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崇楨皇帝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煥,將大權託付給他,明朝會怎麼樣?

淡晚6


朱由檢同志對袁督師的信任不是問題。

從平遼奏對以後,袁督師基本拿到了對崇禎而言彌足珍貴的信任。或者是重用。

先看軍權:袁督師基本在遼事物上己無掣肘之人,手握尚方寶劍,基本上是到達了頂峰,甚至有些專權,毛文龍這種,封疆大吏,說殺就給殺了,而且是矯詔,沒有崇禎的支持信任,對袁崇煥釋放的政治風向,怎麼可能做到。

第二個問題,能守住嗎?

薩爾滸之戰以後,明對遼東只能徹底的採取守勢。野戰能力十分低下,只好以堡壘,建立防線,對抗滿清的騎兵。於是就有了問題,打過遊戲的都知道,塔防燒錢,機動性極差,於是就有了己已危機。你的塔防不可能把全天下全圈起來。而且對於明朝來說,整個防線,是一個巨大的放血機器,財政不堪重負。

又遇到了連年的災害,不是崇禎皇帝不信任,也不是袁督師不努力,氣數到了。

氣數盡了,劫數到了。非一人,二人,三人之而為。



袁天罡奇門遁甲號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後,自縊於煤山,以身殉國,讓人嘆息。

如果崇禎皇帝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煥,將大權託付給他,明朝可能存在的時間會延長,但如果想消滅滿清,在短時間裡應該是不現實的,非常困難的。


袁崇煥難以改變明朝的內憂外患。

崇禎皇帝一開始應該是非常信任袁崇煥的。對袁崇煥的提出的要求一一給予支持,要權給權,要錢籌錢,只希望袁崇煥能夠平定北方外患。

但袁崇煥信誓旦旦地提出“五年平遼”的口號後,並沒有將之實現。


反倒是越權除掉了能夠牽制滿清後方的皮島總兵毛文龍,而且沒有處理好其屬下,使得大批明朝將領投降滿清,使得滿清能夠沒有後顧之憂的長驅直入,甚至兵臨城下。

所以說袁崇煥的手段和能力不足以應對滿清,無法解決明朝當時的內憂外患。

滿清人才輩出,短時間難以打敗。

滿清當時正出於興起之時,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都是能征善戰。

而當時明朝軍隊軍備鬆弛,袁崇煥難以駕馭各方軍隊,只能將滿清堵在山海關外,如果不能解決國內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短時間是無法消除滿清隱患的。


所以,如果崇禎皇帝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煥,將大權託付給他,明朝可能存在的時間會延長,但如果不解決國內農民起義軍,避免雙線作戰,想消滅滿清,在短時間裡應該是不現實的。


花開花落緩行客


不能。

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煥,這本身就很為難崇禎!

事實上,不要說袁崇煥,從1627年崇禎繼位到1644年自縊煤山,但凡崇禎能夠完完全全地信任一位嘔心瀝血的文臣,或是一位精忠報國的武將,哪怕能力遠遠不如袁崇煥,崇禎都不會走到自縊煤山這一步!

正是因為崇禎的不信任,用人也疑,不用人也疑,才讓滿朝文武紛紛離心,失去了對崇禎的忠心,這才導致了最後崇禎的眾叛親離!

崇禎的能力,和民國時期的委員長比較相似,本身軍事指揮就是一個排長的水平,偏偏成了全軍最高總司令。而且這樣的領導還經常越級指揮,將手伸到軍隊第一線。而導致了戰敗後,又第一時間將責任推給前線指揮官。很多指揮官就是這樣被玩殘的!比如盧象升,比如周傳庭。

玩到最後,所有的忠臣都被玩死了,剩下的一幫阿諛奉承的無恥小人,不僅不幫忙還幫倒忙,大難臨頭還不忘朝崇禎踹上一腳。

所以,從崇禎的性格來說,讓他放心大膽地將軍隊交給袁崇煥,本身就不現實。某種程度上說,對於嗜權如命的崇禎,這是要了他的命!

