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 同樣是害死關羽的叛將,為何人們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原因簡單

(圖說三國·人物解析·第43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嗜血的狼牙)

同樣是害死關羽的叛將,為何人們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原因簡單

公元219年,是三國名將關羽,一生中最為輝煌的一年,在這一年,他的主公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不僅將他拜為了前將軍,還賦予了他假節鉞的權力,使他成為了劉備麾下,地位最高的武將;同樣是這一年,他出兵襄樊,不僅圍困了曹魏名將曹仁,還水淹七軍,迫降了五子良將中,地位最高的于禁;西涼名將龐德,就算曾射中他的前額,也未能避免被擒殺的厄運。於是關羽威震華夏,就連曹操也嚇得差點遷都。

同樣是害死關羽的叛將,為何人們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原因簡單

可是,好景不長,不久之後,關羽便被江東偷襲後方,前線也因遇到名將徐晃而失利,他在無城可守,無路可退的情況下,終於被東吳無名小卒馬忠擒殺,為自己的生命,匆忙畫上了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說到關羽的死,有人認為,是因為劉備和諸葛亮見死不救;有人認為,是因為關羽兩面樹敵,咎由自取;有人認為,是因為江東背叛盟友,背後捅刀,不過更多的人,還是認為關羽陷入這樣的絕境,主要是因為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

同樣是害死關羽的叛將,為何人們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原因簡單

今天,我們不討論,關羽之死,到底該由誰來負主要責任,主要來探討一下,這件事情中,出現的一個怪象——我們都知道,背叛關羽的主要人物,主要有兩個,即糜芳和傅士仁。《三國志》記載:“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可是,如今人們在評價此事的時候,大都會譴責糜芳,很少有人提及傅士仁。

同樣是害死關羽的叛將,為何人們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原因簡單

要知道,影響力非常大的名著《三國演義》中,提及糜芳之所以會降吳,主要是因為傅士仁的緣故——傅士仁投降之後,前來遊說糜芳,又殺掉了來糜芳處催運糧草的,關羽的使者,於是糜芳不得不投靠了孫權。按理說,無論如何,傅士仁要揹負的罵名,都要比糜芳多才對,為什麼現在人們大都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呢?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有以下幾點猜想。

一、糜芳比傅士仁名氣大

同樣是害死關羽的叛將,為何人們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原因簡單

糜芳雖然沒有被單獨列傳,但是在他的哥哥糜竺的傳後,卻附有對他的記載,他的出身,與劉備的關係,背叛的原因,降吳後的經歷,以及最終的結局,都有交待。而傅士仁這個名字本身,都沒有出現在《三國志》中,史料中僅稱其為“將軍士仁”,“傅士仁”的稱呼僅出現在演義中。兩相對比之下,人們自己對更“關注”糜芳,從而讓他揹負了更多的罵名。

二、糜芳前後態度的對比

同樣是害死關羽的叛將,為何人們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原因簡單

另外,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就像大家都不瞭解傅士仁,自然難以對他進行評說。但是糜芳,是糜竺的弟弟,是劉備的妻舅,當初曹操曾給他們兄弟二人,都封了官職,他們卻選擇了放棄,堅持追隨一無所有的劉備。有這樣忠義的過去,卻在關鍵時刻,因為“嫌羽自輕己”,不顧大局,甚至選擇背叛,更加讓人難以接受,所以他會受到更多的抨擊。

三、糜芳還害死了自己的哥哥

同樣是害死關羽的叛將,為何人們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原因簡單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史料中關於傅士仁的記載,少之又少,人們僅只道他在襄樊之戰時,背叛了關羽一事,但是糜芳卻在導致關羽被擒殺,以及荊州淪陷之後,還間接導致了一件事,讓很多人憤恨不已——他投降東吳之後,自己官拜將軍,晚年也得以善終。可是他的哥哥糜竺,卻覺得愧對劉備,縱使糜竺主動請罪的時候,劉備已經說過,罪在糜芳,不怪糜竺,可是糜竺還是因此而憂鬱成疾,並最終因此去世。所以糜芳的罪行,便顯得更加可恨了,於是罵名再度增加。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背叛劉備,導致關羽被擒殺一事,在真實歷史上,傅士仁要與糜芳負同樣的責任;在《三國演義》中,他則要負主要責任,如今人們卻只罵糜芳,不罵傅士仁,主要是因為傅士仁知名度低,在史料中少有記載,沒有之前忠於劉備的對比,也沒有引起,其他的後續反應。這並不是說,他不可恨,只是也沒能引起關注而已。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註》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