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水浒传》中宋江到后来兵强马壮,高手云集,为什么不推翻朝庭而接受“招安”?

志满乾坤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108好汉聚义水泊梁山,共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做了很多脍炙人心的大事,后来更是接受朝廷招安,为大宋政权消灭了四个最具威胁的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看到梁山泊如此强大,很多读者就非常疑惑,为什么宋江不带领梁山好汉起义,而是选择“招安”当朝廷的打手呢?

小哥详细分析。


梁山伯军马数量有限。

梁山泊版图大小。

在《水浒传》中,梁山泊有多大呢?原文是“八百里水泊梁山”,而现实中梁山泊有多大呢?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据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

关于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梁山军马数量。

梁山起初是由王伦占领,虽然梁山泊地利优势非常明显,但是王伦没什么雄心大志,所以那个时候梁山泊山寨发展一般。到了晁盖时期,晁盖有人有钱,梁山泊开始崛起,在周围山寨有了一丝名头。而宋江上山之后,四处征战,搞兼并,吸引人才,筹集物资,广招兵马,梁山伯势力强大,攻打州府更是不在话下。

那么,梁山军马到底有多少呢?小哥推测一下。

晁盖时期:梁山军马五千人。宋江逃难到花荣的清风寨,给大家介绍梁山山寨的时候,说:“晁天王聚集着三五千兵马”。

三打祝家庄:宋江投入七千多人马。

攻打高唐州:梁山投入一万多人马参战。

攻打曾头市:梁山投入两万两千人参战。

梁山大聚义:此时人马应该不下于四万。

两败童贯,三败高太尉:此时梁山人马应该有七万左右。因为燕青曾经跟宿太尉说过:“梁山十万之众皆感大恩”。高太尉曾经引军十三万攻打梁山,最后大败,可见梁山军马应该不超过十万,不然的话高俅领十三万前去征讨,在前有童贯大败的前提下,他怎么会做这种不理智的决定?

那么朝廷有多少军马呢?大家都知道,史进的师傅王进,豹子头林冲曾经都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可见大宋朝廷,光京城禁卫军就有八十万,而高俅征讨梁山的时候,带领了“十路节度使”,每一路引军一万,这十路还都是从各地调来的部队。而大宋行政使用的是“府制”(府,州,军,监)和“县制”,路只是其中一个存在时间很短的行政单位,“路”比“军、监”大一点。

所以梁山泊不足十万兵马,想要推翻宋朝统治,明显是行不通的。


梁山管理人员匮乏。

表面上看,梁山泊法度很严,“军令如山”,但是细心探查一下,就发现梁山泊管理非常混乱。

梁山泊大聚义排座次以后,管理层大体上分为“天罡”和“地煞”两级,在细分,又有马军,步军和水军。

梁山的日常管理,都是以宋江为首,吴用为军事,柴进和李应负责钱粮,军队操练事物则归属各头领自己负责。这就造成了梁山早期,水军地位比较高,但是招安以后,水军地位一落千丈,这一方面和实际作战需求有关,一方面也是管理不公平所致。

而在梁山上面,说到管理混乱,可以通过李逵大闹京师这件事加以说明。

宋江去京师找李师师办大事,李逵也不知是吃醋还是干嘛,就发神经了,在大街上大闹,逮着人就杀,最终江湖倾全力营救宋江李逵等人,这就是管理混乱,没有任何法度的体现。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梁山管理人员匮乏,能高效管理的人才还真没有几个。


梁山泊军事人才不足。

梁山泊十一大战将,分别是玉麒麟卢俊义(副统帅),豹子头林冲,大刀关胜,花和尚鲁智深,双鞭呼延灼,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双枪将董平,行者武松,青面兽杨志,没羽箭张清。

而在这十一人中,卢俊义“熟读”兵书,关胜、呼延灼、秦明、董平都有一定的领军作战能力,特别是关胜和呼延灼,懂一些排兵布阵的兵法。

兵法对于战场胜利有多么重要呢?看看后来梁山征讨大辽,会兵法的神机军师朱武脱颖而出,在大军面前,梁山唯有朱武可以用兵法出奇制胜,吴用此刻更是百无一用了。

而对于军事人才本来就少的梁山,朱武也不过被排在地煞第一,可见梁山泊对于军事人才不够重视,军事人才也非常少。对比方腊,手下十员大将那个不是统领一方的军事人才?


