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奪取赫魯曉夫政權的?他們誰對蘇聯的貢獻大?

用戶64563959123


赫魯曉夫在很多俄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並且認為他是蘇聯最好的一位領導。若是拿他和列伯日涅夫相對比的話,那麼他們往往會認為,赫魯曉夫更勝一籌。雖然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間蘇聯的發展到達了巔峰,但是這一切的功勞大多還是源自於赫魯曉夫的。說到這可能有些人比較困惑,既然赫魯曉夫如此厲害,那麼為何又被勃列日涅夫奪得政權了呢?

赫魯曉夫上臺後,他否定了斯大林,並且進行了政治改革!這次改革主要針對的是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軍事上,他對海陸軍隊進行了裁減,並且重視核武器的研究。文化上,赫魯曉夫表示不再對異見者進行嚴厲打擊,他們的下場頂多就是被開除罷了,並不會對他們進行逮捕,更不會處決他們。而經濟上的改革主要就是讓加盟共和國管理中央直屬企業,這次經濟改革確實使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此次改革在政治上的改革就比較多了,除了廢除契卡審判權之外,還廢除了個人崇拜和勞改還有幹部終身制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赫魯曉夫說明自己一定會親自帶頭,這也是這次改革能夠取得重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赫魯曉夫還曾經把克里木半島送給了烏克蘭加盟共和國,雖然說他的這個行為得到了國民們的支持,但是卻徹底惹怒了斯大林並且也令軍隊感到非常的不滿。而蘇聯的高層更是對赫魯曉夫抱有很深的意見,也正是因為這個決定,所以導致了東歐發生了震盪,最終赫魯曉夫摔下了馬。比如說,1957年,在克里姆林宮的部員會議上,多人對赫魯曉夫進行發難,並且進行了強烈的批評,面對這些人的圍攻,赫魯曉夫和他的支持者們延長會議期限,並且擴大了規模。越來越多的赫魯曉夫的支持者加入了此次會議,這次會議從6月18日開始,竟然一直延續到了22日。22日時,赫魯曉夫的支持者們開始發起了反攻,並且開始追究他們的一些罪責,如斯大林時代的大清洗。

最終,赫魯曉夫方取得了勝利,反對的一方被逐出主席團!朱可夫一直是站在赫魯曉夫身後的,但到了10月份的時候,他也被赫魯曉夫逐出了主席團,這究竟是為何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朱可夫這個人滿身勳章,他的威望已經開始威脅到赫魯曉夫的地位了!1961年時,赫魯曉夫為了防止個人崇拜再次發生,移出了列寧墓中的斯大林遺體!這導致了赫魯曉夫的支持者們紛紛退出。轉眼間時間到了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外出度假,而他的親信勃列日涅夫和一些其他人發動了政變,這次政變獲得了成功!最終勃列日涅夫成了最大的贏家!其實在赫魯曉夫度假之前,就計劃好了自己的退休時間,但沒想到時間來得如此之快。

勃列日涅夫這個人志向高遠,但是此人卻無才無德。據說,此人在演講的時候連演講稿都說不好。他一生有兩大愛好,其一是和別人見面的時候,無論男女都需要接吻,他的這個做法在國內外引起了爭議。勃列日涅夫的另一個喜好就是,總喜歡把他的114枚勳章全部掛在衣服上面,因此他無論走到哪,身上所穿的衣服總像是一個堅固的盔甲一般,並且總是遭人嘲笑。

勃列日涅夫這個人上臺之後,本是宣揚集體領導的,但是之後就和斯大林一樣開始推行個人崇拜了,此人非常好名好利,因此對於官員的賄賂全盤接收,他的這個做法也激發了其他官僚的腐敗,不過好在國家的經濟並沒有受到影響,經濟上仍然在繼續著赫魯曉夫的改革,所以最終蘇聯才能夠進入全盛期。


木劍溫不勝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赫魯曉夫,在我們的印象裡就是那個“蘇修”的反動頭子,在聯合國大會上拿著皮鞋砸講臺的“大老粗”。在他擔任蘇共總書記期間,蘇聯與我國關係開始惡化。

至於赫魯曉夫為何會被勃列日涅夫奪權,那還要從赫魯曉夫上臺以後的政策開始說起。

赫魯曉夫的改革

赫魯曉夫上臺之後,就開始全面“修正”斯大林以來蘇聯在政策上的一些錯誤的做法,當然我們看歷史上的改革,很少有能夠成功的,這就是因為存在著一個改革者悖論。

所謂的改革者悖論,就是改革的人是靠著統治階層而上臺的,改革者要進行的改革又是要消除統治階層的特權,那麼他的改革就必然會遭到統治層的反對,從而使其執政失去合法性。

比如我國的改革,在整個古代史上也只有商鞅變法那麼一次成功的改革,其他的改革最終都歸於失敗,足以見改革的難度之大。

赫魯曉夫能夠上臺,也是在當時黨內許多實力派,如朱可夫等人的力挺下成功彌補了斯大林死後留下來的權力真空,成為了蘇聯的掌舵人。

赫魯曉夫深知黨內存在特權階層,斯大林時代的蘇共高級幹部就享有眾多的特權,如:特定工資和“錢袋”制度,在當時的蘇聯職務越高工資就越高,基本上高官的工資是普通工人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領導幹部的特別供給制度,給領導幹部配送產品豐富、價格低廉的各種優質產品和服務;按官級高低享受特殊待遇,如按級別安排住房、用車,甚至是安排專門的服務人員。

