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

石橋村,全稱“石橋李村”,位於汝州市紙坊鎮西北部,距汝東新區五公里。村子自明初山西洪桐縣遷民至此建村,距今已有六百餘年之滄桑了。


最早在此定居的李姓先祖名叫李重臣。當年,他帶著五個兒子中的老大李義龍、老二李義鳳、老五李義生,踏過關山重重,一路艱難跋涉來到石橋李。

而他的另外兩個兒子老三李義蛟、老四李義豹,則分別遷至登封李石橋村與南陽大石橋村。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當李重臣帶著三個兒子來到此地,看到這裡雖是一片“水圍子”(即四周被水包圍),但清泉流淌,碧水縱橫;曠野上,芳草萋萋,野花遍地。於是,李重臣停下腳步,決定將此地作為他們以後的安身之處。

他們選擇較為平整的地塊,挖土墊地,結廬為屋。並引水入溪,開荒種地。

安頓下來後,李重光讓三個兒子分別在村子的東面、西面、南面栽下三棵槐樹,作為紮根在此的象徵。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為了來往方便,他們在周邊水渠上搭建十座石板橋,與外界溝通。石橋李家由此而得名。

初時的石橋村,只有李姓一族。後來,有或躲避戰亂、或投親靠友的其他二十多個姓氏村民陸續遷來,村子規模逐漸擴大,至解放前夕,村中已有百餘戶人口了。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當時村子周圍都是溼地,村中也多有泉水湧出,水質清冽且甘甜。行路之人如果感到口渴,隨便在渠邊俯下身子,捧起水便可直接飲用。

因為水多,村子被北鄉人叫做“南大窪”,東鄉人則稱它為“西大窪”。
村子西北和東北角各有一湖泊,湖面波光瀲灩,群鴻戲水,鴛鴦成對。再加上村子四周流水淙淙,真可謂是“水鄉”了。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由於村中細流涓涓,所種莊稼大都以水稻居多。村民還從北邊山坡地挑土回來,填水為田,種植其他農作物和蔬菜等。 優美的環境溫暖著遊子的心靈,清冽的甘泉滋潤了他們疲憊的身體。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厚的回報,富裕了村民的同時,也招來了土匪們的垂涎。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當時,臨近的幾個村子,大都建有高大的寨牆。唯獨“石橋李村”因為水多土少而沒有修建寨牆。

後來,大家集思廣益,想到了以水為寨,引水而拒的辦法。

村民先在村邊築起兩米多高的“土圍子”,然後在牆外挖出一道深數米、寬十五米的“寨壕溝”,從西面將水引進壕溝,在村西北角分開,一條往南,一條從村北通過,到村東合攏為一,往正東方向流至黃澗河。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為了抵禦入侵者,村民們在村中修建了18座土炮樓,這些炮樓呈三角形有規律地分佈在村子邊緣。

炮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架設著用土製火藥做成的“抬槍”,裡面夾雜著殺傷力很大的碎生鐵塊。炮樓外牆用兩層土坯壘就,厚約二尺,可有效阻擋土匪槍炮的射擊。

各個炮樓之間,有掛著鈴鐺的細鐵絲相連。如發現土匪前來,就拉動鐵絲,讓鈴聲傳達報警信息。這樣,敵情通報瞬間就會傳送至整座村子。獲知訊息的村民們迅速就近登上炮樓,齊心協力射殺來犯之敵。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為防止土匪趁夜色進村騷擾,村民除了輪流在炮樓上值班巡邏外,還在夜幕降臨之前,將一些帶有倒鉤刺的鐵絲,或高或低地扯在村中主要道路兩側的牆壁上。如果土匪進來,這些橫七豎八的鐵絲,就可以起到絆馬索的作用,讓那些不熟悉地形的土匪,於倉皇間束手就擒。

