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河津醫改“痛點”變“亮點”

開展診療新技術96項 縣域內就診率達88.9%

本報訊(記者王荔 通訊員張娟玲)三級醫院的診療服務,基層醫院的收費標準,這是河津人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的改革紅利。河津市市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實施以來,堅持“五升三降”的改革目標,大力實施管辦分離,做強龍頭,四級聯動,信息支撐,推動資源下沉,實現了醫療業務和服務能力“雙提升”、本地醫療人才和基層醫療服務水平“雙提高”、群眾和醫護人員“雙滿意”。

河津市充分發揮市人民醫院與省人民醫院託管優勢,引進先進管理模式和優質醫療資源,全面加強醫院管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形成層層帶動、階梯發展的省、市、鄉、村四級聯動機制。省人民醫院先後派遣84批專家1527人次,對河津市人民醫院進行幫扶指導,帶動該院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的整體提升。截至目前,河津市人民醫院新設介入科、泌尿外科和眼科、腎內科及核磁室,開展診療新技術96項,區域內患者就診率達88.9%。

為推進資源下沉增強基層“造血功能”,河津市人民醫院先後下派84名醫技人員到基層醫療機構開展業務指導和人員培訓,撥付360萬元,為基層購置健康一體機、CR影像、DR影像、B超機等醫療設備,更新基層桌椅、病床等基礎設施,打造健康小屋,使基層能夠“接得住、願意接”,老百姓自願選擇去基層首診。鄉鎮衛生院注重發展中醫針灸、康復等特色醫療項目,村衛生室承擔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依託“互聯網+醫療”,積極建立健全“鄉村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和運行機制,明確了雙向轉診病種及流程,並將病種由原有50個增加到100個,真正讓65%的患者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得到有效就診。

優質資源的延伸和拓展,有效規範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開展。河津市醫療集團利用醫保總額打包付費槓桿,與市醫保部門簽訂協議,實行總額預付、打包付費、結餘歸己、超支合理分擔的管理辦法,從保疾病轉向保健康,從治病掙錢向防病省錢轉變,讓參保人員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實行“1+1+X”(1名村醫+1名鄉鎮全科醫生+X名縣級醫生)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組建服務團隊,面對面簽約,簽約覆蓋率達到60%以上,重點人群覆蓋率達到86.8%以上。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3個鄉鎮衛生院建立康養中心,20餘個村衛生室與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融合發展,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對貧困人群構築起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扶助“三重醫療保障網”,實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管理一批,重病兜底救治一批”行動計劃,使廣大群眾都能享受到醫改帶來的紅利。同時,該市還投資1700餘萬元建立河津智慧醫療雲平臺,實現遠程醫療、公共衛生、簽約服務、健康管理、醫療保險等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共用,通過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群眾就醫更加方便快捷,“看病難、看病貴”的醫改痛點得到有效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