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旧址位于定阜街路北,1930年建成,为2层砖混结构,正门三层,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砖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主楼(今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位置图

辅仁大学是一所由罗马公教创办的天主教大学,其前身是1925年天主教徒英敛之(1867-1926)和马相伯(1840-1939)创立的辅仁社,1927年更名为北京辅仁大学,其名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

民国时期的辅仁大学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1950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接办。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大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现为北京市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旧址牌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教学楼

英敛之、马相伯二人受天主教会之托办辅仁大学,美籍教士奥图尔任第一任校长,后由著名教育家陈垣出任校长,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等任董事,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辅仁大学先后设文、理、教育3学院,规模最大时有4个学院、13个系、6个研究所。

辅仁大学曾涌现出无数英才,美国高能物理学家邓黎昌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研究所夏松谰、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日本驻华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都曾是辅仁大学的学子。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文物大师朱家溍、作家萧乾等也曾在这里就读。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文物标识牌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教学楼内部

辅仁大学学风非常严谨,常以一副“闭门读书”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一句流行于京城的顺口溜是:“辅仁是个和尚庙,六根不静莫报名。”“严进严出”是辅仁大学的一大特色。考辅大,除笔试外,还要面试。

辅大一年有四次严格的考试,随堂小考更是不计其数,课堂风纪也抓得极严。

辅大始终竭力设法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任教。沈兼士(1887-1947教育家)、刘半农(1891-1934教育家)、萨本铁(1900-1987化学家)、范文澜(1893-1969历史学家)、启功(1912-2005)等声誉卓著的学者都曾在这所学校任教。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教学楼内侧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校内建筑

辅仁大学还是1937年以后敌伪时期能够继续办学的、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1937年之后,日寇接管了北平的大学,唯独辅仁大学没被接管。主要原因是辅仁大学是一所天主教性质的大学,1933年该校改德国圣言会接办,德国和日本是盟国,所以就没被日寇强占。当时的陈垣校长与德籍天主教代表出面与日寇交涉,坚持学校不挂日本国旗,不用日语课本,不把日语作为必修课,从而使辅仁大学成为沦陷区唯一不悬挂日伪旗帜、不用日伪所编写奴化教育教材的大学。

1949年,解放军入城后不到一个月,由中共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教员会,便向校长陈垣和教会代表明确提出,“今后的教育宗旨及措施必须符合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精神”。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校内建筑

阿力游北京——曾经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

校内建筑

在1950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马叙伦(1885-1970,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专门对辅仁“闭门读书”的教育方式予以了批判,“决不能重蹈过去所谓‘为学术而学术’的覆辙,忽视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为此,北平解放之后,学校开始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局部调整。《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等政治思想课首当其冲,成为各系必修课程。 1949年秋季的“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入学试题”,还特别增加了“政治常识试题”部分。一共二十道简答题,题目包括“中国革命的对象是什么?”“什么阶级可以革命?哪个阶级领导革命?”等等。

1952年,中央政府按照苏联模式教育体系,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除经济、哲学等系外,辅仁大学全部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曾经显赫一时的辅仁大学自此在大陆消失,原校名撤销。与辅仁一同消失的还有著名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等十余所学校。在20世纪前半叶,这些让人如雷贯耳的校名,曾经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尖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