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唐朝元勳李靖智勇雙全,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辭?原因有六個字

唐朝元勳李靖智勇雙全,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辭?原因有六個字

文|武品文史

唐朝元勳李靖智勇雙全,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辭?原因有六個字

說起李靖這個人之前,就不得不說說他的名字。喜歡看《射鵰英雄傳》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位武林高手名叫——黃藥師,其實李靖也有一個名字叫——李藥師,不知道金庸先生的靈感是不是出自李靖的名字?

其實藥師二字是李靖的字並不是他的名,唐朝時期的人經常把名和字換著用,所以很多關於李靖的記載寫的都是李藥師。而名字的由來是,則因為李靖的父親信奉佛教,當然這僅是今天故事的題外話。而李靖的故事,相信許多喜歡隋唐史的人非常瞭解,他是唐朝的開國名將,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唐朝元勳李靖智勇雙全,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辭?原因有六個字

他在投入李唐之後,屢立戰功,比如殲滅南梁,平定輔公祏,遠征吐谷渾等等,可以說李靖在安定邊疆方面功績顯著,因此李世民曾高興地說:“得李靖為帥,快哉!”

然而,在軍事方面用兵如神,勇猛無敵的李靖,在官場朝堂之上卻顯得非常木訥,溫柔得像只小綿羊一般。就算李靖被人誣陷蒙冤,他也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辯解,只知道叩首謝罪。例如御史彈劾李靖治軍無方,在攻破突厥後縱容部下搶奪財物等問題時,李靖竟然毫不辯解,連忙謝罪。如果不是李世民明察秋毫,李靖也許會被冤枉一輩子。但李靖真的是一個不善言辭的木訥之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唐朝元勳李靖智勇雙全,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辭?原因有六個字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隨後率領20萬大軍攻佔長安,並且俘虜的李靖,隨後李淵下令將李靖斬首。就在臨行之前,李淵大聲疾呼:“閣下起義反隋,不是為除去暴亂嗎?如今大事未成,為何卻要斬殺壯士?”這番犀利言辭頓時讓李淵大為震驚,認為李靖是個人物,於是就赦免了他。所以,李靖從小深受家庭的薰陶也是滿腹經綸,不會是一個木訥之人,那麼他在朝廷上的表現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實李靖之所以有此的表現無非六個字,就是有君王斬殺功臣的前車之鑑,無奈之下選擇的“明哲保身之策”。我們都知道古代帝王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疑心病。李靖作為一代名將,他的功績以及威望必定會給統治者帶來威脅,當外部鬥爭結束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內部的鬥爭,首當其衝的就是帝王和功臣之間的鬥爭,自古帝王剷除功臣的事件也是數不勝數。李靖何等聰明,他知道其中利害關係,所以他才會在朝堂之上言行木訥。

唐朝元勳李靖智勇雙全,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辭?原因有六個字

另外還有一點,低調做事就代表了不會得罪人,這樣也就不會樹立政敵。我們都知道,官員之間的明爭暗鬥非常狠毒,就算當時李世民如何的英明神武,但是面對威脅皇權的問題時,也絕不會婦人之仁。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侯君集和張良兩個被人密報謀反,李世民也是毫不猶豫地把二人腰斬,這種暗箭傷人的事情最難防備,所以朝廷相比於戰場更要人命。

然而李靖已經做到謹小慎微,他還是被人扣上了一頂謀反的帽子。公元635年,李靖遠征吐谷渾,鹽澤道總管高甑生卻沒有及時到達導致軍機的延誤,李靖便訓斥了他一頓,而高甑生懷恨在心,便串通其他官員誣陷李靖謀反。儘管李世民非常信任李靖,但還是要進行徹查,結果查出高甑生弄虛作假誣陷李靖。

唐朝元勳李靖智勇雙全,為何在朝堂上不善言辭?原因有六個字

由此可以看出,不僅朝廷之上的人不能惹,就連屬下小官都敢誣告自己,這也就讓李靖看透了官場,從此以後李靖選擇離開這個是是非非的朝堂,而他的這個行為在歷史上被稱之為“闔門自守”,而李靖在安靜的度過晚年之後,在公元649年離開了人世,享年79歲。

其實李靖能夠得以善終,不僅僅是因為自己謹小慎微,明哲保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於李世民的信任和明智,如果李靖生存在明朝或者西漢,即便自己做再多的努力恐怕也無濟於事,不知道大家對此觀點是否贊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