梁山高手不多。

题主所谓的“高手云集”其实有点言过其实,别的不说,单看后面征方腊,不管梁山好汉前期表现多么精彩,在方腊阵营总有人和梁山好汉旗鼓相当,甚至一度压制梁山好汉。

举四个例子。

其一:没羽箭张清在和梁山好汉的对决中,所向披靡,石子打的梁山好汉鼻青脸肿,前前后后有16位大将。但是在征讨方腊的时候,被厉天润一枪戳死了。

其二:鲁智深武艺高强,但是方腊手下的大将宝光和尚邓元觉,战斗力比之鲁智深只强不弱,所以最后武松不顾形象,提刀加入战斗,和鲁智深二人夹攻邓元觉。

其三:花荣箭发高超,被称“小李广”,但是方腊手下大将庞万春的箭法也非常厉害,被称“小养由基”,庞万春不单自己射箭厉害,他还把自己的箭法进行了推广,成立了一只弓箭作战小分队,好汉石秀就是被庞万春乱箭射死的。

梁山好汉虽然有108位,但是很多人说白了就是地痞恶霸,武功到底如何呢?其实也就是好勇斗狠罢了。


故事情节设定。

在《水浒传》的故事设定中,宋江作为108魔星的主将,肩负重任,在九天玄女娘娘授宋江天书的时候说的非常清楚。

宋江要么聚众星,为朝廷效力,最终功成身退,重归天庭,位列仙班。要么助纣为虐,肆虐天下,最终魂飞魄散。

所以说,梁山好汉必然不能造反,而是要帮朝廷做事。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



这个问题问得好!咱水泊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计108将,个个都是当世人杰!按照书中的设定,这可都是魔神转世,取的就是取这赵宋江山。

朝廷连番征讨均无功而返,反倒是是被梁山好汉们给擒了太尉,灭了威风。



就像李逵说的那样:

娘的,你家皇上姓宋,俺家哥哥也姓宋,他做得皇上,俺家哥哥也可以做得! 俺铁牛平生最喜欢的就是杀官造反的事。大哥若要造反,铁牛便头一个冲进那东京城内,把那鸟皇帝老儿捉来砍了头下酒喝!然后大哥便做了皇帝,俺铁牛好歹也能做个威武大将军!




可是为什么这梁山好汉们最终没有造反,而是接受招安了呢?

我分析有这三个原因!

第一点,施耐庵人家不愿这么写啊!

这是最重要的。毕竟他是作者,任何角色剧情都得按照作者的意思来。而且《水浒传》虽然是本虚构的小说,但其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宋徽宗年间,宋江卢俊义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是确有记载的。虽然剧情人物上大相径庭,好歹也是有这件事儿发生,!施耐庵也不能瞎掰。



第二点,实力不够啊!

水泊梁山虽然看起来声势浩大,数十万禁军都奈何不得,有着造反的资本。但实际上,其实力有限,不过是一群土匪而已,其影响力也仅限于那几个州县,没有基础。至于能够屡次击败进剿的官兵,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于其地理优势。出了水泊梁山,可就没那么好玩儿了。打方腊便是最好证明!



第三点,宋江的道德观念!

落草为寇始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大丈夫应当为国效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是宋江那一批人的想法,是为忠君报国。像呼延灼、关胜、秦明等人本身就是朝廷的将军,他们真心想当一辈子的草寇?

再者,梁山不是长久之计,他的为弟兄们找个好归宿,接受朝廷诏安,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人人有官做,有福享。



当然了,宋江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别人的算计!


白话历史君


"全忠仗义、辅国安民"是作者书中之主旨。在书中,梁山好汉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原因是奸侫当道、官逼民反,造反不是造皇帝的反,是造奸臣的反,所谓"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即谓忠,忠君。这在晁盖死后、宋江当政,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就有了虽节节胜利,但仍旧接受招安的结果。宋江作为一基层小吏,对皇帝及其官僚势力是极其热衷的。苦心积虑向上爬,都不成功,"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几次拒绝梁山邀请,最后不得已"暂居水泊",伺机再起,入仕之心从来就没有减弱过。于是就有了借李师师之手向徽宗暗送秋波、一表忠心的插曲。面对众弟兄对招安的不同反应,宋长袖善舞,手段频出,最终达到“封妻荫子、位极人臣"的目的。因此说,梁山兄弟只是宋江实现个人理想的筹码和资本,只要山寨的大权掌握在宋江手里,招安是必然的。至于推翻赵家王朝而自立,那不是宋江的想法,要么忠心何在?作者也决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水浒》是文学作品而非正史,其实《大宋宣和遗事》中只记载了宋江等三十六人发动一场小起义被张叔夜招降,然后去剿方腊。其中对《水浒》中诸多情节语焉不详,料想是施耐菴公收集民间传说再加以杜撰而成,不可作真。