但是民族危機確實越來越嚴重了,有沒有可能突然大徹大悟的崇禎就把軍隊交給了袁崇煥,自己穩坐紫禁城呢?

好吧,我們假設這樣的奇蹟發生了,那袁崇煥能消滅滿清嗎?“靜夜史”認為還是不能,原因如下:

1、明朝國家實力嚴重不足

很多人喜歡拿人口說事,比如崇禎時期明朝人口已經達到1.5億,很多人說達到了2億人,而此時的滿清人口不過50多萬,1億人對50萬,這是200:1的懸殊比例,就是每個人吐口唾沫,也把滿清給淹死了。

說這話的人,大概腦子讓門擠了。

看過《亮劍》的朋友都知道,面對幾百人的山崎大隊,周邊數十個團上萬人進攻愣是打不下來。按照以上這些人的說法,指揮官真蠢,把所有人押上去,擠也把鬼子擠死了。

是嗎?如果能全部押上去,還至於一個團一個團上?

明朝和後金的情況就是這樣,明朝人是很多,難道就可以全部擠到遼東?讓兩廣地區的人也來遼東消滅後金人?

所以拿人口說事絕對是不現實的比較,和人口相對應的是資源,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事實上,在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明軍損失軍隊5萬人,北方精銳已經掃蕩一空了,在遼東局部,明朝絕對不佔優勢!

而且,自南宋後,南方人口已經超過北方人口,這意味著北方可徵兵的人口也遠遠不如南方,而且,北方需要守衛的據點還非常多!事實上,明朝需要的是以遼人守遼土,錦州以北的地區已經全部丟失,遼西走廊還有多少遼東百姓?可供徵用的士兵又有多少?

所以,明朝的軍力是嚴重不足的,即使袁崇煥全心全意造武器,聚精會神打後金,也是無能為力的。

戰爭的本質拼的還是國家實力,以崇禎朝的實力,能夠守住遼東已經非常不容易。

2、明軍野戰能力嚴重不足

明朝收拾後金的最佳出擊時間是什麼時候?是1616年努爾哈赤剛剛建立後金之時,此時的遼東地區,明朝還擁有瀋陽、遼陽、開原、鐵嶺等大城市,努爾哈赤只是攻佔了撫順以東的一些偏遠地區,明朝在遼東地區還佔據著主動。

但是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從此明朝在遼東被迫轉入防禦。此後,努爾哈赤挾勝利之威,攻取鐵嶺、開原,鐵嶺和開原是明朝中後期東北地區勢力範圍的最北界,兩地的失去意味著明朝在遼東再也無力阻擋後金西進,隨後,廣寧失守、瀋陽失守,錦州失守,明朝在遼東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

薩爾滸之戰暴露出明軍野戰能力的嚴重不足,此後明軍更沒有可以和後金野戰的能力。

野戰能力不足意味著明朝必須修建大量的堡壘群應對後金的突襲,隨後孫承宗構築的“關錦防線”橫空出世。

關錦防線的設置彌補了明軍野戰能力的不足,“憑堅城用大炮”成為明朝後期的主要作戰思想,袁崇煥也正是在寧遠城取得寧遠大捷。

但是關錦防線太燒錢了,對於明朝這樣一個只能依靠農業的帝國而言,這條防線意味著吞金巨獸。而恰在崇禎初年,陝甘地區大旱,農業數年顆粒無收,所以明朝的壓力越來越大!

最終,關錦防線成為明朝經濟崩潰的一個推手!

明朝不具備野戰實力意味著明朝只能不斷修堡壘,依靠這樣的方式耗死後金,恐怕最先倒下的是明朝自己!

3、明軍後勤補給嚴重不足

從明朝到後金作戰,對明朝的後勤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要知道,此時的遼東錦州以北地區已經成為後金的地盤,而且努爾哈赤為了取得該地的統治權,大量屠殺遼東漢人,將遼東變成千裡無人煙的白地,這意味著即使明朝大軍開到遼東,也只能面對著黑土地乾著急,因為得不到補給。

所以,從關內運糧成為明朝的後勤補給形式。

那麼,明朝的後勤補給有什麼困難呢?

