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所謂震驚古代中外的永樂大閱兵,真相究竟如何?

昌於森


閱兵的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最早的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奴隸制王朝。最初的閱兵是為狩獵而舉行的儀式,每次在狩獵完成之後,部落的首領都會檢閱士兵。

進入封建社會後,隨著王權的進一步加強,歷朝帝王都會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行不同規模的閱兵活動。唐宋時,閱兵已成為軍訓的重要形式,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永樂大閱兵的背景

明朝的軍士律規定,每年年終都要考閱一次,每三年大閱一次。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特別重視在京各營的軍訓活動。駐京的三大營中,專門有掌管軍訓的部門。

閱兵既能展示國家實力,又能擴大對外影響力,這一點古代也不例外。要說到古代規模最大的閱兵活動,當屬明代永樂年間舉辦的一次“震驚中外”的閱兵活動。

這次規模空前的閱兵活動被稱為“永樂大閱兵”,資料源自於九年前《科學大觀園》上發表的一篇名為《威震四方的明朝大閱兵》的文章,下面先說詳細內容。

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曾主持鄭和下西洋、遷都北京、完善文官制度、創立內閣、編《永樂大典》、五徵漠北、設奴兒干都司等大事。

朱棣即位後,明王朝形勢並不樂觀,內有藩王尾大不掉,外有韃靼虎視眈眈。儘管明朝已經推翻暴元統治,但退到草原的蒙古人對朱棣來說還是一個大的威脅。

剛在中亞建立不久的帖木兒帝國,在奄奄一息的蒙古三大汗國的慫恿下,帖木兒發動了二十萬軍隊討伐明帝國。雖然帖木兒不幸的死在途中,但朱棣並不解氣。

當時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也讓朱棣甚是痛恨,他們曾阻止鄭和的船隊進入紅海。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朱棣認為非常有必要展示一下大明帝國的軍事實力了。

永樂大閱兵的過程

永樂十六年(1418年),朱棣派遣廣東布政使參議陳誠出使中亞各國,之後各國的使團隨陳誠回訪大明。兩年後,二十七國使團約六百人抵達明長城西頭的嘉峪關。

朱棣令六千精騎一路護送,並順道參觀了明朝九邊軍鎮。這九大軍鎮分別是指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偏頭關、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及甘肅鎮。

明朝特意在每個軍鎮設立蒙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政策,講解九大軍鎮的軍事佈防和實力,這些都給各國使臣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底,使團抵達京城。

朱棣在紫禁城隆重的接見了各國使臣,在諸使臣皆行叩拜禮時,帖木兒帝國使臣以他國無此風俗為由,只行鞠躬禮,但朱棣並未在意。隨後,使團前往江南觀光。

永樂十九年三月(1421年),已經觀光兩個多月的使團接到通知,朱棣將在北京開始大規模的“狩獵”活動,也就是所說的閱兵活動,特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狩獵”活動在北京懷來進行,此次活動共調遣軍隊十萬人,朱棣挑選了明朝的“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等精銳,先後演練了各種步騎合擊等項目。

來自雲貴一帶的土狼兵和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弓弩齊射、長槍刺殺等軍事科目。據文獻記載是“軍容齊整”、“兵甲鮮豔”、“步調如一”,使“列國使節俱驚”。

神機營的火器操練深深的震驚了各國使節,尤其是虎威炮、火龍槍、安南銃和火龍車等諸多先進武器的展示,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閱兵活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觀禮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大營再次接見了各國使節。這次在本國免跪的帖木兒帝國宰相阿爾都沙和副使蓋蘇耶丁,竟然帶頭下跪向朱棣磕頭,每次“叩首觸地”。

行完大禮後,阿爾都沙向朱棣進獻了名馬,並刻意說這匹馬是帖木兒國王的父親生前征戰時的專用坐騎,這次送給陛下是為了表達最崇高敬意。朱棣則以書信相贈。

帖木兒副使蓋蘇耶丁在回憶錄中說,他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保全了他的一世英名。閱兵之後,鄭和也得以拜訪了麥加城。

