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銀行理財子公司:一道新“分配”考題

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落地,正在加速重塑銀行理財格局。具備“1元起投”、“首次投資無需面籤”、“可以直接投股市”等多重利好的理財子公司在2019年正式啟航,自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後,相關理財產品光速入市。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不管是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商行,理財子公司與母行分支機構在銷售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將需要更多協調。

银行理财子公司:一道新“分配”考题

誰的客戶:風險標準統一化管理

步入2019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建可謂光速,截至目前,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5家國有大行以及光大銀行、招商銀行2家股份制銀行在內的7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均已經開業。以國有五大行為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相繼開業併發布產品。其中,開業較早的兩家銀行已披露理財子公司盈利情況。2019年上半年,工商銀行全資子公司工銀理財實現淨利潤0.81億元;交通銀行全資子公司交銀理財實現淨利潤0.02億元。

理財子公司接連開業、相關產品陸續推出,產品銷售情況如何?北京商報記者近日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理財子公司的收益率普遍高於銀行內理財產品,但理財經理並不會刻意推薦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一位國有大行理財經理向記者介紹稱,“目前大部分理財產品都已經移交給子公司,現在行內的產品也主要以淨值型為主,理財子公司的收益率確實比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稍高一些,但我們在推薦理財產品時不會區分行內或者子公司產品,主要看風險等級,所有產品風險標準等級是統一的”。

另一位國有大行客戶經理也介紹稱,“目前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主要期限分為365天和500多天或700多天,一年期年利率在3.8%左右,700多天的年利率能達到4.3%左右,比行內自營的理財產品稍高一些。”據他透露,“資管新規”要求各家銀行去除固定收益類理財,以後更多的是淨值化、浮動性的產品,現在來說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才剛上架,目前產品體系還不完善,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還未滿一年,實際收益率尚沒有具體的顯現。

“資管新規”落地一年多以來,保本型產品正在加速退出,但投資者對其需求依然不小。“理財子公司發行理財產品在前幾期開戶情況都比較差,主要還是為了擴展資源,客戶需要一個接受過程,大部分客戶仍然習慣於收益穩定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對淨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不高,還需要慢慢適應。”一位國有大行理財經理表示。

可以看出,市場用戶對收益不確定的淨值型產品接受程度不夠高。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銀行資管業務的過渡期為2020年末。一位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過渡期尚未結束,存在預期收益型(老產品)和淨值型(新產品)共存的局面,銀行理財業務轉型過程中,投資者的購買習慣需要時間來扭轉。

對於投資者教育問題是行業共性問題,需要監管政策引導以及同業大家持續共同努力。如何在新老產品轉換過程中留住客戶?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分析認為,相對於預期收益型的理財產品來說,淨值型理財產品因不能保本且收益率浮動,不太容易被投資者接受。投資者喜歡安全性和收益率都比較高的理財產品,而這兩者往往不可兼得,理財子公司一方面要展開投資者教育,普及理財知識、揭示相關風險,一方面要針對不同投資者發售差異化的理財產品。對保守型及穩健型投資者發行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同時利用理財子公司自身優勢,發行更多的權益類產品,提高產品的收益水平來吸引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

银行理财子公司:一道新“分配”考题

如何融合:存量產品之爭

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一起出動,設立理財子公司熱情高漲。從籌備情況來看,目前,還有5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處於批籌狀態,包括郵儲銀行、興業銀行,以及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3家城商行,銀行理財子公司有望迎來新一波開業熱潮。

根據普益標準此前發佈的數據,問卷調研的165家銀行中,大約有60家區域性銀行在籌備理財子公司,而有意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區域銀行數量還在繼續增加。

從已經開業的理財子公司運行情況來看,如何與母行現有存量產品完成交接也成為亟待面臨的問題。在目前已開業的理財子公司中,工商銀行已經率先做出了遷移,據該行近日發佈的公告,將對182款由工商銀行發行運作的理財產品分批移行至工銀理財。移行後,產品管理人、相關投資管理及風險控制團隊等將全部交由工銀理財運作管理。

交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透露稱,交銀理財採用委託管理的模式,對母行存量理財產品的投資運作進行管理。目前母行整體理財業務保持穩定發展。未來,將按照監管的過渡期要求,進一步加大存量理財業務的轉型力度。

理財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主體擁有人事權和財務權,未來如何繼續深耕客戶,加強精細化管理?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飛旭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理財子公司尚處於探索時期,在投研、運營管理以及與母行的協調配合等方面面臨著眾多的問題。投研方面,理財子公司在固收類資產投研方面繼承了母行優勢;但權益類資產的投研能力和大類資產配置能力亟須提高。運營管理方面,淨值型產品與預期收益型產品在運營管理方面存在顯著的差別,理財子公司的投顧平臺、產品銷售系統、投資交易系統、風險監控系統、估值和會計核算系統等均面臨較大的改變。

在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要求下,銀行理財對於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運營管理能力等的相關要求將遠勝於以往,人才招募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例如,某銀行理財子公司以最高年薪96萬元招聘股票與量化投資部、固定收益投資部、市場營銷部、產品管理部、集中交易室等部門負責人。某股份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風險控制部經理年薪在120萬-140萬元。

與母行的協調配合方面,“理財子公司成為獨立法人實體後,如何合理處置與母行的關係,藉助母行的資源與渠道優勢是理財子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未來,理財子公司需聚焦於自身的優勢,尋找差異化發展的道路,積極引進人才,加強淨值型產品投研能力與運營能力建設。”陳飛旭表示。

银行理财子公司:一道新“分配”考题

模式漸變

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銀行理財正式步入了“理財子公司時代”。在市場人士看來,銀行理財子公司是一張“超級牌照”,具有“信託+公募+私募”的業務範圍,將極大拓展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務和客戶範圍。

乘著政策“暖風”的理財子公司如何把握好投資者與產品風險承受能力的匹配,也加大了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考驗。在陳飛旭看來,在打破剛性兌付、規範期限錯配、取消多層嵌套的背景下,理財子公司應對理財產品進行風險穿透管理,增強底層資產的投前、投中、投後風險管理,對資產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對投資者進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按照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對客戶實行分層管理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對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考核管理,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增強理財產品銷售的合規性。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金融業正在進行著各類市場化改革,理財行業迎來大資管時代。“資管產品將全面實施淨值化管理,產品將更加多元化;其次,打破剛兌、消除多層嵌套、抑制通道業務、打擊期限錯配之下,各大資管機構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很多資管機構面臨業務轉型,需強化管理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非標資產存在向標準化資產轉換需求,權益類投資將提升;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資管行業將迎來國際投資機構入場佈局。”劉銀平說道。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不管是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還是城商行,理財子公司與母行分支機構在銷售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都將需要更多協調。對未來資管市場的新方向,陳飛旭認為,資管行業將回歸“真資管”,迴歸“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本源。這一過程中隨著投資者需求的不斷多元,“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將難以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需求,資管行業需要逐步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轉變,在此過程中資管機構需要不斷增強服務能力,並基於各自的稟賦進行差異化競爭,甚至逐步發力財富管理業務。與此同時,金融科技將貫穿於資管行業的發展之中,通過科技賦能,充分挖掘用戶的使用場景,使得資管業務能服務於更多的群眾和他們更廣泛的需求。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