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第一單元 玉石梵像


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佛教影響逐步擴大,北方地區立塔造像蔚然成風,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開啟了融合發展的歷程,成就了輝煌的北朝佛教藝術。鄴城附近盛產適於雕刻的石料,工匠們就地取材,運用傳統石雕技術,經過雕鏤瑩飾等加工藝術,表現外來佛教造像題材,塑造出具有華彩神韻的鄴城特色佛教造像。同時,各階層民眾在參與佛教造像的過程中,以文字銘刻於造像之上,演繹出中國化的造像題記,豐富了造像的歷史價值。


第二單元 鄴都樣式


伴隨著佛教本土化的進程,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的樣式處於不斷髮展和嬗變之中。鄴城佛教造像緊跟佛教造像藝術本土化的腳步,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因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等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國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徵都曾在這裡呈現,還出現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龍樹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鄴城佛教造像藝術的魅力。


第三單元 佛韻至美


中國古代佛像注重對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畫,通過對佛像身形的塑造,顯示其脫俗瀟灑的風貌,通過對佛像面容的塑造,傳達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作為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政權的中心,鄴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繼承傳統雕刻技藝的基礎上,因材施雕,賦予造像不同的神韻。這裡不僅有北魏時期以褒衣博帶為特色、飽含飄逸瀟灑之神韻的造像,也有北齊時期以薄衣貼體為新風、傳達溫潤內斂之氣韻的造像,更有精雕細琢、極具地域風貌的透雕龍樹背屏式。這些造像展現了工匠們的技藝神話,盡顯石雕之美,達到了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的高峰。


展品欣賞

北魏 譚副造釋迦牟尼像

此造像為一佛二菩薩背屏式造像,像殘高128釐米,主尊77.7釐米,青石質,通體彩繪貼金。頭部殘存水渦紋髮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衣緣,跣足站立於蓮花座上。脅侍菩薩站立於兩側,殘存的菩薩頭戴寶冠,佩瓔珞,下穿貼體長裙,手中持物,所立蓮花座由力士和護法獅子承託。背屏上部雕佛像頭光和身光,頭光由內圈的蓮瓣和外圈的坐佛組成,身光處雕刻對稱的飛天,邊緣為火焰紋,頂部中心雕刻坐佛。在佛像和力士之間淺雕供養人,環繞佛像雕刻有供養人姓名。造像背面中間雕刻菩薩交腳坐像,兩側分別為大梵天王、難陀龍王、天帝釋、跋難陀龍王、供養人及飛天像,下面雕伎樂、供養人像和造像題記。造像題記中有“邯鄲縣龐安兵”“釋迦牟尼青石立像”等文字,以及對國家富強、平安的祈願。此像身材魁梧,兩肩齊挺,具有北方佛教造像的雄健之風,當是受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造像風格影響。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東魏 武定五年(547年) 弄女等造彌勒像

通高82.3釐米,背屏式三菩薩造像,白石質,通體貼金彩繪。彌勒菩薩頭戴高冠,面像方圓,窄眉細目,直鼻小嘴。雙手分結手印,交腳而坐,脅侍菩薩手中持物站於兩側蓮臺上。舟形背屏邊緣雕刻三身對稱飛天,頂部雕刻佛塔。方形基座正面雕刻童子託香爐、弟子、供養人與力士,左右兩側面雕刻四身神王像,背面雕刻象神王、珠神王及造像題記。背屏背面雕刻“白馬舐足”場景,其中太子半跏趺坐於筌蹄上,身姿右傾,作思惟狀。前方的白馬曲腿引頸吻向太子左足,僕人侍立於一側。


根據題記內容可知,此像主尊為彌勒。彌勒具有兩重身份,一是現今在兜率天說法的彌勒菩薩,一是將來下生人間的彌勒佛,表現在造像上就是菩薩和佛兩種造型,此像為彌勒菩薩造型。南北朝時期彌勒信仰在上層社會和民間廣為流傳,彌勒造像成為主要題材之一。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北齊 覆缽塔

殘高100.1釐米,底座寬52、高21.7、厚47.2~54.2釐米。白石質,單體圓雕覆缽塔,通體彩繪貼金。石塔分為底座、塔身、覆缽和塔剎四部分,主體基本完整。塔身四面開龕造像,分別雕造三身結跏坐佛和一身結跏趺坐菩薩。上部為山花蕉葉和半球形覆缽,塔剎部分殘。底座正面浮雕雙獅香爐與力士,右側和背面開龕雕造風、河、象、獅子等六身神王,左側中間為香爐,兩旁各有一身供養比丘和伎樂。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北齊 立佛像

通高47釐米,白石質,單體圓雕立佛像,通體彩繪。主尊面相方圓,螺髻,彎眉細目,鼻略殘,嘴角內抿,身穿垂領通肩袈裟,內著僧祇支,彩繪福田衣紋,雙手前端殘,跣足立於錐形石榫上。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北齊 立佛像

通高81.5釐米,白石質,單體圓雕立佛像,殘存少量彩繪和貼金痕。主尊面相長圓,墨繪髮髻,肉髻扁圓,身著垂領通肩袈裟,彩繪福田衣紋,雙臂前端殘,跣足立於錐形石榫上。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北齊 立佛像

通高45釐米,白石質,單體圓雕立佛像,通體彩繪。主尊面相橢圓,肉髻扁圓,身著垂領通肩袈裟,施無畏印,跣足立於錐形石榫上。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北齊 立佛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北齊 坐佛像

殘高27.1釐米,白石質,單體圓雕坐佛像,彩繪貼金保存較好。主尊面相橢圓,螺髻,身著袒右袈裟,以彩繪和貼金勾勒出福田衣紋,內著僧衹支,偏衫覆搭右肩,手殘,結跏趺坐。鏤孔透雕圓形項光。正面浮雕蓮瓣和忍冬紋,背面彩繪蓮花圖案。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北齊 倚坐佛像

通高93.5釐米,底座寬42.8、高4.4、厚34.5釐米。白石質,單體圓雕倚坐佛像,通體貼金。主尊面相莊嚴,螺髻,彎眉細目,直鼻小口,眉間浮雕白毫。身著袒右袈裟,雙臂前端均殘,倚坐於仰覆蓮臺上。蓮臺束腰處雕出多層寶珠及人面紋。底座呈長方平板狀無雕飾痕。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逛博物館,和合共生:臨漳鄴城佛造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