據說,這次閱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朝軍力強大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巨大反響。之後中亞各國與明朝一直友好相處,帖木兒帝國共有六十多次使節來明。

永樂大閱兵的真實性

關於永樂大閱兵的真實性,目前還是有一定的爭議的。“永樂大閱兵”的信息來源於一篇名為《威震四方的明朝大閱兵》的文章中,但沒有得到相關史料的印證。

在國內的現有史料中,沒有找到永樂十九年“永樂大閱兵”的記載。但在史料《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記載了永樂十八年帖木兒帝國使臣出使明朝時目睹的一切。

書中提到了裝備披甲執矛的明朝軍隊有十萬人,與閱兵情節一樣,但有人認為這並不是專門的閱兵。書中也提到了使臣先不叩頭而後來叩頭的事實,但原因有別。

還是有人認為,使臣之所以會改變叩頭,主要原因就是朱棣從進獻的馬上跌落下來,準備要流放帖木兒使臣時,使臣叩頭求饒。這個解釋讓人有種很是彆扭的感覺。

其實關於這次閱兵的詳情,在中亞各國的典籍裡有記載。到底是這次閱兵是根本不存在還是史料沒有記載,從現有情況來看,很難得出結論,但古代閱兵不是稀罕事。


野史也是史


題主指的應該是網上盛傳的永樂十九年的那次大閱兵吧?據說這次聲勢浩大的閱兵共調軍10萬人,震懾了來自中亞、西亞共600多人的回訪使團,明朝軍威之盛、睦鄰友邦的國家形象在各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如果是的話,先說下個人意見:這次閱兵,不存在的。

為什麼說這次閱兵歷史上不存在呢?

首先,我們看這個事件的出處。找來找去你會發現,在20世紀及之前的所有史料中,都沒有對這次閱兵的詳細記載,對,你沒有看錯,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這次大閱兵盛況,只是在21世紀才被一篇文章具體描述過,即2010年發表於《科學大觀園》的一篇名為《威震四方的明朝大閱兵》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找到完整版,暫且在百度百科上截下一段:

單看描述,盛況確實空前,但此處有一硬傷:正史均無記載。不管是《明史》中的《成祖本紀》,還是《太宗實錄》,對於永樂十九年這一年,均記錄了若干重大事項,如刑部事務處理、科舉考試、官員任命、嬪妃喪事等等,偏偏沒有大閱兵,要知道,跟前面的事情比起來,搞個大閱兵來達到威加海內、德被四方的目的,要重要得多。

其次,細節方面也經不起論證。其中有一個挺有意思的插曲,說的是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禮,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行鞠躬禮,朱棣當時並不在意。閱兵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甚至將帖木兒國王的父親生前南征北戰的“御用坐騎”,贈送給了朱棣。

這個段子倒是有出處的,200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圖書《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作者何高濟。書中描述的是公元1420年沙哈魯派遣了一個由約500人組成的龐大使團訪問中國,隨團使者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該團沿途風土人情及明朝的政治、經濟、風俗等諸多繁榮景象。年份倒是比較吻合,書中也提到了裝備披甲、頗有聲勢的10萬明朝軍隊,但卻不是閱兵,而是永樂皇帝接見使臣的場面。至於使臣“叩首觸地”,也是因為永樂皇帝從他們進貢的馬上摔了下來,使臣怕被怪罪,才下跪磕頭並“叩首觸地”的。

所以說,這次被稱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閱兵盛況,基本可以肯定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不過永樂年間,閱兵倒是真有的,比如永樂八年朱棣親征蒙古之前就曾“大閱”,《北征錄》中有相關記載。

歡迎小夥伴們在評論區留言指正,多謝。


劉先生翻歷史


永樂大閱兵,實際上只是一個謠言。

據該謠言所說,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舉辦了規模盛大的三軍檢閱。

在永樂大閱兵中,有十萬明軍參與受閱,而且還提前邀請周圍諸國遣使觀摩。最後,明軍憑藉不可一世的軍容和各種各樣的先進武器直接讓二十七個前來觀摩的國家折服,而帖木兒王朝的使臣更是率先下跪認慫。

