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不灭亡的前提下,明朝的内阁有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吗?

宋安之


这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一丁丁点可能性都没有,即便明朝没有灭亡,再延续一百年也不会发展出来君主立宪制,我来说一说为什么明朝不灭亡也不会出现现君主立宪制,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叫“现君主立宪制”?

“现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好了,现在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现君主立宪制”,反过来,我们拿它和明朝的制度做一下对比,明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个创新,它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或者叫丞相,都是一回事),在明以前,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皇帝是通过宰相来领导政府的运转,不过皇帝是终身制,宰相是轮流制,有道是“铁打的皇帝,流水的宰相”,宰相领导百官,他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人,但不是决策人(正常情况下),换句话说宰相就是企业的总经理,皇帝是企业的所有人,也就是“老板”,这买卖是皇帝他们家的,宰相是打工的,当然了,那得算“白领”,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宰相虽然是打工的,可他也握有相当大的权力,“相权”有时会威胁到“皇权”甚至于会颠覆皇权,西汉的王莽、东汉的曹操,都是以宰相架空皇帝,甚至篡夺皇位,东汉的霍光可以费立皇帝,从这可以看出“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矛盾体,此后历代都想法来提防“权相”,只不过,这个问题始终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历史的车轮走到了明朝,明朝出了个朱皇帝,朱元璋可不是一般人,他不但撵走了蒙古人,更是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相争的问题,老朱做为大明王朝的创始人,不但有谋略,更是有魄力,老朱说:朕是老板,不需要总经理,老子一人说了算。得了,把总经理开了。不仅开了,而且还立下规矩,往后谁也不许再聘总经理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到这算是寿终正寝了。

可没了宰相,活谁干呀,没办法,谁把人开的,那谁来干吧。只好老朱自己来干了,可把老朱累坏了,他说:“别人以睡我未睡,别人未起我先起”,每天批阅奏折都得到后半夜,看到了吧,啥时候都一样,想说了算,你了也得多操心、多挨累。老朱是草根出身,自己知道把“企业”办起来不容易,为了能把“企业”办好,挨点累也认了。可后来的皇二代、皇三代、皇四、五、六、七、八代可不干了,干啥呀,老子才不挨这累呢。

“企业”要运转,活总得有人干呀,谁干?又不让聘总经理了,咋办?有办法了,皇帝找几个人来帮忙,总是可以的嘛,好了,说了半天,关键的东西来了,找这几个来帮忙的人,就是后来的“内阁”,从朱元璋时就有了,后来朱允炆继位,就把这秘书班子确定下来了,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这些秘书顾问的品秩都不高,是低级官员,后来就不是了,“内阁”是由六部尚书选拔的,明朝的“内阁”实质上是皇帝的秘书班子,给皇帝当顾问的,并没有决策权。这和君主立宪制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虽然说明朝后来各别时期的“内阁”能左右朝政,但决策权始终在皇帝手中,明朝最有名的“首辅大臣”张居正在万历前期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皇帝在他面前都得规规矩矩的,可就是这样,他每次要推行什么政策,也是先把他要实施的方案,透露给下面的官员,然后再由下面的官员把方案报上来,他票拟完了,再呈送给皇帝,由皇帝最后决定。

明朝是高度集权的时代,而君主立宪制是分权的制度,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所以明朝是不可能出现君主立宪制的。

最后再说一个问题,君主立宪制也是通过斗争得来的,并不是过渡出来的,这个问题不在本篇范围内,就不在这讲了。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明月清风话古今


对于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就三个字:想多了!

明朝内阁制建于永乐元年,也就是明成祖时期,其选派入值文渊阁的七人(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金幼孜即本人先祖。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来答这个问题最合适不过了。

但是,尽管如此,笔者还是不得不给明粉爱好者们泼一瓢凉水,什么明朝内阁制发展下去会成为现代内阁制,甚至成为英国那样的君宪制国家,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很简单的道理,明朝搞内阁制是为了削夺沿袭已久的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帝的集权而不是分散皇帝的权力,如果连这个都看不到,岂不荒谬!

当然,这也难怪有些人看走眼了或抱有幻想,那就是明朝的皇帝奇葩比较多,比如不上朝不理政还活得久的嘉靖、万历,还有正统、正德之类的。

正因为这些皇帝渎职、怠政,这才使得明朝内阁承担了皇帝的责任,有名的首辅权臣,如其中有名的首辅如张居正如严嵩等,给人的错觉是内阁权力很大,甚至可以约束皇帝。

但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不过是因为明朝皇帝渎职怠政造成的假象罢了。

事实非常清楚,从皇权制度上说,皇帝才是至高的权威。只要皇帝一句话,什么内阁、什么首辅都等于零,而这是由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结构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明内阁比同于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内阁、假想内阁首辅能够约束皇帝,无疑是一种白日梦呓。

太简单不过的例子,崇祯的强势就是明证,管理内阁也好首辅也罢,哪能顶不过皇帝一句话呢?