丨|


风露中宵2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封建社会的情况,封建社会人是分三六九等的,没有特殊的情况下:贵族永远是贵族,子子孙孙都是贵族,为官的永远做官,子子孙孙也能做官,平民永远是平民,世世代代种田,贱籍如戏子,妓女,媒婆等,子子孙孙永远也只能做贱籍的工作,如果有机遇可以抬籍,比如从贱籍抬到平民,这对这家人来说都是天大的恩情,不光是为了自己,而是从此子子孙孙也脱离的贱籍

就宋江的108好汉来说,在当时他们属于比贱籍还要底下的人士,在大部分人眼里,他们是草寇,和奴隶的地位差不多,假如他们不接受招安,他们只能永远当草寇,而且不能做官,不能读书,没有田种,甚至不能从事贱籍的工作,说不定朝廷什么时候还会灭了他们,就算他们再厉害也顶不住人家人多势众啊

所以当时宋江其实是有两条路走的

一就是造反,自己当皇帝,这在现在人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我比你本事大,我就能代替你,但对于当时的宋江来说,忠君爱国是他根深蒂固的思想,他也从没有想过要反皇帝

二就是接受招安,为兄弟们找个好出路,所以既然没有造反的念头,就只有接受招安,才能改变梁山草寇的命运,改变子子孙孙的命运。接受招安后,也有很多兄弟得到善终,家境富裕,一方为官,安定种田,假如宋江不接受招安,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接受招安在当时是个明智之举。


历史伶俜者


因为梁山好汉不具备推翻朝廷的条件。

第一、师出无名

自古造反都是需要舆论造势的,而制造舆论也是需要把握时机的。

鱼腹藏书、狐鸣篝火,是因为大泽乡这批人无路可走,人人心中都觉得“天下苦秦久矣”,于是才能云集响应。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同样是统治阶级太残暴,逼得人走投无路了。

百姓活不下去,才想要造反。

而宋江等人并没有这个机遇。虽然有官逼民反的说法,但实际上百姓们的生活还是非常幸福的,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过日子的过日子,出了些刑事案件、民事案件,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出现那种走投无路,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再不济还可以当土匪,土匪的日子也还过得去。

所以梁山造反,该以什么名义造反?

替天行道?

天道是什么?百姓们为什么要支持梁山方面?梁山造反成功的话,日子能更好吗?好像没区别,既然没区别谁愿意拿性命和他们造反的混?

清君侧?

高俅童贯蔡京一伙已经让百姓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他们点天灯了?好像也没有,百姓也不过背地里骂一句“狗官”而已,把这个狗官杀了再换一个狗官上来?有什么区别?所以清君侧也并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

真龙天子?

君权神授,天命所归,天人感应,玩宗教那一套?洪秀全就是个例子,人家还是上帝之子呢。问题是,你一伙土匪打家劫舍这么多年了,冒充真龙天子,那特么也得有人信啊。

所以师出无名你怎么搞?不是正义之师,得不到支持,还想造反?没出山东就该被消灭了。

第二、其实我是个好人

读水浒你会发现,梁山好汉里,有一群人,特别是天罡里的,特别是有本事,有文化的人,对于落草这件事是相当介意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不肯轻易落草。

宋江、卢俊义、杨志、武松等等等人,一开始都不愿意落草的。

这是骨子里的价值观念,要不是最后没办法,谁愿意当土匪?

所以造反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样的,还没有到活不下去的份上,为什么要造反?

当然,像李逵、阮小七这类人物,啥都不在乎,杀人当家常便饭的,觉得造反就造了,有啥不一样的呢?

的确不一样,这伙人虽然当了土匪,但是是一群有信仰的土匪,也就是说这些人心里有个底线,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做事准则。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所以他们对天道是很看重的,也非常讲因果。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当土匪,都是不得已的,都是被逼迫的,其实我是个好人。

作为一个好人,谁愿意成为乱臣贼子?

他们还是以好人好汉自居,所以绝不会做违反好人好汉的事情。杀坏人,杀狗官,劫富济贫,这在他们的观念里就是在做好事。

我们都是好人,好人会造反吗?

第三、领导层决策

在晁盖死后,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所以他是梁山的老大,大家都听宋江的。但梁山核心人物是:宋江、吴用、卢俊义、柴进、朱武,公孙胜。这几个人物决定了梁山的大政方针,决定梁山的命运。

宋江是小吏,脑子里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

吴用是个书生,他接受的是正统的教育,和宋江思想是一致的。

卢俊义是中产阶级,柴进是龙子龙孙,朱武是个聪明人,公孙胜是个出家人。

这个班子的思想是统一的,那就是招安是梁山的唯一出路。

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朱武公孙胜也许和其他四人不同,但这两个人很懂得因势导利,虽然梁山猛将如云,地利人和,但这些人总会老总会死,他们的子孙后代该怎么办?梁山会不会有守不住的一天?他们的子孙后代难道要千年万年的当山贼土匪?