首先就是自南向北運糧,越往北,氣候越寒冷,消耗的熱量越大,要知道,後金統治的區域最北到達了松花江、長白山流域,這意味著明朝的後勤補給線至少要有1000公里長。

即使明朝從山東沿海以海運的形式將糧食運到遼東各港口,明朝還是需要從遼東沿海運到遼東後金的內陸腹地去,這對明朝的後勤考驗是空前的!

而且,明朝士兵自南向北作戰,要比自北向南作戰面臨更大的困難。所以要想徹底消滅後金,在不具備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基本是不可能的,兩個袁崇煥也不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只針對問題本身,不做過度解讀。

根據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假設崇禎無條件地信任袁崇煥,那麼如果是無條件地信任袁崇煥,我個人觀點,大清就沒戲了。明朝或許能夠逃過一劫。

可能有人會說,袁崇煥的作用有這麼大麼?我認為有,如果不出意外,他會成為一個時代的KEYMAN 關鍵人物。

那麼,我想從崇禎時代崇禎所任用的所有大將與清朝對抗的情況,來說明一下。

袁崇煥是當之無愧的NO1,因為它對抗清朝,戰績為不敗。

1623年寧遠之戰,勝(對抗清軍主力,努爾哈赤戰死)

1626年寧錦之戰,勝(對抗清軍主力,清軍主將皇太極)

1629年北京城保衛戰,平(小勝)(對抗清軍主力,清軍主將皇太極)

從此能夠看出,2勝1平,當然北京城保衛戰也可看做是小勝,畢竟把皇太極打跑了。

那麼我們再看看其他大將的表現

洪承疇

1640年增援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 敗

1641年松錦會戰 敗(遭遇清軍主力)

盧象昇

1638年蒿水橋之戰 敗 全軍覆沒 (不是他的責任)

可以說,袁崇煥主持遼東大局的時候,清朝是從來都不能取得軍事上的重大勝利,在他死後,清軍經常性的取得了軍事上的重大勝利。可以說,能夠解決關外清軍問題的,在當時來說只有袁崇煥。

袁崇煥是整個明朝在遭遇清軍主力唯一有勝績的大將,換了其他人,在遭遇清軍主力的時候無一例外的都敗了。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亡於內憂外患,內部是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外部是關外的清軍。最後明朝是直接滅亡在了李自成手上。而洪承疇主持剿滅李自成的時候,曾經打的李自成只剩下十幾個人,躲進了深山老林,洪承疇帶兵搜山,眼看著就要抓到李自成了,結果崇禎因為關外告急調走了洪承疇,讓李自成逃過一劫。劫後重生的李自成後來的作為我們也就都知道了。如果關外沒事,內部讓洪承疇一直幹下去,那麼很顯然,農民起義軍是會被剿滅的,沒了內患安心對付關外的清軍,那麼清軍至少是不會有機會了。

按照袁崇煥的做法,他應該是打算在東北穩紮穩打,步步蠶食清朝的地盤,以達到最後消滅清朝的目的。只可惜崇禎太過於急躁,也太過於多疑。

綜合以上,這就是我的看法,如果無條件信任袁崇煥,那麼明朝就肯定有戲,清朝就徹底沒戲了。


老威觀史


崇禎殺害袁崇煥導致了大明的滅亡?一個袁崇煥救不了明朝,正如一個李鴻章、一個光緒救不了清朝。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來自於愈加嚴重的土地兼併,加上世族力量的不斷強大,而明朝文官集團同世族同流合汙,一同控制著大量的社會資源。這些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此非一人之力所能改變。

李自成不是滅亡明朝的主力,真正未滅亡明朝打先鋒的是明朝的世族和部分擁兵的主將。

有人說假如魏忠賢不死,大明也不至於滅亡,而根據就是至少李自成不會因為饑荒而造反。然而事實上當世族和官僚對資源控制進一步加強之後,明朝的皇權都得向他們妥協,屆時同樣會有不堪重壓的百姓起來造反。

