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善長為何會被明太祖處死?

明天壞女人


李善長被明太祖朱元璋處死的原因,已經形成歷史公論: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剷除政治隱患,把功臣集團幾乎消滅乾淨,而身為功臣集團的首功之臣,文官之首,幾乎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地位的李善長,也必然會被剷除。

↑李善長終究還是看錯了朱元璋↑

但是細細挖掘整個事件本身,我們會發現明太祖朱元璋一開始並沒有想對李善長下殺手,可以說,他以絕對的政治理性,隨時觀察政治形勢的變化,並在最後做出了結論:李善長必須死。

李善長雖然貴為眾臣之首,但他活的很難。

他為人精明嗎?當然精明!

他政治經驗豐富嗎?無比豐富!

他懂政治嗎?懂!

他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嗎?非常瞭解!

然而,李善長再有能耐,再瞭解朱元璋的性格,再怎麼看穿一切,都阻止不了自己和家族的厄運到來,這對李善長來說,才是最最悲劇的。

你看穿一切,但發現你沒得選,只能洗乾淨脖子等死——朱元璋給李善長的壓迫感,恰恰強烈到如此程度!

那麼,朱元璋究竟在擔心什麼?他為什麼非要置李善長死地不可?

↑朱元璋是權力慾最旺盛的皇帝,沒有之一↑

本質的原因,在於皇權的不可分割性!而朱元璋對權力的眷戀,遠遠超過其他帝王。任何冒犯他權威,或者有可能冒犯他權威的,都被他視為莫大的隱患。

因為朱元璋曾經“失去過”權力,胡惟庸在任職宰相期間的一手遮天,目中無人,讓朱元璋引以為警訓,你胡惟庸架空別的宰相也就罷了,你還常常無視朱元璋的感受,你想幹什麼?

明明把權力下放給宰相們,是為了讓宰相幫著做事的,結果宰相仗著威權,開始拉幫結夥,引來許多官僚投靠,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團,這類集團,具有強大的政治能量,甚至嚴重左右了朝局,必然會對皇權造成一部分架空。

以上就是胡惟庸案後,朱元璋日夜苦思的內容,他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投靠胡惟庸的小集團,不管多少官員,職務大小,一併殺掉,死人不會造成威脅。此外,他也把宰相位置徹底廢除了,六部直接向朱元璋彙報工作,累是累了點,但皇權重新完整的回到朱元璋手裡了。

可是,這樣做就夠了嗎?

↑胡惟庸敢在朱元璋面前囂張,可謂無知者無畏↑

朱元璋實際上一直懷疑政治小集團究竟有沒有被打掉。要知道,胡惟庸可是李善長推薦的啊,難不成胡惟庸只不過是李善長的一枚棋子,李善長到底有多少政治能量,會不會有一天對皇權造成嚴重傷害?

朱元璋沒有安全感。

橫亙在他心裡的那個陰影,實在太大了。那個叫做李善長的陰影,能力有多強,朱元璋當然一清二楚。雖然這傢伙早在洪武四年就被朱元璋勒令退休,但他仍然是精神意義上的文官領袖。

必須除掉李善長,才能徹底挖掉功臣集團的根子!這個思路,朱元璋並非一蹴而就想到的,而是在他漫長的帝王生涯中,運用特務手段等種種工具,收集信息而來。

李善長會造反嗎?朱元璋的恐懼感代替他的理智做出了回答:萬一呢?

他可能忘了分析,李善長其實根本沒有謀反的動機,就算謀反成功,他能自己當皇帝嗎?七十多歲快要進土的老人了,還折騰得動嗎?他如果幫別人謀反,他能夠得到比現在更好的爵位待遇嗎?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李善長沒有謀反的動機。

↑徐達死於1385年,躲過了朱元璋的政治大清算↑

除非……為了保命,但要知道,李善長其實也在賭,他賭朱元璋念及舊情,看李善長老老實實不作死,就會放過他一馬,李善長或許會後悔,後悔自己活的太長,你看人家徐達,常遇春,死的多麼及時,他們的後代安享福廕,代代而傳。可李善長還在這裡擔心沒有善終。

