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博覽」德者,才之帥也

「博覽」德者,才之帥也

「博覽」德者,才之帥也

“‘才者,德之資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 ——習近平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博览」德者,才之帅也

德者,才之帥也

“德者,才之帥也”出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司馬光總結,耳聰目明、堅強剛毅稱為才;品行正直、公道平和叫作德。才是德之資;德為才之帥。他又將人才分為四類:德才兼備為聖人;無德無才曰愚人;德勝於才曰君子;才勝於德曰小人。並警示後人說:“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馬光這些關於德與才的論述,充滿著智慧和辯證法,啟示後人:德與才,德是基礎,才是條件;德是核心,才是關鍵;德是才的靈魂,決定著一個人的發展方向和成敗得失。德好才不好,成不了大業;才好德不好,幹不成好事。

選人用人,以德為先。

面對德的考察難度極大,它既受著考察者本身德才素質的制約,也因被考察者情況複雜而難以分辨看清。

最早“觀人”的辦法是“相面”,即善有善相,惡有惡相。漢朝初年就有人替劉邦全家看相,稱貴不可言,也替韓信相面,教他背叛就貴不可言。這種以貌相人,常常產生許多錯失。

後來,有人從實踐中不斷總結出識人的經驗,較為流行的有魏國著名政治家李悝的“識人五法”、《漢書·杜欽傳》中的“六個方面”、《史記》中記載的李克的“五看鑑才之法”,以及《呂氏春秋》中概括的“八觀六驗”等。

習近平早年在《從政雜談》中論及識別人才的方法時指出:“《呂氏春秋·論人》中把知人之法概括為‘八觀六驗’。‘八觀’中有‘聽其言而觀其行’,這一點非常重要。

現在有些人喜歡誇誇其談,而行動上老打折扣,用形式主義的一套來應付你。用了這種人就要誤事。‘六驗’中有‘苦之以驗其志’等,這對我們都很有借鑑意義。”

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始終強調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備,把德放在首要位置。

早在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鬥爭的黨,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幹部,是不能完成其歷史任務的。”

新中國成立後,適應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毛澤東形象化地提出,幹部要“又紅又專”。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根據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和幹部隊伍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幹部隊伍“四化”方針,並強調“首先要革命化”。

真正把那些政治上可靠、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這就更加鮮明地突出了德在幹部標準中的優先地位和主導作用。

「博览」德者,才之帅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科學總結黨的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並對好乾部的標準作出了這樣的概括: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

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抓住了新時代我國幹部隊伍建設的關鍵,為我們正確培養和選拔幹部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同歷史時期,對幹部“德”的要求有著不同的內容,但核心要義沒有變。

對黨員幹部來說,“德”的核心要義就是理想信念,就是黨性,這是加強黨性修養、改造主觀世界的終生課題。

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並深刻闡明瞭講政德的重要內涵和實踐途徑。新時代對黨員幹部“德”的要求,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明大德,就是要鑄牢理想信念、錘鍊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

守公德,就是要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承諾,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

嚴私德,就是要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戒貪止欲,克己奉公,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利用來造福於人民。

其中,明大德是政治方向、守公德是行之準繩、嚴私德是己之操守,三者相輔相成。黨員幹部只有將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才能築牢立身之本、從政之基,始終做到忠誠、乾淨、擔當,自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鬥。

“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

縱觀一些幹部出問題,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群眾對一些幹部不滿意,也主要是對他們的德不滿意。強調以德為先,也決不是忽視才,才不及而事不成。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做到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而不出事。

「博览」德者,才之帅也

基於歷史的經驗教訓,在用人問題上,應更多地關注和加強對幹部德的考量。

如何加強對幹部德的考量,習近平2013年6月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必須堅持的“四觀四看”,即:“觀察干部對重大問題的思考,看其見識見解;觀察干部對群眾的感情,看其品質情懷;觀察干部對待名利的態度,看其境界格局;觀察干部處理複雜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看其能力水平。”

前三條講的都是對幹部如何進行德的考量,其要旨既體現了借鑑古代先賢聽言觀行的思想,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既指出了幹部立志成才的努力方向,又提出考核幹部的科學方法。

為了防止幹部“帶病提拔”,中共中央辦公廳還專門印發了《關於防止幹部“帶病提拔”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強化審核措施,實行“四凡四必”。

只要真正遵循習近平關於幹部隊伍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用好考察干部的各項政策措施,就一定能把幹部選準用好,打牢幹事創業的組織基礎。

【鏈接】

《資治通鑑》記事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即三家分晉,戰國開始之時。當時,晉國有四大公卿,即趙、魏、韓、智四大家,其中又以智氏最為強大。智宣子在考慮由智伯繼嗣時,曾有一個叫智果的族人列舉智伯的種種不仁行為而堅決反對,但智宣子不聽,還是立了智伯為嗣。

智伯繼嗣之後果然仗勢欺人,不但覬覦晉國王位,而且想吞滅趙、魏、韓三家,結果反被三家聯合起來擊敗,智氏果真如智果所說被滅了族。司馬光在評論這段歷史時說:“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