按理說,如此盛大的閱兵,在史書上怎麼說也會留下濃厚的一筆。然而,翻閱明朝的所有史書,似乎看不到永樂大閱兵的痕跡。


朱棣是比較喜歡閱兵的,但朱棣閱兵通常都是北伐遠征前的軍事集結和鼓舞士氣。

例如,永樂八年,朱棣首次北伐,就集結了號稱五十萬大軍在位於今天河北張北附近進行檢閱。永樂十二年,朱棣遠征南下的瓦刺蒙古人時,又在河北的張北附近對大軍進行檢閱。此後十年,朱棣兩次興兵北上,北伐前,都在北京城檢閱過精銳的北伐部隊。

有關朱棣數次檢閱大軍,史書上都有直接與之掛鉤的檢閱記錄。可是,有關永樂十九年的永樂大閱兵,卻沒有任何相關的記載。


再有一點,就是謠言中,來自帖木兒王國的使臣看到明朝閱兵後竟直接下跪認慫,這就有點誇張了。因為朱棣時期舉行的閱兵,估計很難讓帖木兒王國這種級別的國家感到驚恐,畢竟在明成祖時期,明軍的軍事武器並沒有遠遠領先於帖木兒王國,而且明軍在某些領域,還遜色於帖木兒王國。
圖:帖木兒

例如,謠言中永樂大閱兵時展示的火器,比如說虎威炮、火龍槍、安南銃等,實際上也並不可能讓帖木兒王國的使臣感到驚恐。

因為在明朝建立前,歐亞大陸的某些區域就已經在使用早期的各種火藥武器。因此,當明軍還在使用元朝留下的舊技術時,歐亞大陸某些國家的軍隊至少也有類似的水準,而中亞的帖木兒王國恰巧就是最早使用火器的幾個國家之一,所以帖木兒王國的使臣自然不可能折服於明軍閱兵展示的先進火器。


總的來說,永樂大閱兵就是一個謠言。

而該謠言可能源於2010年發表於《科學大觀園》的一篇名為《威震四方的明朝大閱兵》的文章,因為此前都沒有類似的提法。


金兔歷史


明永樂年代,既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時期,朱棣(1360-1424年),明太祖第四子,年號永樂,後人稱其為永樂大帝。

永樂年間的大閱兵因資料較少,史學界爭議比較多。只片面零星記載的有:金幼孜,《北征錄》: 二月二十八日,風寒。駐蹕興和,上閱武營外。 三月初九日,駐蹕鳴鑾戍。上大閱武誓師,六軍列陣,東西綿亙數十里。師徒甚盛,旗幟鮮明,戈戟森列,鐵騎騰踔,鉦鼓震動。上曰:“此陣孰敢嬰鋒!爾等未經大陣,見此似覺甚多,見慣者自是覺。”先是東風,及鼓作,徐轉南風。上悅”………。又如《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記載了1420年(永樂十八年)帖木兒汗國的使臣所目睹的明朝皇帝的威儀,裡面提到了裝備披甲、執矛、刀劍的10萬人的中國軍隊。與上文情節有相似之處,但這並非是專門的閱兵。

為什麼會岀現這種混淆理解:個人以為,就當時世界來說,明初的中國,基本上還是處於各方面領先世界的。從軍事角度來看,明朝軍隊,把曾經橫掃世界的元帝國蒙古騎兵都打敗了。而以永樂帝個人經歷來分析,其本身就是驍勇善戰邊關將軍岀身,曾經以燕王身份多次深入大漠,軍事造詣也非常高。做為一代雄才大略帝王,為了提振統治威嚴,永樂帝七次派鄭和下西洋,其本身也有宣揚武功,震懾四夷,大造強盛輿論影響。

綜上,明永樂閱兵也好,或鄭和艦隊下西洋也罷。主要基於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可以看做是早期的外交形象宣洩。由此拓展了朝貢體系,開拓了海外貿易,維護了當時國家統治!!

探討人文史地,專注關漢卿故里文化研究,敬請關注天邊做岸!!!