這些特權制度嚴重阻礙了蘇聯的社會經濟發展,對此赫魯曉夫上臺之後就對此進行了一定的革新,他根據蘇共二十二大通過的黨章第25條規定,黨員幹部要經常更替,基層黨組織選舉時,每年有大批領導由於任期屆滿而被更換。過於頻繁的更替幹部,造成幹部的短期和短視行為,也造成幹部的危機心理,不安心工作,人心惶惶。這也造成了蘇共高層的恐慌,他們一方面不想失去自己的特權,另一方面也不想失去自己的政治地位,而赫魯曉夫的改革直接威脅到了他們的當時所擁有的一切。

於是在蘇共高層的支持下,最終勃列日涅夫成功發動政變,代替了赫魯曉夫成為了蘇共的最高領導人。

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的政績

這兩個人的政績都說不上誰好誰壞,因為他們在位的時候蘇聯也沒有什麼特別亮眼的地方,唯一亮眼一些的,就是在美蘇爭霸的格局當中,對美國還能夠保持一定的強勢。

赫魯曉夫的改革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也有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在於,赫魯曉夫在政治上的改革雖然失敗,但其方向是對的,就是消除黨內的特權階層。

在經濟領域,赫魯曉夫主要是在農業方面的改革,因為當時的蘇聯已經出現了嚴重偏向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產業結構,而農業非常地薄弱,在農業方面,赫魯曉夫一是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取消農副產品的義務交售制;二是大規模開墾荒地,擴大播種面積,種植玉米,增加糧食產量;三是取消農業機器拖拉機站,把農業機器賣給集體農莊。

農業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在工作過程中存在大量的盲目擴產、政策執行力度不到位等等問題,導致其改革成效有限,雖然提高了糧食的產量,但是並沒有完全解決蘇聯糧食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

而勃列日涅夫上臺之後,就沒有什麼有所成效的改革,更多的是強化了蘇共特權階層的特權,經濟上更加註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為主的重工業,導致蘇聯整個社會經濟在他的時候越來越僵化和保守。

在國際上,勃列日涅夫時代繼續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出兵阿富汗,但最終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的泥潭,到後來蘇聯對阿富汗的佔領越來越力不從心,最終從阿富汗撤軍。

可以說最終到了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面臨的種種社會經濟危機,其大部分都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形成的,蘇聯最終的解體,勃列日涅夫也有著重大的責任。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他們誰對蘇聯貢獻大些,還是赫魯曉夫吧,不過兩個人都貢獻不大,只是勃列日涅夫破壞性更強一些。


老威觀史


1964年勃列日涅夫以不流血政變的方式取代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建立了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政府首腦)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國家元首)“三駕馬車”的集體領導制。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帶領下,軍事實力開始和美國旗鼓相當,但是整體經濟狀況沒有太多改善。勃列日涅夫通過福利強行提升蘇聯公民的生活水平,但這沒有將有力的經濟做保障,石油貶值時就放大了蘇聯的弱點,蘇聯普通群眾的生活水平斷崖式滑坡,這也給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埋下伏筆。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蘇聯群龍無首。赫魯曉夫經過數年的政治鬥爭才成為蘇共第一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1956年赫魯曉夫展開了對前領導人斯大林全面批評,揭露了斯大林在任時的種種負面罪行,引起蘇聯乃至世界的震動。此後赫魯曉夫展開去斯大林化政策,為受冤屈者平凡。赫魯曉夫還積極推動農業改革,使蘇聯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冷戰時期,蘇聯也和西方國家關係逐漸緊張,尤其是1962年,赫魯曉夫策劃了古巴導彈危機讓美蘇雙方的對峙達到頂峰。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魯曉夫在黑海度假時發動政變,赫氏逐漸推出蘇聯政壇。我領導人曾評價赫魯曉夫“有膽量,這個人也能捅婁子。我看他多災多難,將來日子可能也不好過。”

回過頭來看,赫魯曉夫上任後,政策用力過猛,雖然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大門,但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總體的規劃和科學驗證,因此他還是基本延續了斯大林模式。而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主要發力於重工業,忽視了農業發展,這在糧食危機時會遭遇大麻煩。赫魯曉夫的改革讓勃列日涅夫時代迎來短暫繁榮,但這並沒有讓蘇聯更加均衡的強大。1985年時蘇聯民眾甚至需要排2小時隊才能購買食物。


