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黃帥

第一為了朱允炆,皇帝的位子,朱允炆個性比較柔弱,仁厚,為朱允炆上位鋪平道路,殺掉功臣老臣。

第二,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老大,李善長跟朱元璋,湯和他們都是淮西人,淮西勳貴就是那麼來的,加上李善長這人這關係跟其他武將幹在一起,李善長的威望很高,可以說相當於劉邦之蕭何了。這堆人萬一抱團了,朱元璋能爽嗎?早點幹掉對大明有好處。

第三,朱元璋開國時就封了五個公爵,李善長排第一,可見李善長多麼重要,但是李善長這人呢?他自己也比較膨脹,朱元璋自認就看不慣了。李善長一生都是在權謀中,就算是退休,勢力依然在,和他共事的官員,關係盤根錯節,李善長雖然退休,影響力還在,無論是威望還是李善長的能力都讓人害怕,他一生官職宰相,權力大了肯定有自己的私心。

第四,朱元璋自卑,沒有安全感,朱元璋從小顛沛流離,吃盡苦頭,他來自最底層,他怕的大明被顛覆,他殺了那麼多功臣上萬人就是依據,他雖然強勢內心卻很脆弱。

第五,朱元璋太瞭解李善長了。過於瞭解,就會防著。從他心目中第一位的就是李善長,能力越高,危險就越多。不除掉李善長不放心。


毒讀歷史

李善長自己作死,誰能救得了他。

明朝建國後,李善長作為宰相,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那個年代的宰相權力之大,已不是唐宋時期的宰相可比。唐朝時,宰相權力分為三省,之後又加上幾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權利更為分散。

北宋時,還有“參知政事”、“樞密使”等等,皇帝權力穩固的很。但是經過“靖康之變”,北宋的政治結構被破壞,南宋的歷任宰相都是權臣,從秦檜掌權近20年開始,史彌遠、賈似道等等,無不掌握朝廷大權十幾年。

原本的唐朝的“三省制”經過宋朝成為“兩院制”,進入元朝更是成為了“一省制”,全部有中書省說了算。

在這種背景下,李善長作為開國第一重臣,權威是很大的。



朱元璋又是強勢的帝王,權力不在他的手裡,他當然要奪回來。李善長識時務,主動退休了。但是臨走時,他推薦了接班人—胡惟庸。

胡惟庸,戰爭年代沒什麼功勞,做過縣令等小官。李善長選中他,就是看中他資歷淺、好控制。

沒想到啊沒想到,胡惟庸當了左丞相後,把右丞相汪廣陽擠了下去,獨攬相權,成為了中書丞相。日後貪汙腐敗,把無數的人拉下水,更是想再接再厲向朱元璋發起挑戰——當皇帝。

面對胡惟庸的拉攏,李善長開始是拒絕的,沒人比他了解朱元璋的可怕。可是他的弟弟是胡惟庸的兒女親家,經常在李善長的面前勸他上船。

可能是他老糊塗了,也可能是有別的想法,有一天他竟然說了這麼一句話:“我活著的時候你們不能反,我死了之後你們自己看著辦。”

得了,有這句話就行了。



朱元璋怎麼可能容忍李善長說這種話,做這種事。在胡惟庸案爆發後,李善長全家被誅。

可見,李善長是沒有站對隊伍,也沒有管好自己的嘴。

言多必失。


溫乎

1368年朱元璋攻克北京,由此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結束,明朝建立。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十數年間建立明朝,除了自身指揮作戰得當,更重要的是其麾下有一大批能人志士,但隨著明朝政權的鞏固,朱元璋為強化皇權開始掃除國內一切不穩定之因素,由此大批開國功臣倒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明太祖朱元璋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安徽濠州定遠人,為明朝開國功臣,歷任左丞相、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等職,封爵韓國公。

