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唐朝元勋李靖智勇双全,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辞?原因有六个字

唐朝元勋李靖智勇双全,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辞?原因有六个字

文|武品文史

唐朝元勋李靖智勇双全,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辞?原因有六个字

说起李靖这个人之前,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名字。喜欢看《射雕英雄传》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位武林高手名叫——黄药师,其实李靖也有一个名字叫——李药师,不知道金庸先生的灵感是不是出自李靖的名字?

其实药师二字是李靖的字并不是他的名,唐朝时期的人经常把名和字换着用,所以很多关于李靖的记载写的都是李药师。而名字的由来是,则因为李靖的父亲信奉佛教,当然这仅是今天故事的题外话。而李靖的故事,相信许多喜欢隋唐史的人非常了解,他是唐朝的开国名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唐朝元勋李靖智勇双全,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辞?原因有六个字

他在投入李唐之后,屡立战功,比如歼灭南梁,平定辅公祏,远征吐谷浑等等,可以说李靖在安定边疆方面功绩显著,因此李世民曾高兴地说:“得李靖为帅,快哉!”

然而,在军事方面用兵如神,勇猛无敌的李靖,在官场朝堂之上却显得非常木讷,温柔得像只小绵羊一般。就算李靖被人诬陷蒙冤,他也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解,只知道叩首谢罪。例如御史弹劾李靖治军无方,在攻破突厥后纵容部下抢夺财物等问题时,李靖竟然毫不辩解,连忙谢罪。如果不是李世民明察秋毫,李靖也许会被冤枉一辈子。但李靖真的是一个不善言辞的木讷之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唐朝元勋李靖智勇双全,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辞?原因有六个字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随后率领20万大军攻占长安,并且俘虏的李靖,随后李渊下令将李靖斩首。就在临行之前,李渊大声疾呼:“阁下起义反隋,不是为除去暴乱吗?如今大事未成,为何却要斩杀壮士?”这番犀利言辞顿时让李渊大为震惊,认为李靖是个人物,于是就赦免了他。所以,李靖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也是满腹经纶,不会是一个木讷之人,那么他在朝廷上的表现又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李靖之所以有此的表现无非六个字,就是有君王斩杀功臣的前车之鉴,无奈之下选择的“明哲保身之策”。我们都知道古代帝王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疑心病。李靖作为一代名将,他的功绩以及威望必定会给统治者带来威胁,当外部斗争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内部的斗争,首当其冲的就是帝王和功臣之间的斗争,自古帝王铲除功臣的事件也是数不胜数。李靖何等聪明,他知道其中利害关系,所以他才会在朝堂之上言行木讷。

唐朝元勋李靖智勇双全,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辞?原因有六个字

另外还有一点,低调做事就代表了不会得罪人,这样也就不会树立政敌。我们都知道,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非常狠毒,就算当时李世民如何的英明神武,但是面对威胁皇权的问题时,也绝不会妇人之仁。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侯君集和张良两个被人密报谋反,李世民也是毫不犹豫地把二人腰斩,这种暗箭伤人的事情最难防备,所以朝廷相比于战场更要人命。

然而李靖已经做到谨小慎微,他还是被人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公元635年,李靖远征吐谷浑,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却没有及时到达导致军机的延误,李靖便训斥了他一顿,而高甑生怀恨在心,便串通其他官员诬陷李靖谋反。尽管李世民非常信任李靖,但还是要进行彻查,结果查出高甑生弄虚作假诬陷李靖。

唐朝元勋李靖智勇双全,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辞?原因有六个字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朝廷之上的人不能惹,就连属下小官都敢诬告自己,这也就让李靖看透了官场,从此以后李靖选择离开这个是是非非的朝堂,而他的这个行为在历史上被称之为“阖门自守”,而李靖在安静的度过晚年之后,在公元649年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

其实李靖能够得以善终,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谨小慎微,明哲保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李世民的信任和明智,如果李靖生存在明朝或者西汉,即便自己做再多的努力恐怕也无济于事,不知道大家对此观点是否赞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