天邊做岸


永樂是明朝朱棣時期的年號,朱棣就是朱元璋的兒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

永樂大閱兵有很多種稱呼,最簡單的就是明朝大閱兵,聽到大閱兵這三個字,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國慶閱兵,當然那時候的科技並沒有現在發達。

還有一種叫法為永樂狩獵,這兩種叫法截然不同,第二種更像是皇家打獵。

那麼這個永樂大閱兵到底是什麼呢?

當時的大閱兵和現在閱兵目的基本一致,體現國富民強,促進民族團結力,更重要的是擴大國家影響力。

永樂大閱兵的時間發生在公元1421年的3月份,這一年正是朱棣遷都的時間,所以這次閱兵的地點就放在了北京周邊。

為什麼朱棣在這一年舉行大閱兵呢?這要從幾年前說起。

公元1418年,明朝派人出使中亞、西亞,而後中亞、西亞又派使團回訪,使團的人數高達600多人。

朱元璋對此次國外使團來訪極其看重,他們剛到嘉峪關之時,朱元璋就派了6000名精兵護送,並且沿路帶他們參觀了九邊軍鎮。

嘉峪關是明朝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有著”天下第一雄關“的稱號。

九邊軍鎮指的是北部9個軍事重地,目的是鞏固明朝北部的邊防,保衛明朝邊疆。

公元1420年,這些使團來到了明朝首都北京,朱棣親自接待他們,而且還安排他們到各地參觀。

公元1421年,朱棣邀請他們觀覽在北京周邊舉行的“大狩獵”,也就是永樂大閱兵。

此次大閱兵共動用了10萬軍隊,聲勢浩蕩,而且朱棣還親自挑選出色的軍營,比如神機營、五軍營等等,其中還包括從其他各地調來的”土狼兵“,可謂是把明朝所有優秀軍隊聚集在了一起。

朱棣舉行的”大狩獵“,不僅讓各國使團大開眼界,更是令這些使團真正信服了明朝的統治,這為以後明朝的太平做出了保障。

其實在歷史上關於永樂大閱兵的記載很少,甚至有一些人認為這件事情是虛構出來的,畢竟沒有一本史書記載過這件重大的事情。

你認為永樂大閱兵真的存在過嗎?


理科男讀歷史


說起永樂皇帝,總能被人津津樂道,因為在永樂一朝,大明帝國的國力、武功達到了一次高峰,特別是“永樂大閱兵”更是達到家喻戶曉的地步。

特別是現在很多文章記載的“永樂大閱兵”,鎮住二十多國使節,帖木兒使臣更是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不顧“我國無此風俗”。


但“永樂大閱兵”是真的麼?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呢?

可能像素要讓大家美好的願望落空了,因為這件事情經不起推敲,翻閱典籍後,發現根本沒有記載這件事!也就是說“永樂大閱兵”很大可能是被捏造出來的!

網傳的“永樂大閱兵”時間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月,以“狩獵”為名調集軍隊10萬人,有“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土狼兵”等精銳部隊,他們相繼表演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步兵勁弩齊射、長槍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為此像素翻閱了《明史》、《明太宗實錄》,但很遺憾,永樂十九年記載的只有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處理官職世襲事,賢妃喪事等等一類的雜事,對於大閱兵隻字未提!

好吧,有可能是將閱兵時間記錯應該是有這件事的,懷著這個念頭,像素這一次將時間拉到了永樂十八年至二十年,經過對這三年的史料進行了翻閱,仍然沒有任何關於“永樂大閱兵”的蛛絲馬跡!

所以,至少現在可以斷定真實的歷史上並不存在發生於永樂十九年的大閱兵!


那個這個說法起源於哪裡?

如果說永樂大閱兵是完全捏造的其實也不盡然。在《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記載對永樂年間出使中國的情況中,就有類似的記載。

永樂十八年,北京皇宮旁約有十萬人聚立,內有官吏及侍役,以待皇帝之出......“先跪,次叩首三次,以顙(注:額頭)抵地。”大使等皆為之低首,然不及地……“可下馬,叩首至地。”使者從之。

這裡的記載與網傳的永樂大閱兵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是十萬人的大集會;其次是軍種齊全;其三,使臣也是第一次沒有跪地叩首,但第二次跪地叩首了。


但與網傳的永樂大閱兵也有不同之處:首先,《遣使中國記》記錄的朱棣接見使臣是在北京城內而非城在;其次,使臣叩首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閱兵被震撼到了,而是朱棣騎他們進貢的馬時墜馬受傷,使臣們因為害怕所以才跪地叩首的。

所以像素說:網傳的永樂大閱兵是一場被製造出來的大閱兵!


