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環保產業覆盤:國資開進 民企“轉身”他們有何期盼?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环保产业复盘:国资开进 民企“转身”他们有何期盼?

北極星大氣網訊: 40年來,中國的環保民營企業走過的路,有些特別。

與部分壟斷行業市場“壁壘”有所區別的是,環保產業面臨的准入門檻,並非牢不可破。

早在數年前,很多企業就將目光聚焦在了這個產業上,一系列環保政策的出臺和加嚴,更是激發眾環保企業,敏銳抓住政策紅利,高歌猛進、極度擴張。它們在政策驅動下“瘋長”著,偏離了價值本質。

一位親歷環境產業變革的環保民企人士用“紅極一時”來形容當時的行業盛況。

但好景並未持續太久,環保民企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難題。

資金債務,便是最大的問題。

引入國資,是不止一家民營環保上市公司做出的選擇。對於他們,這次“轉身”意味著將找到另一個出口,一條不錯的出路。

果然,他們中間,有的已然走出了艱難時刻。當電力、石油氣等行業的相關民企,還在翹首等待更多的參與機會時,包括清新環境在內的很多民企,已開始朝著“轉身”後的方向行進。

1月8日,面對經濟觀察報記者的問詢,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圈畫出一幅新的發展藍圖。他表示:“現在我們已是一家國有控股的混合制企業,未來希望發揮國有平臺的資源、資金優勢,以及原來上市公司的管理、技術優勢和市場化運營機制,為環保企業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新路。”

2020年伊始,站在宏觀經濟新的發展節點上,李其林已做好了新的準備。面對新的頂層政策,他希望迎來市場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未來清新環境還將打破更多隱形壁壘,接受更多挑戰。

畢竟,這場延綿數年,關乎整個環境產業興衰的民營環保企業的經濟功課,還沒有結束。或許不久,又將迎來一次“大考”。

從興盛到低潮

在市場經濟發展大潮中,環保民企也有過抓住政策利好帶來的機遇,走過了一段高歌猛進的擴張期。

“就在幾年前,特別是2015年、2016年,整個產業紅極一時。”一位民企人士說,“外面企業進入環保行業,基本上是‘跑馬圈地’,甚至國企轉型要進來,也主要靠低價中標,這在當時是個很熱的現象。”

彼時,環保PPP處於“發燒”狀態,虛火過熱。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各地陸續公佈和推介的PPP項目超4000個,總投資達5萬億元,給環保民企帶來巨大市場空間。它們盡享這場PPP盛宴。

廣證恆生環保行業研究員介紹,2014年新三板環保企業是58家,2015年增至190家,增幅228%,總成交額也由2.14億猛增至73億元。截至2015年12月,僅固廢領域發生及擬進行的併購案例就有42起,涉及交易總金額超160億,比上年同期增長60多億元。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環保產業銷售收入1.35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17.4%。“十二五”以來,中國環保產業年均增速約26.9%,2016年銷售收入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9.8%,成為“萬億級”產業。

但在2018年,PPP一剎車,很多環保企業由於“彈藥”匱乏而遭受重創。

前述民企人士用“寒冬”向記者解釋環保民企受到的掣肘。他直言,這主要是此前盲目擴張、金融加槓桿所致,這兩年到了還債期,資金鍊出現問題,甚至頻現爆雷。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環保產業的大爆發就意味著透支未來。

低潮仍未度過。對於多數環保民企而言,這種“寒冷”格外刺骨。業界感到一度困惑。

成立至今已近20年的清新環境(002573.SZ)是其中之一。儘管是大氣汙染治理領域龍頭上市公司,資產總額超百億,但同樣在此輪低潮中遇挫。

同樣遇挫的還有碧水源、啟迪桑德、中金環境、東方園林及博天環境等,他們中有的選擇轉讓控制權與國資合作,有的正在謀求國資支持。

覆盤:引入國資背後

如同其它環保民企,清新環境的身份也在去年悄然發生了改變。“80後”李其林正是公司“轉身”後的新任總裁、董事會秘書。此前,他曾擔任公司投資總監、總裁助理、副總裁等。

他對公司此舉深有感觸。他說,一年來,金融去槓桿和控股質押、應收賬款較高、現金流不好、融資受限等,都給企業造成了相當大壓力。

這是清新環境引入國資的主因。

新時代證券環保行業分析師邱懿峰說,“國企併購民企,或是國企參股、控股民企,至少在上市公司是越來越多了。”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巡視組組長趙華林說,央企進軍環境產業,是其社會責任。有很多民企過去搞PPP,出現了問題,現在央企進入解決了一些機制、資金問題,形勢有所緩解。

他介紹,當前央企中有近50%或以上都建立了環保板塊,併購在加速。但都搞環保又面臨新的市場競爭及整合問題等。進行混改是央企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

2019年5月,清新環境實控人變更,四川發展入主,成為第一大股東。公司創始人、原控股股東張開元旗下公司退居第二大股東。

公告顯示,清新環境控股股東北京世紀地和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世紀地和”)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將其直接持有的2.74億股公司股份,佔比25.31%,轉讓給四川發展國潤環境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國潤環境”)。去年7月初,過戶手續完成後,公司控股股東已變更為國潤環境,實控人由張開元變更為四川省國資委。

