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秦始皇陵墓沒有被挖,也沒有被盜?

用戶63893354446


你好,秦始皇陵目前不敢挖是因為現在的水平無法做到有效的保護墓裡的文物,目前有國家保護,也不著急挖出來,除非做到萬無一失才會進行挖掘。再說現在考古一般是被動的搶救式發掘,沒有被破壞的墓葬一般都是採取保護而不是主動挖掘。



至於說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被挖掘,我想應該是一開始漢代有保護,安排得有人專門守陵,只是後來動亂,估計就沒人知道秦始皇陵的位置了,不然曹阿滿不會放過這麼大一筆軍費的。


再說歷經兩千年,秦始皇陵已經被風吹雨打得更本不像一座皇陵,土層加厚,讓一些摸金校尉洛陽鏟打不到。而且秦始皇陵佔地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沒有一萬人去一寸一寸的找,很難找到地宮入口。就像以前孫殿英挖慈禧墓不是炸了幾天都沒找到入口,最後還是守墓人交待了位置才得以進入地宮。
&秦始皇陵復原圖

就算是現在發現的兵馬俑陪葬坑也是解放後當地村民打井才偶然發現的,而且埋葬得相當深,超出了人們想象中墓葬的深度。解放前當地也曾偶爾挖出來過兵馬俑人頭,但是當地老百姓以為是邪煞,稱其為雷公,並建了座佛龕供奉。後來傳說被一外國人偷走,至今下落不明。這些種種因素才使得秦始皇得以不為人們所知,我個人覺得,主要還是埋葬的較深的緣故,才使得秦始皇陵得以保全。



秦始皇陵如果挖開,應該能找到很多糾正歷史偏差的文物,說不定還能推翻我們之前的很多史書上的歷史。而這些歷史的承載物就是竹簡,竹簡在地裡埋了兩千年,如果沒有成熟的保護措施,可能在打開墓葬的同時,就會有很多竹簡和帛書迅速碳化,這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探索將是一場浩劫。
&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


風雲說收藏


一、目前考古技術有限

這是個的真實故事:70年代初期,長沙馬王堆漢墓挖掘,在清理棺槨外圍陪葬品時,出土很多植物種子和果品。尤其是其中很多果品猶如剛從樹上摘下一般,顏色鮮亮!但當時由於意識和準備不足、技術手段落後,這些果品猛然一接觸空氣,很多立即變黑炭化了。少數幾個倖存的果品也在連夜拍攝時的水銀燈下化為粉末狀。這一類似現象到兵馬俑發掘時又再次出現!


如圖,兵馬俑在現場被考古工作者剛剛清理出來時,是彩色的!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土灰色,大量兵馬俑全身附著鮮豔顏料,可謂五顏六色!只是很多剛一接觸空氣,短短數秒便剝落、或氧化了!以致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土灰色。

此類氧化現象在考古可謂屆屢見不鮮,這充分說明目前的考古技術不足以支撐像秦始皇陵這樣的超大型墓葬的發掘和保護。因此,將問題留給後世技術完備時再予以發掘,是對秦始皇陵的負責、也是對子孫後代的負責之舉。



二、工程難度所限

據前幾年國家動用包括遙感衛星、地磁探測等先進技術在內的大型考察,證明秦始皇陵及周邊土壤的確水銀含量嚴重超標,進一步印證了史料記載的正確性,同時探出秦始皇陵地宮約在地下42米處,且規模巨大!就此次勘查掌握的數據而言,秦始皇陵的發掘工作量和難度將是人類之最!

這個巨大的工程量還是其次,面對秦始皇陵海量的珍貴文物如何有效保護才是世紀難題!一旦再次出現大量氧化現象,我們無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



三、研究與展示的難度所限

秦始皇陵佔地達數公里,還不算臨近周邊密集的大量陪葬墓坑,這就又引發一個世紀難題:如何以最科學、最全面的方案向世界展示這一人類文明奇蹟?若是以露天自然景觀的方式,風吹雨淋若干年後,還能看到什麼?若以場館方式,就中國目前全球首屈一指的工程建造與施工能力,一個覆蓋數公里的棚蓋建下來,怕是場館的立柱已如森林般,難道讓子孫去看立柱的奇蹟?

秦始皇陵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文物背後必然蘊藏超海量的歷史信息!而現實的尷尬卻是我們對先秦史料的極端匱乏,有能力解讀海量信息的學者團隊少的可憐。在知識儲備和人才儲備嚴重滯後的情況下發掘秦皇陵,與其說發掘,不如說是破壞!