像素說


閱兵,對於一個主權國家而言,既是宣示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大事。

明成祖朱棣登基後,一方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方面派遣使臣陳誠出使西域,中亞及西亞諸國正式承認了大明王朝繼元朝之後的“天朝”地位。

而永樂年間的一次大規模閱兵並非是專門的閱兵,名曰“狩獵”。但其與閱兵性質一樣,也是向外國使臣展示大明王朝強大的軍事實力,擴大其國家影響力。

在史料《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記載了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域帖木兒帝國等使臣親眼目睹大明王朝皇帝的威儀,裝備披甲、執矛、刀劍的10萬人的中國軍隊。

其軍容齊整、兵甲鮮豔,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等精銳表演的火器操練,令觀禮的各國使節大開眼界,無比震撼。這次聲勢浩大的“狩獵”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拇指聊歷史


閱兵可以顯示國家軍隊實力,震懾和警告周邊心懷敵意的國家,最好不要挑起戰爭。中國500多年前的永樂大閱兵是當時亞洲之最!

永樂大閱兵的背景

明朝推翻元朝而建立,大量元朝官員流散到西亞國家,他們鼓吹當地的君主對明朝採取敵對態度。帖木兒帝國甚至打出了“反明覆元”的旗號,在永樂四年的時候進行東征,未果。帖木兒暴斃,一場大戰就此煙消雲散。

鄭和在永樂年間多次下西洋來宣揚國威,但前五次均是到達印度洋而返回,原因是馬穆魯克王朝控制紅海流域,禁止駛入,雖然後來西亞和中亞各國均承認了明朝的正統地位,但都對明朝的實力紛紛表示懷疑。

閱兵之前的準備

永樂16年(14 18年),朱棣派陳誠出使中亞。第3年7月,中亞和西亞國家聯合派遣了一支600多人的使團來明朝回訪。

使團抵達嘉峪關時,朱棣派遣了六千多精銳騎兵一路護送。他們途經九邊每個軍鎮時,受到了蒙族、回族軍官的接待,並瞭解了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邊關的強大軍事實力也在各國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來到北京後,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之禮,帖木兒國使臣則以“我國無此風俗”為由,只行鞠躬之禮,朱棣也並不在意。隨後朱棣安排使團在山東、河南、江蘇各名勝古鎮“觀光旅遊”,使者們親眼見識了明朝城市的富庶繁華。兩個月後,各國使者接到通知,將參觀朱棣在北京周邊舉行的大規模“狩獵”(閱兵)表演。

永樂大閱兵盛況

本次狩獵調集士兵共計10萬人,精心挑選了明朝“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精銳部隊,表演了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又從西南諸省調來土狼兵和白桿兵進行萬箭齊發、長槍兵刺殺等演練。

根據史書記載,“列國使節俱驚”。

在這次閱兵中,“神機營”的火器讓各國大開眼界,尤其是有“一窩蜂”之稱的火箭炮、騎兵專用的“火龍槍”還有“虎威炮”。

永樂大閱兵的真實性

關於永樂大閱兵的真實性,目前還是有一定的爭議的。

“永樂大閱兵”的信息來源於一篇名為《威震四方的明朝大閱兵》的文章中,但沒有得到相關史料的印證。

在國內的現有史料中,沒有找到永樂十九年“永樂大閱兵”的記載。但在史料《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記載了永樂十八年帖木兒帝國使臣出使明朝時目睹的一切。書中提到了裝備披甲執矛的明朝軍隊有十萬人,與閱兵情節一樣,但有人認為這並不是專門的閱兵。