航空之家


我是七哥

赫魯曉夫的下臺,是他個人性格造成的必然結果,他本人一直被周圍人認為,是一個野蠻、粗俗的農民。而勃列日涅夫,則是一個待人和藹、喜愛社交的領導,比起赫魯曉夫的野蠻,簡直好上太多了,於是,他鑽了赫魯曉夫糟糕的人際關係空子,一舉奪權成功。

赫魯曉夫拒絕與主席團其他成員交流溝通,許多對外政策都是自己一個人決斷;對於其他官員,也經常冷嘲熱諷。因而,在赫魯曉夫當政的十年中,凡是與他共事的官員,大部分人都十分討厭他。

赫魯曉夫重視經濟建設,大力削減軍費,蘇聯的元帥們對此不滿,與赫魯曉夫不斷協商,但赫魯曉夫一臉不滿,直接冷嘲熱諷,說國家把錢都花在軍事上了,那麼“我們就會因為你們而窮的連褲子都沒有穿”;

遭遇了古巴導彈危機、柏林危機,赫魯曉夫拙劣的外交,使得他在國內、國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面對眾人的指責,赫魯曉夫變得更加暴烈,甚至在一些會議上,只要有人敢跟他提反對意見,他一定會冷嘲熱諷,讓別人難堪至極,罵中央委員的書記們是“在路邊石頭上撒尿的公狗”。

(赫魯曉夫會上大怒)

如此一來,赫魯曉夫把一大批人都得罪完了,即使是那些他曾經一手提拔起來的高級幹部,也是十分厭惡他,如勃列日涅夫,米高揚,尼古拉·波德戈爾尼,謝列平。

這些糟糕的人際關係,已經為赫魯曉夫的倒臺,埋下了種子。

雖然赫魯曉夫的人際很差,但這並不意味著,勃列日涅夫等人就可以輕鬆奪權。於是,這些討厭勃列日涅夫的中央委員們,在赫魯曉夫當政的前中期,都是一致默默忍受赫魯曉夫的粗魯與野蠻。

隨著時間的流逝,赫魯曉夫逐漸老去,同時面對蘇聯內外交困的局面,他也是心力交瘁,四處出訪,尋找挽救蘇聯經濟的良方。於是,1963年和1964年,他執政的最後兩年時間內裡,一直在蘇聯各地奔走,或者出國拜訪,一年中竟有將近一半的時間,不在蘇聯的心臟莫斯科。在莫斯科沒有領袖守家的情況下,勃列日涅夫等人就有了足夠時間,來策劃推翻赫魯曉夫的領導地位。(勃列日涅夫)

與此同時,逐漸衰老的赫魯曉夫表現出了與斯大林晚年幾乎一樣的情形:赫魯曉夫經常對周圍的人說,自己歲數大了,需要下臺,讓位給那些年輕人,讓他們接替我的位子,自己回家抱孫子。

不管赫魯曉夫讓位是真是假,赫魯曉夫周圍的助手們,以及勃列日涅夫等中央委員們,都不約而同地想起了斯大林晚年也這樣說過,而斯大林說過這些話後,就把政治局來了一次大換血,許多蘇聯高級官員被斯大林一把推到。

而如今,赫魯曉夫似乎也來到了這個時候,赫魯曉夫說在蘇聯二十三大的時候,就會自己提交退休申請。而勃列日涅夫等人聽到這話之後,驚恐萬分,認為必須抓緊時間策劃,不然到了二十三大的時候,或許就是勃列日涅夫這些人的末日了!對赫魯曉夫的恐懼,憤怒,讓勃列日涅夫等人必須加緊時間行動。

於是,勃列日涅夫吸取,赫魯曉夫前兩次打倒政敵馬林科夫和貝利亞的經驗教訓,不再依然孤軍犯險,而是要把所有人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赫魯曉夫。於是,所有討厭赫魯曉夫的中央委員全部加入了政變策劃,勃列日涅夫、尼古拉·波德戈爾尼這兩位即將接任赫魯曉夫大位的競爭者放下彼此的猜忌,與謝列平等人一起合作。(波德戈爾內,有的譯作也翻譯為波德戈爾尼)

與此同時,赫魯曉夫還在皮聰大悠閒的過著度假日子。這段時間,應該是赫魯曉夫最為快樂的日子了。這兩年來,他一直在思考蘇聯的經濟模式,一次次的嘗試改革,帶來的卻是不斷失敗,這讓他深感疲憊。而此時皮聰大的度假日子,讓他也稍微舒緩了一下。但他也有許多煩惱的事情,那就是耳邊總是傳來莫斯科要政變的消息。

這個消息,最先是他的女兒拉達在1964年的夏天得知的。有婦女向達拉告密,說莫斯科有人要推翻赫魯曉夫,並讓達拉告知父親赫魯曉夫。但達拉遵從父親赫魯曉夫的要求,不要插手政治,於是便禮貌地回絕了告密者,同時也沒有告訴父親赫魯曉夫。隨後,達拉又得到了一位蘇聯高級官員的警告,說有人要推翻赫魯曉夫,但達拉依然沒有注意這些事情。(赫魯曉夫和他的兒子謝爾蓋)