實際上,李善長如果選擇早死,或許他的後代反而會得到庇佑,但他偏偏倔強的活著,傻傻的活著,他還是低估了朱元璋對他的戒備。

於是,我們看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在胡惟庸已經被殺十年後,胡的罪狀卻升級了,從之前的“擅權植黨”變成“通倭通虜”,也就是說,罪狀變成了勾搭倭寇與蒙元進行謀反,這樣的大手筆,肯定不是胡惟庸一個人能夠駕馭的,背後肯定有一個龐大的“胡黨”,李善長終於被牽連了進去。

朱元璋親自發話:李善長身為皇親國戚,身為文臣功勳,知道胡惟庸謀逆,卻不揭發,反而狐疑觀望,首鼠兩端,實在是大逆不道!構成了串通謀反的大罪。

李善長引頸受戮,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僅有身為駙馬爺的李祺一脈僥倖活了下來。

就在李善長死後,朱元璋和太子朱標進行了一番意味深長的對話。

朱標對朱元璋說;殺人太多太濫,有傷朝廷和氣。朱元璋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刺的樹枝,扔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面露難色,朱元璋趁機回答了朱標的問題:樹枝上全是刺,你當然拿不起來,把刺除去,你才能使用的得心應手,我現在誅殺功臣,是為你消除隱患。

李善長,不過只是這根樹枝上最大的一根刺罷了。樹枝就是皇權,就是朱明天下。李善長地下有靈,倘若得知這番對話,恐怕會感嘆自己當年還是看錯了朱元璋。


我見青史多嫵媚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武將功勳最著者,當屬徐達、常遇春,文臣論功排名當推李善長、劉伯溫。而李善長被朱元璋欽點為開國功臣第一人,可謂是榮耀至極。但是李善長最後的下場也是無比的悽慘,已經76歲的他仍然被朱元璋以謀反罪和全家70多人一起被處死。

很多人對明朝的劉伯溫是耳熟能詳,也有很多人都拿劉伯溫和諸葛亮相提並論,但是劉伯溫這麼厲害,為什麼第一功臣卻不是他,反而是李善長呢?劉伯溫很可能是後世把他神話的結果,李善長比劉伯溫厲害之處在於他是全能型人才,不管是政治,軍事還是為人處世都是好手,而且他也是跟隨朱元璋比較早的,所以這開國第一功臣非他莫屬。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謀,策事多中。時值朱元璋駐軍滁州,李善長去拜會了他。二人見面後,經過一番長篇大論,朱元璋決定聘請李善長當他的大總管,可以說在當時已經被朱元璋當成是一人之下的其他人之上的二號人物。除了軍事仍然是朱元璋親自負責外,人事,還有後勤工作都交給了李善長。當然李善長在軍事上還是很有見地的,朱元璋一些主要的戰役都有李善長在背後出謀劃策。

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對一齊打天下的老夥計論功行賞。在那麼多功臣中,只有六個人被冊封為公爵:李善長、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而李善長排名第一。後來還得到了朱元璋賞賜的“丹書鐵券”一枚,民間俗稱“免死金牌”。

李善長還是朱元璋建國後的第一人丞相,當時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們根據地域形成了2個利益小集團,一個是淮西集團以李善長為首,這些人勢力最大,因為他們都是朱元璋的老鄉,跟隨朱元璋時間最早,人數也是最多的。另一個是浙東集團,他主要是以劉伯溫為代表,眼看著淮西集團做大,浙東集團自然不甘,為此兩派在朝堂上經常是明爭暗鬥。

後來由於李善長年齡大了,就主動提出了退休,但是他怕辭職後淮西集團鬥不過劉伯溫的浙東集團,於是就推薦老鄉胡惟庸擔任丞相和淮西集團的會長。也是因此為李善長不得善終埋下了伏筆。

胡惟庸上臺後,手段更狠,據說劉伯溫死的不明不白就是出自他手。在幹掉了浙東集團老大後,胡惟庸在朝堂一人獨掌大權,這樣時間久了,野心也開始增加。再加上朱元璋後期開始對功臣大肆屠殺,整天提心吊膽的胡惟庸決定鋌而走險。正好又有人奉承他說家裡祖墳開始冒青煙了(估計是朱元璋看他太囂張了故意的),他信以為真,起兵造反的的心思蠢蠢欲動。

因為胡惟庸和李善長的弟弟結成了親家,再加上他認為李善長比他更加的有威信,就想拉李善長一齊動手。起初李善長是不願意的,但是經不住弟弟的勸說,也是看到開國功臣下場沒有好的,就同意了造反的想法。