四、國家政策所限

正式基於以上諸多現實因素,國家早在70年代就下達了保護性政策,即,除非人為破壞或地質原因,對國內的帝王陵寢只進行搶救性發掘,而不是主動式發掘。

希望我的解答能令您滿意。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大相無形


秦始皇的陵墓動用了七十萬勞力,修建了幾十年,直到秦始皇死的時候,他的陵墓都沒修好。二世繼位之後,又加派了人員來修理,才算是把陵墓給建好。可見他的陵墓修的複雜到什麼程度。

秦始皇陵距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了,期間經歷了多少王朝的變換。

可以說每一個動盪的年代,肯定都有人在打秦始皇陵的主意,但是,最終他們的想法都落空了。

因為秦始皇陵實在是太難打開了,司馬遷記錄他的棺槨是穿三泉而下靈柩。也就是說秦始皇的棺槨在多層地下水的下面。

這種深度的墓穴,盜墓賊的手段即使在高,也是很難挖到的吧。

更何況司馬遷還有記錄,秦始皇陵墓裡的機關重重,裡面灌有重金屬汞也就是水銀,還設置了各種殺人與無形的弓弩。

種種原因都是導致了秦始皇陵難以被盜的可能性。

現在國家肯定有打開秦始皇陵的手段,但是打開之後呢,那些大量的陪葬品以現在的科技能保護好嗎?

就如同秦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是彩色的五彩繽紛。可是僅僅幾分鐘後,爆漏在空氣中的兵馬俑的顏色全部脫落了。

所以,這也是到目前為止,秦始皇陵墓沒被打開的原因。相信到科學技術達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陵墓裡埋葬了兩千多年的文物,肯定會重建光日的。


史學達人


先講一講秦始皇陵為什麼沒有被盜,實際上歷史上早就有人打過秦始皇墓的主意,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有無數人都想知道始皇墓裡到底有什麼寶貝,不僅僅是現代人,古人同樣如此。第一個盜始皇墓的便是項羽,相傳項羽進入秦始皇墓中,突然發現許多的陰兵,項羽一見這種場景立馬退了出去,並且還放了一把火。



大家可能對秦皇陵的結構不夠了解,以為秦皇陵說的僅僅只是深處在地下的地宮,但是從現實來說,秦皇陵卻是一個包含巨大的墓葬群。

在秦皇陵剛修建的時候,秦皇陵不僅有著地宮,在地宮之上還有著如同皇宮一般精美、宏偉的地面建築,而在地宮四周的地面下,則埋葬著數量龐大的陪葬坑,如同群星環繞一般,守衛著秦皇陵。



秦始皇陵封土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殘高43米,有專家估計原高70餘米。相對體量也很龐大的茂陵(封土四邊長230米、殘高46米),我們發現秦始皇陵不啻為一座“巨無霸”,無論是從封土頂部打一個洞垂直進入地宮,還是從封土邊緣打洞平行進入地宮,都需要較高的技術和較多的人力,這應該是秦始皇陵歷史上沒有被盜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陵佔地達數公里,還不算臨近周邊密集的大量陪葬墓坑,這就又引發一個世紀難題:如何以最科學、最全面的方案向世界展示這一人類文明奇蹟?若是以露天自然景觀的方式,風吹雨淋若干年後,還能看到什麼?若以場館方式,就中國目前全球首屈一指的工程建造與施工能力,一個覆蓋數公里的棚蓋建下來,怕是場館的立柱已如森林般,難道讓子孫去看立柱的奇蹟?



秦始皇陵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文物背後必然蘊藏超海量的歷史信息!而現實的尷尬卻是我們對先秦史料的極端匱乏,有能力解讀海量信息的學者團隊少的可憐。在知識儲備和人才儲備嚴重滯後的情況下發掘秦皇陵,與其說發掘,不如說是破壞!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雖然暴政,焚書坑儒,但是後代對其評價還是很高的,帶有崇拜色彩,尊重先輩,也有說法是關於龍脈風水,影響國運之說,總之不應該打開秦始皇陵墓。


葉藏


歷史上對盜掘秦始皇陵的嘗試

無論是在史書中還是在民間故事裡,都對秦始皇陵有很多猜測性質的描述,這種帶有浪漫主義的描述,肯定會吸引無孔不入的盜墓賊。至於是否成功?考古學家發現了兩個很有意思的考古材料:

