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印度為什麼不能像中國那樣成為“世界工廠”?

21世紀初的時候,西方經濟學家把印度吹到了天上,天天鼓吹什麼“龍象之爭”,把印度渲染成了亞洲的希望,中國最大的對手,更是民主的典範。其實在印度和中國有著十分相似的優勢。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然而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朝向創新型大國發展。而印度卻彷彿依然處於發展中國家的泥沼中。

印度為什麼不能像中國那樣成為“世界工廠”?

當前世界舞臺的主流國家都是曾經歷過“世界工廠”的發展歷程。大英帝國,曾經是“世界工廠”,美利堅合眾國,也曾經是“世界工廠”,日本、德國曾經都做過世界工 業的中轉站,現在,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那麼為什麼全球的產業鏈不能繼續向其他發展中國家,例如印度轉移下去?

工業體系

當年的印度,工業基礎其實是比中國更好的。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人在印度建立了工廠、鐵路和供電系統。就算到了1949年建國之後,印度的工業化程度,也超過中國,1949 年中國的GDP,大概只有印度的一半。 但在1949年之後,印度卻未能建立起全方位的工業體系,特別是獨立之後,一直在吃英國人留下的老本。而中國通過抗美援朝的付出,獲得了蘇 聯156項重工業援助,其中包括髮電廠、鍊鋼廠、發動機廠、電機廠、 機床廠、造船廠.....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 這156工業援助,就是新中國所有的工業基礎,我們的現代生活的起源。

印度為什麼不能像中國那樣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在獲得工業援助之後,也不是吃老本,而是繼續努力,在中蘇交惡撤走專家之後繼續努力,開油田,鍊鋼鐵,造汽車,興修水利,造化肥,兩彈一星震驚世界。然後中美建交,改革開放,中國所積累的重工業體系加上發達國家轉移的輕工業產能結合起來,就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一路狂飆突進,最後成為了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人口紅利

印度的勞動力質量遠低於中國。印度是一個沒有經歷過革命戰爭就建立的“民主國家”,他們 的封建文化、種姓制度根深蒂固。大量農村的“賤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權,不能成為自由的勞動力,特別是女性,大量印度農村的女性類似於男性的財產和物品,根本無法離開家庭,成為職業女性。

印度為什麼不能像中國那樣成為“世界工廠”?

印度號稱有10年義務教育,但在實際情況中,大量的農村人口和低種姓是無法入學的。印度四年級和五年 級入學率不足60%,五到八年級輟學率高達50%,而印度大量的女 童,無法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沒有紮實的基礎教育,大量的底層人民不會讀,不會寫,不懂得基本數理化知識,是無法進入現代化流水線,成為“人口紅利”的。

穩定和平等

一個工業化的國家,需要大一統的國家政權,需要人民擁有平等、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

印度為什麼不能像中國那樣成為“世界工廠”?

然而印度的封建殘餘、種姓隔離、歧視女性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就是因為沒有經歷過國家的大一統,政權、制度、經濟都沒有強有力、高效地整合。如今,“民主”的印度擁有一千多個大小黨派,各個邦都有自己的傳統勢力,從中央到地方,互相扯皮,除了日復一日的貪腐和貧富分化,他們無法擰成一股繩帶領這個國家前進。

印度為什麼不能像中國那樣成為“世界工廠”?

印度和中國發展差的不是時間,而是很多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