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重新規劃設計一條新的黃河水道,可行嗎?

QIAN32


改道可行,黃河由山東半島北部入海改由山東半島南部入海,是最佳方案。同時糾正了蔣介石歷史上所犯罪行。


用戶人人都有好心情


這個問題下的許多答主三言兩語就說不可行,顯然沒有深入瞭解黃河。實際上學術界的共識是黃河下游改道是自然規律的必然,提前為下游設計好備用河道是必須要做的工作。我在悟空回答了許多關於黃河的問題,大家的評論反饋都很關注重新改道的問題,下面我來聊聊大家關心的黃河備用河道問題。

平原型河流多泥沙淤積不斷改道是自然規律

下面是我前兩天在微頭條分享的一張典型河流沖積扇圖,河流被狹窄的峽谷束縛,具有非常強的攜帶泥沙的能力,然而到了平原地區,流速下降,河流攜帶泥沙能力也隨著指數級(六次方)下降,泥沙淤積河道,河床抬升,河流就往低處改道。通過河流的不斷擺動,就成了沖積扇。

如果把上圖類比到黃河,圖中的峽谷就是我國的晉陝峽谷,那個葉子般的沖積扇就是我國黃海、黃淮平原。每年黃河從晉陝峽谷流過的同時,攜帶了10億噸泥沙,造成黃河不斷改道沖積出了黃海、黃淮平原。有記載以來,黃河有26次大改道,如果按時長劃分,黃河在現在河道以北地區行河3326年,以南地區行河時間大概660年,中部區域行河時長146年,可見黃河一直遵循著淤積--->河床抬高-->決口-->遷徙改道的發育規律。

目前黃河下游河道面臨洪水決溢風險

現在雖然經過人工治理,黃河得到了幾十年的安瀾,但目前黃河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已大大不如前,形成同流量水位增高,小流量高水位的情形。例如1992年花園口流量為6260m3/s,水位比1982年15300m3/s流量的水位高0.34m。2002年夾河灘斷面不足3000m3/s,水位就達到了1996年洪水水位。根據研究,在1958年洪水22300m3/的背景下,整個黃河都會處較高風險級別的決溢,有483km處於 高風險的決溢。

由此可見人為活動只能延緩自然規律的發展,但無法改變自然規律。


後備河道的設計

針對目前黃河存在的風險,我國也在積極的研究後備流路的設計,下圖是2008年綜合考慮了地形地質構造,行河規律,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所設計出新流路。這流路避開魯中隆起地,在裂谷下沉的低窪區行河,能有效穩定河勢,可最大限度利用地形優點,延長河道的使用年限。

所以大家不用擔心,關於備用的河道,國家已經想到前頭了,就看這些研究成果什麼時候實施了。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同時記得關注我哦!


崑崙還東國


不行。

“水是萬物之源”,“存在即合理”,假如黃河重新規劃的話,“牽一髮而動全身”,它會對中國的各個方面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我們不應該向大自然“宣戰”,應該和諧相處。(PS:人類違背大自然的規律,破壞生存環境,為此我們也付出慘痛的代價。)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為我們帶來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黃河的幹流及支流養育了三分之一的中國人。人們習慣傍水而居,黃河的水不知道為兩岸的居民帶來了多少福祉。

假如重新規劃一條黃河水道,不知道又要多少父老鄉親背井離鄉,“鄉土情結”,為了人們的幸福,最好不要。


月下離殤666


首先,為什麼要為黃河重新規劃一條河道呢?不知道要實現什麼目標,解決什麼問題。

其次,黃河在歷史上確實存在多次改道。洛陽以東的黃河,從大禹時期至近代的幾千年間,黃河多次改道。由於中上游的人類活動和自然原因,造成黃河水少沙多、水沙嚴重失調,長期以往河床抬升,以致河道遷移。



第三,關於黃河治理仍然是當前的重大問題,重新規劃河道也是討論的措施之一,上游、中游、下游的改道都在考慮中。但事涉重大,不會很容易就論證清楚。加之當前對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的追求,由於黃河改道對生態的影響充滿未知,可想而知可行性不高。