書中也提到了使臣先不叩頭而後來叩頭的事實,但原因有別。

還是有人認為,使臣之所以會改變叩頭,主要原因就是朱棣從進獻的馬上跌落下來,準備要流放帖木兒使臣時,使臣叩頭求饒。這個解釋讓人有種很是彆扭的感覺。

其實關於這次閱兵的詳情,在中亞各國的典籍裡有記載。到底是這次閱兵是根本不存在還是史料沒有記載,從現有情況來看,很難得出結論,但古代閱兵不是稀罕事。


實說歷史


明朝的國力、武功,到明成祖朱棣時期,應該說出現了一次高峰。其中,“永樂大閱兵”更是被津津樂道。

一、所謂的閱兵盛況

關於這次閱兵,這段描述可能廣為流傳:

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永樂十九年(1421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桿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豔”,“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各國使節大受震撼,其中帖木兒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

由於這段文字出現於官媒,更是增加了它的可信度,至於史料出處,也就沒有人追問了。

但歷史上真有這次閱兵麼?

二、並不存在的“永樂大閱兵”

為了找到出處,我首先翻閱了《明史》《明實錄》,其中關於永樂十九年三月的歷史記載如下:

(一)《明史·成祖本紀》:“十九年(1421年)三月辛巳,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僅此一事;

(二)《太宗實錄》記載更為細緻,不便一一抄錄,可總結為:

1.楚王朱楨返回封地;

2.刑部事務處理;

3.舉行會試、殿試;

4.賜曾鶴齡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5.處理官職世襲事;

6.安排賢妃喪事;

7.地方行政機構調整及增設官員事;

8.外交事務。

兩部史書中,居然完全沒有與大閱兵有關的記載!

為避免有人記憶不準確,將閱兵時間記錯,我對《太宗實錄》中永樂十八年至十九年兩年的史料進行了翻閱,仍然沒有發現!

閱兵,古代一般被稱為“大閱”,屬於“五禮”中“軍禮”的一種,是否相關內容會在《明史·禮志》中存在呢?我又查閱了《明史·禮十一》,其中記載了三次大閱,分別是宣德四年(1429年)、正統年間以及隆慶三年(1569年),沒有關於永樂年間的記載。

為了保險,又找了一些筆記史料,還真找到永樂年間的“大閱”,不過是發生在永樂八年,而非十九年!

當年,永樂皇帝親征蒙古,金幼孜在《北征錄》中記載到:

上大閱武誓師,六軍列陣,東西綿亙數十里。師徒甚盛,旗幟鮮明,戈戟森列,鐵騎騰踔,鉦鼓震動。上曰:“此陣孰敢嬰鋒!”

上大閱武誓師,六軍列陣,東西綿亙數十里。師徒甚盛,旗幟鮮明,戈戟森列,鐵騎騰踔,鉦鼓震動。上曰:“此陣孰敢嬰鋒!”

所以,以我目前所見,歷史上並不存在所謂永樂十九年的閱兵!

三、被製造出來的“永樂大閱兵”

網絡上關於永樂大閱兵的記載完全是憑空製造出來的麼?也不盡然。

張星烺先生編注、朱傑勤先生校訂的《中西交通史料彙編》一書,在第三冊中存有《沙哈魯遣使中國記》,對永樂年間出使中國的情況有所記載。我找到一些很有趣的內容: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門旁約有十萬人聚立,內有官吏及侍役,以待皇帝之出......後方有軍隊、槍兵、騎兵及執刀者,難以數計。萬眾之中,寂然無聲,幾乎皆若死者也......(明朝官員):“先跪,次叩首三次,以顙(注:額頭)抵地。”大使等皆為之低首,然不及地。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門旁約有十萬人聚立,內有官吏及侍役,以待皇帝之出......後方有軍隊、槍兵、騎兵及執刀者,難以數計。萬眾之中,寂然無聲,幾乎皆若死者也......(明朝官員):“先跪,次叩首三次,以顙(注:額頭)抵地。”大使等皆為之低首,然不及地。

皇帝左右,相距約一箭之遙,皆為騎兵,行陣相隔約二十步,直線排列,行至城門而止......“可下馬,叩首至地。”使者從之。

皇帝左右,相距約一箭之遙,皆為騎兵,行陣相隔約二十步,直線排列,行至城門而止......“可下馬,叩首至地。”使者從之。

這兩則史料與閱兵記載多有相似之處:

