商贾”,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裁减闲杂人等,实行精兵简政以减少行政开支;增加对富户阶层的税收,减免贫民阶层税收;清理各地仓库,杜绝贪腐行为;由商人向北征蒙古的出发地集中输送粮食以换取特许经营的盐引;停止滥发纸币,紧缩银根,以维持明代宝钞的经济价值;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到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朱棣执政期间,做的大事很多,如果换成其他皇帝的话,估计都能亡国好几次了,但是朱棣做到了,明朝在他手上反而蒸蒸日上,为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简单的讲一下朱棣做的大事。

  1、永乐大典——文治
  朱棣真正名垂千古的依仗。或许人们会忘了他800亲兵被迫起义,四年靖难,登基九五的辉煌,但绝不会忘了永乐大典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地位和贡献,这一切要归功于朱棣。这是“千古五帝”评价标准——文治武功中重要的参考标准:文治。
  永乐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这是朱棣一辈子做的最伟大一件事,靠着他,朱棣足够让千年后的人们记住他。
  2、五征漠北——武功
  元朝破灭后,蒙古族并未灭绝,而是逃回他们曾经熟悉的大草原,继续他们的游牧生活,同时也恢复了过去对中原的劫掠,黄金家族时刻梦想着打回中原,恢复元朝
  的统治。为了稳定边疆,解决北方的问题,朱棣做了很多准备,包括迁都北京、修缮长城、疏通京杭大运河等。五次出兵漠北,极大的打击了北元的实力,虽然没有
  彻底没绝北元,但为北方的稳定起了长足的影响。
  3、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对明朝最经典的两句话是“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天子守国门”说的就是今天的主角——朱棣。朱棣为了解决北
  方蒙古的骚扰和战乱,决定迁都北京,亲自镇守北京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故宫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的,为日后明清首都和新中国的首都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4、修缮长城——国防工事
  大家现在在北京八达岭参观的长沙叫做“明长城”,就是在朱棣手上修缮的。大家可能会问,万里长城不是秦始皇修的吗?秦始皇是修过,但是一千多年来,秦长城早已破损不堪,不能发挥军事作用,朱棣下令修缮长城,才有了今天的万里长城。
  5、疏通京杭大运河——利民工程
  京杭大运河隋炀帝期间开凿,在元朝哪些棒槌手上几乎毁于一旦,其实毁在元朝手上的何止一条运河呢,“宋朝之后再无华夏,明朝之后再无中华”可不是瞎说的,
  其他的以后会降到,这里只谈运河。朱棣迁都北京,人口的增加和军队的驻扎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和消费品,古代靠着驴子拉是不现实的,因为驴子拉一车到北京,它
  自己要吃了半车,效率低不说,还成本很大。所以,水运在古代的地位很突出,于是朱棣下令疏通京杭大运河,为迁都北京做准备。
  6、三征交趾——无功而返,劳民伤财
  交趾,当时又叫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朱棣三次出兵征讨,效果不明显,反而使得大军深陷泥淖,难以自拔,大军被拖在那里几十年,劳民伤财,后来被证明这是朱棣的错误决策。

  7、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的贡献不用我详
  细说,他的积极作用难以估量。有人责怪郑和为什么不搞殖民主义,我只想说殖民主义是杀鸡取卵,和平贸易才是繁荣富强的双赢局面。我想朱棣做了这么多耗费民
  力的事情,国家不仅没有动摇国本,反而出现了永乐盛世,为日后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我想郑和下西洋带动的国际贸易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点。
  好了,就到此为止吧。朱棣做的其他事情就不讲了,因为在这七件事足以让人们觉得朱棣这个人。

运河陶山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朝可以说是最霸气的朝代了,而若论明朝的巅峰时期,那无疑就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打造的永乐年间。

这朱棣到底有多牛呢?有书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1 治国方面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实行宽仁的治国政策,深得人心。但当时的时局表面上是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诸多势力虎视眈眈看着大明这块肥肉。

