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长期以来,“挂科”是每个学生及家长都不愿面对的话题,甚至会谈之色变。毕竟,“挂科”有伤面子,并直接影响此后的毕业与推优。

但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挂科”被“正名”。副院长庞海松举出实例:

“有一个学生,他因为创业,7门课不及格,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不光如此,还推荐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他还公开喊话高考生:

“来我们义乌工商,三年的奋斗,三年以后你成为老板,让那些考的比你好的同学,为你打工,成为你的员工!”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如果说学英语培训找新东方,那想学创业,找义乌工商。”

庞副院长认为,互联网时代,“淘宝改变命运,创业改变命运”。因此,学院给出不少创业的利好政策,如“用创业成绩可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免听、免考”,“做淘宝,做B2B,只要月销售额达标,就认定为创业,可以替代学分”等。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其实,一直以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对“创业”之路都极为执着与坚定,学校将“尚德崇文创业立身”作为校训,并做出了不少成绩:不仅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还获得了“全球最佳网商摇篮”称号,其创业文化、“创”文化分别于2008年、2016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此次,庞副院长的发言走红网络,炸裂舆论,使学校的创业文化被推上“风口浪尖”。微博网友纷纷发表言论,表明态度: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高职生“挂科”7门却因创业成功被推优!算是因材施教吗?

网友讨论的十分热烈,且不乏深度思考,而其中,叫好者有之,唱衰者亦有之。有人认为,学院的做法符合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初心,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挑战大学的底线与原则。

网友对此问题的探讨莫衷一是,教育届专家与媒体亦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

广西大学赵培秀:

这会给学生传递“努力学习还不如花心思创业”的错误观念

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的。学习依然还是学生的本职,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我们不可否认报道中那位副校长所提到的学生在创业上取得的成功,但是这个成功却无法掩盖他在学业上的不足。不管他是否是个成功的创业者,但至少他一定是个不合格的学生。

其次,创业学院毕竟还是学校的一部分,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其考核还是应该以知识学习为主,实践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知识作为基础的实践又能坚持多久呢?要记住,丰富的知识是实践成功的基础。

再者,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学院管理的。挂科7门只要创业成功还能如期毕业,甚至有可能还会被推优,这样容易给学生传递一种“努力学习还不如花心思创业”的错误观念。一旦有了开始就会有人效仿。而且对于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修满学分、必修课修过方能毕业,这本就是一个定性的规定,如果校方首先打破这个规定,那学生采用其他方式打破,也就有源可溯了,届时学校再想管理好学校就很难了。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

这是为学生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因材施教“做中学”

尽管这所学校的做法瑕疵明显,但是,这是一所职业院校的创业学院,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这个大方向是正确的。这位同学有7门课不及格,有可能是该同学过多参与创业耽误所致,但以我在高校多年体会,这个问题往往比较复杂。

比如,高校中的许多专业课程设置本身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老套陈旧、教学方式单调,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考试方式死板,更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对一门课程核心内容掌握的真实水准等等,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身是值得反思的。

该校创业学院副院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该校出台的新规定“学生可以用创业的业绩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免听、甚至免考”。这个规定,在我看来,是给支持学生创业提供了具体的制度保障。

在高校中,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应该体现不同的特点。同时,一个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法。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像职业院校创业学院的许多课程,的确应该提倡国际教育界通行的learningby doing(“做中学”),对于一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允许他们采用更适合自己的情况,更多样的学习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钱江晚报》评论员高路:

好学生和好创业者是两个概念,切不可为鼓励创业丢掉教育的责任

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说,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做法。其实,好学生和好的创业者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一个好的创业者,完全没有必要用好学生来评价他,我们有很多方式来鼓励这样一种精神。而且,好学生和好的创业者之间也并非不可调和。好的创业者完全可以,也应该是一名学业上的好学生。不要拿乔布斯、比尔·盖茨来说事,这只是个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业始终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尤其需要坚定不移地告诉学生这一点。

现在,很多地方和高校都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各种措施,提供了各种优越的环境,但有一点应该成为共识,不能失去理性,不能为了迎合而失去原则;不可违背了教育的本意,丢掉了教育的责任。

蒲公英评论网评论员王红峰:

对创业的大学生就该“厚爱三分”

对创业的大学生就该“厚爱三分”!日前,智联招聘发布了《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仍然以就业为主,占比79.89%;选择创业的有4.78%,和2017的数据结果相比降低了1.32%。大学生创业退烧既说明在经济环境更加趋于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趋于谨慎,更要求政府和高等院校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政策“红包”。如国家可出台法规,让大学生创业获得支持于法有据;鼓励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并减免利息,创建并提供多种投资渠道;创设专门的创业辅导机构,在管理、服务、技术、营销、人才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积累企业相关经验;降低企业创办门槛、简化企业注册流程等。

笔者认为,对创业的大学生就该“厚爱三分”。这个高职院校创业学院作了有益的探索,这个可以有,但要形成制度规范。

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职称评委黄文辉:

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要注意引导与宣传

挂科7门课程,不仅如期毕业,还被推荐为省级优大毕业生,表面看来是对学生创业创新精神的肯定,是在落实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但如果引导不当,宣传不妥,则可能对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指出:“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为是课堂学习,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习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从教育部的要求来看,对学生创业活动的肯定,对创业成果的运用,对因创业而耽误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进度,均提出了补救的措施,绝不是因为创业或者创业成绩突出,学校“研究”就可以让学生毕业甚至推荐为优秀毕业生的。

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但把“挂科7门”的大学生作为创业的榜样,进行理直气壮的宣传,则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严重误导,不仅是对大学生前途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大学教育的不负责。

毋庸置疑,我们的人才评价机制需要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也要改革。对更强调实践技能的专业与院校,沿用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已不再合适。改革需要尝试,需要我们适时地迈开大步勇敢走。但就教育而言,试错的风险是那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前途做赌注。然而,什么都可以耽误,最不能耽误的就是青年学生最宝贵的这几年成长光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践能力当然可以作为学生评价的指标之一,但需形成制度化的正式标准,而非院校或教师“自由裁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