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国家为什么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后果!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发掘活动,堪称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场浩劫。上世纪50年代中期,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等人,联合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十三陵,首选的对象是永乐皇帝的长陵。获得批准之后考古专家们开始寻找长陵墓道,然而在寻找墓道的过程中,却意外的发现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现象,于是考古专家们决定先发掘定陵作为试验场,待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挖长陵。

国家为什么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后果!

这要从1955年说起,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郭沫若、邓拓等人,联名上书要求发掘明长陵(朱棣的陵墓)。但是考古队并未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只好放弃发掘计划。考古队决定先发掘其他明帝陵。而在考察明定陵的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定陵地宫的入口,自然是先发掘明帝陵。

国家为什么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后果!

为什么后续没有发掘其它的皇陵,其实很简单。发掘定陵,损失很大,很失败。首先,定陵发掘,前后两年的时间,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头骨被带到中科院进行修补,还差点出国展览。修补完成后,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放在定陵门口展览。

国家为什么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后果!

其次,由于技术有限和人为的无知。然后是定陵出土的丝织品毁坏严重。定陵出土的文物众多,有3000多件,其中丝织品占很大部分,但是当时发掘出来后,条件有限加大保护不当,被扔在普通库房堆放半个世纪,丝织物碳化严重,已经无法修复了。甚至有些无知的工作人员,随意的将文物实验和拆卸,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最后,由于定陵发掘的消息传遍中国,很多省份都上书,希望发掘本省的皇陵。为了抑制这种风气,周总理下令,停止陵墓的发掘。

国家为什么禁止挖掘帝陵?看看郭沫若力主挖掘的明定陵的后果!

​定陵发掘遭受如此的结果,这无疑给中国文明、文化、文物遗产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带来巨大损失。惨痛的教训之后,周恩来总理作出重要批示,今后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国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护,做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而流传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