而滿清入關之後,這些世族害怕李自成建立政權之後,會將自己的利益拿走,於是紛紛向滿清倒戈。由於有這些世族的財力、人力支持,使得滿清可以橫掃大江南北,滿清也採取了強硬的手段鎮壓其他的農民軍。

明朝滅亡的背後,是封建主義的侷限性所決定,正所謂大勢難違。

封建制度在明朝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被加強,但是作為當時政治訴求主力的卻只有農民,商人是沒有權力擁有的,而商人又不屑於讓農名去幫助自己獲取政治訴求。這就導致了土地問題始終就是明朝的根本問題,也是社會的基石。

而依靠商業獲取大量財富的一些地主、商人,他們往往又會需求更多的土地,進而控制更多的資源,然而這些階級又不受到明朝朝廷的限制,也就是說商人屬於政治的局外人。所以當土地兼併嚴重之後,明朝政府並沒有能力阻止,因為只能通過控制商品稅來制約,但是這些又很快轉移到普通百姓頭上。

崇禎雖然有心,但是卻缺乏解救明朝困局的良藥,其實當時這種良藥是有的,只是當時閉關鎖國,沒有接觸到西方先進的商品經濟制度,如果當時能夠有一場改革,使得可以平衡社會矛盾。但是假如只是一位限制和整肅官吏,一點用都沒有。


小司馬遷論史


根本不可能。以當時明朝的情況來講,要守沒問題,但要想剿滅後金,則難上加難。農民起義、財政枯竭、朝廷腐敗、軍隊戰力等等,這些都嚴重製約著明廷消滅後金的步伐。反過來說,崇禎對袁崇煥已經足夠信任了,正因如此,己巳之變後崇禎才會對其極度失望,導致袁崇煥被殺。

崇禎對袁崇煥不夠信任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並不準確,從崇禎對袁崇煥的支持力度來講,崇禎是對袁崇煥寄予厚望的,支持的力度已經遠超一般將領,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崇禎對其的信任程度嗎?我們不妨來看看崇禎對袁崇煥已然支持到了什麼地步:

1、權力最大化。為了保證袁崇煥能夠順利施政,不至於被掣肘,崇禎通過撤巡撫、罷內臣、賜上方寶劍,給以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的大權,嚴令戶部、兵部等密切配合等方式,使袁崇煥的權力得以最大化。崇禎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袁崇煥所率軍隊“私人化”,已經徹徹底底變成了“袁家軍”,然而即使如此崇禎已然沒有采取分權、掣肘的方式予以制約。這也是為何袁崇煥被捕之後,即使在京城危急的局面下,祖大壽等人卻率軍東去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眼中“只有袁督師,而無崇禎帝”,這正是崇禎賦予袁崇煥最大權力之後遭至的結果。

2、犯法不嚴懲。我們就以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這一件事為例吧,毛文龍身為左都督平遼總兵官,已然是明軍高級將領,又手持尚方寶劍,竟然就那麼不明不白的被袁崇煥殺了。就算毛文龍有罪,殺一個持有尚方寶劍的高級將領,袁崇煥怎麼也得經過朝廷同意吧?然而袁崇煥偏偏就來了個先斬後奏,而且還是矯詔誅殺。這種矯詔擅殺大臣的舉動無異於謀反了吧,然而崇禎偏偏就忍了,竟然沒有任何懲戒,甚至還褒獎了袁崇煥。雖然有毛文龍已死、袁崇煥還得用的原因在,但這同樣也說明了崇禎對袁崇煥的信任和支持。

至於其他要錢要糧之類的就更不用提了,崇禎帝對於袁崇煥的需求簡直就是有求必應,在朝廷已經極為拮据的情況下,我想崇禎對袁崇煥已經算是很夠意思了。

然而結果呢?在毛文龍被殺僅四個月後就爆發了“己巳之變”,在失去了毛文龍在背後的錢之後,後金的軍隊已然殺到了北京城下。雖然沒有城破國亡,可你讓崇禎怎麼想?