朱允炆性格优柔寡断,却在削藩一事上急于求成,和他的叔父们发生冲突,最后激起朱棣举兵反对皇帝,成就了靖难之役。

这个历史的拐点让我们看到了朱允炆的短板,也看到了朱棣开创了一个历史先例——藩王造反成功。

朱棣起兵反叛侄儿朱允炆后,一直试图开辟一个不朽的帝国。

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卫所、越南北方开设了交阯布政司,一一剪除和遏制了可能造成威胁和不稳定的因素。

利用对于宗教的尊崇,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完善军事屯田制,确立对后来全世界的政治体制都有所影响的内阁制度。

郑和下西洋;治水江南;推行铁血政治,试图阻止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在帝家的渗透。

编纂完成举世闻名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迁都北京以及建造紫禁城,诞生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开通大运河……

文一出、武一出、政治一出、经济一出,这一出出的好戏,一扫盛唐后的颓势,有书君看得鼓掌称赞:建文帝常有,永乐大帝不可多得啊!

2 军事方面

朱棣对外族的战争,可以与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位杰出的皇帝相比,都不会逊色。我们就拿汉武帝刘彻与唐太宗李世民来跟朱棣PK一番吧。

汉武帝刘彻的对外战争,是建立在父辈积累的经济财富之上,外加捡到了两个军事天才——卫青和霍去病。但其实真正的战役中,汉武帝刘彻依然是胜少败多。

唐太宗李世民的战争,是建立在其李氏门阀的深厚底蕴之上,人才的大力辅助之中。李世民也算少数文能治国,武能打天下的皇帝了,可是李世民仍然使用了和亲这样的手段来求稳定。

和亲固然或多或少地缓解了民族之间的矛盾,但不免有屈辱妥协的味道,大家也对此举也是褒贬不一。

而朱棣的军功,是建立在孱弱的经济之上的。永乐初,明朝是被元朝奴役后刚刚缓过气的小酸枣,朱棣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甚至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之后朱棣在儒家文人的抨击与反对声中,亲自率领军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北征。

第一次:重挫,几全歼鞑靼部

第二次:重挫,几全歼瓦刺部

第三次:鞑靼部不敢与之交锋

第四次:望风而逃

第五次:望风而逃

当了皇帝后还亲自冲锋陷阵的,朱棣貌似是独一例吧,他彻底改变了中原骑兵不敌北方部落骑兵这个历史看法。

补充一点,朱棣统治期间,明朝的水师堪称世界最强,英国舰队和葡萄牙海军曾试图挑起战争,都被明朝的大炮给轰退。

永乐大帝在位期间,一个普通百姓能毫不怀疑地认为,没有哪个外族敢不开眼地挑衅我们,我们也不会在自己的国土上看到外族军队,那是何种的骄傲!

3 对后世的影响方面

说起永乐大帝朱棣,他最重要的影响,也是最让有书君钦佩的,就是为后世子孙树立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骨。

这样的气魄,代表着理解“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君王使命感与责任感,代表着汉民族不屈压迫、自强不息的心愿。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反清复明?

因为在汉人的心目中,宋代表着屈辱,而明之风骨,听之,心向往之。

在实干、铁血、风骨的朱棣大帝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史称永乐盛世。

永乐大帝朱棣就是这么牛!


有书共读


大家对朱棣最多的认识,还是他反了自己侄子的皇位,自己从王爷变成了皇帝,同时迁都,建造了大名鼎鼎的紫禁城,同时还创造了永乐盛世,也是一个明君。



第一,体验民间疾苦。

朱元璋称帝后,在洪武九年时,打算让儿子们去外地做藩王,也就是这一年,朱元璋让这些皇子们去了凤阳老家,告诉当年自己的不易,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对于当地的疾苦了若于心,即便后来做了皇帝,依然记得当年在凤阳老家的苦,他和儿子们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南征北战,不畏辛苦,都得益于当年的那段时间,作为皇帝,实属不易。