最後,還是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告訴了他,而謝爾蓋則是從一位蘇聯高級幹部的保鏢那裡得知的消息。但聽到謝爾高的話,赫魯曉夫不敢相信,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尼、謝列平絕對不會反對自己,不會趕自己下臺。而赫魯曉夫如此肯定的不相信,不外乎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尼、謝列平這三個傢伙,就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啊,赫魯曉夫一直將他們視為朋友,哪裡會想到他們會背叛自己。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是那麼虔誠,一直在赫魯曉夫面前阿諛奉承,表現的對赫魯曉夫十分忠誠。

於是,赫魯曉夫在得知消息的第二天,就直接當面質問波德戈爾尼,說他們是不是要趕自己下臺。結果可想而知,作為參與策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波德戈爾尼,當然矢口否認。隨後,赫魯曉夫又打電話到莫斯科,斥責他們在莫斯科揹著自己搞什麼鬼,想要推翻自己下臺嗎?結果還是一樣的,參與策劃的人都不會承認,只會讓莫斯科的人們,快速行動,趕緊推翻赫魯曉夫。(波德戈爾尼和赫魯曉夫,赫魯曉夫一把提拔了波德戈爾尼,並且有意將大位傳給他)

此時的赫魯曉夫,真的宛若一個傻子,“奇怪、缺乏理性、難以理解”。面對這些要推翻他的策劃者,得知消息的赫魯曉夫竟然直接跑去質問他們,難道是要得到他們的坦誠對白嗎?在得到這些策劃者的否認結果後,赫魯曉夫就沒有深究了。

1964年10月12日,勃列日涅夫晚上打了一個電話給赫魯曉夫,要赫魯曉夫聽從主席團命令,回莫斯科開會。赫魯曉夫起先不想回去,並且草率的下了決定,要勃列日涅夫他們自己決定開會,自己兩週後在回去。可是,勃列日涅夫堅持要赫魯曉夫回去開會。最後,赫魯曉夫還是聽從勃列日涅夫代表的主席團要求,第二天趕回莫斯科。

接完電話,赫魯曉夫開始想起了兒子謝爾蓋的話,這次回莫斯科,勃列日涅夫他們肯定做了一些事情,想要推翻自己。即使知道這些情況,赫魯曉夫還是什麼也沒做,在10月13號直接回了莫斯科。

而此刻的莫斯科,已經在勃列日涅夫等人的全盤掌握之下,回到莫斯科的赫魯曉夫宛若一隻籠中的小鳥,只能任由他們肆意攻擊。接下來的主席團會議,在勃列日涅夫的主導下,開始了對赫魯曉夫的無情攻擊。

自此,赫魯曉夫陷入了絕望之中,他一直以為這些中央委員們,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尼、謝列平等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這次批鬥會上,他們完全拋棄了赫魯曉夫,

這裡沒有赫魯曉夫“你的朋友”,你赫魯曉夫“獨斷專行,藐視主席團,很粗魯,剛愎自用而且桀驁不馴”。

最後,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被迫退休,從此結束了政治生涯,過著孤獨、痛苦的退休生活。與此同時,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第一書記,蘇聯進入勃氏時代。

蘇聯進入勃氏時代,迎來了蘇聯的巔峰時期,國力大幅提高。這種繁榮的背後,勃氏也是有許多功勞的,勃氏時代不斷進行經濟改革,減少中央行政指令,開始不斷接近市場經濟的模式。這種改革方法,一開始效果的確很好,但由於勃氏本身並沒有赫魯曉夫的改革魄力,所以許多改革也是止步不前,流於形式,並沒有真正地為蘇聯帶來經濟動力。

到了勃氏執政的後期,勃氏也陷入了政治危機中,大搞個人崇拜主義,一手掌握蘇聯大權,大搞一言堂;幾乎全部推倒了赫魯曉夫在政治上的進步改革,如領導幹部取消終身任職、實行限期任職,就被勃氏取消,政局上一味求穩,使得許多高級幹部都是一群老人,所以也有人稱勃氏時代的蘇聯,是“老人政治”;(勃氏時代的一些老年人政要)

最為致命的,就是勃氏帶頭收受賄賂,使得蘇聯出現了全面貪腐的局面,上至勃列日涅夫,下至蘇聯各個地區的書記。蘇共的貪腐,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敗壞,一度消失的吸毒現象,在勃氏時代重現;2400個黑社會組織,開始出現在蘇聯社會中,而且其中不少組織都有官方背景;西方思想、文化入侵蘇聯,蘇聯年輕一代人開始逐漸西化······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知道,在蘇聯歷史上,赫魯曉夫的貢獻很顯然,遠大於勃氏。赫魯曉夫因為個性問題,被轟下臺,但不能否認的是,他的那些積極改革政策、決心,給內外交困的蘇聯帶來了新的希望;

而勃氏呢?趕走了積極改革的赫魯曉夫,但自己又是一個處處平庸的人,改革不給力,自己還帶頭貪腐,敗壞蘇聯根基,最終使得蘇聯一步步走向衰落。(勃氏的葬禮)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評論、點贊、轉發!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認知!


