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崇祯为何落到吊死煤山的地步?

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兄长天启帝病逝,即位为帝。到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自尽殉国,享国17年。他即位的时候,虽然大明有很多问题,但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大明会举17年而亡国。

崇祯为何落到吊死煤山的地步?

崇祯皇帝是位想要有所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诛杀了东林党强烈抨击的宦官魏忠贤,启用了东林党人,一时间号称“众正盈朝”,但是不久就陷入了内外交困中,内有农民起义军愈演愈烈,外有东虏(即满清)对辽东虎视耽耽,虽然17年间换了十几任内阁大臣,领兵的将领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扑灭农民起义军,最近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历史对他的评价还算不错,号为烈皇,肯定了他殉国的壮烈和挽救大明的努力。

但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没有担当起拯救大明帝国的重任。他一生节俭、勤政,但是做的多是添乱的事。

首先要从他的出身说起,他是天启皇帝的幼弟,出生就是藩王,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从小并没有作为帝国的继承人来培养。尽管他有振兴朝政、中兴大明的志向,却缺乏一个帝国统治者应该有的魅力与权术、眼光。

他即位以后,除掉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阄党,启用东林党,一时之间“众正盈朝”,却不知道明朝的阄党并不同于汉唐的太监,明朝的太监是皇室的瓜牙、家奴,负担着为皇室理财、敛财的重任,任天下之重,集天下之怨。他尽可以换掉魏忠贤,换着自己的亲信,但是这必须缓缓图之,但他却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魏忠贤,起用东林党,结果东林党清谈有余,任事不足,精于内斗却不善于理政,无法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江南富甲天下,朝庭却没有建军之财,最后这些负担全都到了农民身上,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皇帝失去了自己的瓜牙,朝庭上失去了平衡,天启皇帝以文制武,以宦官制文官,本来是很好的平衡之道。

崇祯的第二个毛病就是比较容易被忽悠,比较轻信,但又疑心太重,性子太急,对大臣不信任,政策没有延续性。崇祯一朝,换了十几个首辅,十几个领兵的主帅,不肯给阁臣和带兵的督师施行政策见效的时间,以致于政策没有延续性,敢于任事之臣越来越少。如孙传庭之败,就在于崇祯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战,导致兵还没练好,一败而天下失。本来不管建奴也罢,流寇也罢,只要定好战和、战抚之策,任命一得力帅臣,如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之辈全权任之,全力信任,全力支持,对大明来说都不是致命的,是完全有平定内/外患的。

崇祯为何落到吊死煤山的地步?

崇祯的第三个毛病是好名,一点儿不肯背锅。作为一个领导,要为决策担责任,让下面的人去执行。但是崇祯这个人呢,好名声,一点儿锅也不肯背,有点什么事就推给下面,自然下面肯做的事人越来越少。本来暂时和建奴议和,全力应对国内起义,剿抚并用,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是很好的提议。结果兵部尚书陈新甲由于泄露了与建奴议和的消息,崇祯就断然否认此事,处死了陈新甲。结果终崇祯一朝,没有人再敢提议和之说。

在潼关失守之后,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迁都南京,或者让太子去南京监国,也不失为东山再起,老成谋国的办法。崇祯明明知道,就是不提出来,大臣们也不敢提。等闯王攻城了再想走,又来不及了,连太子烺都没有能撤出去。缺少合法的继承人,继任的君主甚至要争取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支持,中枢缺少权威,那南明割据下来的机会是很大的,总的说来,南明的形势并不比南宋初年更恶劣,但是却几十年就亡了,这跟崇祯的决策失误是分不开的。

崇祯为何落到吊死煤山的地步?

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国

总的说来,崇祯皇帝虽然节俭勤政,但是却没有一个帝国皇帝应有的素质,他自称不是亡国之君,实在是扯蛋,他身上有的性格特质,没有一个当权者的美德。那怕他有赵构、慈禧那样的权术水平,也能为大明延命。他是君主里最末流的,货真价实的亡国之君。最终吊死煤山,不亦宜乎?可惜误了华夏三百年国运,可惜了万万千千的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