所以在梁山的未来走向上,唯一选择就是招安。

这个决策一定下来,于是就开始了一轮一轮洗脑说服。上层定了大方向,下面的再反对也无济于事。

连李逵阮小七这类最终也只能随大流。

所以梁山聚义从头至尾就是一场悲剧,就是一场梦。

剧本已经写好了,等待他们一个一个走进他们的结局中,无法逃脱。

---------丸-------


祁门小谢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民反官必定翻,官压民苦不堪。

水泊梁山你有再大的实力与人马,说白了就是草寇,你怎么与朝廷抗衡,就算你有实力抗衡,老百姓也会阻止你的行动,因为你的所有举动都名不正言不顺,不受百姓拥戴,替天行道是小规模的义举,而朝廷再不对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计算是你梁山的好汉个个铮铮铁骨,但你浑身是铁你能碾几颗钉,人家朝廷大军压进几十万,累也得把你累死,再说宋江等人大部分虽然是被屈喊冤,但是你没有给自己脱开干系,而是恼羞成怒自立为王,自己身背不明不白的官司,也有些底气不足,另外想要在大宋的一亩三分地立足,你必须服从管制,要不你永远都是一个小小的草寇,一个孤零零的小船你能乘风破浪到达对岸。


再一个,宋江等人也并不是没有七大姨八大姑,不是为了自己活着,假如朝廷动怒,抄了你的后路,再给你定个造反的罪名,那你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人人都想好好的活着,你一个人甚至一个小集体改变不了大局,所以,只能接受诏安,来为自己开脱不白之冤。

个人观点!


云奇心灵


下面是我过去所写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希望能帮到你。

解密水浒传22:宋江为什么要执意选择招安?作者:姚看江湖

招安是梁山霸业的转折点,也是对梁山出路的一次艰难探寻。它直接改变了梁山聚义的性质和全体梁山好汉的命运,使得全书由如何上梁山开始向如何下梁山发展,可谓《水浒传》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分水岭。宋江等梁山高层当时选择招安作为梁山的最终出路,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结果。尽管有许多人诟病宋江的招安投降政策,而招安的结果也的确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但是站在当时宋江的角度,招安其实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宋江和梁山集团许多先后天致命缺陷的必然结果。

原因一 宋江自幼形成的忠君思想影响

方腊以宗教起家,王庆就是一个不拘法纪的浮浪子弟,田虎则是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这三个人皆没有道德上的束缚和羁绊,可以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作的事情。而宋江则不同,从小受君忠思想教育,长大后又靠忠义形象立身,骤然间让宋江完成从一个忠君爱国之士向弑君灭国之人的转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这不仅对宋江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门槛,而且还会对其苦心树立的忠义形象有很大损坏,甚至会在梁山内部引发巨大震动。更重要的是此时宋江手中握着的王牌只不过是一张希望渺茫的卑微小牌,并非一锤定音的绝杀王牌。在这种底气不足、前途不明的情况下,思想上的杂念便会异常活跃,忠与不忠就成为萦绕在宋江脑海中来回反复的问题,并对最终决定产生很大影响。若宋江有席卷天下的资本,所谓的“忠义”绝不会对宋江产生任何束缚。但在这种需要艰难抉择的情况下,显然长期养成的忠义思想会在无形中占据上风,促使宋江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招安。

原因二 梁山核心人物对于朝廷的感情

人心向背,向来都是当权者作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梁山上反对招安的为数不少,但真正反对朝廷的却寥寥无几。朝廷可能对不起三阮、二解这些底层百姓,但对包括宋江在内的前朝廷官员都可谓皇恩浩荡,让这些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以“清君侧”为目的与朝廷开战可以,但要他们改朝换代颠覆赵宋王朝,恐怕有很多人做不到。不要说呼延灼、杨志这些与大宋王朝感情深重的功臣之后,即使鲁智松、武松这些招安的强烈反对者,也只是恐惧官场的黑暗和权臣的奸邪,而不是因为对皇帝的绝望和仇恨。只要给予鲁智松、武松等足够的保证,他们还是愿意为这个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梁山上骨干力量对于朝廷的感情,决定了在招安与造反问题上天平的倾斜方向。