舊時的石橋村,有了這些防範措施,在土匪四起的兵荒馬亂歲月中,相對來說就安全多了。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子人口逐漸增多,村子的規模也逐年增大。眾多李姓先祖中,曾有人出任“農官”,即中央或地方政府中管農業的官員。李姓的第一座墳冢“農官墳”,遺址就在村南、今一組村民李全德家的責任田下,墳前有“農官碑”為證。
李重臣當年帶著兒子們栽下的那三棵槐樹,雖歷經六百餘年,除了一棵因架設高壓線而被砍伐外,其餘兩棵雖然樹幹中間早已枯了空洞,卻依舊枝椏蒼勁、碩果累累。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說到被砍掉的那棵古槐樹,村中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在過去,人們砍伐樹木之前,都要在樹上貼上紅籤,焚香禱告一番,說明其不得不砍伐此樹的緣由,讓居住在樹上的神靈們諒解並另覓居住場所。

在那棵槐樹被砍伐的頭天晚上,有村民夜半回村,路遇一位老者趕輛牛車,車上有老人有小孩,還有家居用物等,問其到哪裡?說是搬家。村民思忖後感到疑惑:哪有大半夜搬家的呀?待回頭想再仔細詢問時,曠野裡卻只有清風明月,而無任何人的蹤跡可循了。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村中有關大槐樹的故事枚不勝舉。
曾傳說有年輕媳婦不懂其中厲害,刷鍋時順手就將熱水澆在古槐樹上,結果,她的孩子隨後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尋遍名醫也沒醫治好,後來在別人的指點下,向樹神焚香謝罪後,孩子的病就不治而愈了。

鑑於此,村民對這幾棵古樹奉若神明、敬畏有加。對於其掉落下來的枝椏,不管大小,輕易不會拿去燒火煮飯,而是將其撿拾起來,放在家中一隅,任其自然枯朽。
傳說雖有些迷信,然村民愛護古樹之心,可從中窺見一斑。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村中民風淳厚、村民熱情好客。流傳最久的,還是有關仁義橋和仁義渠的故事。

當時,村南的一條土路是人們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村民楊大坡開設的小飯館就在路北側的水渠邊上。

這年冬季,楊大坡趕集買菜歸來,看到有人倒臥路旁,已不省人事。為人忠厚實誠的楊大坡急忙將其攙扶到自家小店,端來熱水熱湯喂下,又請來郎中為其細心醫治。待病情好轉,還傾其所囊,贈送盤纏於他回鄉。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數年後的盛夏,楊大坡正在店中忙活,忽聽有鳴鑼開道之聲遠遠傳來。出來查看,卻見一官員步行走來,對著自己倒頭就拜。

原來這是當年那位落難之人,如今科考高中後,特來拜謝恩人。

他欲拿重金酬謝,楊大坡卻堅辭不收。僵持中,他看到小飯店前的水渠上,只有用幾根木棍搭起的簡陋的“橋”,就決定在此修建一座石橋,以答謝善良的石橋村民。

當地百姓為紀念這段佳話,就將此橋叫做“仁義橋”,橋下的水渠就被叫做了“仁義渠”。為了讓後輩人記住“仁義”二字,村民還在渠旁修建了一座小廟“感恩廟”,並在此興起七月三十古煞廟會。
雖然這些在文革前後因破除迷信,平整土地,廟塌橋拆,成為遺址,僅留下橋頭一石柱,然古剎廟會卻沿習至今。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另一個說法是,當時有一個富商做善事,意欲深挖一條水渠,將沼澤上面的水引流歸位,以便騰出土地種植莊稼。然多家農夫吝惜土地,不願讓水渠途經自家地界,唯有石橋村人率先同意此良策。

在他們的感召下,其他村也紛紛響應。水渠順利修成後,水渠起名“仁義渠”,並於7月30日在渠上建起一座“仁義橋”。

此兩種說法都無法考證其真偽,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可從中窺見石橋村先民摒棄狹隘私利、顧全大局、樂於助人、仁義至上之美德。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石橋村自古就非常重視教育。