世紀地和是張開元的家族公司,原持清新環境4.9億股,佔總股本的45.31%;張開元持有世紀地和65%股權,為實控人。

國潤環境現已更名為四川發展環境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川發環投”),其全資控股股東為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是四川省國資委全資子公司。而川發環投是四川發展重點打造的生態環境產業投資平臺。

股權轉讓後,張開元家族已淡出清新環境。

截至2019年三季度,清新環境總資產10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資產48.7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淨額10億元。“轉身”兩個月後,清新環境獲得了來自四川國資體系8億元借款,年利率不超7%。李其林稱,這對公司短期流動性起到了很大支撐。

其引入國資亦是出於大股東短期股權質押。截至去年4月,世紀地和所持上市公司股份,處於質押狀態的已近98%。1月8日公告,世紀地和將其所持清新環境部分股份辦理了解押手續。但目前其累計質押數佔其所持股份的99.75%。

清新環境重點業務是火電業超低排放改造,如煙氣脫硝、脫硫、除塵及投資、運營等。目前也在開始佈局鋼鐵業、焦化業的環保治理項目。

財報看,近三年,至2019年三季度,清新環境淨利均出現同比下滑,去年前三季營收同比減少26.95%;淨利潤3.23億元,同比減少三成以上。2017年、2018年財務費用分別同比增長104%、21%,原因系融資成本增加導致利息支出增加。

一位環保專家說,一些民企引戰成功後確實緩解了資金壓力,四川發展憑藉資金、信用優勢解決了清新環境眼下困難,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期堆積下來的問題,並非一下子就能解決。

民企的擔憂

在前述環保民企人士看來,目前行業核心問題並非市場準入“壁壘”,更多則是資金債務危機。“這確是前一波債務或融資環境偏緊導致的,資金面壓力加大並傳導下來,回款減少。”邱懿峰認為,環保民企擔憂最多的正是資金。國企融資成本基準利率往下浮,民企一般上浮10%-15%,利率成本與國企比不了。一般做環保項目個人自有資金佔30%,其它向銀行借款70%,就差出很多利息。

而國資在資金、授信上有天然優勢,但很多民企卻行至還債峰期,難以兌現,信用等級下調,銀行抽貸,進一步融資遇阻,被迫引入國資,被國企併購。“這樣,由央企國企來背書,其信用等級才得以上升,最終降低融資成本。”前述環保民企人士的分析一針見血。在他看來,民企邁出這一步,目的正是為了增信。

1月8日,李其林向經濟觀察報透露:“我們本次計劃發一期新的綠色債券(已公告),獲得了四川發展旗下擔保公司的擔保,債項評級從AA變成了AAA,預計發行票面利率和總成本就會比較低。”

按照預期,此後清新環境中長期融資成本會逐步下降,省下來的變為利潤,亦可反向為四川發展提供投資回報。

前述環保民企人士稱,“長期以來,民營經濟在稅收、GDP、技術創新、就業等方面雖貢獻突出,但仍擔憂被市場有形無形的准入障礙擋在門外,尤其是在項目招投標、信貸融資等關鍵領域。有的看似沒有門檻,實則很多。”

他介紹,很多重大工程項目主要是有實力的大型央企或國企承接,民企中標率較低,有的是國企中標後將部分項目分包轉包給民企做。這與項目招投標時設置的企業資質、工程業績、專業要求等諸多條件限制有關。

經濟觀察報記者在廣東一些地市實地調查瞭解到,在黑臭水體整治上,地方政府會優先考慮選擇省內國企,如廣業環保。所以政府信任度頗為關鍵,並不一定重點考慮民企技術優勢和性價比,而首先傾向於地方國企、大型央企。“不過,都是國企來做,也不現實。”邱懿峰說,相反,民企參與會形成協同效應,發揮各自優勢。未來民企在環境治理上的力量不容忽視。

如何破解?

新政來了。

2019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出臺,要求進一步放開民企市場準入。儘管沒在准入上明確點出環保行業,但在諸多方面如減稅降費、融資增信、破除隱性壁壘、清理拖欠賬款問題的解決上,給環保民企吃了一顆定心丸。

這甚至對其他行業的民企來說,意味著更多機遇,會隨之到來。其實新政出臺前,部分民企已開始探尋新的路徑以及更多能公平站在宏觀經濟發展端口的機遇。

邱懿峰認為,今後國家應該會進一步加大對民企支持力度。在效率上,有時民企還要高一點,包括後續運營和維護。技術創新上,民企的力度也要大一些。

在本次採訪中,李其林多次談到技術創新,他深知這對於企業長遠發展意味著什麼。在他眼裡,“只有堅持技術創新,才是推動行業進步的根本動力,才能將企業營收變成堅實的利潤”。

身為公司的新任總裁,他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發揮國有平臺優勢,結合原來市場化優勢,讓兩個不同成分更好整合起來。他設定的長期目標是將公司打造成一家集諮詢服務、科技創新、工程建設、投資運營為一體的綜合環境服務商。

他表示,下一步內部要做好管理提升、組織架構優化、團隊培訓培養、體制機制完善;外部做好股東、客戶、合作方、供應商等資源的整合。“環保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參與者越來越多元,新模式也會產生。未來要整合內外資源,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和營收。”

瀚藍環境總裁金鐸認為,民營環保企業首先要找準戰略定位,專注於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同時進行廣泛結盟,進行各種資源的整合。

邱懿峰說:“今後如果民企融資成本與國企相當,就算是拿項目優先程度不同,民企亦可通過效率提高和技術創新創造更多利潤,也能活得很好。”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