歲七夸父


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上臺,正式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剛上臺沒多久,赫魯曉夫就迫不及待的對斯大林進行了全面的清算。斯大林時代擴編的主席團和書記處也被大量裁減,25人被趕了出去。

這其中,就有已經成為中央委員的勃列日涅夫。被趕出中央的列日涅夫,在國防部擔任了副政委。雖然地位天差地別,但是勃列日涅夫並沒有氣餒,反而積極工作,極大的加強了和軍隊的聯繫,這也為他積累了雄厚的資本。

1956年,勃列日涅夫再次獲得了機會,他利用赫魯曉夫與除掉馬林科夫等人的機會,重回核心,成為了中央委員。隨後,勃列日涅夫又成為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

赫魯曉夫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時,對於蘇聯,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魯曉夫的改革,包括改革農業僵化的問題,廢除幹部終身任期制等等,雖然出發點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極大反對。



同時,由於赫魯曉夫的改革並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相反,卻搞得國內國外一團糟,尤其是對外,“古巴導彈危機”導致蘇聯顏面盡失,內憂外困之下,赫魯曉夫最高領導人的地位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魯曉夫在黑海度假的時機,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他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名義召開會議,剝奪了赫魯曉夫的權力,赫魯曉夫被“退休”。

雖然不甘心失敗的赫魯曉夫回到莫斯科,再次組織召開全國中央委員會議,但是,勃列日涅夫早有準備,幾乎所有的中央委員都全面否定了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徹底失勢,勃列日涅夫正式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國勢達到了巔峰。然而,奇怪的是,大家對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卻普遍並不高。因為,由於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的矛盾缺乏認識,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蘇聯雖然在勃列日涅夫時代“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但是,蘇聯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埋下了滅亡的隱患。

而赫魯曉夫雖然也犯了許多錯誤,但是,他銳意改革,尤其是改革蘇聯僵化的體制和幹部終身制的試圖,表明了赫魯曉夫積極進取的思想。



因此,我認為,雖然赫魯曉夫統治蘇聯的時間並沒有勃列日涅夫時間長,在位期間國勢也不如勃列日涅夫時代鼎盛,但是,銳意進取的赫魯曉夫對蘇聯的貢獻,顯然要大於碌碌無為的勃列日涅夫。


鳶飛九天2018


與其說是勃列日涅夫從赫魯曉夫手裡奪取了政權,倒不如說是赫魯曉夫把自己推下了神壇。1964年10月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時任聯共(布)中央主席團委員兼任中央書記的蘇斯洛夫在報告中對赫魯曉夫犯下的一系列錯誤進行了列舉和說明,其中包括:背離集體主義領導原則,使重大政策問題無法進行有效討論,但自身又缺乏領導能力和決斷力;經濟體制改革的失敗,使蘇聯的社會總產值增速放緩、國民收入指標降低、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甚至不得不動用外匯和黃金儲備向西方國家購買糧食,同時國內勞動者的待遇也沒有得到改善。

除蘇斯洛夫報告列舉的問題以外,赫魯曉夫在外交方面的錯誤也很突出,特別是其在處理與中國、華約國家等傳統友好國家的關係問題上的錯誤使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威信下降、損害了蘇聯的國際影響力。

以上這些問題導致赫魯曉夫在倒臺前在蘇共內部已經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勃列日涅夫、謝米恰斯內伊等人對勃列日涅夫的不滿情緒由來已久、策劃推翻赫魯曉夫也並非一日之功,他們只不過是利用了赫魯曉夫度假之機控制了赫魯曉夫而已。不過,即便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魯曉夫的原因在於赫魯曉夫的政策問題,他對於蘇聯的貢獻也不如赫魯曉夫顯著。在赫魯曉夫時代,蘇聯雖然發生了一系列本來可以避免的問題,但工業和科技發展迅猛、軍事實力提升明顯,這使得蘇聯具有了同美國直接對抗的能力,可以說直到解體時蘇聯一直在享受赫魯曉夫時代的紅利。

相比之下,勃列日涅夫雖然對經濟領域進行了改革、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沒有根本扭轉赫魯曉夫的錯誤路線;而其在軍事方面的過高投入、以及入侵阿富汗造成的沉重負擔,讓蘇聯陷入了軍備競賽和局部戰爭的泥潭,這成為了蘇聯解體的直接誘因之一。因此,從對蘇聯的貢獻程度來說,勃列日涅夫與赫魯曉夫並不在同一個層次上,兩者的差異不僅僅是貢獻大小那麼簡單。


