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碑学"兴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美的视界一一书画赏析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觉得先要了解在书法史上碑学是相对帖学而言的。清代嘉庆时期的著名学术专家阮元在其著作《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中首次提出“南碑北帖”,“重碑抑帖”的观点。清朝晚期的康有为在阮元的观点之上,又论证发展出“碑学”、“帖学”的新概念,从此“碑学”和“帖学”就成了专有名词。那什么是“碑学”?什么又是“帖学”呢?

碑学:

“碑学”是指研究考证碑刻源流、时代,鉴别碑刻拓本的种类、年代、真伪和考证识别刻石中古文字结体的一门学问,也是指崇尚碑刻书艺的书法流派。

碑刻文字,包括庙碑、墓志、墓碑、造像、经幢、摩崖石刻等古代一切的石刻文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商代的石簋断耳,上有十二字。

帖学:

“帖学”是指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也指以宗尚晋王羲之、王献之以下诸帖的书派。

帖,包括帛书、笔札、书信及纸书等,五代以后,历代名家的手书字迹摹勒于石上,也称为法帖。

在搞清楚了碑学和帖学的概念后,我还要指出你问题中不准确的说法,你说碑学的兴起是在清朝初期,这是不对的。

明未清初,从顺治、唐熙到乾隆都对晋唐书法大加推崇。顺治推崇欧阳询,他的臣子也跟随效仿。康熙和乾隆则对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书法十分欣赏。乾隆曾建三希堂,在此收藏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及王珣的《伯远帖》等。乾隆还将二王书法刻帖分赐给他的臣子,让他们学习晋人书法。所以在清朝初期,晋唐书法广为流行,帖学仍是主流,碑学并未大兴。

碑学在清朝兴起的确切时间,是在清朝中期。碑学在清朝中叶的兴起有四个主要原因:

  1. 文字狱的兴起。
  2. 大量碑刻书法的出土。
  3. 审美观点的改变,对书法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需求。
  4. 具有创新意识的,书坛新生代的崛起。

一、文字狱的兴起:

从清朝初期开始,康熙、雍正、乾隆等统治者采用了一手硬,一手软的方式来管制知识分子。统治者们一方面以开科取士的方式来选拔汉族读书人,提拔重用他们。另一方面用“文字狱”来禁锢、打压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压制他们的反满思想。“文字狱”的兴起,使清代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中,士大夫学者们只好放弃文学,转而在金石考据中寻求精神寄托。

二、大量碑刻书法的出土

清代中期,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其中有很多被视为“神品”之作,一时间研究者若鹜。这在客观上对清代中期“碑学”的兴起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三、审美观点的改变,对书法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需求:

明清时期,因科举对书写有规范谨严,黑亮光滑的干禄正书的品评标准,结果导致馆阁体盛行。馆阁体书风压抑个性,渐渐受到了习书者的诟病。使人们对碑刻质朴古拙的书风越发欣赏。在这一时期,书法革新思潮不断发展,并逐渐得到响应。傅山等人开始提出反流俗的书法批评观点,他对赵孟頫、董其昌柔媚圆滑的书法风格大加贬低。审美观点的改变,对书法艺术不同风格的审美需求,也成为清朝中期碑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具有创新意识的,书坛新生代的崛起:

清朝中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书坛活跃力量,邓石如、吴让之、何绍基、伊秉绶等人在碑学书法的艺术实践上颇有成就,极大地带动了清代中期以后碑学书法的兴起。清朝晚期的赵之谦、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人亦得力于碑学,以碑刻书风闻名于世。他们引领了清代碑学书法的崛起,是清代中期以后碑学书法风貌的代表性书家。


杉石石


从古到今的书法人都尊崇王羲之为书圣!

我想历朝历代的书法人学习书法都离不开王羲之书法!那么,为什么有些朝代明知道王羲之的书法是最顶尖的书法不去推崇,转而推崇其他的东西呢?

难道王羲之的法帖书法人看不到?如果看不到为什么还能流传呢?我还有一个疑问是,王羲之之后还有颜柳欧赵,同样是书法界顶级的存在,王羲之学不到,这些大家的书法也学不到?

不是学不到!我认为是学不成,非但王羲之学不成,颜柳欧赵也学难成!是无论如何连个样子都学不成!与其写王羲之,这颜柳欧赵被人耻笑,不去另辟蹊径!所以苏轼有他书随他意!你意是什么?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不必把我的字与魏晋书法比较!比较就坏了!怎么坏了?不行呗!不是一般的不行,就远远的不行!

至于什么引碑去贴,更是宋都摸不到边的人提出的谬论!你让他写宋试试?是的!古人已死,无从作证!所以我是无稽之谈!是吗?我说不是,还有无数抱着引碑入帖不放的徒子徒孙呢?他们可以来吗?你们不服帖学吗?别写王羲之,那是难为你,写一写颜柳欧赵可以吗?不能啊?那就闭嘴吧!


一笑貫长天


清代碑学兴起和书论家康有为有关,他撰写的《广艺舟双楫》提出"尊碑″学说。竭力推崇倡导汉魏六朝碑学,对"碑学″兴起有很大影响。

为什么康有为提出"尊碑″学说?

满清科举考试严格严求以帖学小楷取士,其标准特点为"乌、方、光″。造成了书法艺术的"结壳″,无生气,僵化。千人一面,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个性创新发展。成了科举制度下的附属品。牺牲品。

"碑学的兴起,是清代书法艺术的重大转折。回归了书法艺术讲究继承贵创新之路。"碑学″的厚重雄强之风,为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使书风有了丰富多样变化,增添了新的魅力。

(上图为大吉山买地摩崖,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