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1、 襄汾縣屬山西省臨汾市,在堯都區以南,位於臨汾盆地南(汾河谷地,正如山西許多地方一樣,兩山夾一谷,東為太行山脈,西為呂梁山脈);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山西省臨汾市 襄汾地圖

2、 "襄"字讀音為xiang一聲,小時候不會讀;後來知道就是袁闊成評書《三國演義》中常說的荊襄九郡之襄,譬如湖北襄陽,我省襄垣、定襄等;亦常常用於帝王國君諡號,譬如宋襄公、晉襄公等。《現代漢語詞典》注為書面語"幫助";《說文》漢令:解衣而耕謂之襄;諡號"襄":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總結此字:種地→幫助→地名、諡號,總之是褒義字,多見於地名、諡號。

3、 襄汾,襄者如上,汾者汾河也,想必自古即有"襄汾"這一地名;然非也,實為兩古地名二合一也!縣境之北原為襄陵縣(現襄陵鎮為縣治),縣境之南原為太平縣(現汾城鎮為縣治),汾河西側大致以今古城鎮北側東西向為界。然現汾河東側的鄉鎮,包括縣城所在地新城鎮、陶寺鄉、大鄧鄉、鄧莊鎮等四個鄉鎮,舊時分屬兩縣以何為界,目前資料未查到。因均處於汾河兩岸,汾河谷地,土地肥沃,自古為小麥等糧食主產區,故有"金襄陵,銀太平"一說。然今縣人民似乎更愛說河東、河西,自然是以南北向汾河為界的。

4、 因上述地勢,人口自不會少,人口接近50萬,若在山西排名,恐屬中上游了。然河東、河西之汾城、河西之襄陵土語發音差別還是很大的,這是當地人告我的,因為我個外鄉人目前的道行尚不能分辨,竟還覺得洪洞、襄汾都是一個音,臨汾音。

5、 襄汾自古人傑地靈,哈哈(套話卻是真話)!襄汾人文、地理厚重!!!必須的,見下述。

6、 驅車先到縣城:1954年襄陵縣、汾城縣合併稱為襄汾縣,襄汾縣城遂置於汾河灣東西兩側的新城鎮/史村,就是說汾河從南向北橫穿整個縣城;東側為老城區,現西側多為新擴展區域。下高速後直奔縣城,從縣城西北進入縣城的丁陶大道(取名源於丁村和陶寺文化),和其平行的是振興路,兩路很寬闊,中間有風情街相連,當地人說風情街是汾河東側新發展的繁華熱鬧之處,印象不錯。由橋西街越過汾河到達對岸即為老城區,南大街、東大街、北大街、府前街等,因縣城規劃沿汾河彎的緣故,各條街巷並非東西南北直來直去,稍有偏斜倒也可以,街容街貌及縣城大小超出我的想象;值得一提的是每隔數百米都設置有WC,24h全天候開放,還附送對子(見圖),依舊延續了臨汾市區的人性化特色,這樣不論當地人還是外鄉人都"方便"的很,那方面決無壓力!點贊。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汾河穿過縣城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公衛 對聯

7、 陶寺遺址:穿縣城後,立即前往陶寺遺址。陶寺遺址位於陶寺鄉,在縣城東側8公里處,很快高德地圖導航找到陶寺遺址標牌處,只見簡易遮陽廳一處、簡易房幾間,溝谷一條在旁,周圍全是莊稼地,無任何特殊處,獨自徘徊在田間,小雨中多少有些悵然;東走再走2裡突發現古觀象臺,這裡有多個大幅圖文標牌介紹陶寺文化,稱數億元建設規劃中,哈哈原來是早來了幾年,建設中也無門票之憂。陶寺遺址發端於夏商周斷代工程,有廢棄城垣,面積近300萬平方米,內有不同功能分區,認為是夏墟早期城池,更認為是"堯之都城",故為"最早中國",不由得對這片土地肅然起敬,目前發掘僅僅為極少的部分,可能在未來會有更驚天發現;站在古觀象臺前彷彿穿越到上古,驚歎古人的智慧。田間發現數棵柿子樹,一直以為柿子長在灌木上,原來是高大的樹木!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陶寺鄉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陶寺遺址---堯都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陶寺遺址 停車場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陶寺遺址 田野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陶寺遺址 古觀象臺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陶寺遺址內的一棵柿子樹

8、 離開陶寺遺址前,駐足面向西南方向,眺望遠處山巒,尋找著心中那座山——塔兒山(海拔1493米,襄汾最高之處),因為在此山的那一頭是晉國最早發源地:翼城縣、絳縣、曲沃縣。

9、 返回縣城途中經陶寺鄉陶寺村的正街,中心位置可見關帝樓一座,與一裴姓村民閒聊,內容如下:①陶寺之名源於上古制陶部落陶唐氏,且就襄汾而言,相比其他鄉鎮,陶寺這片老百姓的方言更"土",例如獨稱太陽為"堯窩",可能從另外一個側面提示為堯都之地;②陶寺鄉的這個關帝樓上曾有臨汾字樣的一個匾額,後被文物部門取走,故"臨汾"這一地名或最早出現在襄汾地面;③襄汾河東河西均有多個鄧姓冠名的鄉鎮村,筆者鄧姓,祖居晉中,據族中老人講山西鄧姓,為明朝萬曆年間由河南南陽遷來,兄弟三人分散到大同、晉中及晉南,襄汾鄧姓集中或為佐證。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陶寺鄉 關帝廟

