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長期以來,“掛科”是每個學生及家長都不願面對的話題,甚至會談之色變。畢竟,“掛科”有傷面子,並直接影響此後的畢業與推優。

但在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掛科”被“正名”。副院長龐海松舉出實例:

“有一個學生,他因為創業,7門課不及格,到最後學校研究,給他如期畢業。不光如此,還推薦浙江省優秀畢業生。”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他還公開喊話高考生:

“來我們義烏工商,三年的奮鬥,三年以後你成為老闆,讓那些考的比你好的同學,為你打工,成為你的員工!”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如果說學英語培訓找新東方,那想學創業,找義烏工商。”

龐副院長認為,互聯網時代,“淘寶改變命運,創業改變命運”。因此,學院給出不少創業的利好政策,如“用創業成績可以申請某些課程免修、免聽、免考”,“做淘寶,做B2B,只要月銷售額達標,就認定為創業,可以替代學分”等。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其實,一直以來,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對“創業”之路都極為執著與堅定,學校將“尚德崇文創業立身”作為校訓,並做出了不少成績:不僅被教育部授予“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還獲得了“全球最佳網商搖籃”稱號,其創業文化、“創”文化分別於2008年、2016年獲教育部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此次,龐副院長的發言走紅網絡,炸裂輿論,使學校的創業文化被推上“風口浪尖”。微博網友紛紛發表言論,表明態度: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高職生“掛科”7門卻因創業成功被推優!算是因材施教嗎?

網友討論的十分熱烈,且不乏深度思考,而其中,叫好者有之,唱衰者亦有之。有人認為,學院的做法符合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技能教育”的初心,也有人認為,這是在挑戰大學的底線與原則。

網友對此問題的探討莫衷一是,教育屆專家與媒體亦是各執一詞,各抒己見。

廣西大學趙培秀:

這會給學生傳遞“努力學習還不如花心思創業”的錯誤觀念

首先,對於學生而言,這是不利於個人長遠發展的。學習依然還是學生的本職,是學生的首要任務。我們不可否認報道中那位副校長所提到的學生在創業上取得的成功,但是這個成功卻無法掩蓋他在學業上的不足。不管他是否是個成功的創業者,但至少他一定是個不合格的學生。

其次,創業學院畢竟還是學校的一部分,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其考核還是應該以知識學習為主,實踐固然重要,但是沒有知識作為基礎的實踐又能堅持多久呢?要記住,豐富的知識是實踐成功的基礎。

再者,這樣的做法是不利於學院管理的。掛科7門只要創業成功還能如期畢業,甚至有可能還會被推優,這樣容易給學生傳遞一種“努力學習還不如花心思創業”的錯誤觀念。一旦有了開始就會有人效仿。而且對於實行學分制的學校,修滿學分、必修課修過方能畢業,這本就是一個定性的規定,如果校方首先打破這個規定,那學生採用其他方式打破,也就有源可溯了,屆時學校再想管理好學校就很難了。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天定:

這是為學生創業提供製度保障,實現因材施教“做中學”

儘管這所學校的做法瑕疵明顯,但是,這是一所職業院校的創業學院,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創業實踐這個大方向是正確的。這位同學有7門課不及格,有可能是該同學過多參與創業耽誤所致,但以我在高校多年體會,這個問題往往比較複雜。

比如,高校中的許多專業課程設置本身不夠合理,教學內容老套陳舊、教學方式單調,不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尤其考試方式死板,更無法全面評價學生對一門課程核心內容掌握的真實水準等等,這些規定的合理性,本身是值得反思的。

該校創業學院副院長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該校出臺的新規定“學生可以用創業的業績來申請某些課程免修、免聽、甚至免考”。這個規定,在我看來,是給支持學生創業提供了具體的制度保障。

在高校中,不同學科的不同專業,課程教學應該體現不同的特點。同時,一個專業,針對不同的學生,也應該有因材施教的培養方法。課堂教學只是學習的一種手段,像職業院校創業學院的許多課程,的確應該提倡國際教育界通行的learningby doing(“做中學”),對於一些能力突出的學生,允許他們採用更適合自己的情況,更多樣的學習方式,可能更有利於實現既定的培養目標。

《錢江晚報》評論員高路:

好學生和好創業者是兩個概念,切不可為鼓勵創業丟掉教育的責任

從對學生負責的角度說,這並不是一種理想的做法。其實,好學生和好的創業者原本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於一個好的創業者,完全沒有必要用好學生來評價他,我們有很多方式來鼓勵這樣一種精神。而且,好學生和好的創業者之間也並非不可調和。好的創業者完全可以,也應該是一名學業上的好學生。不要拿喬布斯、比爾·蓋茨來說事,這只是個案,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學業始終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尤其需要堅定不移地告訴學生這一點。

現在,很多地方和高校都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出臺各種措施,提供了各種優越的環境,但有一點應該成為共識,不能失去理性,不能為了迎合而失去原則;不可違背了教育的本意,丟掉了教育的責任。

蒲公英評論網評論員王紅峰:

對創業的大學生就該“厚愛三分”

對創業的大學生就該“厚愛三分”!日前,智聯招聘發佈了《2018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仍然以就業為主,佔比79.89%;選擇創業的有4.78%,和2017的數據結果相比降低了1.32%。大學生創業退燒既說明在經濟環境更加趨於複雜多變的大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們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趨於謹慎,更要求政府和高等院校給予大學生創業更多的政策“紅包”。如國家可出臺法規,讓大學生創業獲得支持於法有據;鼓勵銀行加大對小企業的貸款額度並減免利息,創建並提供多種投資渠道;創設專門的創業輔導機構,在管理、服務、技術、營銷、人才等方面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諮詢;支持高校開展創業教育;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機會,從而使學生積累企業相關經驗;降低企業創辦門檻、簡化企業註冊流程等。

筆者認為,對創業的大學生就該“厚愛三分”。這個高職院校創業學院作了有益的探索,這個可以有,但要形成制度規範。

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高級職稱評委黃文輝:

落實《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要注意引導與宣傳

掛科7門課程,不僅如期畢業,還被推薦為省級優大畢業生,表面看來是對學生創業創新精神的肯定,是在落實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但如果引導不當,宣傳不妥,則可能對大學生的學習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指出:“探索將學生完成的創新實驗、論文發表、專利獲取、自主創業等成果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為是課堂學習,實行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習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從教育部的要求來看,對學生創業活動的肯定,對創業成果的運用,對因創業而耽誤的學習時間與學習進度,均提出了補救的措施,絕不是因為創業或者創業成績突出,學校“研究”就可以讓學生畢業甚至推薦為優秀畢業生的。

鼓勵大學生創業創新,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但把“掛科7門”的大學生作為創業的榜樣,進行理直氣壯的宣傳,則是對大學生創業的嚴重誤導,不僅是對大學生前途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大學教育的不負責。

毋庸置疑,我們的人才評價機制需要改革,高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也要改革。對更強調實踐技能的專業與院校,沿用傳統的學業評價方式已不再合適。改革需要嘗試,需要我們適時地邁開大步勇敢走。但就教育而言,試錯的風險是那每一個具體的人的前途做賭注。然而,什麼都可以耽誤,最不能耽誤的就是青年學生最寶貴的這幾年成長光景。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實踐能力當然可以作為學生評價的指標之一,但需形成制度化的正式標準,而非院校或教師“自由裁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