軍機圖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奪取赫魯曉夫政權的?他們誰對蘇聯的貢獻大?(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1964年4月17日是赫魯曉夫的70歲壽辰。蘇聯黨和政府為他舉辦了隆重的慶典,其規模和聲勢僅次於1949年慶祝斯大林的70歲壽辰。祝壽活動上,勃列日涅夫宣讀了由全體蘇共領導人集體簽名的賀信,向“最親密的朋友和同志,表示特殊的敬意”。勃列日涅夫還代表黨和政府,給赫魯曉夫頒發了第四枚金星勳章,並親吻了他三次,晚上還舉行了大型招待會,赫魯曉夫沉醉在一片歡樂幸福的氣氛之中,絲毫沒有覺察到在這種熱情洋溢的背後,一場推翻他本人的密謀活動已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果然,到了10月14日,他就被那些在賀信上簽名的人宣佈“ 因健康狀況惡化” 而辭職。

赫魯曉夫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在克里米亞休息。10月12日,蘇聯召開了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主持會議,討論新的五年計劃,還有農業的領導和農業的集約化問題。大家一致意見由勃列日涅夫給赫魯曉夫打電話,請他回莫斯科。 勃列日涅夫和赫魯曉夫通電話時有點嚇人,勃列日涅夫有點發抖,說話結巴,嘴唇發紫:“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我們請您回來……,根據您的信函……” 勃列日涅夫很緊張,雖然在赫魯曉夫飛回來前權力掌握在他們一夥手裡,並得到了克格勃、內務部和武裝力量頭頭們的支持。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謝列平注意到新聞界也站在他們一邊。《真理報》總編,國家廣播電視委員會主席在國外出差。《消息報》主編阿朱別伊和黨中央意識形態的書記伊利切夫在國內出差。 謝列斯特在日記中寫道:10月13日下午3點,赫魯曉夫和米高揚走進克里姆林宮裡的黨中央主席團的會議室。那裡集合著全部大臣們,包括黨中央的政治局候補委員和書記處書記。赫魯曉夫向大家問好。然後不滿地問:“這裡發生了什麼,誰主持會議?”主席位子空著。赫魯曉夫習慣地坐上去。宣佈開會。他說,但不向一個具體人:“誰說話,什麼問題?” 開始了墳墓裡一樣的寂靜。

冷場了一會後,黨中央的書記勃列日涅夫開始講話。這是主席團預先定好的。一場戲的演員們開始進入角色……當時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帶頭向赫魯曉夫發起攻擊,他作主旨長篇發言,列數赫魯曉夫十年來的一系列嚴重錯誤,接著其他人跟著講話,都是批評赫魯曉夫的錯誤的“炮彈”,對赫魯曉夫來說實際上已經形成眾叛親離的局面。赫魯曉夫想要發言反駁,但主持會議的勃列日涅夫不給他發言的機會。赫魯曉夫想要召開中央全會來挽回敗局,但為時已晚,各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及各州委的書記們都已被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等人做好了工作,站到了他們一邊。 不久赫魯曉夫被解除了一切領導職務,成了一個退休金領取者。

長期以來,西方輿論將赫魯曉夫的下臺說成是傳統的“權力鬥爭”的結果,是被勃列日涅夫帶頭推翻的,甚至赫魯曉夫本人也認為確實如此,他在回憶錄中還曾經作了這方面的表白。但事實上導致他下臺的真正原因,是他執政以來執行的錯誤政策造成的,他的下臺是必然的。

赫魯曉夫失敗的玉米運動

赫魯曉夫執政的10年從表面上看是極其輝煌的 , 然而 , 赫魯曉夫的輝煌卻如雨後的彩霓是短促的,赫魯曉夫當政期間的改革,只是在原有體制的框架內進行的小修小補,而這種舊體制在蘇聯是根深蒂固的,這就決定了這場改革必然是不徹底的,加之赫魯曉夫的改革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而且主觀主義,急躁冒進,缺乏實事求是的作風,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與目標,許多改革措施未經論證和試驗就急速推出,結果造成混亂,導致改革失敗。

對於赫魯曉夫下臺的原因,蘇斯洛夫等人在主席團會議上的發言, 已通過秘密檔案的公開而為外界所知。包括他作風粗暴,隨意羞辱政治局和書記處成員,到處喋喋不休地訓斥、指責和撤換幹部;無視集體領導隨心所欲地蠻幹,說大話、隨便宣佈脫離實際的追趕目標;樹立假典型和強迫命令等,還有他在聯合國大會上不顧外交禮儀,脫下皮鞋敲桌子的丟人舉動等,甚至沒有處理好和中國同志的關係,導致分裂國際共運的論戰,都被提到了。但這些與其說是“原因”不如說是“ 理由”。因為真正關鍵的原參與政變陰謀的很多人是赫魯曉夫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正是出於個人利害和爭奪權力的需要,使他們也站到了赫魯曉夫的對立面。