我給予你這麼大的信任和支持,你就給了弄出這麼個結果?崇禎豈能不殺你?

百姓的賦稅大部分都花到了你身上,你卻讓後金軍隊殺到了北京城下,百姓豈能不恨你入骨?

明朝是否能徹底剿滅滿清?

不論是否有袁崇煥,不論崇禎皇帝賦予遼東督師多麼大權力,都很難剿滅滿清,或者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剿滅滿清。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討論:

  •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如何才能徹底剿滅滿清,要徹底剿滅滿清是根本無法通過一兩場戰役就能達成的,因為滿清問題的形成是由於明朝經略遼東整體失誤導致的結果。因此,要徹底剿滅滿清,必須以軍事為主、政略為輔,必須雙管齊下,否則滿清問題必然死灰復燃。此時的滿清在遼東已然站穩了腳跟,想要徹底剿滅我認為只能採取“穩步推進、步步蠶食”的策略,也就是在通過軍事行動收復一部分地區後,再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徹底將這片區域納入統治。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根治滿清問題,否則即使通過軍事行動剿滅了後金主力,但由於遼東漢人較少的原因,滿清問題遲早還會再起。但如果以這種方式剿滅後金,一方面財政負擔極重,另一方面根本無法短期內完成。

  • 我們再來看看影響明朝剿滅滿清的不利因素,以當時明朝的整體情況而言,他們是根本無法全力剿滅滿清的,當時對明廷主要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幾點:

1、農民起義迭起。從明末農民起義的經過來看,顯然由於遼東的因素,導致明廷無法全力剿滅起義軍,導致起義軍幾度死灰復燃。同樣的,正是由於起義的牽制作用,導致明廷也無法全力調動軍隊投入遼東戰場。

2、朝廷軍隊戰鬥力差。到了明朝末期,衛所制已經全面崩潰,衛所官兵的戰鬥力根本不用考慮。在部分實行府兵制後,明軍戰鬥力有所提升,但這部分明軍主要集中在九邊重鎮、沿海等地,再有就是各地的土兵、狼兵。

3、朝廷財政拮据。打仗需要錢,這是毫無疑問的,而要徹底剿滅滿清,這不僅需要調集大量軍隊,且需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已當時明朝的財政狀況來講,承擔一場薩爾滸那樣的戰役已經極難,是根本無法承擔徹底剿滅滿清這種戰爭的巨大開支的。


香茗史館


你想了解一些歷史問題的話,就得去找史料,不能看小說,或者一些影視作品,歷史人物有很多都被一些不同的目的塑造成不同的形象,比如王安石,是梁啟超翻案的,在那之前大家都把宋的衰落歸咎於他,為什麼梁啟超要給王安石翻案,因為梁啟超也要變法,像岳飛,我不評論這個人,但他封王是在孝宗朝,因為孝宗要北伐;

袁崇煥給崇禎承諾五年平遼,崇禎很相信他啊,可是呢?袁崇煥在遼東的做法都和他吹牛五年平遼有關,昏招盡出,好大喜功,他根本就沒平遼的本事,在補充說一點,都說崇禎是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是社稷,真以為崇禎不想南遷嗎?李明睿勸崇禎儘快南遷,崇禎告訴他:“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李明睿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 在白話一點就是,皇上這種事你自己要有個決斷,不然後悔莫及,他們連怎麼出走,那裡中轉,誰來接應等等事都商量好了,但是在朝堂上,崇禎就是自己不下決斷,也沒一個大臣給他鋪臺階,因為崇禎刻薄寡恩,攬功諉過,下面大臣看得明明白白的,要是南遷過程出了什麼亂子,誰提的誰就來背鍋掉腦袋,想走走不了,就這麼尷尬的等到農民軍破城

同樣,李自成也提出過議和:“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崇禎不想議和嗎? 同樣是沒人願意給他背鍋,城破之際,當然能議和就議和,這個都扯得遠了,只是想說歷史可能和我們一直印象中的不一樣


歐陽煥_


……這個問題好象提問的人在開玩笑嗎?