原因三 宋江个性偏软,缺乏霸气

占山为王尚有招安的退路可走,揭竿造反则只能在君临天下和株连九族的冰火两重天间豪赌。从宋江为吏时脚踏黑白两道的圆滑,以及多次遇险时哭天抢地的窝囊表现来看,宋江既没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激昂,也没有汪刺客当年“引刀成一快,不枉少年头”的洒脱不羁,更没有西楚霸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决。要想统帅一支相对弱小的部队问鼎天下,统帅者如果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迈来鼓舞和感染属下将士,那是根本做不到的。宋江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个性决定了他不敢拿身家性命豪赌天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招安这条相对比较保险的道路。

原因四 四大寇之间缺乏互信,难以形成攻守同盟

从宋徽宗御笔亲题四大寇名号的时间来看,早在梁山招安之前,四大寇已然都颇具规模,并且声震龙廷(后面的补续部分,显然存在时间上的紊乱,应以四大寇被御笔亲书的时间为准)。但无论是朝廷围剿梁山,还是梁山后来逐一剿灭三寇,都没有看到四大寇之间同仇敌忾,互为唇齿的肝胆相照。特别是后期,眼看其他诸侯被各个歼灭,剩下的却根本无动于衷,不但没有丝毫的牵制行动,反而采取作壁上观的冷漠态度。这充分证明了四大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信任,甚至乐于看着别家被消灭。如此的不信任状态,联合起来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更别谈立谁为盟主,统一号令了。与其被各个击破,倒不如明哲保身,在自己尚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主动投靠到朝廷的怀抱之中,沽取一个合适的卖价,相信这也是宋江选择招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五 梁山缺乏远程持久作战能力

梁山的战斗力一流,毋庸置疑。但要说梁山具有席卷天下,横扫群雄的能力,那就有些夸大其词了。战争是全方位的,比拼刀锋锐利之时,还要考虑后勤补给,侧后翼保护,兵源接续,占领地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对于胜负的影响甚至犹胜过战斗本身。梁山除了刀锋锐利之外,在其他方面明显都是严重的先天不足。梁山招安前的历次远征,要么是偷袭劫营,趁其不备,如西征华州;要么就是渗险过关,险象环生,如攻克大名府。后续不足,补给线路脆弱,侧翼缺乏保护一直都是梁山难以解决的顽疾。即使是梁山事业的巅峰期,如征辽国,灭三寇,后勤补给和攻战城池管理也主要是由朝廷大军代为执行的。在征方腊的战斗中,朝廷大军更是直接参与许多重要战役,减轻了梁山的许多后顾之忧。即使如此,每每管理城池过多,需要分兵四处时,梁山的战斗力便会大打折扣。由此也可看出,梁山的无坚不摧是建立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基础上。若无朝廷作为强大后援,梁山根本不具备剿灭其他三寇的能力。可以说,单论战斗,梁山不俱怕任何对手;但若论战略,梁山却也无法从根本上消灭任何对手。综上所述,梁山的战力固守有余,远袭不足;善于闪击,无法持久。聚而无坚不摧于天下,分而难堪重任于各处,这样的战斗力又何来得称雄天下,问鼎中原?

原因六 地缘政治不佳

四大寇中,方腊占据了江浙富足之地,钱粮充足;王庆盘踞淮北偏远,天威难至;田虎则毗邻金国,进退自如;只有梁山位于大宋腹地,京师一侧,被重兵围困,难于发展。如果宋江执意造反,朝廷从“攘外安内,远交近攻”的策略出发,首当其冲就是剿灭梁山。即使经过长期鏖战,官军最终失败,梁山拿下京师,但强弩之末的梁山也很难抵挡其他三寇以逸待劳的攻击,最终还是难逃替人作嫁的悲惨命运。地缘的特殊性,使梁山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就要经历连续大战的摧残,梁山作为独立集团存在下来的几率非常渺茫。既然注定要沦为人臣,与其跟了前途未料的方腊,倒不如披着忠义的美名随了实力更加看好的大宋正统,至少在底线上能够保证大家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