10、 縣城晚餐:街麵人流量可以;滿街滿眼還是牛肉丸子面最多見,還有臊子面、刀削麵、炒麵、餄餎面、拉條子、擦格鬥、當地餅子等提供;順嘴提一提餄餎面,晉南以及陝西多稱為餄餎(le)面,晉中太原一帶則多稱為河撈麵,和麵時以小麥粉為主,到了晉北一帶,則在河撈前多加了個"壓"字,壓河撈,且雜糧面居多,多少也算是不同地域人文現象吧。而我是奔著當地特色"油粉飯"來的,走進一家小店,端上來的是一碗略稠的白麵湯,多少有點像和子飯,內有少許麵條加上海帶絲、白蘿蔔條、花生碎、豆腐等,喝到嘴裡酸不溜丟的,還能接受,肯定比北京豆汁好喝,本以為是加了晉南本地小米醋的緣故,但老闆告訴這碗油粉飯是綠豆粉發酵而變酸的,這種吃食源於襄汾河西地區,據說開胃又解暑。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油粉飯

11、 當晚車宿縣人武部旁,縣城安靜,只是領略了襄汾蚊子的厲害!

12、 丁村遺址:第二天早起站前街要一碗"汾城臊子面",有兩種豆腐,炸豆腐條、白豆腐丁、幾粒豬肉臊子、海帶、韭菜,味道不賴,面+湯全喝掉。沿108國道南行,直驅丁村。丁村位於縣城南4公里,該村續接縣城,仍屬於新城鎮管轄,其位於汾河東側,緊鄰汾河,汾河在此處正好也打了一個灣,呈C形將丁村納入其中。就在這個汾河灣54-100地標處發現了三枚古人牙齒和一塊小孩頭骨,由此稱為丁村人,為舊石器時代,介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村中有丁村文化陳列館,展出部分出土物件或仿製品;另此村中尚有明清古建、內有當地民俗陳列,如太平麻紙、版刻年畫、剪紙等。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丁村門樓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丁村人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丁村出土珍品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丁村街景

13、 汾城鎮(原太平縣治):襄汾縣境河西區域有G5高速及省道232南北穿行;近中午到達汾城鎮;汾城鎮位於河西偏南S232旁汾城鎮,距縣城16公里。漢為臨汾縣地,後於北魏改太平縣,初縣治於其北邊的古城鎮,唐因此地分封給尉遲恭也稱為鄂公堡,遂南移太平縣治於此;民國改為汾城縣。尚存鼓樓等古建築,十字街可見鼓樓,然西側古建尚在修繕未開放略遺憾。街面多有汾城羊肉面、羊肉鍋子、臊子面招牌;我進入一家要了碗當地羊肉面,量很大、味美;街邊有榨油糕攤點,除了棗泥餡,居然有綠豆餡、黃豆餡、糖餡的,稱了些,非常好吃;旁邊還有打餅子攤,據說這一帶永固的晉南餅子有名遂亦買之、烤饃形狀雖有特點但不合我的口味。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汾城鼓樓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汾城街景 炸油糕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汾城羊肉面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襄汾民居 門神貼畫一瞥(尉遲恭 秦叔寶)

14、 襄陵鎮(原襄陵縣治):襄陵鎮距縣城20公里;中午犯困,堅持北上,沿232省道一路向北,經過古城鎮,接近襄陵鎮時,帶著敬仰之心開始探尋晉襄公墓。此地為晉國國君晉襄公陵墓所在地,晉襄公為晉文公重耳之子,故於漢時遂稱為襄陵縣。高德搜到"晉襄公墓"導航到232省道東側屯南村一條小道上,告知在此小路南側,然未見任何封土及標誌,遂步行至百米外的莊稼地完全重合,就是一塊農民地,再用百度導航完全一致,迷惑中恰逢一農婦在地中勞作,問之盡一臉茫然,好在最後告我再往南的一個村子似有兩個大土包,心想應該就是封土了,高德再查確實不遠處還標有"晉襄公陵",一字之差,差點沒找到;遂驅車至該村口看到牌樓的一副對聯時確信無疑:"懷襄公歌厚土笑聲喧天,話英才誇豆腐呆氣盈庭",然村內來回溜達了兩趟仍然無果,後在村民指引下在田間隱蔽處終於發現大封土,無任何標識,向其作揖以表敬意,且忌諱起見不發圖。遂觀察襄陵地勢,東向汾河,西靠呂梁山脈之姑射山,處於汾河谷地西岸,風水寶地也。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晉襄公陵所處寶地

已然離襄陵鎮不遠,繼續北進,吐槽開始:S232省道大車多,路面坑窪不整,接近襄陵鎮時灰塵甚大;進入襄陵鎮街道后街麵攤點亂擺、汽車隨意停放,當地人說是"逢集"3、6、9、7,算下來一個月中至少有40%的時間當地人得忍受這種亂環境;此時已然看到襄陵砂鍋的招牌也無心情就晚餐了,遂北上返並。

結語,由於時間問題,襄汾的趙康鎮古城及普淨寺、龍澍峪風景區未能遊歷。夜幕降臨,高速途中將襄汾餅子吃下。

襄汾印象(襄汾遊歷)

襄汾遊歷總結手繪圖

鄧展進 2019於國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