如果说内阁真的有制度约束力,碰到崇祯这种稍微强势的皇帝就立刻土崩瓦解,更何况是朱元璋、朱棣、康熙、雍正、乾隆这种有为之君呢?

还轮得到你什么内阁、什么首辅说话的份?这不是找死嘛?还奢谈什么制度约束?

以此而言,明清皇帝通过设立内阁制、军机处是加强了皇权,而不是相反。

换句话说,很多明朝爱好者所陶醉的所谓明内阁是什么西方君宪制的萌芽,好了,该醒醒上班、上学去了。


坑爹史册


都不知道什么是君主立宪,连个概念都没有,怎么立宪?那个"宪"字怎么写,别看有文化,在当时,有那个含义的"宪"字还没有诞生,是后来后来的人们说了句就用这个字《宪》来表达吧,才有了那个"宪"字,才有了这个旧字的另一个新含义"宪"。以后会写这个字了,也不见得知道它的内涵,否则这不会是个问题。

惊雷一声,会不知所措的!

在这:"宪",它不只是一个字,而是很多很多年的积蓄,它不是科普,是养成;而是一种文化传统,它要求有文化平等的意识,而且文化不能是专用的工具,要普及,不只是为了优则仕,否则文化就变成和普通人绕弯子的工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有下意识的主动;而是信念,它要求人们去主动维护,因为它不是天然白送的,是当初转眼即逝的;而是由个人形成的整体信仰,因为它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事,这里没有"特"这个概念,在它那里私心见不得光……

它不是快餐!它不可能说拿来就能用,这一点在于这个字的那些内涵,这一点不在于是否有君主俩字,这一点在于"承诺",写在纸上的"契约",不平等只会等同于卖身契,否则这个字啥也不是,写在纸上还浪费了白纸!


F14560678


明朝假如没有灭亡,明朝内阁是绝不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在古代,由于是封建社会思想,人们脑子里整天想的是除了忠君报国,还是忠君报国,君主立宪制就等于把皇帝架空,就算借明朝内阁一万个熊心豹子胆,明朝内阁也不敢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假如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就像英国现在一样,明朝皇帝和英国女王差不多,谁都清楚,对皇帝一点都不利,这是其一,其二,君主立宪制在明朝末年是万万行不通的,因为内有农民起义军,外有满清鞑子,这两个加起来,已经够让明朝统治者头疼的了,明朝灭亡是迟早的事情,首先,明朝没有外戚干政,明朝16位皇帝对外态度都很强硬,但是,明朝差点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可是明朝皇帝把皇权看得太重了,才没有实现,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白了就是朕是皇上,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朕的土地,天下的臣工都是朕的臣工,你们都得听朕的,从上面就可以看得出,皇帝是帝国的独裁者,更别提内阁什么的了,内阁都得听皇帝的,还想发展成为为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在明朝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


我的祖国叫中国2017


明朝内阁制是否有可能发展成为君主立宪?石头君要说确实很有希望,但却基本没可能真正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说很有希望?

石头君说明朝的内阁制很有希望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是因为明朝的内阁制确实和现代君主立宪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即君权虚置,以公务员为决策主体。而且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体制通过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的亲身描述和往来书信传入欧洲,对伏尔泰和莱布尼茨等启蒙时代的大家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启蒙时代介绍儒家思想的书籍

在政治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国的文官体制,这和当时欧洲的贵族统治体制完全不同,即官员不是因为出身和血统而获得官职,而是因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在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而获得官职。这种体制对当时的欧洲来说是革命性的,也在后世被欧洲各国先后采纳。而欧洲最早出现的英国文官制度,更是直接来自公元1806年东印度公司对中国文官制度考察之后在印度殖民地仿效中国制度建立的文官制度。后来这一制度在1855年被英国本土所借鉴,使英国在欧洲率先建成文官制度,之后欧洲各国又从英国借鉴,使其最终成为全球近代政治的一种规范,也是现代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其实明朝的那种成熟的文官制度及其在顶层的代表内阁制度,确实是和现在政治制度在一些方面有非常近似的特点,因此也确实有希望演化成现代君主立宪制度。

为什么又说基本没可能实现?