第二,靖难之役。

因为被朱元璋立为太子的朱标去世同时几个藩王也因为各种原因相继去世,朱棣成了众皇子中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皇子,可是朱元璋却把皇位传位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虽然朱元璋已经把功臣们都诛杀殆尽,但是自己的那些叔叔们,却个个不是省油的灯,而且势力发展的越来越大,让建文帝颇为忌惮,于是开始着手削蕃,一开始的确有几个藩王被办,有自焚的,有被贬为庶民的,可是朱棣却偏偏不愿意就这么被诛杀,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反倒逼得建文帝火烧皇宫,其下落最终也不知所踪,自己也因此登上皇位。



第三,新官上任三把火。

朱棣登基后,大肆收买人心,对于建文帝时期的所有法律,如果和自己的意见相悖,则废除建文帝时期的一切法律条文。对于被建文帝贬斥的官员,全都官复原职,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抹除建文帝的痕迹,巩固自己的权利,并且利用科举制度,笼络读书人,奠定了明朝的思想基础。



因为自己登基方式不光彩,为了稳定藩王,于是恢复那些被削蕃的藩王,安抚他们拥护自己,谁知道没过多久,就又开始削蕃,比建文帝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四,北御驾亲征,南收下越南。

朱棣深知北方蒙古的厉害,为了巩固北境,亲自指挥北部边防,更是五次御驾亲征,最后一次死在了得胜归来的路上。在和安南的问题上,朱棣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为了息事宁人选择对安南独立置之不理,朱棣直接和安南开打,并且取得了胜利,从此越南被并入明朝版图。



朱棣建立的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效仿,同时还让人编写了《永乐大典》,还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典礼,周围有27国的国家使节前来观礼,宣扬了明朝之威,同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将明朝之名远播海外,不得不说是明朝最盛的时期了。


军事一点通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军旅中成长,受封当时算是苦寒且充满危机的地区,燕京。

与蒙古的战斗肯定是一系列的丰富其军事能力和作战能力的好课堂。

能够以一介藩王的身份推翻位高权重的侄儿皇帝,虽说过程有些不如人意,但也算杠杠的牛气哄哄。

一个好汉三个帮,手底下的人才众多,经历内战之乱,不仅没有给旧蒙元卷土重来的机会,还能创建出一个永乐盛世,实在治国理政有一套。

在明朝的皇帝中,除了朱元璋之外就再无能和他相提并论的皇帝,不但如此,朱棣更试图超越父亲朱元璋,而且也做到了。

陆战打得旧元遁逃更遥远的区域,其在位期间不敢踏足染指中原,海路更是发展出郑和舰队,遗憾的是只是宣威海外,并无实质的获得,但也算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行动,若是后续的皇帝能更上一层楼的话,说不定什么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都是明朝的荣誉。

更加很值得一说的是,朱棣继承的是朱元璋打下的江山,一个饱经战乱和涂炭的天下,虽经过朱元璋的治理有所恢复,但朱棣使繁华更巩固与发展,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留下很大的财产供后边的那些败家子皇帝挥霍,直到崇祯才算败光。


鸿哥iouyh福小铺


这么说吧,他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汉人大帝了(当然只是小编自己观点,带有一些主观色彩)。

历史上被人津津乐道的千古一帝,无非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等等,再加上汉文帝、汉景帝、唐玄宗等等明君,这些帝王的共同点是要么开疆扩土、要么实现国泰民安,要么改变了中华的历史。而朱棣做到了他们做到的,也做了他们没做到的。

本想做个混吃等死的藩王,却被二杆子侄子逼成了皇帝

很多人都拿朱棣夺位不正来诋毁他,其实你要真看中国历史两千年哪个皇帝是真正完全得位正的(李世民还弑兄杀弟逼父呢,不照样是千古一帝)。老朱去世后朱允炆上位,这位新人CEO长于深宫,成天接触的就是“之乎者也”的文人们,结果毫不意外的成了一个傻白甜。刚登基就被黄子澄(国防部副部长)、齐泰(翰林学士)忽悠的打算削藩,削藩从长远看当然是好事,但你得讲究个方法啊(像汉武帝手段就很老道)。

