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陳曉卿:面的街

說起南方和北方的飲食差異,最大的地方莫過於主食:南人吃米,北人吃麵,基本如此。我身邊還有更極端的例子:曾經一女同事,湖北人,雖然腦袋梳得像方便麵,但要吃麵條的話,她情願作伯夷;另有一兄弟叫平客,天津衛人,性情隨和,但要是吃米飯,他只當自己是叔齊。不吃米飯!他甚至以此為名開了博客。說實話,我很佩服這二位不食周粟的精神。沈老大的書,把吃米和吃麵的人用日本習慣分別歸類為“粒食主義者”和“粉食主義者”,果真如此的話,我就是一資深“吸粉的”,因為我偏好麵食,尤其是條狀麵食。

陳曉卿:面的街

老北京炸醬麵

陳曉卿:面的街

炸醬麵的菜碼子

海淀的增光路對我來說,就是一條麵食的街。在它的東端,坐落著海碗居,這裡的炸醬麵菜碼齊全,炸醬地道,肉丁的口感肥瘦適中,麵條還分“過水”和“鍋挑兒”兩種,純老北京範兒。儘管沒法兒和自家做的相比,但對好炸醬麵這口的人來說,這裡已經是不錯的選擇了。甘家口商場背後的柴氏牛肉麵,則是我看著從一家小攤兒發跡成現在的模樣,麵條是按照晉南做秴烙的方式擠壓出來的,超級筋道,抻開來可供女生跳橡皮筋。不過,這家麵館最好吃的還是它的醬牛肉,兩口大鍋一天到晚咕嘟著熱氣,取肉的窗口,盡是回頭客說著“肥瘦”、“筋頭巴腦”(指牛肉的不同部位)等黑話各取所需。中午要一個小碗麵,配四兩滾燙的醬肉,再加一份抄菜和一小碟辣椒油,第二天早上都不餓。

陳曉卿:面的街

柴氏牛肉麵

甘家口,十年前是北京僅次於魏公村的維族聚居地,首體南路沒有打通的時候,這一段滿街擺的都是烤羊腿和各種類型的饢,直到現在,增光路中段還有一家新疆館子,過油肉拌麵做得那叫一個解饞。由此向西,增光路上還有兩家蘇氏牛肉麵,所以,每當我有吃麵的慾望,總是先把車開到增光路上,再行決定麵條的粗細以及味道。

我出生在皖北,按說是米麵兼收的那類人群,但骨子裡我更偏麵食,一旦長時間吃不到麵食就會賤賤地想。十五年前我在廣西的大山裡拍片,吃了二十多天的米飯,憋不住了,只好託人從桂林帶了一包五斤裝的麵粉,塑料袋包裝的那種,洗乾淨一個盆,便動手和麵。就在這時,幾個瑤族的女娃子站在廚房窗外,笑著說瑤話,我站起身過去問究竟,一個會說普通話的小姑娘翻譯說:“她們在笑你,陳叔叔為什麼連洗衣粉都吃?”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們是從來沒有見過麵粉的“粒食族”。

陳曉卿:面的街

武漢熱乾麵

很多南方人無法理解北方的麵條到底好吃在哪裡。比如我曾好心請兩個同事吃麵,他們一邊吃,一邊分別深情款款懷念自家的熱乾麵和麻辣小面。其實,北方的麵條也有各自的風味的,即便是同樣的面不同的館子也有不同的滋味。就拿增光路上的兩家蘇式牛肉麵來說,商學院隔壁的那家是個連鎖店,窗明几淨,衛生條件格外好,但吃的人,奇怪,就是不如紫玉飯店對面的那家多。

陳曉卿:面的街

製作麵條

有天,在紫玉對面的那家小鋪子等座位,看見一個媽媽帶著六歲的兒子,勉強擠在桌子的一角吃麵,媽媽嘮叨說:“去那家多好啊,都是牛肉拉麵,這家又小又破……”小朋友乜斜了媽媽一眼,搶白道:“我就是覺得這兒湯的味兒好。”我當場引這位小友為同道。這家麵館我已經吃了十年,當初開在航天橋東北角,每次夜班,我會帶著同事們呼嘯而來,當時組裡西北人多,一進去,韭葉子、二細、毛細……一通亂叫,兩三點鐘還能吃到熱騰騰的拉麵。那時的我,身體好,熱愛工作、能連續熬夜……後來小店消失,一年多後我才在增光路找到,第一口麵湯下去,味蕾全部在跳舞!這種感覺,相信只有地下黨找到組織才會有的。

陳曉卿:面的街

蝦湯麵

後來,單位裡南方人越來越多,我更多是一個人,最多帶上兒子再去增光路遛達--與其是在這裡吃味道,倒不如說是在這裡吃回憶。你之蜜糖他之砒霜,這種感受是很難和別人分享的。食物不能強求,尤其是在米和麵選擇的大是大非上,南方人和北方人很難找到最大公約數,再優秀的民事調解員也無法解開這個疙瘩。

二十年前剛出校門,單位就把我們下放到房山“鍛鍊”。北外畢業的小付被分配到竇店養雞場,每天烙餅麵條管夠。然而出生在浙江衢州的付同學,幾天過後就熬不住了,尤其是看到大米被當成雞飼料的時候,他委婉地向廠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當晚,小付的伙食就得到了改善。當他捧著熱氣騰騰的米飯,坐在食堂的圓桌旁,一位工友端著炒餅坐過來:“小付啊,你怎麼會吃米呢?米不是餵雞的嗎?”說得一臉真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