但为什么石头君又说基本没可能实现呢?因为明朝内阁制度的出发点和现代君主立宪制度是完全相反,甚至是背道而驰的。现代君主立宪制度的宗旨是限制君权,即君主权利不是最高权利,君主权利要受人民制定的法律的制约,君主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其所有权利来自法律的授权,而法律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议会制定的,因此这些权力最终是来自人民的授权,所以本质上现代所有君主立宪国家的君主都是没有任何行政权力的。

明朝内阁的权力是来自君主,而不是来自人民

而中国虽然自古就有“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但却从来没有发明出一套能够直接让人民能够行使权利的制度。人民的权利只是体现在能够发动革命,推翻王朝这一点上。而明朝的内阁制产生的初衷,也完全不是为了限制君权,而是为了让君主能够更方便地行使君权,内阁的权力完全来自君主授权。后期出现君权虚置只是因为这套体制运行成熟之后,君主发现自己不去操心政治制度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正常运转,自己主动放权,不愿为政事操心的结果。但如果君主愿意,任免任何大臣,收回任何权力都不会有任何阻力,也没有任何制衡力量能够限制。

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君主立宪制度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能够做到对君权的限制,并不是通过内阁制度实现的,而是通过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公民大会制度。这个制度经过改造成为了西方近代的议会制度,而议会对君权的限制才是西方近代君主立宪的源动力,内阁制和文官制只是为了实现高效治理而采用的具体施政方式,所以只凭内阁制是不可能产生对君权的实质性制约的,因此也不可能使其轻易转型,过渡到君主立宪。就算在时代的大潮中,最后可以实现,期间也必然会经历类似革命式的巨大变故或者超长的过渡期,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桃花石杂谈


根本就不可能的,我们看中国政治制度演化的轨迹不难发现是一直朝着对上集权,对下分权的方向发展,对应的就是皇权中央集权的加强。这一方面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对下分权导致官僚队伍日益的庞大腐败蔓延效率低下,而老百姓从思想到行为都被管的死死的,一切不利于稳定不利益于皇权的因素都被尽可能的扼杀掉,而之所以中国古代不可能发展出君主立宪制是因为中国人虽然经历了很多的改朝换代,农民起义各朝各代也并不鲜见,可不管怎么造反大家反的从来不是权力本身,也从没几个人会想着去对掌权者进行限制使得公权力运行的更合理,说句不好听的中国人其实是一群权力的疯狂崇拜和迷信者,只要你有无上的权力,大把的人会把你吹捧成神。中国也缺乏精神独立的知识份子,所谓的士大夫阶层知识份子绝大部份不过是强权的附庸奴才而已,这样的民族性以及有这样的知识份子群体君主立宪根本没有土壤可言,谁掌握了权力都会变成魔鬼,人们对魔鬼趋之若鹜,一没有限制权力的意识,二有一大群权力的崇拜者迷恋者如何产生君主立宪?


高高不可沉默


哇塞!这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哦!我愿意相信——如果明朝不灭亡,真的会发展成君主立宪制滴!

明朝是1644年灭亡的!那就是说,明朝还会延续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甚至更久啦!还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噢!这二三百年的历史,由明朝来延续也许会是另外一幅历史情形……

首先,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丝织业中心苏杭等地的私营手工业中已经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即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的程度也决定了中国能否发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也就是说,从根源的角度来说,中国具有进入君主立宪制的根本因子……

其次,中国在1644年前后(即明末清初),出现了进步的启蒙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在儒家思想体系内,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反思批判。

如,质疑孔子的独尊地位,批判理学的虚伪……认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改造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工商皆本思想等等……

可惜的是,上述启蒙思想不占主流,仅仅是呐喊,尚末超出儒学体系,仅仅是对君主专制的改造,没有提出取而代之的政治构想。但毕竟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如果假以时日(也许需要一二百年时间),上述进步的启蒙思想进一步发展,能够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进而能够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甚至逐渐占据主流思潮,从而为中国的社会改革提供相对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动员……

再有,明朝虽然实行过海禁、闭关政策,但是并没有禁绝对外贸易往来,新航路开辟后,中西贸易往来仍然继续发展,西方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旺盛,中国依然是世界贸易中心之一。……

明朝中后期,伴随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像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知识传教法、儒学化、中国化的传播方式也必将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活力。……

而且,如果明朝不灭亡!……崇祯帝拯救明朝成功……其继任者势必励精图治,调整政策,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初步启蒙思想的发展,中国文官制度的演变,中国绝对君主制是有可能发展成为有限君主制滴,即君主立宪制。

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如果的!上述的假设如果,不过是说明:如果没有西方工业列强的殖民侵略截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正常进程。中国也必将伴随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由传统的农耕社会缓慢地进入到近代的工业社会……

鸦片战争的发生,西方工业列强的殖民侵略,一方面,截断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进程,使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传播了西方的工业文明,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但是,中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是以深重的民族耻辱换来的历史性进步,更是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结果。……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争取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伟大历程!……