在袁崇煥沒有接手前,後金再怎麼鬧也只是在長城外鬧。

在袁崇煥接手後(而且搶了四部的權力下,換句話說,就是在沒人制約的情況下),二年之後,後金兵臨北京城。其間,袁崇煥還要求入城,要求領導守城……[擦汗][擦汗][擦汗]

提問的人如果是皇帝還會信任他嗎?

再舉個通俗的例子:

某一富家子弟,接手了三億家財後。有一個貨真價實的哈佛金融博士跑到他面前,拍著他的雞胸說“只要給他一個億,五年後,還富家子弟二個億……”同時,不準派財務來賬,不準派監事來監督……

那個富家子弟由於年輕,答應了他,讓他全權處理……。結果第二年,富家子弟就收到了法院的欠債傳票,這時,那個博士又跑到富家子弟面前來要錢……

請問你如果是那富家子弟,你還會一心一意信任他嗎……


觸摸真實904


完全不可能,以其後種種來看,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明顯是信口開河忽悠崇禎的,無論如何這一個欺君之罪都是跑不了的。

看有些回答又鼓吹寧遠大捷,那我們就好好說說這個所謂的寧遠大捷。

寧遠大捷,是明末的一場廣為人知的戰役,也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然而,如果告訴你這場戰役只斃敵數百,一定很難符合你對這場“大捷”的心理預期。“大捷”在人們潛意識的觀念之中,是指具有轉折意義的決定性戰役,是對敵方兵力的重大殲滅與摧毀,通常也是決定敵我雙方最終勝敗的分水嶺。

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庚辰兵部覆遼東經略高第題: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薊遼總督王之臣奏:其覺華島敗而死忠足錄者姚與賢、李士登...與中千把諸人俱當錄者也。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與回鄉所識認者……覺華島之喪者七千有餘,商民男婦殺戮最慘。

而後金一方的史料,據《滿洲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其時,後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備禦)。

從明軍的斬首數以及後金的史料來看,後金在寧遠一役中被斃數百都是可信的。有人認為是後金瞞報傷亡數量,但這是不可能的。一則,後金記載的傷亡數量,並不是用於雙方政治的宣傳,而是作為一種傷亡體恤的檔案記錄。二則,明軍報捷的斬首數量,經確認只有二百六十九顆。三則,後金的兵力也並沒經此役而大損。

事實上,後金軍攻擊寧遠城僅有兩天時間,後金見寧遠城堅炮利而無機可乘,便轉而進攻離寧遠約30裡的覺華島。覺華島為明軍在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其時島上有明軍七千餘、商民七千餘,糧草8萬餘石,船2000餘艘。而時值隆冬,海面結冰,無險可守,明軍鑿開冰濠卻旋被凍結。最終,島上一萬四、五千軍民悉遭後金屠戮,糧草及軍、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龍率部襲擊後金的後方,努爾哈赤才聞訊從寧遠一線退兵。

單純寧遠守城戰來看,可以說是後金遭遇小挫。而把寧遠守城戰及覺華島之戰綜合來看,明軍可以說是慘敗之極,更遑稱是“大捷”。

後金軍多騎兵,機動靈活,原本就善野戰而不利攻城,遇堅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後金在與大明的征戰中,更是利用其騎兵突襲的優勢,避實擊虛、各個擊破,而很少強攻堅城。寧遠之戰,乃被動防禦,不掌握戰爭主動,並非野戰圍殲,故而,不可能給後金軍隊以致命的重創。再從後金此戰之後,其軍隊的動員情況來看,也佐助了後金軍隊並沒有因“寧遠大捷”而大傷。

而那些所謂“(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等等之類含糊之語,不過是出於明軍“謊報”戰功的習慣以及一些文人的意淫與想象,並不足為信。

