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如來佛祖這麼胖?

小熙愛吃東西


關於此點,歷史學家和佛教人士有著明確的不同理論。

在歷史中,如來佛祖,釋迦牟尼,或者叫他的真名,喬達摩·悉達多,並沒有活很久。

喬達摩·悉達多出家苦修,前半生一直在作踐自己的身體。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年輕的喬達摩·悉達多到處遊學、苦行,甚至跑到雪山去折磨自己以求悟道,不僅經常身處惡劣環境之中,而且還飢一頓飽一頓,這種生活狀態,已經嚴重摧殘了他的健康。

記得民間有句俗語麼?年輕時候人找病,年老時候病找人。

其結果是,雖然他成了釋迦牟尼,成功悟道,但是連“老”都沒“老”,40多歲時就去世了。

換現在任何一個人這麼做,他也不會長壽的。

關於釋迦牟尼苦修,倒是也有畫像流傳。看得出,他眼窩塌陷、瘦骨嶙峋,以前的經歷已經使這位佛陀大幅度減壽。

歷史學者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釋迦牟尼的人生經歷。並且,在印度古代的時候,也是如此說的。

但是,到了玄奘取經的時候,印度僧人卻改了以往的說辭,說佛陀活了70多歲。按我的理解,他們可能也是覺得,佛陀早死的真相與佛教宣揚的美好教義有些矛盾,這個真實結果很突兀,於是改口了。

佛教人士將佛陀的真實形象加以改變,自然是為了使美化佛教了。

而且,佛教將自己美化的事情也不是發生了一回兩回。比如玄奘取經,按科學家得出真實結論的,往返共走了12000華里左右。但是在佛教典籍中,有說走36000裡的,有說50000裡的,也有說100000裡的……連數字都PS了,無話可說。


純鈞LHGR


釋迦摩尼佛是到了中國以後才開始胖的,而且這是個內涵比較豐富的現象。

早期的佛相,包括雕塑和壁畫以及唐卡,佛的形象都是比較清瘦的。也有釋迦摩尼佛苦行像,瘦成了骷髏的模樣。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以及在中國的興盛,佛的形象就開始變得越來越胖。釋迦摩尼由印度清瘦的修行人變成了中國富態的佛祖。

彌勒菩薩更為嚴重,由愛美帥氣留著小鬍子的小夥變成了大肚子彌勒佛。觀音菩薩則由男的變成了女的。但這些變化並不違反佛家的教義,佛菩薩都是化身成各種相來普度眾生的。這些佛菩薩是男是女,是胖是瘦是無所謂的事。一條小狗給你帶來了快樂,甚至是保護了你,那它也是你的佛菩薩,你也應該感恩、尊重。


佛祖來中國變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審美。中國人以胖為美,以胖為富貴相,以胖為端莊相。就像我們小時候,老人們形容一個人威風,有派頭,都會說:大臉堂。身材高大,說話洪亮,胖胖的一張臉,是中國人傳統的好相貌。看看現在的小年輕的,小細腿,一腳能踹折了......哎我真的是老了,開始看年輕人不順眼了,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年輕小夥腿細得跟麻桿一樣,完了你還穿個八分褲露個腳脖子。我們小時候誇年輕人都說:這小子挺猛,這小子賊虎。看看現在,這小子真母兒,這小子特娘!算了,還是接著談胖吧。佛在中國,是漸漸的發福的,但到了唐朝,那個時代本來就是以胖為美,所以,佛也就迅速的胖了起來。咱們中國有句著名的成語:心寬體胖。長得胖胖的,說話笑眯眯的,是長者是心胸寬闊的表現。而心寬自然是佛家修行的基礎。而提到胖,就還得再說變得最胖的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啊,就是在提醒大家要心胸開闊。佛祖變胖了,實際上是佛家的教義與中國人的審美和價值觀的結合,也很符合邏輯、符合科學、符合健康。

大家都知道,釋迦摩尼佛是印度人,或者說是尼泊爾人。他成道以後在印度那一片講法。但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力很小,有很多跟佛生活在一個城裡的人都不認識他,甚至都不知道他。佛圓寂以後,佛教也曾經在印度興盛,但最後也慢慢的沒落了。很多人說佛教在印度早已經滅亡了,但我在頭條裡看到有印度拍的佛陀電視劇,還很不錯,看來在印度懂佛教的人還是有。估計佛教在印度沒有徹底滅亡,只是淪為了小眾。