誰知道胡惟庸一切都準備好了,卻被朱元璋給發現了。於是派大軍直接將胡惟庸一夥全部抓獲。胡惟庸被凌遲處死,並被誅滅三族,而和他關係比較近的大臣也幾乎都被殃及。後來朱元璋還是不放心,怕胡惟庸一夥死灰復燃,繼續派人調查,最後查到了李善長的頭上。朱元璋知道後大怒,於是李善長也同樣被誅滅三族,可以說不得善終。

很多人要說,朱元璋不是賜給李善長的有免死金牌嗎?為什麼最後還是被處死了。其實朱元璋就怕這些功臣仗著免死金牌做壞事,在賜金牌的時候,特意說明了,除謀反以外的罪都可以免死,而李善長恰恰犯的就是謀反罪。這難道是朱元璋能預知未來,此話純屬玩笑,不要當真。


我的歷史情節


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核心,有他在,朱元璋活著不放心,死了更擔心。

位高權重

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同鄉,在創業期間,就跟隨在身邊,因善於調護諸將,因材用人,管理後勤,安撫百姓。故一直深得到朱元璋重用。開國之後,李善長被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在朱元璋加封的開國六大國公中,李善長作為唯一的文臣而且名列首位,可謂位高權重。



淮西集團核心

朱元璋得天下,靠的核心力量是他的同鄉淮西集團,而李善長正是這個集團的核心人物。他定遠身份和非士子出身使得他能夠跟淮西集團這些文官和武將們都能打成一片,由此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淮西集團,以致後來這些人有事甚至都不給朱元璋說而和李善長商議,朱元璋嘴裡不說,但這一舉一動他完全看在心裡,所以雖然嘴上說李善長“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卻背地裡對李善長忌憚心理日增。

不識進退

開過之後,朱元璋把李善長比作蕭何,又賜他免死金牌,按說此時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已有“功高蓋主”之嫌,他卻仍然不知收斂。李善長坐宰相位置後,日益自專,只要有人稍微冒犯他的權威,就動輒定罪貶黜。掌管御史臺的劉伯溫依法力爭,李善長仍以勢相逼,逼得劉伯溫“不自安,請告歸”。這些,朱元璋早已洞察入微,隱忍不發。

退位仍戀權

洪武四年,察覺到不妙的李善長不得不主動退休,可雖然從朝堂上消失了,其影響力依舊巨大,本人也還還迷戀於權勢,臨走時把汪廣洋和胡惟庸推薦到丞相位就是很好的說明,這表明他並不想徹底離開權力中心,他還是想退居幕後遙控一切。李善長到底缺乏處理複雜而微妙政治哲學的智慧,可以說,這時候朱元璋已經對他動了殺機。

至於最後把李善長汙為胡惟庸一黨而定謀反罪,不必多說,純屬子虛烏有的事,只是好歹給他發過免死金牌,別的罪不好處死,而謀反罪就名正言順了。


慣與長夜


李善長被稱為“在世蕭何”這句話是朱元璋自己親自說的。作為明朝開國大臣之一,朱元璋的後勤總管,李善長除了一直給朱元璋料理後事,還扮演者大明第一軍事的角色。即使當時被稱為“再世諸葛”的劉伯溫雖然在民間聲望遠勝李善長,但是李善長卻更善於結黨拉派,以至於其在朝堂上的地位高於劉伯溫。當然,這最後也給他帶來了在劫難逃的死罪。

李善長的功勞就不多說了,能稱為“在世蕭何”其實並不代表他跟“蕭何”一樣懂事,只能說他對朱元璋來說和蕭何對劉邦來說的歷史定位相似。其實李善長反而一點都不像蕭何,這其中的不像就在於李善長後期對於權勢的依戀。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一手扶持起了後來的丞相胡惟庸,並且其所代表著淮西集團的利益。

關於朱元璋為什麼要處理功臣這事就不多囉嗦了,總之就是為了給後面的朱家子弟維穩鋪路,所以“胡惟庸案”爆發,自然所有其相關的人都避免不了。前文提及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提拔出來的,並且李善長的親弟弟是胡惟庸的侄女婿,隨之而來的更是整個龐大的淮西集團利益……所以可想而知,李善長的這把屠刀,太祖是早就架在他脖子上的啊。


