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自家的藏書你看了多少?

標準怒火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個“天問”,每一個愛書人都被問過,每一個愛書人都不好回答。我記得錢鍾書先生在美國參觀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時,見到汗牛充棟的圖書,他自我解嘲說:“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我不需要讀的書啊。”


這我想起翁貝託·艾柯在《別想擺脫書》裡與讓-克洛德·卡里埃爾的對話,他是這樣回答的,下回有人問起你時,你可以這樣回答:

第一種是:“不。這些只不過是我下週要讀的書。我讀過的書都在大學裡。”第二種則是:“我一本都沒讀過。不然我留著它們幹嗎?”用艾柯的話說,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會有十幾本、幾百本乃至上千本沒讀過的書,只是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拿起這些書,發現自己瞭解其中的內容。

怎麼會有這種情況?他解釋說,第一種解釋屬於神秘學範疇,我本人無法接受:書的波會傳到我們身上。

第二種解釋是:這些年來,我們不是真的沒有翻開過這本書,我們好幾回把它移來移去,也許還翻閱過,只是自己記不得罷了。第三種解釋:這些年我們讀了一堆援引這部著作的書,這使得我們最終也熟悉了著作本身。因此,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我們瞭解沒讀過的書。

其實,按照烏拉圭作家卡洛斯·M.多明蓋茲在《紙房子》中的說法,持續購置某些主題的書籍,正是我們據此認識世界、詮釋世界的過程。

“我們藉由這個過程讓書目逐步完備;我們從尚未擁有的某部書籍的相關數據入手,然後當我們購得那部書,它又將我們帶往另一部書籍。一旦閱讀,我非得查閱那部著作的所有相關批註,完全搞通書中全部含義不可,所以當我有空拿起一本書,有時候只是為了徹底讀懂其中某一章節,甚至還得同時翻閱其他二十本書才行。”

這樣回答, 你可滿意?


迷樓


為了答這個題,我去數了數,大慨八百本左右,去年整理時扔了幾百本,今年上半年也扔了二百多本,當時認為剩下的是精品,怎麼也要保存著,現在我粗略地看了一遍書名後,覺得還需整理出一部分扔掉,我準備答好這題就去整理,沒什麼捨得捨不得的,有些書本身就是垃圾。


這些書的來源有兩個,一部分是我買來的,閒時總喜歡逛書店,逛書店時總是捎帶著買幾本,就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這種習慣都未成改變,還有就是看到路邊的降價書,總喜歡去湊個熱鬧,然而買來後發現許多都是盜版的,盜版不盜版對我來說沒什麼關係,問題是裡面錯別字很多,看起來很彆扭,這種書我也逐步清理出門戶了。還有一部分算是同事贈送的吧,同事知道我喜歡書,每當搬家清理書時就想到我,這樣我也收攏了一些。

以前我對書還是非常珍惜的,借了我的錢,從不好意思討要,如果借了我的書,一定會去要還,現在想來真是傻之又傻,我又不是收藏家,只要有錢什麼書買不到?。

其實說句實話,真正看過的書沒多少,有的書也只是翻看了幾頁,好多書翻都沒翻過,就是剩下的這八百本書,也只看過十幾本,總想著有時間了,好好地讀讀書,可是什麼時候算是有時間呢?難到現在不算是有時間嗎?


聽老人說,年紀大了書也讀不動了,以前聽了只當是笑話,難道讀書還要憑力氣?現在讀起書來還真有這感覺,看樣子還得抓緊,能多讀一本是一本,就寫到這裡,我去整理書了,不準備讀的統統扔了,大家說好不好?請留言。


雪上長留馬行處


家有藏書,塵世才詩意,才安心,才溫暖!

我家藏書不多,以前經常搬家,每次搬家都是書,又重又難搬,累得要死!實在於心不忍扔掉一些,但總是沒有辦法,忍痛割愛!後悔想哭,搞來搞去只留下一些最為珍愛的好書!