但在中國,佛教極為興盛。所以,這個變胖的不僅僅是佛菩薩,是整個的佛教在中國都變胖了。

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就說:我的法會在東方興盛。而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以後也說:震旦(中國)這個地方是黃金鋪地。金磚鋪地是比喻,達摩祖師的意思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些中國的聖賢已經把基礎打好了,佛教會在這裡有巨大的發展。實際上我就是這樣走上信佛的路。所以我經常推薦大家一定要聽聽百家講壇,而且我強烈推薦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至少聽了8遍了。當你把這套先秦諸子聽完了,你再接觸佛法,你就會發現他們之間是有銜接的。你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佛經就更容易理解,非常容易接受佛法。

實際上這也是佛教在印度興不起來的原因,他們缺的是基礎。而佛經傳到中國,大力進行翻譯和研究的都是中國文人中的頂尖人物。

在中國,變胖的還有:和尚。

佛在世的時候是要求弟子們必須乞食的,一天吃一頓,施主給啥吃啥。所以印度那邊的和尚是胖不起來的。但佛教到了中國,情況就變了。我上面說了,孔子這些先賢已經打好了基礎,所以我們中國有尊師重教的傳統。天地君親師,把老師和父母、君主劃在同等地位裡。然後這些和尚講法,就被中國人把他們歸到了老師的行業裡。我們怎麼可能讓老師要飯呢?必須得供養起來。給你捐款建寺院,給你錢,給你糧。和尚一下子就享福了。很享福。吃穿不愁,有大把的錢,和尚們肯定是胖了,也富了。實際上這是非常危險的,不利於修行。在這樣的環境下,和尚很容易產生貪婪、傲慢、自大的心理。就像淨空法師說的,你們把這些和尚都供養到地獄裡去了。


銳度何老師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通過查閱資料發現,說如來佛祖胖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1、來源於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經歷了許多朝代的傳播和本土化的融合演變,到了唐朝時期達到了興盛發展的階段,佛教受到唐王朝統治者的重視和推崇。















唐王朝設立了專門的機構,組織國內外的高僧進行翻譯經典,宣講佛法,主持修建廟宇。

由於唐朝的審美觀認為豐滿濃麗,熱烈奔放就是美的象徵。所以但是出現的大量的繪畫,造像,雕塑,陶俑等藝術作品都受這一審美觀的影響。當然佛教的造像和繪畫雕塑等作品也要迎合當時的審美取向,所以看起來佛祖也顯胖。















2、作為佛教的掌門人,佛祖當然是看透了世事,心無掛礙。人們常說心寬體胖,佛祖沒有心事牽絆,沒有憂愁,自然身體好,唸經打坐也不消耗多少體力,自然消耗熱量就少,久之如何不胖?



















3、人們之所以將如來佛祖塑造成一個肥胖的形象,主要是表達一種積極樂觀,身體健康強壯的美好心願。作為眾人頂禮膜拜的佛祖如果是個瘦骨嶙峋,若不經風的形象,顯然不符合佛祖在人們心中的尊貴形象。所以人們在表現佛祖形象時都人為的添加了對於公認的健康形象的理解來進行表現。

通過以上分析總叨叨認為,佛祖形象之所以顯胖主要是信徒們在造像,繪圖和雕刻的時候加入了對於崇拜形象的趨於美好化的理解,體現在藝術表達上就是看著顯胖。


總叨叨


1.藝術表現的需要

如來作為佛教創始人,最高尊者,按照佛教吃素、食不過飽的修行法則,應該不會太胖,只不過是電視劇的表現手法比較誇張,因為,作為佛教最高領導人,藝術表現胖一點,更加顯的有威嚴,如果用一個身材勻稱或者偏瘦的人物來表現的話,顯的不莊重。

2.唐朝以胖為美

《西遊記》小說,講的是發生在唐朝的事情,在那個朝代,以胖為美,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楊貴妃就是一個比較胖的人,每個時代的審美標準不一樣,在唐朝,胖子就是代表美。既然事情發生在唐朝,所以,在後來拍電視劇影視劇的時候,就把如來演繹的比較胖了一些。