原因七 梁山具有开疆拓土的能力,却没有守疆卫土的本领

梁山军团无疑是《水浒传》中最具战斗力的骁勇之师:北扫大辽,南灭方腊,西进华州,东克“昌”“平”,每一次都如尖刀利刃,斩杀得对手魂飞魄散、体无完肤。梁山的兵锋虽利,却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奇缺守疆卫土、开创一方基业的能臣。梁山的作战模式更像是匈奴等游牧民族的掠夺式作战,只满足于抢夺掠取,却没有长久经营管理之道,缺乏后续之力。而反观其他三路反王,田虎、王庆、方腊都经营出了一片天地,不仅拥有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具备了非常开阔的战略纵深,可进行持久作战。而梁山集团却始终拘泥在水泊梁山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没有展现出半点根据地建设的能力。如果朝廷采取重兵围困,坚壁清野的持久战策略,用一个“拖”字便可将梁山拖垮。西汉之初的匈奴兵锋是何其锐利,连一向心高气傲的吕后面对冒顿单于的调戏都得委曲求全,但最终还是在汉武帝武力打击,分化瓦解,孤立围困,压缩空间等综合打击下,永绝于史册。强大如匈奴尚且如此,仅仅是区区数万人马、一泊之地的梁山,又岂能长存?不管是因为梁山能力不足,还是领导人目光短浅,终水浒一书,偌大的梁山集团都只不过是蜗居于水洼狭小空间中,始终未成为割据一方大诸侯的山大王。因为梁山无法有效地建立起广泛的根据地,这就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个祸乱天下的流寇,却永远都成不了问鼎中原的王者。

原因八 没有子嗣

历代皇帝喜欢重用宦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宦官没有生育能力,缺少了千秋万代永享皇权的奢欲。宋江虽不是太监,但却也没有子嗣,并且很有可能永无子嗣。整部《水浒传》,宋江自被阎婆惜在读秒的鄙夷神情中挫伤后,便再无与女人交欢、甚至接近的纪录(遇到李师师时,有点苗头,但被李逵转身一泡尿浇灭了)。宋江固然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但在行军打仗、料理政事之余取个媳妇的时间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既然能忙里偷闲给秦明花小姐、王英扈三娘订了终身,那么也就应该有时间解决一下个人的婚姻大事。只要宋江少把一点时间花在听乐和吹箫上,就足可以为自己找一个延续血脉的女人。特别是宋江上任楚州后,已然功成名就,成家立业也是势在必行之事,以宋江的位高权重(楚州安抚,兼管总领兵马),想要什么样的女人都不成问题,想巴结宋江主动投怀送抱的女人肯定也不在少数,可是宋江却毫无表现,在“出郭游玩”中虚度了生命的最后半载。宋江最后死时的年龄,在古代绝对都可以当爷爷了,以孝义著称的宋江却床帐空虚、子嗣全无(古人无后视为最大不孝),这种反常的现象只能说明宋江早已斩断了男女之欢和传宗接代的念头。既无子嗣,又何必冒那么大的风险追求不过半世的君临天下呢?

原因九 缺乏顶级谋臣的相助

看起来自身能力并不出众,甚至尚不及宋江的刘邦、刘备,却能在群雄逐鹿中异军突起,成为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而起点不错的宋江却只能在名满天下的美誉中最终饮鸩谢幕。如此天渊之别的迥异结局,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有顶级谋臣在关键处指点迷津。和宋江一样,文韬武略并非刘邦、刘备的长处,但他们却有贤臣良相作为弥补,比如汉高祖有张良、萧和悉心辅佐,刘皇叔有诸葛孔明鼎力相帮。刘邦低迷弱小时,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妙计连连,帮助刘邦扭转颓势,战胜项羽;刘备没于人群之时,孔明便一语道破天机地讲出了“三分天下”的神论,使刘备从一个流离失所的毫无建树之人一跃成为雄踞一方的蜀国之主。与刘邦、刘备相比,宋江在武将上并不缺少能征善战的勇士,但在谋臣智囊上却是帐中空虚:一个吴学究,既无胸怀天下的宽广,又无料事如神的精明,设计的计策常常都是漏洞百出,百疏而无一密,更何谈治国平天下;一个入云龙,名号虽然神乎其神,但其实就是一个法师的角色,还天天想着开溜,心不在焉,难托重负;再一个就是朱武,虽然识得几个阵法,但连老大(史进)陷于华州都应对无方,又何来得“神机军师”?宋江和吴用、公孙胜、朱武四人打桌麻将玩个勾心斗角可能还会精彩纷呈,若对着大宋地图商讨如何定国取天下,四人肯定都是面面相觑,缄默无言。若吴用等人能提出当年诸葛亮三分天下般的神论给宋江作指导,相信宋江的视野将会大开,夺取天下的信心也会急剧膨胀,是战是和的决定必将重新权衡。只可惜,没有顶级谋臣的辅佐,自身条件又不过硬的宋江除了感慨时运不济外,又怎敢有觊觎天下的野心呢?

