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隱語與“字驗”:古代戰爭中的軍事通訊密碼

軍事機密須避人耳目,在古代軍事通信中,保密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了使用陰符、陰書和蠟書等形式外,在傳遞內容上也設置一些不易被敵方所破譯的符號,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軍事密碼,稱作隱語。《武經總要後集》卷四雲:“軍政急難,不可使眾知,因假物另隱語諭之。”也就是藉助他物,或比喻、或暗示,用以傳遞隱含的、旁人不可猜度的軍事情報。


隱語與“字驗”:古代戰爭中的軍事通訊密碼

嚴格來說,隱語並不是軍旅通訊的“專利”。隱語,古代亦稱作“瘦語”或“瘦辭”。瘦就是隱藏、隱含的意思。瘦辭出現得很早,《國語·晉語五》雲:“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元朝周密的《齊東野語》中說:“古之所謂瘦辭,即今之隱語,而俗所謂謎。”可見,隱語也就是謎語。用謎語來傳遞軍事信息的辦法,在先秦時即已有之。《左傳》記載,宣公12年(公元前597年)冬,楚莊王率軍攻蕭國時,大夫還無社和申叔展因為“軍中不敢正言,故謬語”,因而以隱語對話。叔展說:“有麥曲嗎?”還無社說:“沒有。”申叔展又問:“有山鞠窮嗎?”還無社說:“沒有。”申叔展又問:“假如河裡的魚得了腸胃病怎麼辦呢?”還無社說:“等魚游到枯井洞時再來救它們。”申叔展又說:“你要結茅草作記號對著井哭就可以了。”這段隱語對話的真實含義今天已經很難弄明白。據杜預註解說,這是還無社被困在泥水之中,申叔展教他從井中逃走。對別人來說,真比猜謎還難些呢!


隱語與“字驗”:古代戰爭中的軍事通訊密碼

這種猜謎似的隱語,對於軍事秘密通訊來說,畢竟需要通訊雙方心有靈犀,方能較為準確地溝通,但也容易發生誤會。為了使其既準確、明晰,又不讓別人瞭解,古人在設計隱語方面逐漸形成一套術語,事先將要聯絡的事項以術語的形式編排好次序,將領們平時均加以熟記,每次作戰之前,主將與每個受命出戰的偏將約定,雙方以某一首沒有重複用字的五言律詩為“字驗”。若有事報告,就隨意寫成一封書信,將要報告之事的次序對應於該詩中的第幾字,然後在普通書信中的某字旁加一記號即可,主將回復亦如法炮製。

如宋朝的《武經總要》卷十五所載,軍中聯絡事項的術語及次序是:(1)請弓;(2)請箭;(3)請刀;(4)請甲;(5)請槍旗;(6)請鍋幕;(7)請馬;(8)請衣賜;(9)請糧料;(10)請草料;(11)請車牛;(12)請船;(13)請攻城守具;(14)請添兵;(15)請移營;(16)請進軍;(17)請退軍;(18)請固守;(19)未見賊;(20)見賊訖;(21)賊多;(22)賊少;(23)賊相敵;(24)賊添兵;(25)賊移營;(26)賊進兵;(27)賊退軍;(28)賊固守;(29)圍得賊城;(30)解圍城;(31)被賊圍;(32)賊圍解;(33)戰不勝;(34)戰大勝;(35)戰大捷;(36)將士投降;(37)將士叛;(38)士卒病;(39)都將病;(40)戰小勝,共40項。


隱語與“字驗”:古代戰爭中的軍事通訊密碼

一旦出戰,主將與某偏將約定以杜甫的《春望》一詩為“字驗”,詩云:“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偏將若要將第28項和第40項軍情“戰獲小勝,敵方仍在固守”報告給主將,只需在一封普通的書信中設法寫進“抵”字和“簪”字,並在其旁加一個小黑點。主將一看,“抵”、“簪”二字是詩中的第28與第40字,就明白了前方的軍情是第28和第40項的含義。同樣,主將在回信中設法寫進“春”字和“淚”字,並在其旁加一個小點,偏將就從該詩中第7和第15字的位置,得到了“給你增派馬匹,立即移營”的指令。


隱語與“字驗”:古代戰爭中的軍事通訊密碼

據《宋史·輿服志六》所載,宋朝的40字“字驗”是符彥卿在《軍律》中制定的,後來李淑又將其省為28字,即將一首五言律詩改為七言絕句。“字驗”有時還利用諧音或借用民間一些更為簡便的隱語進行秘密聯絡。《宋史·夏國傳上》載:北宋名將種世衡於慶曆元年(1041)與西夏作戰時,“遣王嵩以棗及畫龜為書置臘丸中,遺旺榮,喻以‘早歸’之意”。這種諧音的軍事聯絡辦法在今人看來,的確十分有趣,其實它反映了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在民間社會中的深厚根基。

我不編造故事,我只是歷史的搬運工。關注我的ID:大黃扯點歷史,不斷更新原創文章,期待與你交流。

隱語與“字驗”:古代戰爭中的軍事通訊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