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擁有幾十個民族,十幾億人信仰著不同的宗教。在中國,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被稱為五大宗教。其中除了道教是純粹的本土宗教以外,其他四大宗教都不是在中國起源的。特別是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是由打西方傳進來的。天主教前身是基督教創立初期,存在於羅馬帝國西部拉丁語地區的西派,與新教、東正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天主教與佛教、伊斯蘭教相比,進入中國的時間較晚,但是也有好幾百年曆史了,大致是明末時期由耶穌會傳教士傳入我國。“天主”一詞是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通常認為取自《史記·封禪書》所載:“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齊”。宗教的事情我不太懂,都是從網上摘抄下來的解釋。但是我知道在北京有很多的天主教堂,當然現在是更多了,過去還是不太多見的。在老北京,歷史悠久、規模較大、比較有影響力的有這麼四座,分佔東南西北,被譽為老北京四大天主堂。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東堂:即王府井天主堂,又名聖若瑟堂、八面槽教堂,位於王府井大街74號,是耶穌會士在北京城區興建的第二座教堂(第一是南堂)。明末,意大利籍利類思和葡萄牙籍安文思(音譯)兩位傳教士來到中國,起初在四川傳教。清初被清兵虜至北京,在肅王府當差,順治十二年(1655)皇帝賜給他們一所宅院和一塊空地,他們在空地上建起一座教堂,即最早的東堂。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東堂內曾經保存有多幅宮廷畫師郎世寧繪的聖像。1807年東堂失火被燒,1884年重建羅馬式大堂,鬧義和團的時候再次被燒燬。1904年,法國和愛爾蘭兩國用“庚子賠款”重建,形成今日之格局。現存的教堂建築是一座三層羅馬式建築,但是在細節上融入了許多中國傳統建築的元素。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院子中間為天主堂,坐東朝西,約有30間房屋,堂頂立十字架3座,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兩側掛著多幅耶穌油畫。整座建築成功地融合了中西兩種風格,看上去莊重而和諧。2000年王府井大街改造的時候,政府投資在教堂前興建了一座廣場,從而使之成為王府井步行街的一處景觀。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南堂:宣武門天主堂位於西城區前門西大街141號,俗稱南堂,是北京城區最早的一座天主教堂,始建於1605年。這座教堂的興建者,也許是歷史上來到中國的傳教士當中名氣最大的,他就是意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傳說鼻菸兒就是他帶到中國的)。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明萬曆33年,利瑪竇在北京修建了一座教堂,即南堂前身,但規模非常小,是一座中國傳統建築,僅在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以表示其天主教堂的身份,原名叫宣武門禮拜堂。清順治七年,清廷有一位順治皇帝很器重的“洋大臣”,就是德國籍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在他的主持下,歷時兩年把宣武門禮拜堂翻建成了一座中國風格的大天主教堂。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史書上說“牖器飾,如其國制,內建亭池臺榭,式仿西洋,極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樓一座,署有上賜‘欽宗天道’四金字” 。順治皇帝曾24次親臨南堂,並賜有御製“通微佳境”匾。康熙52年南堂被改建為歐洲風格的建築,59年在北京地震中受損,次年由年葡萄牙國王斐迪南三世出資重建,改成了當時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乾隆44年南堂又毀於火災,乾隆賜銀一萬用於重建,並賜“萬有真原”匾額。1900年義和團運動,南堂再次被毀,1904第四次重修,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共有三進院落,大門為中式建築,佔據了教堂的第一進院落,東跨院為主體建築,西跨院為起居住房;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主體坐北朝南,正面的建築立面為典型的巴洛克風格,三個磚雕拱門並;室內空間運用了穹頂設計,兩側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1996年宣武門天主教堂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西堂:即西直門天主堂,又名聖母聖衣堂,位於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130號,始建於1723年。西堂由遣使會意大利籍司鐸:德理格神父興建,初稱聖母七苦堂。康熙44年,羅馬教皇派遣多名特使到中國宣示教皇敕令,德里格是隨行人員之一,後來留在中國,被康熙任命為專門教授皇子西學的教師。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雍正元年德里格用自己的俸祿在西直門內購置土地,建設了西直門天主堂。嘉慶16年清政府頒佈命令嚴禁天主教,教堂被拆毀。1867年由孟慕理主教構築恢復重建。1900年義和團運動焚燬了西堂,1912年由仁愛會修女博朗西耶氏籌資恢復原貌,改名聖母聖衣堂。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西堂是一座獨立鐘塔的哥特式建築,面積較小,原本建有一座三層高度的尖頂鐘樓,但是在文革期間被拆除,僅僅在教堂主體建築北側餘下一座一層樓高度的八角形墩臺。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文革時,西堂曾經先後被用作過紐扣廠、電扇廠和同仁堂製藥廠的倉庫,如今我們看到的西堂是2008年翻修後的結果。西堂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歷史最短、規模最小的一個,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個不是由耶穌會士建立的教堂。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北堂:位於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號,因此稱為西什庫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稱北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老北京知名度最高的教堂,也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當年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要滅洋教,殺洋人,其中最主要的攻擊目標便是西什庫教堂。清康熙42年(1703年),兩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劉應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病,從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內蠶池口附近的一塊地皮,他們在這兒修建了一座教堂,便是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名為救世堂。道光年間禁教時被查封,並沒收了全部教產。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同治三年教堂用地歸還給了天主教,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但是由於離皇宮太近,引起了慈禧和同治的不滿,於是將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建築,光緒十四年落成。義和團攻打西什庫教堂時,教堂進行了頑強的堅守。義和團打了半個月,教堂內的人不但吃光了糧食,連騾馬和戰馬都吃光了,最後開始食用院內的樹皮和野草。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組建了專門的解救隊,轟動一時的西什庫教堂事件才宣告終結。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庚子事變過後,由清政府出資修建了受損嚴重的北堂,形成了今天的局面:教堂的主體建築為一座三層哥特式建築,頂端共由11座尖塔構成,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尖端高約31米,曾經是北京內城最高的單體建築,教堂建築的正面有三個尖頂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門之間雕刻有四聖像,建築正立面上的門窗均用漢白玉石刻裝飾,正門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麗的圓形玫瑰花窗,禮拜堂四周則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圍繞哥特式教堂建築的是傳統的中式臺基,圍以漢白玉欄杆,欄杆和欄杆上的裝飾均為傳統的中式設計。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碑亭,為黃頂琉璃瓦重簷歇山頂設計,庭內安放乾隆皇帝手書御碑兩統,碑亭內側則是四尊中式的石獅子,還有一對石供。西什庫教堂是個很大的建築群,除主建築外還有圖書館、後花園、印刷廠、孤兒院、醫院以及光華女子中學、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華北教區主教府等附屬建築。


東南西北,老北京四大天主教堂!


1958年,西什庫教堂被上繳國家,教堂收藏很多稀有文獻被移交到北京圖書館收藏;1985年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並由政府出資對教堂進行修繕;1984年西什庫教堂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那些附屬建築大多都被別的單位佔用,只有若瑟修女院還保留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