左右規劃設計


不可行。

其一,南水北調,雷聲大雨點小。到了山東以後,由於水價過高使用並不多。

其二,除了水價問題,水土不服也是南水北調以後,山東使用較少的重要原因。

其三,現在的黃河水量很小,雖然鄭州以下都是地上懸河,但是防洪難度不大。

其四,黃河口每年200米的泥沙衝擊,帶來了每年50平方公里的年輕土地。

其五,黃河故道,不論河北還是河南江蘇,現在都變成了果園良田,恢復太難。

其六,歷史上漢代唐代元明清的黃河,水量足夠大,但是1960以後華北缺水了。

最主要的,是經濟性和實用性。黃河故道之所以成為故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水,並不是水患,自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華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地下水,地表水,都大幅度下降,嚴重缺水是目前的現實。所以,沒有水源的黃河還有故道,操作證不大。


天地詩詞館


如果重新規劃設計,一條新的黃河水道,可行嗎。一人一個觀點,我認為可行。1,填海造陸,2,建設用沙。關於填海造陸,我想大家都能想到,自然而然,成本小,收穫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果能沿半島往大連方向更好,那可能得千年才能見效。再是建沒用沙,原來黃可抬高,主要是農耕時代對河流沒有破壞。今天進入,大規模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建沒,新開一個河道,最好走前面的最高的一個原河,可以讓原來堆積的泥沙,經過開採,解決建設問題,為人類服務。3,就拿丹江來說吧,上世紀六、七、八十年代一漲水,市區以下,兩岸地被水淹,堤被沖垮,樹被沖走,那河裡的大樹象漂草一樣被洪水沖走,小河的水倒灌,淹莊稼,年年抗洪修堤栽樹,年年被洪水衝沒。兩岸稻田年年水漫。沿江干部都沒法當,就是水災太多。4,世紀前後,公鐵建設把大量的河沙挖走了,現在河床一下子平均低了三、四米,有的地方超過六、七米,以我村修的河壩為準。現在又開始封河了,現在估計沒有三千年,河床不會上來三米高,住在丹江岸邊,身知河水氾濫,所以我認為新開黃河古道,很必要。但沿線遷移量大,總的來說,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利大於弊。


黨書學


1.通過中游水庫的出口,讓黃河的上層水和下層水分流。

2.泥沙量較少的上層水,向北走。在華北平原在黃河下游地區,選擇地勢高的地方,用堤壩圍成水庫,地勢低的地方做自灌區。

3.泥沙較多的下層水向南走,在黃海入海。用黃河泥沙造陸。


思之狂飆


這個問題,是個老問題。也是爭論不休的話題。按理來說,黃河水道,應該尊重自然,應該成扇面自然改道入海,但是,現在下游已經沒有這樣的條件了,只能選擇性方案,現在的河道,也是自然形成的,應該是最佳的,不用勞民傷財。但是,這樣下去,我們自己的內海—渤海,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淺,對於中國長遠的發展,沒有好處。最佳的方案就是讓黃河入黃海,從蘇北入海,這樣的話,攜帶的大量黃沙,很快就會給中國造就大面積的陸地,可以考慮,兩個河道都存在,洪水期特別是小浪底排沙期間走蘇北入海,枯水期可以走山東水道入渤海!


錦陽川水


短期內沒必要。

黃河目前主要的問題:

1、水源減少。巴顏喀拉等冰蓋縮小。必須涵養支流水源,改善生態。

2、水資源利用失控、不合理。中游甘寧蒙陝都乾旱缺水,大量汲取河水,致使下游時常斷流。必須調結構,宜牧則牧,宜農則農,工業民用節水,循環利用。治理荒漠,改變生態,涵養水源。

3、中游水土流失。退耕還林還草。

4、政策、資金、技術傾斜,治理西部生態。


魏東雙


為黃河重新規化設計河道可行嗎?經濟政治成本算過嗎?那得佔用多少良田,拆遷`移民`遷廠用工及補償多少?舊河道改造、平整`復墾費用多少?新規化改變了原有政治軍事佈局,重新規化`建設`佈防成本多少?誰能保證新河道不淤積不再改道?與其如此,不如防護疏通舊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