三觀粉碎機


李善長之於朱元璋等同蕭何之於劉邦,在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裡,李善長長期以來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是朱元璋開口閉口之間的“在世蕭何”。李善長這位帝國後勤部長對朱元璋來說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源源供應,還在朱元璋走向帝王之路的各個階段及時提供輿論支持,在意識形態方面完成朱元璋的帝國大業。

李善長首先率領眾將擁戴朱元璋為大元帥,1361年又在他帶頭下擁朱元璋為吳國公,三年過後在李善長等人一再堅持下,在幾次推脫之後朱元璋就吳王位。1368年,又是在李善長率眾勸進下,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寶座,李善長策劃安排的隆重風光大典,所有一切朱元璋都心知肚明。

李善長的忠心得到了回報,受封韓國公,俸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免兩次死罪,位列六個公爵首位,朱元璋臨安公主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君臣又成了兒女親家。朱元璋向眾人解釋為何李善長得到如此之高的待遇,皇帝還是老調重彈,李善長是朕的蕭何。

李善長為什麼要謀反呢,洪武23年,李善長年已七十多,早已退休在家,他的一些“謀反”言行多被《明史》和《明太祖實錄》所載而被引用,可這兩本史書連李善長的死法記錄得都不一樣。

借用殺掉李善長後第二年一個叫王國用官員的上疏觀點,李善長幫助胡惟庸造反相當荒謬,就算李幫胡惟庸做了皇帝又能怎樣,李善長只不過又是一個開國元勳,這一切李已經得到了,再冒身家性命去搏沒必要。

以李善長的見識智慧,看遍了元末豪強的起起落落,天下命有所歸,不是無能無德人所能竊取,哪怕一時佔據,將來也必定粉身碎骨,李善長古稀之年還會有僭越想法?

王國用還認為朱元璋以天象有不吉之變來報應在大臣身上,更是無稽之談,開國元勳如此下場,未免讓人寒心。對這番話朱元璋出乎意料地沒有反應,也沒有怪罪王國用,是朱元璋默認還是默然,他自己心裡清楚。



朱元璋認為李善長在胡惟庸和他之間“狐疑觀望,首鼠兩端”,僅僅憑懷疑和天象有變就定人死罪,抄斬李善長全家七十幾口,其本質和“莫須有”沒有區別,任何權力只要或有可能威脅到皇權,在強勢君王面前就會被顛覆。

胡惟庸和李善長的死都屬於君權和相權發生衝突,而李善長更是被朱元璋認為是個巨大的隱形危害。能把自己一步步推上皇帝寶座,那他將來會不會把別人也推向帝位呢。不錯,李善長是老了,可自己也子孫滿堂,太子朱標又文弱仁德,那些元勳們每個都是虎狼之輩,太子將來能彈壓得住他們,能掌控得了這大明江山麼。



朱元璋知道李善長是冤殺,對王國用的上疏置之不理就說明他心裡明白。在他看來帝國就似一輛馬車,那些勳臣功高身重,自己是老司機眼前還能揮鞭駕駛,一旦換了新手,恐怕這馬車分量太重趕不動,趁自己還在,把這些個累贅能扔一個是一個,以便將來兒孫們駕輕就熟。

這就是他的動機,胡惟庸和李善長等還只是他減負計劃中的一部分,後面排著隊的人一連串。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瞭解明朝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自己雖然文化水平並不高但是他身邊聚集了一大堆有識之士,這其中有一文一武,在整個明朝的建立過程中最為重要,那就是文臣李善長和武將徐達,有一種說法就是說太祖皇帝起兵,文靠李善長,武靠徐達,可見這二人的地位以及重要性。但在明朝定都南京後這二人最終卻並沒有得到善終。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明朝開國文臣之首的李善長為什麼在七十多歲的高齡時還落得個滿門被滅的下場。

李善長,生於公元1314年,濠州定遠人(安徽定遠人),也算是朱元璋的半個老鄉,很早就追隨朱元璋,就跟隨朱元璋一起平定天下。他聰明,有文化,口才好,文筆好,又有計謀,對朱元璋又很忠心。他之前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的經歷我們就在這裡不再贅述,主要講一講他後期的一些經歷,看看我們能不能得出朱元璋為何非要殺他的緣由。