原因十 忠于国家民族,不愿卖国求荣(这里的国家并非指赵宋,而是汉室正统意义上的国家)

宋江在个人品质上的确存在许多的瑕疵,但在对待国家民族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宋江绝对是一个忠义之士,这也决定了宋江绝不肯依靠割地赔款的卖国手段来谋取帝位。否则当年攻打北方军事重镇大名府时,完全可以像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那样换取大辽国的支持,与大辽国里应外合,夹击大宋,则河北、山东诸州尽在宋江控制之下。在强辽援助之下,宋江建立一个类似后晋那样的小政权易如反掌。假以时日,宋江做强做大,问鼎整个中原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宋江虽然热衷于功名,也曾为此不择手段,但却也不会为了功名毫无底线,作国家和民族的罪人。这一点从征辽时辽国开出优厚条件诱降宋江,宋江断然拒绝的态度便能得到充分印证。宋江有点像后世的张作霖,什么都敢干,就是不敢卖国。基于此点,向宋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宋江不愿通敌叛国,也就失去了打破北宋包围,自立为王的绝佳机会。既然没有了问鼎天下的资本和在群雄纷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良机,招安也就成为此时必然的选择。


姚看江湖


主要原因从两个方面就能说清楚,一是不想推,二是推不动。

先说这个不想推的层面。在《水浒传》中,朝廷之外除了百姓这一阶级外,其余还有三种性质的势力存在,一是地方武装组织,比如祝家庄、曾头市,《荡寇志》中俞万春还按照这个思路整出了召家村。这种朝廷认可的地方武装组织算得上是民间的城市管理者,既然想有武装,你必须得给朝廷上供,朝廷为了不让你师出无名,就多少会给你个官做,比如祝太公的朝奉之职就是这么来的。这种地方武装组织严格意义来讲是忠于朝廷的,毕竟还是要抱朝廷大腿吃饭。第二种就是严格意义的反贼,比如方腊、田虎、王庆,这些人的目标是推翻北宋,建立自己的王朝。第三种是绿林山头悍匪,这些占山为王的人基本就过着打家劫舍的生活了,相比较其他两类组织他们的处境最幸运也最尴尬,朝廷对于他们的处理方式无非就两种,剿灭或招安。绝大部分有实力的绿林中人都会选择去招安,性质过于恶劣的人只能被铲除。

显然,在朝廷眼中,梁山是必须要铲除的组织,但我们发现梁山等人聚义山头后打的是“替天行道”的口号,这里的“天”指的就是朝廷,宋江的本意也是要找寻机会继续为国效力,为兄弟们洗白。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梁山头领就没有造反之意,他怎么会让其他兄弟们萌生造反的想法。所以无论怎么骂宋江,他都不是投降派,只是选择了一条最合时宜的路线罢了。

第二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梁山根本就没有推翻朝廷的实力和凝聚力。梁山上武力高强者不少,像卢俊义、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鲁智深等人把哪个单独拉出去都是以一敌百的存在,但你梁山高手多,我朝廷就没人了吗?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但在训练皇家禁军时可不敢马虎,我们都知道林冲很强,可朝中与林冲同水平的教头可是不少,而林冲的上司周昂是什么水平,二十回合平卢俊义啊。朝廷在贮备人才方面还是很讲究的,有时候他们会收编一下绿林人士,十节度使就是最好的例子。十节度使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其中也不乏好手,比如六七十岁的王焕能和正值壮年的林冲打成平手,韩存保和呼延灼从天上互殴到了地下,更有实力无上限的张开一人一骑在五虎的包夹下突围,别忘了还得同时保护梅展。既然绿林出身的十节度使能接受招安,那么朝廷也可以去招安其他绿林高手,梁山想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江湖高手,简直是以卵击石。

有人会说梁山阵中有公孙胜,他的法力水平定会让人吃不消。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同样是法师,正道人士修的是法术,比如公孙胜以及他的师傅罗真人,法术不是用来随便害人的,否则会影响施法者的整个气运。而另外一些依靠法术害人或示威的人他们修的是妖法,比如樊瑞、高廉、贺重宝、乔道清、寇烕、李助、包道乙等,乔道清曾想拜罗真人为师,但罗真人以机缘未到拒绝了他,这也能说明当时乔道清修的不是正道。那么这样一来,公孙胜是不可能以造反之名对宋军进行aoe法术打击的,而樊瑞虽然很强,但朝廷就找不到民间法师与之对抗了?别忘了当时在打田虎时就一个乔道清就差点逼的宋江拔剑自刎,呵呵。