解放前,村民李國凡在家中開辦了私塾。民國時期在此成立的“石橋國民小學”,是附近十幾個村僅有的一所國立小學。

新中國成立以後,“石橋小學”曾增設高小部,是當時為數不多的一所公辦完小(當時的小學一般為6年。只有1-4年級的學校叫“初小”,只有5-6年級學校的叫“高小”,如果1-6年級全部都有的學校就叫“完小”,也就是“完全小學”),西至史莊,東至車渠,孩子們都在這裡上學。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當時的學校有三十來間房子,不但有本村人任教,還從別處請來了老師。如從大安請來的李鴻儒老師,從小屯請來的、會雙手同時打算盤的賀嘉欣老師等。學校成立的大型軍樂隊、秧歌隊,在1951年到縣裡參加“五一勞動節”大會,曾轟動一時。

大躍進時期的“石橋農中”,是當是全公社的兩所初中之一{另一所是位於紙坊的“臨汝四中”)。文革後的石橋七年制“五七學校”(小學五年初中二年),是原石橋大隊三個行政村六個自然村的教育中心機構。
1983年,“石橋小學”由瓦房改建為磚混結構,1994年,又擴建為樓房,如今仍是三個行政村六個自然村的一所現代化的義務教育學校。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建國初期,石橋李村是一個隸屬第十一區(尚莊)的“石橋村”鄉政府所在地,地點在今石橋村的十字街(鄉政府所在地在今李學林家),轄區東西達車渠和城關二里店。 “石橋村”、“石橋大隊”,曾管轄周邊幾十個村莊和五六個自然村,是當時的政治中心。

因當時是鄉政府所在地,初解放時,村子裡就設立了郵政總機轉換處,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才撤走。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石橋李村愛國愛家,樂於奉獻,敢於擔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國家興亡盡到了應有的責任。
解放戰爭中,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擁軍支前。淮海戰役的時候,村子曾安置傷病員二百多個。多數村民家裡均住有負傷的解放軍戰士,如民兵李東遂等。
村民不顧安危,不計得失,細心照顧著這些傷員。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有些傷病員戰士因傷勢過重而不幸犧牲,村民們將其連同在攻打縣城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們一起掩埋在村西南的棗樹墳。

後來,國家將這些烈士的遺骨,遷移到風穴寺烈烈士陵園。每年的清明節,村民們都會自發地到墓地給這些烈士進行祭奠,並對孩子們進行革命勝利來之不易的愛國主義傳統教育。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社會治安逐漸趨於穩定,昔日作為水寨的壕溝也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而成了為村民服務的灌溉工具。

村子裡有幾條水渠,涓涓從村邊流過。水源的充沛,給村民帶來了很多便利。水渠邊有水車數架,供村民隨時澆灌土地。而冬天村中下紅薯粉條的時候,都是在村中水渠邊直接進行。
七十年代,村子西面依然有面積約五六畝大小的竹園。竹林中,棲息著很多鳥類,再加上渠水潺潺,使得這裡的人睜眼便是滿目青翠,閉眼就能聞到空氣中的清韻竹香。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村子周圍的水渠旁,遍植著垂柳,由於年代久遠,有的垂柳或斜倒在渠邊,或直接橫跨水渠倒在對岸,這給村民們提供了一個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夏日炎炎的傍晚,人們三五成群,端了飯碗,走出家門。坐在這些天然的凳子上,將腳丫子伸進清涼的渠水中,酷暑頓時便會消退。
而那些遊戈在水中的小魚兒,此時就像是聽到了號令一般,齊齊圍攏過來,啄食著人們掉下的飯粒,時不時地,還會在人們的腳丫子上咬上幾下。於是,這些村民不花錢便享受到了美妙的“魚療”。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那個時候,家家都還不太富裕,要想改善生活,亦或者是家裡來了親戚,主人拿不出像樣的飯菜招待客人,便會讓孩子們拿著臉盆到渠邊捉幾條魚。

