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高仕達在城峪屯兵,在前、中、後三個石陣擺開戰場,與隋朝派來的太僕卿楊義臣作戰,高仕達最後戰敗陣亡,三個戰場均失守,故此地名為“失陣”。後村民覺得不吉利,便改成了石陣村。歷史上也曾叫過“石砧”、“得陣。”

劉氏先祖劉世佳自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潞安府壺關縣福頭村遷居林縣以來,在後石陣村居住。中石陣村是付姓人家居住,由於中石陣村是一塊風水寶地,付家家族強勢,不讓外姓人在中石陣居住。由於付家開發泰嶺關金洞銀洞礦脈,拒不交官稅,最後被州府滿門抄斬,劉姓才移居中石陣村居住。付家在石陣只留下了一片祖墳,人們都稱那塊地“付家墳。”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劉家先祖劉世佳有四子,長門劉顯宗後裔,守祖在後石陣居住,二子劉福宗後裔攜子孫遷外地臨淇、城峪、河頭、大南沃、宋官等地居住,三子劉順宗後裔遷居前石陣居住,四子劉輔宗後裔遷居中石陣居住。當時宋氏五世祖宋文學從南採桑村遷理峪村,有三子,長門宋至明守祖在理峪村居住,二子宋至有、三子宋至公兄弟倆攜後裔遷中石陣村居住。另外有一呂姓乾隆年間從合澗上莊遷居前石陣村居住。才形成了七個石陣的局面,他們分別是:火燒莊、東莊、北莊、前莊、廟兒溝、呂家村、下街。

一、火燒莊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火燒莊也就是後石陣村,因為村裡地理風水特殊,村內經常有人家莫名其妙著火,結果誰家著火了,誰家就會富起來,越燒越興旺。所以大家都稱火燒莊。

二、東莊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東莊是風水寶地,原來是付家居住,被滿門抄斬以後,劉家老四劉輔宗後裔移居此處,逐漸家族壯大,興旺發達,走向輝煌。最興盛時有一萬餘畝土地,據說,當時劉家人騎馬去北京,沿途不用住別人家的店,到處都有自家的產業和商號。清朝年間共出過26位太學生、5位稟貢生、6位舉人、1進士、4位知縣、3位州同、1位內閣中書。可以說是人才輩出。

三、西莊(也有人叫北莊)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宋氏六世祖宋氏兄弟倆至有、至公從理峪村遷中石陣村後,安居在劉家大院西面,與劉家大院正門形成十字街,宋氏家族在石陣志善立家,人丁興旺,人才濟濟,人們稱西莊。十字街是中石陣中心街,東面是東莊,西面是西莊,南面是前莊。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四、前莊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前莊是劉氏三門後裔遷居地,在石陣村委會西面。劉啟彬生於道光二年九月,號筱舫,道光丙午舉人,官居內閣中書、江蘇巡撫、兩江總督。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修建有三座雄偉的宅院,都是九門相照,每個宅院分四個院落,雖沒有東莊劉家大院高大,莊嚴肅穆,但每個院落給人感覺,寬敞明亮,神清氣爽。現在還保留有一處建築。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東門有石券大門,西面也有石券大門,東券門外有高大精美的石牌坊。門前有一條小河,小河結合地理形成了風水太極圖,站在門前見來水不見去水,是一風水寶地。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五、廟兒溝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廟兒溝也是劉氏三門後裔居住地,因為廟兒溝在龍王廟前面,在村子東坡上有一泉水基本上常年從此處流過,形成了水溝,所以大家稱此處廟兒溝。

六、呂家村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呂家村在前石陣村東面,有一石券門,過石券往上稱為呂家村。因為有一家呂姓乾隆年間從合澗上莊遷居前石陣村居住,在此繁衍生息。

七、下街(也有人稱底街)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林州市五龍鎮,七個石陣都在哪裡?你知道嗎?


從呂家村往下走,有一條東西大街,因為在呂家村下面,所以稱為下街,也是劉氏三門後裔居住地,分為南北兩院,也是人丁興旺。

七個石陣是從劉振峰修淇河橋說起的,嘉慶二十四年,天降大雨,淇河暴漲,把通往臨淇的淇河橋沖毀了。石陣村劉振峰經過勘察,計劃從現在的臨淇大橋的地方重建一座石橋,呂莊閆大戶閆宏八不讓,西邊正好是他的祖墳,害怕壞了自家的風水,這時就有人提出咱們“七石陣,六個崗,前後陽和上下莊,四官村,倆西蔣,抬著漁村攮他呂莊”怕他什麼,很快傳的滿城風雨,閆宏八聽見了,怕把事鬧大,就找劉振峰商量:“還照老橋修吧!修橋鋪路頭一功,橋離我莊近,我出錢管飯,你負責出工匠、出材料,咱別把事情鬧大了。”劉振峰點頭同意,歷經數月,一座50個橋墩,100餘米長,寬2米,高2.5米的石橋矗立在淇河之上。

後來隨著人口的發展,到現在慢慢就合併成後石陣、中石陣、前石陣三個村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