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谷歌自己說,短時間不回中國

谷歌入華show終於告一段落了。

8月16日,也就是昨天,谷歌現任CEO皮柴在一場面向全谷歌員工的會議中發表了關於“迴歸中國”的回應:“我們近期不會在中國推出搜索產品,我們會不會,甚至能不能做出這款產品都是未知的,但谷歌的相關團隊正在試圖找到更多可能。”

皮柴用了“not close”這個略帶曖昧的詞來形容目前的進展,顯然是希望更加進退自如,也為後續的公關辭令提供佐證,但明眼人應該都清楚,谷歌的迴歸沒那麼順利。

谷歌自己說,短時間不回中國

圖來自中關村在線《進Google工作有多難?看看面試問題就知道》

和出身蘇聯的謝爾蓋不同,來自印度的皮柴對中國市場一直很感興趣,15年接受採訪時表示出回到中國市場的強烈意願,稱中國會是谷歌下一個十億的先發市場。但迫於種種壓力,皮柴16日的發言也給“谷歌迴歸事件”蓋棺定論——谷歌是否能回到中國,還猶未可知,但起碼短期內絕無可能。

事情還要從8月份說起,美國一家調查新聞網站The Intercept,在8月初披露了谷歌正在開發適合於中國互聯網政策的審查版的引擎,並將這一項目稱作“Dragonfly”計劃。隨後,人民日報便在Twitter和Facebook上發佈了消息:“歡迎谷歌返回中國大陸,但必須遵守當地法律。中國所有的外國互聯網公司都應該尊重中國的互聯網管理。”而這條推文,一度被視為谷歌重回中國的訊號。

正如《權力的遊戲》中的名句,“但是之前的話都是廢話”。人民日報的回應,絕不是空穴來風,它要表達的或許並不是友好的“邀請”,而是一個“善意的提醒”。

在這之前,Facebook在中國註冊子公司便被拒絕。這意味著,即使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國外的互聯網公司想要進入中國也絕非易事。但無論谷歌是否已經打算進入中國市場,The Intercept的報道和人民日報的提醒,對谷歌來說也有不小的負面影響。短時間內,谷歌已經沒有進入中國的好時機,所以由CEO通過官方渠道澄清事實,無論是對內安撫公司內部,還是對外平定輿論都是明智之舉。

是什麼制約了谷歌?

谷歌作為Alphabet公司旗下最大的子公司,在決策上必然會有種種不便。而在我看來,牽制谷歌的掣肘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內部員工的激烈反彈

谷歌在硅谷的互聯網公司中,也是較為少數的奇葩存在。因公司業務複雜的政治性,稍有不合就有員工聯名上書,給谷歌的業務拓展造成不小的壓力。

幾個月前,數千名谷歌員工聯名簽署了一份致皮柴的信函,抗議谷歌參與提高無人機打擊精準度的五角大樓項目“Project Maven”,並要求谷歌宣佈永不參與“發展戰爭技術”。

經過多輪抗爭,谷歌選擇妥協,擱置了五角大樓的項目,員工的話語權獲得了勝利,但同時“Don't be evil”也從谷歌的員工行為準則上消失。

谷歌自己說,短時間不回中國

圖來自教育聯展網《谷歌是如何打造企業文化的?》

據BUSINESS INSIDE的消息,谷歌的一個聊天小組中,有員工將谷歌開發“閹割”過的搜索引擎視為新的“Project Maven”。谷歌內部也已經有1000多名員工簽署了請願書,要求谷歌的高管解釋開發“中國引擎”的原因,並認為這一計劃計劃存在道德和倫理問題。

來自員工的壓力,皮柴出面解釋的最大原因。一方面,谷歌要想要進入中國,就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政策;另一方面,進入中國前,首先要過員工這一關。這也是為什麼在16日的員工內部會上,皮查伊的措辭非常曖昧不清的原因。

二、複雜的關係

佩德羅·多明格斯在《主算法》中說:“如果因一方控制了另一方的系統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在短時間內結束,那麼我們最好擁有更智能、更快、復原力更強的網絡。”

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是一家業務非常多且複雜的傘形公司,涉及的業務除了傳統互聯網還包括無人機、智能終端、生命科學等高新技術。谷歌甚至研究腫瘤,毫不誇張的說,這家公司以後研究出永生的技術我也不覺得誇張。

而谷歌已經開始和五角大樓合作,這也意味著谷歌的技術具有非常強的軍事價值。

谷歌這家公司的體量和實力,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已經和《生化危機》裡蜂巢公司(HIVE)相提並論了,

