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秦始皇——还原一个与众不同的帝王

提起秦始皇,给人的印象则是骄横残暴、穷奢极欲,一副高高在上且又只可远观的形象。

虽然秦的国祚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是秦始皇在历史长河中留给后人的贡献确实无可磨灭。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度量衡与文字,仅这两大举措便能看出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对于加强中央权利的集中和管理的优秀政治才能。由此也拉开了封建帝王统治天下后的专政专制序幕。

秦始皇——还原一个与众不同的帝王

秦始皇为彰显他千古一帝的形象,高出与三皇五帝的成就,为加强其统治地位,实行了对内的思想压迫和对外的武力征讨。历史是进步的,秦最后的灭亡为后世帝王提供了可以借鉴、改进的依据

1.在国家内部实行思想上的专制

《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

秦本以法家立国,统一六国后的原诸子百家思想依然存在,思想的不统一便会引起政治理国上的矛盾,也会与施政者理论思想上的不同而产生很多非议。因此在咸阳宫中儒法两家便展开了一场关于学古还是师今的大辩论,两种思想的激烈碰撞让秦始皇看到了其中潜在的问题,这完全不利于自己施政治国的开展,统一了天下还必须统一人心,最起码表面上是这样的。所以这场辩论即是王道与霸道的对抗,又是仁政和伪仁政的交锋。

当时作为丞相又是法家代表的李斯向秦皇进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论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或乎下,禁之便……

李斯的这番言辞正中秦皇心怀,故提出了焚烧儒家典籍的提议,受到秦皇首肯。李斯此举当然是参照了《管子·法禁》和《韩非·问辩》的思想精髓而制定的。我择出《韩非·问辩》其中的一句以供参考:“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后又有儒生诋毁秦皇的刚戾自用,一怒之下的秦皇又坑杀了四百六十多人的儒生。这便是焚书坑儒的缘由,也是封建统治者一贯所用的立威手段。

故孔子有云: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灾及其自身者也。圣人之语,如警钟般悠然在耳!

2.外部的征讨和内部实行的强制行为,与其说是有防御拓土的功劳,倒不如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显示自己的强大而进行的武力专制

早在建国之初秦皇就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所以陈胜、吴广只能是揭竿而起,虽是后话,这里也只是举个例子)。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兵戈入库天下不再有战事之意,岂不知这也是他为加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罢了;再有就是:“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使这些人时刻处于他的监视之下;又分天下三十六郡,分别设置守、尉、监三职,起到了相互制约监督的作用,这些再加上严苛的律法就能够牢牢的将天下控制在手中。

命令蒙恬北抗胡人,三十万大军长期风餐露宿修筑了长达万里的防御工事达十多年之久;南下平定百越(今两广和安南地区),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

秦始皇的内心是无敌强大的,在处理国事方面是自律的,他强迫自己每日必须用衡石称出一定分量的文牍,非批阅万才肯休息;同时他的物质享受也是无人能出左右,修筑了庞大的宫殿群以供自己玩乐。他认为自己做的足够完美,殊不知长期的苛捐杂税和兵役刑徒使得广大百姓已是苦不堪言,终于有一天这个帝国在顷刻间崩塌。

借用贾谊《过秦论》的一句: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度王道而立私爱……秦离战国而亡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

这句便是对秦过失的最好总结。贾谊是站在施政者的角度和儒家学术的立场来评论的。反而严重,如果处于秦皇的位置上说来,他遵循自己先王的制度而兼并六国,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对的。从来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表明法家思想就不能治理好国家。只不过是因为秦皇本人太急功近利,就像后来的王莽改革那样急于求成,才使得国事杂乱,人民疲敝。秦始皇为了实现他个人的政治抱负,忽略了穷苦百姓的感受,秦法虽然严苛,如果能够稍加变通,使人们能够修养生息,或许能够达到《商君书》中说的那样吧: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秦皇虽然专制,但并非残暴。他有一人独享荣耀的一面,也有诗情画意的一面。下面就来说说秦皇家里的那些事儿

1.不立皇后的事情

关于秦皇为何不立皇后的问题,翻遍史料也确实没有任何记载,所以只能从一些事情和他的言语中来做个推断。前面提到秦皇自恃功盖三皇强过五帝,由此看来他对于权利以及权利带来的荣耀是相当看重的,称之为吝啬也不为过。他也说过:“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试想既然连后人也不让评论其功过,如此爱惜羽毛,独享他自认为的那份荣耀,又怎么可能允许皇后来分享呢?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宋代的陈师道曾说过:“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秦始皇为了怕以后后宫外戚专政,不立皇后也是有可能的。

2.不立继承人的事情

秦法规定被放逐的皇子是不可能再享有继承权的,像扶苏这种政见与秦皇不符的基本与皇位无缘。《史记》中也只是提到秦皇临死时为扶苏下的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这句也不能说明隐含有即位的意思。

秦皇子嗣二十多位,观秦历代君王临死前也没有特意选立继承者的先例,我想这是由于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秦在对待选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有意让皇子们之间进行竞争,采用优胜劣汰的法则吧。这也是保证帝王统治地位长久稳定的重要因素。

3.秦皇恋爱的那些事

这就又要提到扶苏,扶苏之名源自《诗经·郑风》,这首诗是中原郑国民族情歌,全诗充满了调侃、戏虐的意味,笑骂中蕴含着深厚的爱意之情。

秦始皇——还原一个与众不同的帝王

扶苏母亲便是郑妃,用这首诗来为扶苏取名,足可见郑妃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少年赢政的眷恋之情。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结语:位于陕西凤翔县城南的雍水北岸,曾经是秦国旧都雍城。这里发掘出带有天子下葬规格的黄肠题凑形制的秦先祖景公墓葬。而秦始皇实行成年加冠礼的地方也选在雍城举行,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其中包含的用意!

秦始皇——还原一个与众不同的帝王

本文参考资料:《资治通鉴》、《论语》、《文史通义》、《史记》、《韩非子》、《诗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