表面上看,造成赫魯曉夫下臺的主要原因,是主觀武斷和心血來潮造成的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混亂。最根本的是他廢除實際上存在領導職務終身制,重創了蘇共各級領導幹部包括他的追隨者的私利。赫魯曉夫提出的有關幹部任職年限的規定,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是有創建性的。官員的去職和輪換在現代社會早已司空見慣,但對於已把領導職務終身制奉為金科玉律的蘇聯,無異於一場不小的政治地震。

結果不僅赫魯曉夫的改革沒有成功,反而激化了自己和領導層的矛盾,最終被班子內“群哄”趕下了臺。

到了勃列日涅夫執政坐莊,蘇聯的經濟明顯提高,這一點是赫魯曉夫不能比的,不但如此,而且還一改之前比美國弱三分的局面,甚至可以和美國直接對抗,美國和全世界都警惕這個龐然大物,蘇聯的經濟提高了整整一倍,而且此時軍費開支更是指數級別的上漲。擁有的核彈頭和軍事武器,洲際導彈等高出美國幾個數量級。

勃列日涅夫

但是之後他延續了斯大林時期的計劃經濟,經濟上一直都是政府說了算,這樣導致的結果是政府的腐敗,有人說勃列日涅夫時期是蘇聯最腐敗的時期,各級官員都有貪腐,甚至一個普通的公職人員都是身家不菲,他的兒子,女兒都在效仿他,利益集團已經固化,政治上一灘死水。渾渾噩噩。

他對外也是窮兵黷武,出兵阿富汗,各個地方的軍費開支已經消耗了經濟產值的一半多。他自己毫不知情,反而每每沉浸於給自己發獎章,他認為自己是蘇聯最偉大的領導人。

勃列日涅夫和赫魯曉夫一個半斤,一個八兩,經過他們兩代領導人的改革失敗,蘇聯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政權到了戈爾巴喬夫手上,解體是早晚的事情了。




葛大小姐


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當選為蘇共第一書記,他的權力達到了巔峰。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時,在1957年將斯大林的近衛軍,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崗諾維奇打成反黨集團,並將他們全部開除出黨。同時對其上臺有特別重要貢獻的朱可夫,撤銷其國防部長職務。從而開始了赫魯曉夫的時代。此時的他,在蘇共中央擁有絕對權力。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他將勃列日涅夫,作為他的親信提拔到蘇共第二書記的職位上。勃列日涅夫,能力較差,為人厚道,跟隨赫魯曉夫,才獲得了政治上的飛黃騰達。這樣一個人,赫魯曉夫從未將其視為政治上的對手,只是把他作為自己的下屬看待。

1957年到1964年,赫魯曉夫獨攬大權7年,他所進行的各種改革,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但確實得罪了權勢很大的利益集團,這個集團不能容忍赫魯曉夫走得這樣遠,所以他們要換人了。勃列日涅夫是個溫和派人物,是理想的繼承者。權力鬥爭在暗中進行著,蘇共主席團成員們,在老資格的政治委員,掌管意識形態的蘇斯洛夫的操作下,逐漸達成一致。

機會終於來了,1964年,勃列日涅夫代表蘇共中央電話通知在外地的赫魯曉夫回莫斯科參加中央關於農業問題的會議。赫魯曉夫感覺不妙,無奈被迫只有參加。赫魯曉夫一下飛機,克格勃主席親自在飛機場將其控制起來了。赫魯曉夫幾乎是被押送到隨即召開的中共全會上的。會議由勃列日涅夫主持,按照事先的安排,政治局委員們紛紛發言指責第一書記赫魯曉夫。面對這一切,赫魯曉夫知道大勢已去,儘管事情來得太快,他還沒有緩過神來,但此時的他,更多的是應該考慮他的身家性命的安全,反抗是無用的,最終他同意引咎辭職。

最高 權力發生了和平的更迭,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爾內構成的三架馬車,成為了新的權力中心,而蘇斯洛夫成為了教父式的人物。又經過了很多年的演變,勃列日涅夫才逐漸地成為了最高權力的擁有者。


葉青9157


蘇聯的解體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一個必然事件。

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四位蘇聯的領導人對於蘇聯的解體都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具體來說,應該是這樣的:

斯大林一手締造了蘇聯的輝煌,他所創造的斯大林模式,在二戰時期和戰後重建的頭10年具有極大的優越性,讓蘇聯迅速崛起。但反過來,斯大林模式是僵硬的,缺乏與時俱進的能力,為日後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赫魯曉夫是斯大林之後的蘇聯最高領導人,上臺的手段並不是那麼光彩。赫魯曉夫上臺後開始對斯大林進行全盤否定,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赫魯曉夫也明白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是他的改革太過於矯枉過正了,對於斯大林的否定過於徹底。他知道必須要要改革,但是卻不知道的要怎麼改革,從而造成了蘇聯動盪,為日後的東歐鉅變埋下了伏筆。



勃列日涅夫是赫魯曉夫之後蘇聯領導人,他是通過政變上臺的。但是這次政變,卻不是勃列日涅夫主導的人,他只是一個平衡各方派系的中間者。勃列日涅夫上臺後,廢除了赫魯曉夫改革,重回老路。可以這麼說,勃列日尼夫任期上,毫無作為,讓蘇聯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戈爾巴喬夫是蘇聯的最後一任領導者,是壓死蘇聯的最後一根。戈爾巴喬夫也知道要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是直接放棄了蘇共的統治地位,直接造成了蘇聯解體!