那時水中的魚兒特別多,站在水中,就有魚兒不斷碰腿。所以,只要把水溝兩邊隨意一堵,在水中攪動一番讓水渾濁起來,那些享受慣了清水的魚兒,便張著嘴兒將頭伸出了水面。此時,只需隨手一攉,一條一揸多長的魚兒便被撩上了岸。不到半個小時,帶來的臉盆就被歡蹦亂跳的魚兒裝滿了。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盛夏的水渠,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遊樂場所。那些脫得赤條條的孩子們,像一條條白魚兒,在清澈的水中穿梭往來,追逐嬉戲。
水中的這些魚兒,也成了孩子們打牙祭的最佳選擇。
每當嘴饞的時候,他們都會下水逮上幾條。沒有油鹽醬醋不要緊,他們會將逮到的魚兒用泥巴裹住,放進撿來的柴草中點燃。待柴草燃成灰燼,魚兒也就被烤熟了,輕輕往地上一磕,乾透了的泥巴連同魚鱗便脫落下來。雖然沒有佐料,然清香可口的魚香,令村中老人至今回憶起來,依舊忍不住嘖嘖稱讚。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而今,曾經豐沛的水源逐年減少,悠然戲水的如雲魚群也蹤影難尋。這些變化,一方面與全球大氣候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有著很大關係。

社會的進步,讓單純依靠拽耙扶犁的原始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趨於淘汰,人們不再滿足於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而是改種一些經濟作物和建設工廠等。 這些做法在為村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起到了很大的破壞。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那時候,生產隊開始種植棉花。棉花在種植過程中,需要不斷噴施農藥,以防病蟲害。
由於水渠近在咫尺,又縱橫村中,村民們自然而然地選擇用渠水來稀釋農藥。待到中午收工後,這些噴霧器就浸泡在水渠中,一直到下午四五點酷暑消退後,才將這些噴霧器等取出來繼續使用。這樣,大量的農藥就在不經意之間流進了水中。

再加上當時縣裡在柺棍李村修建了造紙廠,大量的廢水順流而下,致使水中的魚蝦越來越少。等到造紙廠停產之後,村子裡的水源也已經不能食用了。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時至今日,石橋村雖然沒有了昔日“水鄉”的曲水流觴,然而,近年來,石橋村在上級政府的指導下,以“清潔環境、美化鄉村、培育新風、造福群眾”為目標,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開展宜居鄉村建設,為創建美麗鄉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先後獲得“市級一二星級文明村”、“先進黨支部”、“發展經濟25強村”、“一星級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自開展清潔活動以來,按“改善人居環境”活動的要求,改造廁所、建立垃圾中轉站、發放垃圾桶、配備專職保潔員。
為了讓村民有充足的活動場地,村裡投資修建了文化廣場和健身場地,利用空地修建花池,綠化環境。

除此之外,村裡還拿出大量資金,將全村道路硬化,並逐一安裝路燈。新建排水溝,疏通下水道等,使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走進石橋村,那整齊劃一的民居,寬闊乾淨的道路,景緻宜人的遊園,無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現代和傳統相結合、帶著濃濃鄉愁味道的新農村形象,也讓石橋村獲得了“最美村莊”的美譽。以至於很多人將這裡當做了一個景點,紛紛慕名到此觀光遊玩。

乾淨整齊的街道牆壁上,點綴著用農家曾經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組成的各色圖案,連廢棄的木頭塊,在這裡也成了寶貝,被村民們用巧妙的雙手拼接成了優美的圖畫,和嬌憨生動的人物造型。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更讓人難忘的是散落在村中的幾處民俗園。

高低錯落的石板路,連接著分佈有序的木屋瓦房。院裡點綴其中的石磨石碾等老物件,院前飼養家畜的窩棚,牆壁上掛著的生產工具,無不帶著原汁原味的濃郁鄉村風情,向我們撲面而來。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白天整潔的街道,帶著農村特有的寧靜清新;夜晚,濃稠墨色的天空中灑落著滿天星光。
閒坐庭院沐浴習習涼風,伸出手,彷彿就能觸到天際,側耳細聽,依稀有曾經的流水潺潺,涓涓從心底流過。
自在悠閒中,時光彷彿忽然慢了下來,慢到可以與清風對話,亦古亦今,亦真亦幻。
恍惚間,石橋村那“夢裡水鄉”的模樣,便又重回到了人們的腦海中........

夢裡水鄉——汝州紙坊石橋李(作者/阿貞)

採訪人:阿貞

受訪人:陳萬傑,50歲,石橋村村支書

李松亭,58歲,公務員,老家石橋村

李會川,70歲,石橋村五組村民

李虎林,70歲,石橋村三組村民

李建中,80歲,石橋村二組村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