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但在所有的食材中突出鹽的作用的卻為數不多,比如鹽水鴨、椒鹽大蝦等,但是最令我留戀回味的,應該就是老家的芝麻鹽。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香噴噴的芝麻鹽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同樣是收割莊稼,魯西南地區人們對收穫莊稼的稱呼卻不盡相同,比如“砍棒子、砍高粱(收玉米、高粱)”“割豆子(收大豆)”“刨地瓜(收紅薯)”“薅棉花(拔棉花柴)”等,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管收割芝麻叫“殺芝麻”。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芝麻


“殺”字一般用於使動物失去生命,但芝麻是植物,為什麼叫“殺芝麻”?可能是因為芝麻不像玉米大豆,不能等到完全成熟後再收割的原因吧。俗話說:芝麻開花節節高。芝麻果實的成熟也是“節節高”,收割後芝麻青稈仍然可以給上面的芝麻粒供給營養。如果等到最上面的芝麻果實成熟後再收割,最下邊的果實早就炸裂了。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曬芝麻


還未完全成熟就要被割掉,在魯西南農民看來未免太過殘忍,所以就用“殺”這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或許這也是出於對於生命的一種敬畏,來體現自己的“於心不忍”。不知道這樣理解“殺芝麻”這個詞語對不對?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磕芝麻


或許是因為畝產量比較低,芝麻在魯西南地區種植面積並不大。小時候記得家裡也只是在零星碎地裡面種植芝麻,收割以後要捆成小捆,正著豎在牆邊或者木棍架子上曬乾,每天下午吃過午飯之後去“磕芝麻”,就是將包袱或者塑料布平鋪在地上,將乾燥的芝麻稈倒立過來,用一根木棍輕輕敲打,芝麻粒便嘩嘩的掉在包袱上。我已經好多年沒見過老家種芝麻了,不知道現在在芝麻的主產區收割芝麻,是不是還在用這種老辦法,還是實行了機械化?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芝麻果實


芝麻果實包裹的很緊實,將芝麻粒弄出來應該沒有別的好辦法。小時候去地裡面割草,看誰家地裡的芝麻快熟了,就從底部摘上幾個芝麻果實,從中間掰開,用手指甲輕輕摳開內蓋,放在嘴邊一鬆指甲,芝麻粒就彈進嘴裡面。雖然吃不到多少芝麻,但這也是小時候孩子們的一種樂趣,慢慢咀嚼,香甜可口。

那時候由於農村物質生活的匱乏,芝麻也算是一種貴重的食材,家裡主要是用來換香油吃,但也會留下一點點,得空的時候做成芝麻鹽當做“就吃嘞”,用來下饃。在兒時的記憶中,芝麻鹽是最香最可口的“下飯菜”。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炒芝麻


芝麻鹽的做法非常簡單。母親將鐵鍋刷乾淨,文火燒鍋,將鍋內殘留的水珠燒乾,然後將挑選乾淨的芝麻放在鐵鍋裡面輕輕翻炒,待到芝麻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部分芝麻粒活躍著在鍋內將要“跳之慾出”,芝麻粒變得飽滿,就算炒好了。用炊帚將芝麻從鍋裡面掃出來,放在案板上稍微放溫,再用擀麵杖使勁將芝麻擀成碎末,然後加些鹽再繼續擀碎摻勻,放涼後裝在玻璃瓶子裡面,香噴噴的芝麻鹽就做成了。


小時候吃的鹽都是大鹽疙瘩,需要擀碎。現在用的都是精鹽,做芝麻鹽時只需將精鹽撒入擀碎的芝麻中就行了。炒芝麻的火候非常重要,炒生了香味出不來,炒糊了會產生苦味。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大鹽粒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哪有頓頓炒菜的條件?一個蒜瓣,一個辣椒,一塊鹹菜……就是很好的下飯菜,也叫“就吃嘞”。芝麻鹽,那時候是非常奢侈的“下飯菜”。掰上一塊饅頭,蘸些芝麻鹽,或者將饅頭掰開,中間夾些芝麻鹽,吃起來別提有多麼的香甜,現在想想還是直流口水。

芝麻鹽,是小時候一種非常奢侈的下飯菜,也顯得非常的珍貴。比如我們以前經常形容某些人不捨得散發一些東西,就打比方說像“撒芝麻鹽”一樣。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芝麻鹽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芝麻已不再是稀罕之物,但也經常會想起小時候芝麻鹽香香的味道。自己試著炒些芝麻,擀碎加鹽,也可以用蒜臼子榷碎加鹽,做成芝麻鹽,品嚐起來總沒了小時候的味道。

【魯西南味道】芝麻鹽

芝麻鹽


芝麻還是芝麻,鹽的成分還是氯化鈉,只不過是人已長了很多歲,生活質量也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物還是,人已非,往事不堪回首,卻值得回味。

感謝鉅野農商銀行 蔡傑田 友情朗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