1.秦始皇陵封土附近曾發現有兩個盜洞,一個在陵的東北角,直徑大約90公分,深9米;一個在陵的西側,直徑90公分左右,深14米。但是這兩個盜洞都離陵的中心點遠,相距200米左右,無法進入陵墓的地宮。

秦始皇陵碑

秦始皇陵封土

2.考古學者對秦始皇陵的封土進行過科技考古研究,發現地宮附近的土壤沒有擾動。

這兩點基本可以說明,秦始皇陵的地宮是完好的。


秦始皇陵難以被盜掘的原因

秦始皇陵封土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殘高43米,有專家估計原高70餘米。相對體量也很龐大的茂陵(封土四邊長230米、殘高46米),我們發現秦始皇陵不啻為一座“巨無霸”,無論是從封土頂部打一個洞垂直進入地宮,還是從封土邊緣打洞平行進入地宮,都需要較高的技術和較多的人力,這應該是秦始皇陵歷史上沒有被盜的重要原因。


現代考古對帝陵的認知

1956年,郭沫若、沈雁冰、范文瀾、鄧拓、張蘇和吳晗請示國務院,要求發掘明長陵。由於文物工作者的反對,改發掘明定陵。由於當時技術水平有限,部分紡織品沒有能力進行妥善保護。後來就形成一個不成文規則:“暫時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而且,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這表示秦始皇陵的現狀已經被認同,發掘會造成失去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義,所以從這個層面看秦始皇兵馬俑也暫且不會發掘。


螺旋真理


秦始皇陵墓,從秦王趙政繼位就開始修,也就是公元前247年,一直修到了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一共修了三十九年,要不是陳勝、吳廣起義,這個秦始皇陵墓還會繼續修下去。

秦始皇陵背靠著驪山,而驪山秦嶺的一個支脈,海拔最高為一千三百米,秦始皇陵是依山環水而建的,秦始皇陵佔地56平方千米,共有四百多個陪葬坑或墓葬,其中就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

那司馬遷在史記中怎麼記載秦始皇陵的呢?秦始皇剛繼位的時候,就開始在驪山開始鑿洞了,等他滅了六國,建立了秦朝的時候,就徵調全國七十萬的刑徒到驪山開始修建。

那秦始皇陵自然藏著很多的奇珍異寶,那肯定有很多的保護的措施,司馬遷說,工匠建造了很多弩箭,只要有人靠近墓室,就會觸動這些弩箭,將來人射殺。

在墓室裡面模仿了山川河流,然後裡面流動的是水銀,水銀自然是有劇毒,也就是一旦有人進入墓室,一定會水銀中毒,還拿魚的脂肪做蠟燭,一直在裡面燃燒,我們知道這樣的環境,肯定一氧化碳過多,氧氣不足。

人一旦進入,也會因為這個原因而窒息而死。秦二世將秦始皇沒有生兒子的姬妾都送進去殉葬,而又擔心這些工匠會將裡面的機關洩露出去,就將這些工匠還有刑徒都關在裡面,都死在了裡面。

然後在陵墓上面種滿了樹木,就像一座山一樣。總的來說,就是秦始皇陵不好挖,而且裡面佈滿了機關,比較危險。但其實秦始皇陵自建成之後,就一直被盜掘,比如項羽,西漢末年的赤眉軍,唐末的黃巢都挖過,只是沒有挖到秦始皇的墓室。

而現在之所以不挖,主要還是因為很多技術還不成熟,時機還不對,先挖掘邊上的陪葬坑和墓葬,等到以後時機和技術都成熟了,秦始皇的墓室就會被打開了。


歷史簡單說


首先說說為什麼中國這麼多猖狂的盜墓賊都不敢對秦始皇陵下手?我感覺除非是腦子有包或者想自殺的盜墓賊才會對秦始皇陵有想法!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現已開始得到證實。宮內的水銀既滿意了秦始皇的長生不老,還防盜,水銀是劇毒物質,很多吸入可致使逝世。盜墓賊也許還沒拿到寶藏就現已一命嗚呼。


聽說為了防備盜墓賊,墳墓內設有劍拔弩張的暗箭。仍是高科技的主動發射,上面被抹了毒藥,只需有盜墓賊接近就離見閻王不遠了。


那為什麼我們的考古學家也不敢深入挖掘呢?