那么从凝聚力角度来讲,宋江想要反攻朝廷,估计有一大部分人会不同意,其中,朝廷降将和将门子弟会首先“反戈”。要知道,当时诸如关胜、呼延灼等人落草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剿匪失败,怕回去受罚,宋江允诺之后天使来时还会盛情接待,朝中现在又这么乱,所以将军可以把这个当成一个临时的避难所。如果宋江要反,这就和当时的承诺背道而驰,这些朝廷大将以及他们的“后宫”定会再次投降朝廷。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像关胜、呼延灼、杨志这种将门子弟,屈身于绿林本来就很委屈了,还想要求他们造反,难道他们不考虑祖宗的颜面了。更夸张的一点,要是造反的话,估计连欧鹏、马麟、薛永等人也不会站在宋江这边,这些人虽然是以江湖人士的身份加入的梁山,但他们的祖上都有朝廷背景,因为种种缘由才落魄无比,难道他们不想抓住招安的机会再次光宗耀祖吗?

所以,真要造反起来,宋江实力不够,人心不齐,定被剿灭。

这个话题说到这里其实也没意思了,毕竟人宋江是大忠臣啊。


其余偏安一隅的局限以及物资流转难以打持久战的因素就不说了。


逻辑文史游


第一,从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讲,中国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就连外国的学者都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做官。中国古人一直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忠信仁勇义,首先就是要效忠国家的,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对古人来说,当官是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的一生的追求。作为梁山的核心领导阶层,宋江本就是政府办事人员,吴用是落第秀才,其余柴进、花荣、秦明、林冲、呼延灼、杨志等以前都是朝廷各级官员,这些人当然不甘心一辈子落草为寇,都有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想法。

​第二,从长远打算,梁山泊有几万的人马,加上家眷,就更多了,这么多人的生存是个大问题,除了打渔以外,别无经济来源,不可能养活这么多人。也不可能总靠打家劫舍过日子,周围的地方早都打的差不多了。而且梁山打出的旗号是替天行道,也不允许这么做。所以为了生存,也必须要选一条能长远的路走。

​​第三,树大招风,梁山泊实力日益壮大,早就成了政府的眼中钉,一定会加强围剿。虽然开始侥幸胜了几次,但总会有些损失。随着朝廷围剿次数的增多,经验的丰富,小小的梁山泊是绝对经不起这样的消耗的,迟早是会被拼光的,所以必须要早做打算。

​第四,乱世出英雄,从社会的大背景来看,虽然统治阶层昏庸腐败,但整体上还是很安定的,缺乏造反的时机,如果真的起义,没有人响应,很快就会被消灭掉,最后所有人都是死路一条。造反可是古代的第一大罪,十恶不赦,根据古代的法律,是要诛灭九族的,所以这绝对不是一条可走的路。

​因此,综合考虑,在不散伙的情况下,诏安可以说唯一的出路,作为梁山泊的掌舵人,无论是谁,都只能这么做。


风影谷


因为宋江想出名!

而且是正面的、积极的、流芳千古,让世人竖起大拇指的名声!

原本是“聚义厅”,后来改成“忠义堂”,一个破旗子非要改成“替天行道”。

宋江想“忠”谁?皇帝!

“替天行道”这个“天”是谁?皇帝!

在儒家思想统治的社会里,忠君,是至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士人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终极体现。

推翻朝廷,就是不忠。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得势之后的宋江缺什么?

女人?他不好女色,最起码表面上不好!

银子?梁山都是他的,还会缺银子么?

权力?他稳座第一把交椅,人人敬重,他已经拥有权力了!

名声!

以前他的名声只不过是讲义气,是江湖上的名声,却不是天下的名声,所以强烈的虚荣心每天都在噬咬着这个男人。

我要做一番伟业,青史留名!

以他的权力和势力,唯一缺的就是“忠”,如果能把这个“忠”字加上,他自认不逊于任何一个名臣或名将,识时务,知进退,精忠报国,他会被人用无数赞美的语言留在历史书里。

他的想法没有错!

聚集自己的力量,然后引起朝廷的重视,前期通过与朝廷的战争引发社会关注,而“忠义”和“替天行道”又会为梁山的行为添上一抹道义上的色彩。

他们不是匪,是义士。

既然消灭不掉他们,所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招安,只要一招安,他们就会变成朝廷的人,名正言顺,而且都是有功之臣,社稷之臣,为了顾全大局,为了黎民免受战争之苦。

归顺朝廷。

历史上所有的归顺都主流政权的行为得到了史家的赞美和认同。

同时还可以让各个兄弟享受荣华富贵,终老安年。还能博得一个巨大的名声,而他宋江,则会必然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君子,名臣,忠臣。

他想得真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