綜合來看,所謂的寧遠大捷不過是為大明樹立了“固守堅城”的典範,而就戰績而言,其實並無太大的意義,甚至得不償失。

簡單籠統來說明末何為大捷,依託堅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彈冠相慶。何曾敢與八旗野戰?根本就打不過。

以當時的種種來看,明朝唯一的辦法確實就是穩紮穩打,依託堅城火炮步步為營,努力安定發展自身以求反攻,畢竟明朝人口基數眾多,物產豐富。而對比大清,滿洲人在能打,全族也不過三十多萬人,一共才六萬多的滿洲八旗,雖然這六萬多的滿洲八旗打明朝,平蒙古,侵朝鮮,所向無敵。但畢竟人口基數太少並且當時的東北生存環境更是險惡,打消耗戰肯定耗不過明朝。這也是孫承宗包括袁崇煥等明朝一系列有識之士的清醒認識,但對比而言大清極為優秀的領導階層根本就不可能給明朝這個喘息發展的機會,所以才有了皇太極時期大清六次入關,極大的消耗了明朝國力,也導致了袁崇煥的死亡,甚至明朝的滅亡。

戰爭不光是士兵層面的較量,更關鍵的是領導階層的決策,幾位當家人心機謀略的較量。以當時明末各方勢力看來,無論心機,手腕,謀略,無論是崇禎還是林丹汗何人可與皇太極相比?皇太極都是當世無能出其左右者。

袁崇煥死有很多理由,哪一條他都不冤枉。無論是他信口開河五年平遼的欺君之罪,還是他擅殺毛文龍,都足以論死。我認為最主要就是他的信口開河,本就疲弱的明朝為他用盡人力物力,崇禎對他不可謂不優待,然而還是眼睜睜讓清軍入關,大肆劫掠,整個北方糜爛,崇禎明顯感覺到被這個蠻子忽悠了,才導致了他的死亡。

坦率的說明末被這些朱家職業混混兒皇帝玩了二百多年的朱明王朝,換誰來都是無解,早已經病入膏肓,迴天無力。

更何況碰到大清這麼優秀的對手,無論領導還是士兵階層都相差巨大,焉能不敗?

天意如此,人可奈何?



一壺濁酒半盞茶


如果崇禎一直信任袁崇煥,明朝滅的更早,首先說崇禎對於袁崇煥的信任源於欺騙,袁崇煥欺騙了崇禎告訴崇禎五年平遼,事後與其他人對話中就直言做不到,這就是赤裸裸的對皇帝的欺騙,能力平庸,不是將才也不是帥才,還不能聽進下屬意見,與戰友不和,擅殺毛文龍,毛文龍與後金有血海深仇是死硬份子

只要有機會就要咬後金一口結果被袁崇煥給殺了,至使後金再無後顧之憂,後金進攻京城,勤王軍請求與他共同防禦後金,袁崇煥拒絕,讓勤王軍去別處,勤王軍另覓他處,而後金軍隊到來之後,袁崇煥又不動如山,後金軍隊從防禦陣地從容而過,自己不打也不讓別人打,一路跟在後金軍隊後面,尾隨後金軍隊也到了京城,袁崇煥要求進京城駐防,皇帝拒絕,要求與後金死磕。袁崇煥被囚禁時,他的屬下又聯手坑他,故意不遵皇帝命令,而只遵他的命令,不要以為袁崇煥有很大的威信,那遵從他命令的人可沒有替他求過一個情,一看就是故意要坑死他,袁崇煥以通敵叛國被處死,只有他的兩個文官屬下陳過情,但也不是認為他不該死而是罪名不應該是通敵,第一次說袁崇煥是冤枉的,那是乾隆四十多年乾隆自己說,自此替袁崇煥美化開始,當時乾隆正在忙著篡改歷史黑化明朝美化後金,袁崇煥被冤只是黑崇禎的產物,當時袁崇煥早死了一百多年了,袁崇煥不是班超,沒有他那能力也無帥才將才,只是一個會吹的文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