原因一:工程量大。首先是技術問題,現在的水平不能保證完好的挖掘出來。幾千年來,民間一直在傳秦始皇陵的地宮裡有機關和汞,汞蒸發後有毒,汙染。

原因二:重見天日後的保護問題。挖出來以後的保存問題,在地下幾千年都處於一個近乎於真空的環境,一下子暴露在空氣中會對文物造成很大的損害,很可能像馬王堆文物一樣在頃刻間“灰飛煙滅”。因為,同樣的錯誤與悲劇不能再次上演,所以,還是不挖的好

原因三:這是一個大問題,任何一個決策者都會慎之又慎,誰都不會因一時的好奇心而去被那可能的千古罵名。


醉裡挑燈思華年


秦始皇作為我國曆史是一統六國的千古一帝,秦皇陵始建於公元247年,動用勞役72萬人歷時長達38年才完成,整座陵墓大之與金字塔可比。1973年3月幾個農民上山打井無意中發現,上報後經專家確定並隨之展開發掘,最終確定其秦陵位置,但為何這麼多年過去了而且現代科技水平這麼發達的時候,應有足夠的信心了,那為何還是不敢動土呢?


一、根據有關規定,我國不得主動發掘帝王陵。那麼也就是說只有當墓內可能或者已經發生不良的因素變化的時候才能進行搶救性發掘。二、秦皇陵建築面積相當之大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之大)。根據目前技術的勘測已經發現秦皇的準確位置以及墓道以及進出口等位置。經過考查勘探皇陵可分為2個區,這2個區大部份為園林區佔地八平方公里,又分內外層封土呈四方錐形高度76米,周邊有大量的地面建築,其陪葬品有各種遺蹟數不勝數,甚至含有各種有毒物質或機關暗器等。如有不小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

另外,國家是為了保護從而不進行發掘 ,那麼盜墓賊呢?他才不會去管你這些。

按古代迷信的說法墓中已被下了詛咒,盜墓會不吉利,但這個說法並不值得一提,因為從戰國開始便有了盜墓成風,所以盜墓前會有一套套的規矩。根據史書記載,在秦陵下葬後連著將墓口封死,導致大量的修墓工人全部死在裡面,這樣一來就極很少有人知道里面的內部結構,從面無法盜墓。雖然秦陵墓內有很多寶貴的金銀珠完,但很多人也都自知秦陵中有大量的水銀根本無法靠近,而且各種機關暗道、毒氣等等,稍有不慎便一命嗚呼了。

希望以下分享對你有所幫助,發現歷史真實的過去,總結歷史映射更美好的未來,歡迎關注頭條號:遠近曉歷。第一時間推送更多精彩問答。


遠近曉歷


說到秦始皇陵,就想起了《妖貓傳》,裡面描寫巫師把陶傭埋在秦始皇陵,利用皇陵強大的咒力驅動他們。這當然是無嵇之談。

而題主說秦始皇陵沒有被盜過,應該是不確切的。史料的記載不可能是空穴來風。

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記載,項羽入關中後,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他還挖掘了帝陵。《漢書·劉向傳》記載了牧羊人尋羊燒之,將秦始皇的棺槨燒掉了。新莽末年,赤眉軍盜秦始皇陵,將葬具、銅槨熔化取銅。

魏晉時期,後趙石虎盜掘秦陵。唐末,黃巢入關中,秦始皇陵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破壞。五代時溫韜以籌軍費為名,大規模地盜掘秦始皇陵。

清光緒年間,秦陵又一次被盜墓賊光顧。民國初年,軍閥劉鎮華、孫連仲均盜掘過秦陵。

這些歷史記載,真假難辨,但通過對陵園部分陪葬坑的發掘卻找到了被盜的痕跡。考古人員在陵園地區的鑽探常發現有火燒土和被焚燒的木炭,證明陵園的確被毀壞過,而在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兩個盜洞,說明曾經有人試圖進入皇陵。

但是,地宮卻從未被進入過。地宮周圍地宮表面檢測出大片強汞區,說明秦陵地宮尚未被盜,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宮的盜洞的話,水銀早已順盜洞揮發掉。

所以秦始皇陵不是沒被盜過,只是地宮還沒有被挖開罷了。那麼,到了21世紀的今天,為什麼仍然不敢挖秦始皇陵呢?查了下資料,總結起來應該有以下一些原因:

1、秦始皇陵目前不敢挖的主要原因,是現在的水平無法做到有效的保護墓裡的文物。存在著文物氧化變形,竹簡脫水萎縮等問題無法解決。1958年的定陵考古行動是中國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有組織、有計劃挖掘帝王陵墓。由於經驗不足,在打開地宮後,無數在低氧環境下存放數百年的珍貴字畫、絲綢等文物迅速碳化、破壞嚴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此後,再也沒人冒萬世罵名挖帝陵。而秦始皇陵,可謂“天下第一帝陵”,更是如此。

2、國家文物局有明確規定,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現在考古一般是被動的搶救式發掘,沒有被破壞的墓葬一般都是採取保護而不是主動挖掘。

3、地宮規模龐大,結構複雜,構造巧妙。但地宮的確切深度是多少,卻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推斷地宮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間,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推測,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連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都沒解決,怎麼可能開挖?

4、地宮深不可測,機關無數。最新的數據顯示,秦始皇陵佔地總面積達到了41600平方米,這麼龐大的地宮開挖起來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地宮水銀遍佈全宮,用來充當地宮的“水流”,因此秦始皇陵裡面就充滿了大量的揮發的有毒氣體,要是將地宮打開,也許會引發一場非常重大的事故。

5、據說秦始皇曾經派巫師為他的皇陵下了詛咒,目的就是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被盜墓賊光顧。

6、秦始皇陵墓十分神秘,據說當年,有一個專門研究風水的神秘人,斷言秦始皇陵墓正好在我國大地的龍脈上,挖掘後將會有不可預測的後果,他還著重強調中國古語“盛世不挖陵”。

這些原因中,前4個原因可能是正確的,後兩個是一種傳說,姑妄列之。

有人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方案,希望能夠在保護秦皇陵的基礎上去挖掘。搭一個全包圍的屏障,二十四小時保證固定的溼度溫度以及各種條件,把自然環境和墓室完全隔離開。就好像大家所熟悉的南海1號考古,就是釆用“零碰觸”整體打撈起來,放到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全包圍隔離進行研究。但秦始皇陵太大,面積太廣,做起來會存在很多的困難。

國家早在70年代,就下達了保護性政策,即除非人為破壞或地質原因,對國內的帝王陵寢只進行搶救性發掘,而不是主動式發掘。真切希望我們不要辜負老祖宗留下來的文明。





安林890


其實在我們的歷史中,秦皇陵是遭遇了多次大規模挖掘的,這些挖掘都是在亂世時期展開的,主角則是亂世時期的各大軍閥們。

只不過秦皇陵雖然在歷史中被多次挖掘,但是秦皇陵的核心地宮卻因為身處地下的原因,沒有被各大盜墓賊們找到入口,很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秦皇陵的結構包括了地宮、地面建築、周圍的坑葬群

大家可能對秦皇陵的結構不夠了解,以為秦皇陵說的僅僅只是深處在地下的地宮,但是從現實來說,秦皇陵卻是一個包含巨大的墓葬群。

在秦皇陵剛修建的時候,秦皇陵不僅有著地宮,在地宮之上還有著如同皇宮一般精美、宏偉的地面建築,而在地宮四周的地面下,則埋葬著數量龐大的陪葬坑,如同群星環繞一般,守衛著秦皇陵。

在現代被我們稱為世界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就是秦皇陵四周眾多陪葬坑中的一部分,在秦皇陵的四周有三個兵馬俑坑如同品字一般環繞秦皇陵的地宮,在秦始皇死後,它們在地底世界中靜靜地守衛著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的威嚴,直到現代才被人們發現。

秦朝滅亡後,項羽率領大軍對秦皇陵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掘盜墓,其中他搶奪的大部分寶貝就是從秦皇陵的地面建築中搶奪的,其中也包括了秦皇陵一部分顯眼的陪葬坑,在項羽搶劫過後,秦皇陵精美的地面建築被他一把火給燒掉了。

歷史中秦皇陵遭受過的盜掘

而至於後世的赤眉軍、黃巢、溫韜、孫仲連等人都曾對秦皇陵進行過大規模挖掘,只不過他們中有人無功而返,有人則只挖到了外圍的陪葬坑,並沒有人能挖掘到秦皇陵的根本。

而關於秦皇陵,在漢朝的時候還有一個記載,在這個記載中,有一個放羊的小孩不小心進入了秦皇陵的地宮中,然後不小心放火把秦始皇的棺槨地宮通通都燒燬了。


在沒有進入科技年代前,這個記載確實忽悠了很大一部分人,但是在步入現代之後,經過專家們對秦皇陵地宮水銀含量的測量,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秦皇陵的地宮根本沒有被盜過。

據司馬遷的記載,秦皇陵中是有著水銀江河的,而水銀又是一種極容易揮發的物質,一旦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會揮發融入空氣中。

先不說這個小孩進入秦皇陵的地宮中會不會被水銀毒死,如果真的有這麼一條盜洞連通地面和秦皇陵地宮的話,秦皇陵中的水銀早就順著盜洞揮發到了外面,又怎麼可能在秦皇陵通通被燒光後,經過2000多年的時間還有那麼豐富的水銀含量呢?