如果把蘇聯比喻成一輛列車,那麼斯大林就是把最好的全部集中在列車頭上,以保證列車的高速前進,至於其他地方的部件,能用就行;赫魯曉夫則是想要把整個列車的部件都換上最新最好的,但是他把舊部件拆的太多了,卻發現新部件好像不太匹配;勃列日尼夫則是把赫魯曉夫的新部件全部拆掉,再一次裝上了斯大林的舊部件;戈爾巴喬夫一上臺,立馬就宣佈:以前一直用的是一家供應商,現在可以多用幾家的供應商了!



我們還是先回到本題,勃列日涅夫究竟是如何取代赫魯曉夫上臺的?

赫魯曉夫的改革,並沒有取得效果,反倒是把國內搞得一團糟,在國際上也因為古巴導彈危機顏面掃地,引發了蘇聯各大勢力不滿,於是聯手把赫魯曉夫趕下臺!

實際上,在這一次政變中,勃列日涅夫並不是主力 只是一個臨時拉過來湊數的,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兩人都要排在勃列日涅夫之前(蘇斯洛夫主管意識領域,謝列平則是手握克格勃)。

政變結束後,聯手的各大派系之間為了避免彼此之間的爭鬥,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手段,扶持了沒有多少根基的勃列日涅夫上臺。

就這樣,勃列日涅夫撿了一個大便宜,坐上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寶座。一旦坐上了這個位置,勃列日涅夫可不想那麼快下來,他四處安插了親信,逐步架空了蘇斯洛夫和謝列平!

勃列日涅夫時期,廢除了赫魯曉夫的改革,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來了。總體上來說,勃列日涅夫並沒有進行有成效的改革,而是維持了一個僵化、中庸的固有態勢。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70年代,蘇聯經濟迎來了一次高峰。當然,這並非是勃列日涅夫的功勞,而是73年,阿拉伯國家對西方進行原油禁運,引發了石油危機,導致油價暴漲,而蘇聯靠著賣油賺翻了。

可以說,這是一次虛假的繁榮,當阿拉伯國家解除石油禁運之後,蘇聯便被打回原型。

很難說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對於蘇聯的貢獻誰大誰小,畢竟兩人都推動了蘇聯的解體。

唯一不同的是,赫魯曉夫是真正想做點什麼,想打破現狀,是銳意進取;而勃列日涅夫則是維持現狀就好,不敢打破現狀,敢於平庸!


小鎮月明


根據一項民意調查,勃列日涅夫排在最受歡迎的蘇聯領導人名單的第一位。在他的統治下,蘇聯國民的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工資從他當權初期的人均95盧布,到他任期末尾時的人均175盧布。絕大多數家庭買得起汽車、房子,可以全家人一起度假。

他是通過政變,將最信任自己的恩師赫魯曉夫趕下臺才當上蘇共中央總書記的。雖然人們認為他沒有才氣,為人平庸,但他是繼斯大林之後,在位時間最長的蘇聯領導人。他的統治地位一直很牢固,直到在蘇聯最高領導人職位上去世。

能夠成功地發動政變,他自然得到了軍方、克格勃和其他政治家們的支持。勃列日涅夫善於搞政治聯盟,而且不像赫魯曉夫那樣盛氣凌人。所以在執政初期,他在政治決策上持小心謹慎的態度,注重政治局內部的意見統一。

直到1970年代末,他完全掌控了政治局,才將黨、政、軍最高權力集於一身。和赫魯曉夫不同的時,他執行保守的政治經濟政策,所以在他當政的18年間,蘇聯的政治局勢總體較平穩。但是,他拒絕改革,容忍腐敗,所以官員們腐敗盛行。

在登上最高權力巔峰之前,勃列日涅夫多所在赫魯曉夫手下主管國防工業、重工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航天項目等。所以,在他上臺後,蘇聯繼續發展軍事實力,國防開支曾一度高達國民生產總值的12.5%,核武器數量超過美國,成為名符其實的軍事超級大國。

在國際事務上,一方面,他主張緩和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英的關係,多次與這些國家領導人互訪或對話。另一方面,他又到處派兵,參與或干涉安哥拉、埃塞俄比亞、阿富汗等國事務,拉近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

與人民對他的評價有很大不同的是,蘇聯的政治家普遍對他評價不高。如葉利欽認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不會反腐,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貪婪的腐敗分子。梅德韋傑夫也強調,一定要避免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經濟停頓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