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核心提示】:在曹操出兵关中时,马腾及其家人都在曹操的手里,但马超却置自己的父兄家人于不顾,仍然联合韩遂等组成抗曹联军,此即“马超背父”。那么,马超背父到底是马超铁石心肠,残忍至极,还是马超为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建安十七年五月,曹操下令诛杀卫尉马腾,并把他的三族一齐处死。马腾之死,直接凶手是曹操,但导致曹操杀马腾的,却是马腾自己的儿子马超。

马腾,字寿成,身高八尺余,面鼻雄异,性格贤良忠厚,很受众人尊敬。汉灵帝末年,马腾追随凉州刺史耿鄙征讨叛乱,因功累迁至偏将军。耿鄙被叛军杀死后,马腾与边章、韩遂等在凉州起事,攻掠三辅地区。

董卓作乱时,曾派人拉拢马腾、韩遂等,要他们一起出兵进京。初平三年,马腾与韩遂到达长安时,董卓已被吕布杀死,李傕、郭汜等人在贾诩的鼓动下杀回长安,重新控制朝政、专权作乱,马腾被封为征西将军,屯于郿。

由于李傕与郭汜作恶多端、不得人心,马腾于兴平元年联合种邵等,试图起兵诛杀李傕与郭汜等,但反为李傕、郭汜所败,只得退回凉州。不久,马腾被汉朝廷赦免,拜为安狄将军。建安七年,马腾被封为征南将军,开府。其后,马腾与韩遂不和,互相攻击。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赤壁之战前,曹操准备南征荆州,派张既劝说马腾放弃军权,到朝廷担任官职。马腾起初表示同意,但后来又犹豫不决。张既怕马腾改变主意,下令沿途各县提前准备好供马腾路上所需的粮草等物资,又命令沿途各郡太守都到郊外去迎送。

由于张既先声夺人,大肆造势,闹得尽人皆知,马腾不得已,只好启程前往朝廷。曹操于是上表推荐马腾担任卫尉,并把马腾的家属全都迁到邺城。

在入朝为官之前,马腾把自己的部下军队全都交给儿子马超统帅。马腾以为,这是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一条生路,却不料,他这是给自己留下了绝路、死路。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建安十六年,曹操出兵关中,马超纠集韩遂等关中十路军阀,组成抗曹联军,在潼关与曹操对峙,还差点把曹操杀了。后来,由于马超与韩遂中了曹操的离间计,关中联军才被曹操打败,马超退往凉州。

在凉州,马超率领羌人和胡人进攻陇西各郡县,迅速占领了陇西、南安、汉阳、永阳等郡县,又得到汉中张鲁的支持,率兵围攻凉州州府所在地冀城。曹操因此大怒,下令诛杀马腾,并把他的三族一齐处死。

在曹操出兵关中时,马腾及其家人都在曹操的手里,但马超却置自己的父兄家人于不顾,仍然联合韩遂等组成抗曹联军,这到底是马超铁石心肠,残忍至极,还是马超为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曹魏骠骑将军孙资玄孙、西晋冯翊太守孙楚之孙,东晋中期史学家、名士孙盛评论认为,马超置自己的父兄家人于不顾,联合韩遂等组成抗曹联军,致使父兄家人被曹操诛杀的行为是无情无义,是极其残忍的。他说:“是以周郑交恶,汉高请羹,隗嚣捐子,马超背父,其为酷忍如此之极也。”

马超背父,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马超置自己的父兄家人于不顾,联合韩遂等组成抗曹联军,致使父兄家人被曹操诛杀的行为。那么,“周郑交恶,汉高请羹,隗嚣捐子”又是什么回事呢?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周平王时,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实力不断增强,与周王室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为了缓和王室与郑国的矛盾,周平王将次子姬孤派往郑国作人质,郑国则派长子姬忽常驻王室充当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为了遏制郑国,周桓王不顾在郑国作人质的王叔姬孤,起用虢公,使其与郑庄公一同担任卿士,以达到削弱郑庄公权力的目的。而郑庄公也不顾仍在周王室作人质的长子姬忽,派人强行收割周王畿内地温和洛邑附近的庄稼。

周桓王郑庄公都不顾各自的人质仍然在对方手里,由“交质”发展到“交恶”,最终引发了一场战争的行为,孙盛认为是极其残忍的。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相持于广武数月。由于彭越在后方不断骚扰楚军粮道,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便特地在两军阵前安置砧板,架起铁锅,威胁刘邦说,如若再不投降,就杀了刘邦的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到后,笑着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刘太公,就分一杯羹给他吃。这就是孙盛所谓的“汉高请羹”。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孙盛所提到的“隗嚣捐子”,则发生在东汉初年。东汉初年,隗嚣为了取信汉光武帝刘秀,将自己的儿子隗恂送去当人质。但隗嚣后来又怀有异心,想自立为王,与汉光武帝刘秀的矛盾激化,双方大打出手。

建武八年,刘秀亲自到达上县,写信给隗嚣说:“你如果放弃武力,前来投降,你们父子仍然能够相见,我保证没有其他事故。你如果要做黥布,也随你便。”隗嚣不顾自己的儿子还在刘秀手里,不仅不肯投降,而且还选择了继续与刘秀对抗,刘秀于是杀他的儿子隗恂。

总之,在孙盛看来,马超置自己的父兄家人于不顾,联合韩遂等组成抗曹联军,致使父兄家人被曹操诛杀的行为,与“周郑交恶,汉高请羹,隗嚣捐子”一样,都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是极其残忍的。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然而,我们翻阅史书时,发现孙盛的说法也不尽然。

周桓王若是顾忌人质姬孤,能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吗?汉高祖刘邦若是顾忌刘太公,最终能建立大汉王朝吗?隗嚣若是顾忌儿子隗恂,能成为一代枭雄吗?

我想,周桓王、汉高祖刘邦、隗嚣这些人再如何铁石心肠,也不至于六亲不认。他们的心肠之所以那么硬,是因为长期的斗争让他们看清了一个事实——想要成就任何大事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没有牺牲;如果屈服于眼前的局势,牺牲只会更大。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说回马超。建安二十年正月初一,也就是马超投奔刘备后的第一个春节,他的妾董氏的弟弟董种来向马超恭贺新年,马超捶胸吐血说道:“家门百余口人,全部被杀害,如今我们两个还有什么好相庆祝的?”

由此可见,马超实际上并非铁石心肠,无情无义,他对父兄家人被曹操杀害之事,也是耿耿于怀,深感悲痛的。那么,他当初为何要联合韩遂等人,共同抗拒曹操呢?这恐怕也与“周郑交恶,汉高请羹,隗嚣捐子”一样,都是被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


马超背父,是铁石心肠、无情无义,还是为形势所逼?


毛主席曾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周桓王、郑庄公、刘邦、隗嚣、马超等人所追求的事业,虽说未必是人间正道,却也是各自的志向抱负。

我不鼓励大家为了成就事业,实现志向抱负而变得铁石心肠,甚至六亲不认,不择手段,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但凡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实现大志向,大抱负者,又有哪一个是优柔寡断,儿女情长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