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青春期一般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五六岁结束,也就是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低年级,因为个体差异,有些孩子的青春期来得早些,有些来得晚些。一般情况下,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要早一两年。

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由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特有的心理特点同时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个体的身心也处于平衡的状态。但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上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时期。首先他们面临着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期的一切,获得全新的社会角色,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觉到困惑。其次是性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一些与性相关的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是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会表现出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其成熟性主要来自于他们对成熟的强烈渴望和追求,希望家长和学校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方式上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人格特点上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反抗性和依赖性并存。青春期的孩子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不愿意听取父母、老师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在生活上,青春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在希望父母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存在于青春期孩子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他们想通过反抗,向外人表明自己已经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同时也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的帮助,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与帮助。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会表现出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开始疏离自己。当他们有困扰时更倾向于通过好朋友或写日记倾述,更加看重集体和朋友对自己的评价,而非父母的意见,对好朋友愿意敞开心扉。有调查表明当孩子有了烦恼或不开心的事时,60%的学生选择向好朋友倾诉,写日记是第二个倾诉对象,只有10%的学生会向父母倾诉。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这就是在他们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再次,青春期的孩子会表现出勇敢和怯懦的特点。在某些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似乎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是他们的勇敢带有莽撞、冒失的成分。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其次他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比如在公共场合常羞羞答答,未说话先脸红。这种行为上的局促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

第四、他们会表现出高傲和自卑的特点。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尚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他们会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会因为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觉得自己非常优秀,也会因为几次或一次偶然的失败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

二、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首先表现在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青春期孩子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加强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有关。他们追求与众不同,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摆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及对教师、父母的依赖。他们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甚至有时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青春期孩子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增加也是他们思维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这个时候有些爸爸妈妈感觉到他们的话对孩子不再起作用了,孩子不再听他们的话了。

其次是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青春期孩子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和极端,不能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这种思想的片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上,狂热的明星崇拜就出现在这个年龄段;其次思维的片面性还是他们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经常陷入思想的死潭而不能自拔。这也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被认为很固执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青春期孩子的自我中心与幼儿的自我中心有本质的区别。幼儿的自我中心是更关注自己而不关注他人,不能区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青春期孩子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的不一样。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十分关心自己的外貌,因为认为别人也同样关心他们的外貌。青春期孩子的自我中心主要表现在假想的观众和独特自我两个方面。我们先看假象的观众。青春期孩子自我中心式思维的结果之一就是在心理上制造出了假想的观众。因此,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和批评。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和心理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当他们感到自责的时候,便感到别人也在责备自己;也常常将自己的是非观、审美观与别人的混淆起来,认为自己认为美的,别人自然喜欢,自己认为正确的,别人也应该接受。所以,青春期孩子常常不理解父母的想法为什么总是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与父母关系的危机。青春期孩子还常常将极度的自我欣赏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比如女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他们都希望能给关注自己的人留下极好的印象。

与假想的观众相对应的是,青春期孩子将别人如此关注自己的原因解释为自己的“与众不同”,即他们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因此,他们总是将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感情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他们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

三、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飞跃期。这个阶段他们对自己的思考增多。比如说记日记,青春期孩子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他们也更愿意主动记日记,其目的主要是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同时他们对自己的日记也绝对保密,不允许别人翻看。这个时候如果爸爸妈妈希望更多的了解他而翻看了他的日记,会引起他强烈的不满。

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膨胀还表现在他们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四、反抗心理

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第一是由于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的高涨

,当他们的某些想法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一种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于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第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青春期的孩子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抑制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使得青春期的孩子对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第三是因为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意识。青春期的孩子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为了获得心理上的独立的感觉,他们对外在力量就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所以,可以说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是成熟的个体。

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态度强硬、举止粗暴。相当一部分青春期孩子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

第二是漠不关心、冷淡相对。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置若罔闻。

第三是反抗的迁移性。比如说当某个人的某个方面引起他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的方方面面。这种反抗的迁移性与青春期孩子思维的片面性也存在密切相关,会让他们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

以上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理。这就充分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爸爸妈妈都觉得青春期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这是由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所决定的。

人际关系上的特点

第一是进入青春期,朋友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日益重要。他们会将感情的重心偏向于亲密的朋友。他们会将自己的心事第一个告诉给亲密的朋友而不是父母。这个阶段孩子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非常重要。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需要留意孩子和什么样的同学是好朋友。

第二进入青春期后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对彼此发生兴趣。在一些男生或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欢的异性朋友。有些孩子会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有些孩子也会不表达,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喜欢的对象也会发生变化。这一阶段男女生之间的爱慕之情很稚嫩,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成爱情和婚姻的。总体来说,目前的家长、学校对青春期孩子相互之间产生的爱恋的情绪更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也会给予科学的引导。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因为谈恋爱影响学习。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好感这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需要去面对的一个话题。也许这个时候谈恋爱会影响学习,也许不会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阻断了孩子这种心理或行为,可能在阻断的那个当下已经对学习产生了影响,同时也许还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更大的影响。接纳孩子的这种希望异性理解,渴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同时科学的引导是关键。那么如何引导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告诉孩子这个阶段恋爱发展的特点。比较稚嫩、还不成熟,将来分手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有可能现在他们彼此非常喜欢,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不喜欢了;即使分手了也很正常。这样就让孩子不再以刻板的观点来看待这次恋爱,即使分手了,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波澜。

引导他们看到更大的视野。也许在现在的班级、中学,他觉得对方是最优秀、最好的;当他们考上更好地高中、大学的时候,会有更优秀的男生或女生出现。

注意保护好自己

针对单恋的孩子,是否要追求对方,如何去追求对方,能否追求成功,这也是困扰孩子们的话题。这个时候,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多提问、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急于发现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当孩子感觉被倾听、理解的时候,她的那颗心也许就会放下;同时也许会为了追求到对方而在学习上、语言上、行为上,表现出更好地自己。

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情感上的脱离。很多爸爸妈妈发现,原来做什么事都希望爸爸妈妈陪伴的孩子,不再需要爸爸妈妈了,拒绝爸爸妈妈的陪伴,也拒绝陪伴爸爸妈妈。因为在情感上,他们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他们更喜欢和朋友在一起。

第二行为上的脱离。他们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第三观点上的脱离。他们开始对任何事件都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进行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第四父母榜样作用削弱。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比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另一方面,随着青春期孩子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我们再看看与教师关系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最钦佩的老师。他们对于所喜欢的老师负责的科目会努力去学习,对这位老师提的各种要求会认真地执行;同时他们也都会有一两位最不喜欢的老师,在心理上,他们对于不喜欢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做让他们喜欢的老师很重要。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六、消极心境

第一个消极心境青春期的孩子烦恼突然增多。一方面他们常感到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父母的阻止和干涉,因此而造成与父母感情的疏远。另一方面他们也不知道如何保持或确立在同伴中的地位。有些在小学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的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后,由于种种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了,这使他们很难受。还有些虽然在小学时不太优秀的孩子,但是到青春期后开始关注自己的同学中的形象、地位,希望他人能够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这也会引发他们的烦恼。

第二个消极心境是孤独。心理学家将青春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是说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其的依恋,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这种心理断乳给青春期的孩子们带来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期内独立生活。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冲突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都比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意依赖父母和有时候似乎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倾诉或帮其解决,因此就产生了孤独心境。

第三压抑也是在青春期孩子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压抑是指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孩子产生了很多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有的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的是因为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的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因此,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抢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以上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面临的心理危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思维品质发展的矛盾性特点、自我意识的高涨、反抗心理、人际交往的特点和消极心境。导致出现上述特点的核心原因是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特点导致的,让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