在明朝建立後李善長先後受封太子少師,授為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韓國公等重要官職,一時之間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多年追隨朱元璋的李善長也對朱元璋的刻薄寡恩,猜忌之心有著深刻的理解,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結局,他在洪武四年就選擇急流勇退向朱元璋稱病告老還鄉。朱元璋當時也很爽快的答應了他還賜給他免死鐵卷以及大量的土地和佃戶。但回到安徽老家後李善長的一舉一動仍然被朱元璋所掌握,因為在朱元璋心裡他還是一顆隨時可能謀反的“定時炸彈”。朱元璋那是就剛好給李善長安排了點工作,負責修建臨濠宮殿。

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李祺,這可是老朱家第一次嫁女兒,整個儀式都搞得很熱鬧,李善長一下就又變成了皇親國戚,這也讓他有些飄飄然,後來朱元璋生病了,十多天都沒辦法上朝,但是李善長連親家看都不去看一眼,兒子也不去看看老丈人,這一下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裡,但是朱元璋這次還是寬恕了他們父子,只是消減了俸祿,並沒有進一步的處罰。沒過多長時間朱元璋就命李善長和曹國公李文忠一起統領中書省,再次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但是經過之前的一些事情朱元璋雖然依然重用李善長,但是對他的防備卻是有增無減。

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的發生,胡惟庸作為李善長一手提拔的官員,自然受到了影響但是朱元璋當時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太過於遷怒李善長。直到五年後的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的黨羽,但是朱元璋還是沒有殺他,只是讓他賦閒在家,但是李善長並沒有表示感謝,這一舉動就在朱元璋的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已經七十七歲高齡,胡惟庸案還有人被在牽連發配,其中有一個人是李善長的親戚名叫丁斌,李善長便多次上奏章請求朱元璋赦免他的親戚,但是惹得朱元璋非常生氣,嚴懲了丁斌,同時丁斌還供出了李善長和胡惟庸弟弟李存義來往的一些秘事。後來李存義的供詞中又牽扯到了李善長。其中牽扯到胡惟庸勸說離上次謀反的事情。得到消息的官員紛紛彈劾李善長”於是,御史競相上奏彈劾李善長。認為李善長身為皇親國戚,知道有人謀反而不檢具是大罪。於是,太祖便連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餘人一併處死。

其實細細想來李善長最後未得善終,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當然最主要的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了,朱元璋的性格多疑,一直以來對這些能臣都是既用且防,可以說從心底他還是不信任大多數人的,這個性格特點就已經決定了跟隨他的大部分功臣最終都不免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同時朱元璋為了剷除政治隱患,把功臣集團幾乎消滅乾淨,而身為功臣集團的首功之臣,文官之首,幾乎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地位的李善長,也必然會被剷除。還有就是太子朱標是一個較為仁孝的理想主義者,並沒有一個鐵的手腕,朱元璋也會擔心日後朱標能否收復這些驕兵悍將,而李善長巨大的影響力也讓他不得不防,所以再殺包括李善長在內的這些功臣時為了給後世之君掃清障礙,也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原因。

內因自然就是李善長自己在為人處世時的問題最終造成了自己悲慘的結局。李善長在後期對權勢的貪戀以及他的自大都是讓他不得善終的內因。在洪武四年李善長稱病辭官時,雖然他確實是離開了南京回到了安徽老家,但是他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巨大的,在他離開時便推薦汪廣洋和胡惟庸二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選擇了自己在朝廷上的代言人,也代表了他還想再幕後繼續遙控指揮,並不想真的隱退,而這些朱元璋卻都看在了眼裡。第二李善長其人確實有才華,但是也是一個嚴於待人,寬於律己的人,內心也有些狹隘有嫉妒人的缺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曾經因為法令政務與誠意伯劉伯溫發生衝突,繼而給劉伯溫施加壓力讓,逼得劉伯溫上書要告老還鄉。第三李善長居功自傲,平時有些舉動有些自大不太尊重作為皇帝的朱元璋,這些也就讓朱元璋對他更加反感。第四李善長和當時所謂的淮西勳貴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排斥異己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強大到朱元璋也感受到了威脅,而這也恰恰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這些內外因的共同作用最終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李善長最終不但自己不得善終,還落得全家都被賜死的下場,現如今讓人看來也還是不禁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