就這樣,現在大約也就一千五百冊,當初最享受就是一堆一堆的書淘回家的感覺!經常窩進舊書店裡一窩就一整天!每發現一本好書就興奮的不得了,經常買到連回家坐公交的錢都沒有!

但說實話每次買書,都是想著把心愛的書買回去,然後在家裡安心的愜意的泡上一壺茶,放上一點音樂,燃個香,就享受看書了!

可實際上,的確會偶爾這樣安心的裝逼一下,也會用心看幾本,可是沒過幾天大部分書就自然被塵封了!偶爾翻開也就是看上幾頁或者讀小段!

可是某一天要是又遇到好書,肯定又如飢似渴的想著收藏了,總覺得家有藏書人才心安,總感覺住在好書滿架蘭草花香的屋子裡才會寧靜,才會得到冥冥之中的知識的溫養!

家中藏書自然匯成一種意境,一種溫暖,一種平凡世界中的淨土,一種萬丈紅塵中的靈性,這就是家中藏書的意義,可以再某種意義上超越實用價值,成為讀書人的宗教和道場!


李藝泓


家有藏書我不貧,你有金山我不羨。

我的藏書最多時5000多冊,由於數次搬家,多次“精簡”,或送朋友,或捐給圖書館,現在仍然有3000多冊。

其實,書的本質並不是用來藏的,而是用來讀的。記得小時候,由於家裡人口多,收入少,哪裡有閒錢買書啊!回來,我工作了,有了工資,收入也越來越多,買書成為開支中雷打不動的項目,於是書架上總有新成員加入。回想起來,在沒錢買書時,我看的書更多一些。那時大部分書都是向小夥伴借的,到時間就要還,所以很珍惜讀書的機會,絕不會浪費時間。讀過的書印象較深的,包括歐陽山的《小城春秋》,梁斌的《紅旗譜》,周立波的《暴風驟雨》,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高爾基的《人世間》等等。現在有錢買書了,買到家裡,往往沒有緊迫感,想著反正有的是時間讀,放到書架上了事。也許,哪天用了才急忙找出來“補課“。古人有云:書非借不能讀也。真是有感而發的經驗之談啊!所以,我奉勸年輕的朋友,如果愛讀書,不妨勤跑圖書館,不一定把書買回家裡。如果你還想寫作寫論文,那就買些相關的工具書放在書架上,以備不時之需。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業餘作家沙金成


我只看我自己買的書。家裡藏書大約5000本。一直都在閱讀,也一直在購買,每一天都是如此,基本沒有間斷過。問我讀了多少本書,還真沒有統計過,也沒有估算過。因為讀書的種類不同,所以讀書的速度,進度也不同,如讀一本小說,估計一週內就讀完了,如果碰到不喜歡的讀兩天,百八十頁也就扔一邊了,這算一本嗎?如果是古典書籍,尤其是經史子集類的就要很長時間了,一個月有可能讀一本,甚至兩個月讀一本都有可能。早年讀小說,散文雜文,很快,跟吃麵條差不多。近些年來習慣讀傳統古典文學和典籍,由於自己喜歡字詞句去摳,所以速度明顯慢下來了。我認為讀書不應該關注速度,讀出心得,讀出樂趣,讀出精彩才是讀書的目的。



園中郎


自己的藏書都是一本一本買來的,所以都會讀完。青少年時代經濟條件不好,但是看到心儀的圖書,肯定想方設法買回來。

一書在手,總是想一口氣讀完,不讀完,就覺得牽腸掛肚、意猶未盡。剛參加工作時候,每月工資是三百六十塊,開餉那天,就會到書店貢獻一百塊,買回十本八本小說,然後一個月緊衣縮食的過下去。

結婚以後,妻子開了家書店,剛開業的時候,只在圖書城批發了一些科教類的圖書,小說類的,都是用我這些年攢下來的那些書,兩米高的四層書架佔據了兩面牆壁,滿滿的都是我的書。

後來妻子幹別的工作了,我那些書讓她的一個親戚借去開書店了,那些書,從此有去無回。

這些年,因為可以網上看書,便不像以前那樣愛書如命了,不過,偶爾還是會從網上買幾本小說,沒事的時候,翻看幾頁。我總是覺得,實體書給人的感覺,是電子書不能比擬的,烹一壺清茶,煮一杯淡酒,捧一本好書,慢慢閱讀,是多麼安靜愉悅快樂的事情啊!