要么说文人的通病就在这里,读过几天书,二两猫尿一喝,就觉得自己可以指点天下、战天斗地。朱允炆不讲策略的就是一波莽,逼的朱棣把所有儿子送去当人质、自己装疯卖傻都不放过,你说这搁谁受的了?(是个正常人心里都得膈应)朱棣毫无意外的反了,朱允炆要是有康熙那本事也没啥,但这位就是个小受,身边还尽是坑货,朱棣那可是跟着老朱言传身教南征北战的啊,结果朱允炆被朱棣一路横推拿下了水晶。这之后朱棣便开启了他牛逼的大帝时代。接下来便来谈谈朱棣的功与过:

不想当战士的皇帝不是一个好皇帝

朱棣的一生都在征战中渡过,从未停止。他当皇帝后在首先做的事就是迁都和北伐,这点对明朝影响太大了,历来人们观点就是开国之君打天下,继位的守天下,朱棣打破了这个惯例。游牧民族向来就是中原王朝头上的一把剑,跟韭菜似的割了长长了割。老朱虽然把蒙古打成了弱鸡,但是他们并没被打残,只是在关外舔血等待再次南下。朱棣迁都到北平就是宣告了一个态度:老子不和亲、不岁币,就是要打爆你们这些卵蛋。北平毕竟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线,这是朱棣的魄力与霸气,他一方面不想让子孙在纸醉金迷中失去斗志,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子孙们去除一切外来威胁。(历史上貌似就汉武帝这么做过,真要搁朱允炆恐怕土木堡之变就要提前上映了)

朱棣通过亲征北方击溃了鞑靼太师阿鲁台(当时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两部,阿鲁台是最有实力统一草原的),让鞑靼和瓦剌形成均衡只能互相争夺草原霸主再无力南下。安南反叛,然后被打成了大明的版图;倭寇肆掠,望海埚大捷打的倭人都哭了;郑和上言说:“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之后便有了郑和六下西洋(当然也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说明这位帝王的目光已经放到了海上。除此外像《永乐大典》、宽和待民等等哪一项都不比那些千古一帝们差。说到这可能有人说朱棣不是暴君么,宽和待民搞笑呢?其实朱棣的暴主要是对着官员们去的,人家对老百姓可是标准的仁君。

在小编看来,朱棣做到最厉害的一点便在于文武之道的平衡了,文人吧怎么说对治国确实有用,但是大部分人的节操并不像他们宣扬的那么高,属于那种典型的给点阳光就敢上天的,看看朱元璋时期剥掉的人皮就知道了(历史上的皇帝要是都按老朱的手段来查贪官,恐怕贪官的数目。。。)。而朱棣无疑做的很好,在朱棣的一朝所有人都在兢兢业业的做事,没人敢咋呼。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的途中,终年64岁,这一次北征让瓦剌20年没抬起头来。这位帝王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他守护的帝国而战,当然你要说这是好大喜功那也没啥办法(火器盛行之前,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属于那种你不打它隔断时间就会出现一个霸主整天没事干想着南下,中原王朝的皇帝稍微不给力那就得斯巴达了)。朱棣的一生当然也做多很多错事,但总体还是功比较大的。


看看朱棣去世后的发展吧:读书人的待遇提高了(举人不交税,无数人借着投靠举人来避税);北征被停了,武将被打弯了脊梁(看看戚继光、俞大猷的待遇);宝船被砸了,开始闭关锁国(西方这时正崛起于海洋,我们却放弃了大海);贪官们趴在大明身上吸血,文官士大夫地主们大肆兼并着土地,这是文人的盛宴,也是大明的悲哀。

流浪天涯的喵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番北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个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历史大学堂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24]

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

靖难之役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为图朱棣,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

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

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以装疯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25]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50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再次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

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25]

登基为帝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25]

永乐盛世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26]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