逛一逛3


肯定不能。

在明朝,内阁的权力的确有时候很大,但这往往建立在皇帝本人怠政的基础上,比如嘉靖号称有20年不上朝,万历则更夸张的有30年不上朝。在天启帝的时代,天启帝那么爱在后宫做木匠活,如果不是魏忠贤如此会抢权,大明朝的天下照样是内阁说得算。

但是,一旦换上一个爱事必躬亲的皇帝,比如说崇祯皇帝,内阁的权力就大大缩小,首辅频繁被换,在位十七年换了几十位首辅,还杀了几个。在这种连生命权都保证不了的情况下,再说内阁权力有多大就是自欺欺人了吧。

从表象上看,在西方近代的君主立宪制之下,西方内阁的权力和明朝某些时期的确很相像,但如上所说,西方君主立宪制的虚君制是得到制度保障的,立宪立宪,你首先要确立个宪法,再去谈君主权力受限制才有意义。在明朝语境之下,的确有时候君主不太管事,内阁权限很大,但这个权力结构哪里有什么“立宪”支持啊,只是君主主动而为罢了,碰到一个像崇祯这样想收权的皇帝,这个脆弱的权力结构马上就散架了。

在中国历史上,时有皇帝权力被架空的状况,但这大多只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和“君主立宪“没有半毛钱关系。你难道可以说因为汉献帝没有权力,是“虚君”,权力都在曹操所掌控的“内阁”(那时候没有内阁,只有霸府)手中,所以汉献帝就时代很接近“君主立宪”制了?

这明显很荒谬对吧?明朝的内阁制的表面强大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事实上,明清恰恰是中国历史上君权最张扬,相权最小的时代,与其说明朝内阁制接近君主立宪制,那还不如说西汉、唐朝特别是宋朝更接近了呢?大宋朝可是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传统的。


张明扬不说话


绝对不会发展为君主立宪,君主立宪是虚君,责任内阁负责实际军政事务,进行决策;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帮助皇帝处理军政问题,为皇帝决策提供意见。

你说这能一样吗?

1、君主立宪是虚君

英国在光荣革命就是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虚君,在之后漫长的时间里实现了责任内阁制。让女王成为国家的吉祥福。

内阁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而负责的多数党代表诸多利益群体。

最终各方形成平衡,治理国家。

(英国内阁是决策机构)

2、明朝内阁是皇帝秘书处

在历史上,许多人认为明朝内阁就不能算政府机构,这个见解基本没错。

明朝内阁是什么?最初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选一帮有文化的人在旁边,平时就是抄录、

收发文件。等有困惑的时候,咨询、讨论。

内阁在后来虽然权力扩大,和司礼监一块构成了皇帝办公室。一个是秘书部门、一个是综合性部门。

(这个表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是决策辅佐机构)

前者负责草拟文书、确定方略。后者负责审核、通过及其他方面。

其他的六部是业务部门。

这么下来,内阁、司礼监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显然不可能构成责任内阁制,将君王架空。

在内阁最强势的时代,即张居正时期,也需要和司礼监冯保、内廷太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虚君。

指望内阁能获得军政大权,太难了。

(皇帝和他的大臣们)

总结:

相对而言,英国内阁更像一个自下而上的机构;大明内阁就是皇帝秘书处,依附于皇权,负责处理实际政务。

参考文献:

范毅. 明初政治改革视角下的内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徐剑. 明后期武人的政治参与[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潘才高升. 明代内书堂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2.

李龙. 严嵩内阁阁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时江玲. 明朝嘉靖至万历前期的内阁首辅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闫利军. 嘉隆万时期的阁部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9.

韦荣建. 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0.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不多说了,先看看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吧!

所谓君主立宪,是以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可分为议会制与二元制两种。

注意,明朝那时候中国既没有相反,更没有资产阶级,哪里来的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只能是清朝晚期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有了民族资产阶级发生的事儿。

明朝的内阁制是什么?从明代起,皇帝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

可是,这只是明初形势下,明太祖带有个人特点(如权力欲极强,猜疑心重,统治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等)所采取的措施。

作为制度,后代不具备这些特点的皇帝是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照样执行的。可是“祖训”又不便公开违背,怎么办呢?

反正中国人有智慧,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改造,内阁制度便逐渐形成,以一种新的形式起着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的作用。

不过,没有宪法的约束,没有议会制表决,内阁制在皇帝眼里仍然是形同虚设,因为无论什么决策最后拍板定夺还是皇上。

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切政治制度的变革都是权宜之计,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限制,所以到了名中晚期,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就原形毕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