所以這隻能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謠言,因為古代科技的落後,才使人們無法辨別其中的真偽。

考古學家們沒有挖掘秦皇陵的主要原因

雖然以前的人無法找到秦皇陵地宮的位置,但是在掌握了現代科技之後,專家們卻是能夠掌握到秦皇陵確切位置的。

而現代又擁有著非常發達的工業技術,人們是完全有能力將秦皇陵剷平出來的,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考古學家們沒有對秦皇陵進行挖掘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如果只是普通工程的話,人們碰到山可以選擇用炸藥給炸開、用推土機給鏟開,而秦皇陵的山只是一座70來米高的土山,對擁有著超強基建能力的我們來說,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小兒科。


但是考古不是開路搭橋,考古是一件很細緻的事情,細緻到明明可以一輛推土機解決的事情,卻要花費大幾十個人力慢慢挖掘才可以解決。



在考古的過程中一定要細心、小心,因為可能一不注意,就會把一件珍貴的文物給損傷了,因此如果要考古挖掘秦皇陵的話,這將會是一筆非常龐大的花費。

有專家估計如果要考古挖掘秦皇陵的話,單單是小心挖掘的費用就要花費到數百億人民幣之多,而且這還不包括防止空氣滲透進秦皇陵、對秦皇陵中的文物造成氧化破壞的費用,還有如何防止秦皇陵中的巨量水銀揮發對周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的費用。氧化對考古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題,很多文物埋葬在地底下沒有空氣流通的話,它們是可以數千年一直保持原樣的,但是一但空氣進入了墓葬中,沒有及時對文物作出保護的話,那除了一部分不受氧化影響的文物之外,其他的很多文物都將會在氧化之下變黑、腐朽。


這些加起來都是一筆非常可怕的費用,畢竟考古學家們是不能像項羽那樣灑脫地直接把珍寶搬走,而對秦皇陵本身不理不睬的。

郭沫若側面使秦皇陵避免了災難

而考古學家們之所以沒有挖掘秦皇陵,還有著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與我們的歷史人物郭沫若有關。

曾經在郭沫若提議挖掘定陵前,就有很多有良知的考古學家反對了郭沫若的提議,因為他們知道以那時候的考古技術,是根本無法無損傷地挖掘定陵的,因此他們表示了堅決的反對。


不過這並不是郭沫若所考慮的問題,他在把當時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吳晗拉入了自己的陣營後,開始獲得了挖掘定陵的資格。

在挖掘定陵的時候,因為沒有克服氧化的問題,當時定陵中的很多衣物、紙張文物都受到了非常巨大的破壞,除了這些非常脆弱的文物之外,其他的各種文物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定陵挖掘是現代考古學界的一次重大災難,在吸取教訓之後,考古學界開始出現了一個慣例:如果古代墓葬沒有受到盜墓賊的光顧、沒有受到破壞的話,那考古學家將是不會對墓葬進行考古挖掘的,而現在的考古挖掘,一般都是對墓葬搶救性的考古保護。

正因為這個原因,秦皇陵才在後來免遭了破壞的威脅。

在郭沫若挖掘定陵數年後,西安曾經向上面提出過挖掘秦皇陵的請求,這個請求在當時就刺激到了郭沫若的好奇心,於是郭沫若就主動攬起了這個請求,想通過自己的影響力使西安獲得挖掘秦皇陵的機會,只不過因為前車之鑑,這個請求就被拒絕了。

所以說在歷史中秦皇陵是多次被挖的,只不過沒有挖到秦始皇的地宮罷了,而古人之所以沒有挖到秦始皇的地宮,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挖不到,而在現代具備了挖掘秦皇陵地宮的能力後,卻因為花費巨大、保護能力不佳、歷史教訓慘痛的原因,而遲遲沒有對秦皇陵展開考古挖掘,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