谷歌稱自己在Project Maven”項目中扮演的角色是幫助五角大樓使用機器學習軟件來訓練無人機,加快無人機的影響分析速度,更快識別目標類型。儘管谷歌多次強調該技術僅限於“非攻擊性”用途,但其背後的機構並不能讓人信服。

正如現任美國國防部長 Jim Mattis 所說,五角大樓的核心目標是提高美國軍隊的“殺傷力”。

谷歌幫助五角大樓提高了無人機的目標識別效率後,五角大樓會將其用於什麼領域不得而知。但值得注意的是,無人機已經在戰場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塔利班頭目法茲魯拉就是在阿富汗被無人機擊斃的。

但是,影響國家安全的技術遠不止無人機。

谷歌自己說,短時間不回中國

圖來自和訊網《探秘谷歌數據中心》

除了在“Project Maven”中的用作軍事打擊的無人機,谷歌在人工智能上的研究同樣不可忽視。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與國際事務中心在2017年7月發佈的《人工智能與國家安全報告》中指出,AI技術強大的情報蒐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會對一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雖然一年以來谷歌動作頻頻,先是在中國設立AI Lab,後是投資京東,推出“猜畫小歌”。這一切都好像傳達除了“谷歌即將重回中國”的錯覺,這或許是谷歌的前期嘗試,但谷歌進入中國,必然會帶來對國家信息及數據安全的一些擔憂。

出於這樣的考慮,中方也絕不會輕易讓谷歌進入中國,等待皮柴的必然是層層的審查和限制。

谷歌並非一塵不染

谷歌並非沒有輿論危機,事實上谷歌在虛假廣告上栽過跟頭。

2009年,大衛·惠特克(David Whitaker)的假藥事件,讓谷歌首次形象掃地,這裡就要提到惠特克了。惠特克是一名美國的假藥販子,長期通過網絡向美國消費者出售假藥,用植物油和蛋白粉偽造生長激素和類固醇藥物;售價高達1000美元一瓶的類固醇甚至是不值一文的純淨水。

根據媒體的報道,2008年他從墨西哥被引渡回美國之後,面臨著至多65年的監禁(當時他已經34歲)。為了立功換取減刑,惠特克向美國聯邦調查人員供述,在明知不合法的情況下,谷歌廣告銷售人員曾經主動幫助他避開谷歌過濾機制,在網上投放假藥廣告。

谷歌客服積極幫助惠特克優化、分析、挑選和購買關鍵詞廣告,甚至幫助他對自己的網站改頭換面,通過暫時去掉首頁藥品廣告和購買按鍵的途徑,偽裝成一家醫療信息網站通過谷歌的自動審核機制,然後再恢復購買選擇。

這件事最終讓谷歌賠了5億美元,也讓從不作惡的座右銘第一次受到公眾的質疑和挑戰。

這件事過後,谷歌開始意識到虛假廣告尤其是虛假的醫藥廣告的危害性,現在在谷歌搜索一些疾病的關鍵詞,依然可以顯示廣告,但排名靠後,並且標註了廣告標識。

物是人非的谷歌,用什麼來填補這8年?

比起上述複雜的原因,谷歌想要重返中國,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市場的土壤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

在這八年裡,中國已經從PC時代過渡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離開時,中國剛步入3G時代,再回來的時候,中國的5G已經在國際領先的地位。谷歌在中國市場的老一套方法論早已不再適用。

谷歌不在的時間裡,中國的算法推薦機制成為互聯網產品的主流。搜索已經從單一的搜索引擎,轉變成搜索和推薦並重的雙引擎運營。同時,像抖音等崛起的短視頻產品,也增加了不確定因素和競爭風險。

谷歌自己說,短時間不回中國

圖來自搜狐《為秘密調查谷歌,法國檢察官做了一年的離線調查》

這些算法以及它們克服的中國互聯網用戶痛點,都是根植中國市場的產品才能抓住的,而谷歌離開用戶已經太久了。

而谷歌想要,重新回到中國,就必然要面對最為一個新產品重新適應用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激烈的同業競爭就會成為谷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謝爾蓋設想的蘇聯式的節點並沒有到來,實際上,直到2009年,谷歌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也不過是30%,同期的百度則是68%。

在國外版知乎“Quora”中有這麼一個問題:“Is Google banned in China?”

而在這個問題下的第一條回答中這麼說到:谷歌被屏蔽了,但谷歌在中國沒有被禁止。谷歌的辦公樓在五環內,谷歌從未離開過中國。

但谷歌中國8年來的存在感,只活在新聞和幻想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