第一,人數都是十萬人;

第二,涉及軍種很全;

第三,使臣都是第一次沒有叩首至地,第二次做到了。

但細究,卻也有不同:

首先,背景不同。《遣使中國記》不是記載了閱兵,而是記錄了朱棣接見諸國使臣的情況,就在北京城內;

其次,叩首至地原因不同。不是被閱兵震撼,而是因為朱棣騎他們進貢的馬時,墜馬,大怒,欲降罪於使臣。後被大臣勸阻,所以使臣再覲見朱棣被要求“叩首至地”時,毫不猶豫地照做了。

因此根據上述史料記錄情況,可以斷言:

永樂大閱兵是被製造出來的閱兵!歷史上並不存在!

不知各位對於這個問題如何看待呢?歡迎討論!

參考資料:《明史》《太宗實錄》、萬曆《明會典》《北征錄》《北征後錄》《北征記》《沙哈魯遣使中國記》等。


歷史名將錄


答案:這次永樂大閱兵,走向了兩個極端,第1個極端是這次大閱兵是真實的可靠的,第2個極端是這次大閱兵完全是虛無的縹緲的。讓我們來看一下,一場大閱兵為什麼眨眼之間走向了兩個極端呢?

事件分析

我們先來看看,與這次事件有過明顯記錄的對應野史,是怎樣記載永樂大閱兵的。

簡單來講,因為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國家的集體榮譽感上升到了一定高度,與此同時,朱棣對其他國家的態度永遠就是你服我就欣賞你,你不服我就打你,打到你服了為止。

針對於這種態度,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朝拜明朝,因為只要朝拜大明朝就能夠收穫諸多好處,何樂而不為呢?這個時候和大明朝作對才是腦子做冒泡的行為。

而在朱棣執政的若干年裡面,有了一次觀禮活動,這次觀禮活動涉及到了27個國家,27個國家使臣的到來,就是為了能夠和明朝建立友好聯繫。

只不過他們的到來更多的是呈現出一種觀望態度,畢竟大明王朝建立也沒有多少年,相互之間可能有個不服氣。尤其是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帝國的使臣到來之後,連下跪都沒有,直接說道:我們國家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下跪不可能的。

朱棣看到之後也沒有說什麼,只是單純的笑了,在此之後的一個月裡面朱棣在土木堡設立了行宮,並且邀請27個大國的時臣前來參與。這次的前來參與是進行永樂大閱兵,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震驚中外的永樂大閱兵。

簡單來講,這次大閱兵前後動輒10萬人甚至數10萬人,包括各種先進的武器,火槍,大炮等等等等。這些東西可能在華夏帝國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民間的老百姓也都瞭如指掌。但是對於這些國家的使臣來說,他們似乎連見都沒見過,一時之間全都嚇傻了,尤其是帖木兒帝國使臣,最後離開之前竟然跪在地上衝著朱棣連磕好幾個大頭。

這件事情所之後,大明帝國四周的國家開始對大明臣服,而大明也徹底奠定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與此同時,埃及帝國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直接解除了埃及帝國所屬領域海上的東方商船的通行。這裡所說的東方商船,僅僅是單純地指明帝國的商船。

沒錯,這就是事實

為什麼說這件事情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明朝歷史上並沒有過多記載。

我們翻遍了整個明朝歷史,似乎對於這一次大閱兵並沒有特過於詳細的記載,甚至連說都沒有說上幾句。

突然間想起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萬曆年間的三大戰役當中的第1場戰役,是幫助咱們周邊小國家的。

而在這場戰役的過程中,以及在這場戰役過程之後,歷史書籍上並沒有過多記載。為什麼呢?因為此次戰役巔峰時刻也就是10餘萬人在那邊戰鬥。

而整個明朝的史書當中,往往會記載重大事情以及重大事情當中的經典戰役,對於這一部分小事情似乎有著可有可無的狀態。

或許是因為大國心態導致了對這次永樂大閱兵沒有過多詳細的記載,但無論如何我們更願意相信,這一個民間野史是真實的可靠的。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