拍張照片,是今天快遞送到的書,這本書和電視劇,其實已經看了好多遍,看到出來新版,仍忍不住想買來。一直覺得,一本書,看過了和擁有著,完全不是一個感覺,擁有著的那種心滿意足,是實實在在的快樂。



如今是老方


我深知,“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我家的藏書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渴求讀書但沒有條件買書,也買不起書。那時候遇到特別好的書,我會藉著家裡蠟黃的煤油的,通宵達旦地抄,如飢似渴的讀。這也是我買書少,但讀得最多,也是受益收穫最多的時段;第二階段,瘋狂買書,通常只翻幾頁就束之高閣了。工作需要時,再去翻看閱讀。但重來都是捨不得扔掉,經常是跟著轉戰南北,書頁都發黃都仍珍藏著。比如1989年反映戒嚴平暴的書籍,成為熟悉塵封記憶的獨本。雖沒有讀多少,但仍勾起對往事的回顧。第三階段是互聯網時代電子書多了,書買少了,但還是十分留戀一、二階段,現在主要是收藏有意義、有價值的書籍,樂此不疲地讀。

我的讀書情況,也是國家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不同階段的反映。感受到歲月變遷,收穫更多,成長更多。



高校資深媒體人


我們家七十年代的時候,主要存放的是紅旗雜誌之類文革時期的書 ,有幾箱子。

再𠕇就是怎麼寫對聯,看風水看麻衣相的書。收藏的書也不怎麼看,那時候主要還是看小說,大都是借來的,讀書是有時間限制的,我剛開始讀小說,書都是哥哥看完之後我再看,再厚的書也要在兩天內看完,經常看到晚上一兩點。那時候的書內容如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革命書籍,到我自己買書看的時候,武俠小說成了熱門。金慵的古龍的那是每本必讀,

由於搬了幾次家,大多數書已經遺失了,剩下的書除了四大名著春秋風雲,和一些名人傳記㚈,主要以一工具書為主,如象棋、中醫、飲食類書法類。這些書都是經常翻閱的書籍。總共也就百十來本。


用戶3155226785699


舊書攤,噹噹蔚藍孔夫子中國圖書網買了2000多本。斗室之中,也顯得蔚為大觀了。

後來搬家,含淚扔掉大部,還剩400本。

書雖多,看的並不多。一年也就三五本。

對紙質書的偏好,也說明對電子書排斥,是我一貫態度。

今年給媳婦買了個kindle,不會用。我拿來下載書,順手看起來。發現效率特別高。兩個月,已經粗讀40多本。

而且公交車一個小時功夫,就能看不少。(一本書,多的十幾個小時,少的三五個小時)

徹底改變了我對電子書的看法。。。


八牛賣大川


我的藏書大概兩千,能整本看完的大概五十本這樣,閒時翻看了一部分的大約三百,其餘的藏書只知道書名卻沒看過,它們只是靜靜地陪我讀書。

雖然如此,每一本書背後摺疊的都是買書的故事。看到一本書,總能記得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買的,甚至,記得起書店老闆的模樣。順帶著,回憶起那求知若渴的年輕時代。

架上的很多書,縣一級圖書館是沒有的,特別是一些學術性質的原著,這在當時熱衷寫論文的時候是很好的資料庫,也正是這間資料庫,養成了我讀書寫作的習慣,真得謝謝它們!

現如今,網上查資料非常方便,除了案頭幾本必看的書之外,架上絕大多數的書估計不會再看了。但要幾塊錢賣了又不捨得,還是留著它們,權充記憶的觸點吧。

祝您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