二叔娛樂


電視劇《西遊記》把如來佛祖塑造成一個胖中年人。但實際的如來,不胖也不瘦,他叫作釋迦牟尼,釋迦族的寂靜聖人。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一個王子,29歲出家,35歲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出家後曾苦行6年,節食使身體骨瘦如柴,但最終他發現苦行沒有幫他悟道。不苦行、不放縱,中道而行才能悟道。

釋迦牟尼出生時有三十二相,其中有十一身廣長等相,表示身體修長圓滿,如尼拘樹。

電視劇《西遊記》塑造的形象,大約是要表示心寬體胖。但佛陀都是過午不食的,每天只吃一頓飯,不可能很胖的。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喬達摩·悉達多出家苦修,前半生一直在作踐自己的身體。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年輕的喬達摩·悉達多到處遊學、苦行,甚至跑到雪山去折磨自己以求悟道,不僅經常身處惡劣環境之中,而且還飢一頓飽一頓,這種生活狀態,已經嚴重摧殘了他的健康。

佛教裡,釋迦摩尼開悟成佛陀前一直在極端苦行,都餓到皮包骨頭了,哪會有那麼胖。

即使是成佛後,去看看釋迦摩尼的各種站立坐臥像,也都是勻稱身材的偏多。

只不過各個時代審美不同,各種藝術作品又因為劇情需要,佛祖的體型才會有不同的形態。比如唐代以胖為美,胖胖佛就多一些。

成佛後,看他的形態描述,也是接近正常體型,偏瘦一點。當佛教傳入中國後,樣子就變了,變成了肥嘟嘟的大胖子。不過這只是拍電視劇時的一種藝術手法,而且唐朝時期的人就以胖為美,如來佛祖胖也有說法。況且在三界之中,如來佛祖是最大的領導,分量不大點,怎麼能鎮住這麼大的場子?

一個是可能由於人們審美的變化,以及另一個是從遼宋時期開始變胖,據說腰也是人權利的象徵,有時候看電影表現一個權臣,出場的重點也是以腰凸顯,看《水滸傳》中好漢們也多是膀大腰圓,因此上推測是佛的形象是這樣慢慢轉變的。

人們之所以將如來佛祖塑造成一個肥胖的形象,主要是表達一種積極樂觀,身體健康強壯的美好心願。作為眾人頂禮膜拜的佛祖如果是個瘦骨嶙峋,若不經風的形象,顯然不符合佛祖在人們心中的尊貴形象。所以人們在表現佛祖形象時都人為的添加了對於公認的健康形象的理解來進行表現。

最早釋迦摩尼佛像都是如今南亞那種形象的,瘦瘦的。而到了漢土後才改變形象的。其實就是“本土化”的一種形式。畢竟古代漢人審美是有獨特情懷的。說白了就是如同耶穌在韓國就變成亞洲人了一樣。

其實釋迦摩尼佛像看來並不胖,當然,比在南亞的形象要豐滿些,主要是可能中國的生產力比較好,所以不會把佛陀的形象弄得太“苗條”。因為在古代苗條的都是窮苦人,有錢人(中產)誰那樣呀。而在南亞和印度可能貧民太多,都是瘦瘦的,所以形象就不同了。


菩提佛語


按照人們心中想的建造的,胖點富態而且有親近感。建雕像時也是結合人們對佛的認知建造。所以的佛都是胖的


密語閒庭


這麼大個領導沒有點分量怎麼鎮得住場面呢?你讓孫猴子做蓮花臺上試試協調不😂。再者說了,這領導麼應酬多各種聚會各種場面吃吃喝喝的平時又缺乏鍛鍊不長肉是不可能的,據說成佛之前瘦的皮包骨頭,成佛了當了大領導了這體量就上來了這是自然而然的事😋


高大威猛帥氣


收颳了…太多的民脂民膏…!…吃了又不運動…!肯定發胖…!


南無黑蓮無天佛祖


如來本身並不胖。

佛教裡,釋迦摩尼開悟成佛陀前一直在極端苦行,都餓到皮包骨頭了,哪會有那麼胖。

即使是成佛後,去看看釋迦摩尼的各種站立坐臥像,也都是勻稱身材的偏多。

只不過各個時代審美不同,各種藝術作品又因為劇情需要,佛祖的體型才會有不同的形態。比如唐代以胖為美,胖胖佛就多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