李善長

在明朝建國之初分封功臣時,李善長因後勤補給有功,因而獲賞,且賜予李善長金屬鐵卷,朱元璋對其評價也是十分之高,道其是“在世蕭何”,但李善長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卻依舊沒能善終。朱元璋在起兵後身邊有很多淮河地域的老鄉在其身邊輔佐,由此逐漸形成了淮西集團,而淮西集團在明朝建國後的領袖就是李善長,位居高位,且身後有一幫人跟隨,因此李善長日漸跋扈,肆意排擠官員,如參議李飲冰、楊希聖只是稍微冒犯了李善長,不光被李善長罷官還被處死,而時任御史中丞的劉伯溫因處死了李善長的親信李彬,隨後李善長對其大肆攻擊。而之後李善長調離中書省一事更是造成了明廷官員的互相攻擊,李善長由於身體原因調離中書省,在選擇接班人時,發生了激烈爭執,李善長選擇汪廣洋,但楊憲認為汪廣洋不足以勝任,隨後胡惟庸煽動李善長反擊楊憲,此事由此引發了一些列黨爭。

劉基

以上種種朱元璋對李善長依舊抱有信任,真正李善長丟掉性命的是胡惟庸案,胡惟庸之所以能夠進入朱元璋的決策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李善長的舉薦,因此二人是互為臂膀,從李善長調離中書省一事中便可看出二人的關係,胡惟庸為更加密切與李善長的關係,將其長女嫁給李善長的弟弟之子李佑。在胡惟庸案爆發後,大量涉案人員被朱元璋處死,但朱元璋念其勞苦功高,有助其開國之功,因此有意的放過對其調查,只是處死李善長的弟弟,但是李善長卻並沒有感恩朱元璋的赦免之恩,此事直接導致了朱元璋對其不滿,之後汪廣洋更是彈劾李善長不盡臣子之職,到其“陛下以疾不視朝者,將旬日亦無問候之敬,孤恩失禮,古者所無,駙馬李祺,六日不朝,宣至前殿又不施禮,此可知善長家法之不修”,雖然朱元璋並未治罪李善長,但對其已是開始喪失信任。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此時的李善長已七十六歲,胡惟庸的餘波再次接近李善長,但此次朱元璋卻沒有保李善長,被定罪後的李善長最終選擇在家中自盡,除兒子李祺免罪外,全家七十口人被誅殺。

有開國之功,但在宮廷之鬥中,雖有金書鐵卷的李善長卻依舊沒有擺脫一死。

[1] 張廷玉.《明史》

[2] 富路特,房兆楹.《哥倫比亞大學明代名人傳》

[3]要海霞.淺析明太祖朱元璋與李善長的君臣關係[J].黑龍江史志,2014(16):63-65.

[4]梁希哲,宋鷗.評李善長之死[J].史學集刊,1999(02):29-34+70.


回答者:趙培文,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季我努學社

李善長,明朝開國丞相。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拜右相國。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後來因為胡惟庸案被牽連,最後被殺,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被殺。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李善長,難道就真的只是因為胡惟庸案嗎?

我認為李善長之死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為了太子朱標,大家都知道,朱標是一個宅心仁厚之人,當初朱元璋殺功臣時,朱標就表示了他的不滿,後來朱元璋給了朱標一根有刺的荊棘,朱標不敢接,然後,朱元璋把荊棘上的刺拔掉後,問朱標敢不敢接。朱元璋這樣對朱標說”這些功臣就像這滿是刺的荊棘一樣,我只有把刺拔了,你才能接下,才能保住這江山”,由此可知,朱元璋殺李善長是為了給朱標鋪路。

第二:李善長身處淮西集團權力中心,這一集團可以稱之為當時明朝最大的一個集團,勢力非常的強大,而李善長卻正是這集團的文臣之首,威信以及勢力非常之高,而這對於朱元璋來說,確實一個巨大的威脅,可謂”是不除之不後快”。

第三:李善長也有一點”不作死就不會死”的意思,他在位期間,“外寬和,內多忮刻”,一但有人得罪了他,他輕則貶官,重則殺頭,可謂是囂張至極,而且,他在位期間,逼走了劉伯溫,把大權盡入自己手中,而這也是他最後被殺的伏筆。

第四:李善長可以說的才華橫溢,並且很有謀略,被稱在世蕭何,而他後來雖然自己主動請辭回家,但是他本身對於大明朝就是一個威脅,你的地位,威信,勢力不會隨著你引退而消失,只有死,這一切才會消失,對明朝的威脅才會消失,可以說,他的才華或許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吧!


伴君如伴虎,一步走錯,滿盤皆輸,或許,當李善長選擇權力的時候,他的結果就已預料到了,只是李善長沒想到會那麼快,那麼狠吧!


一縷風塵854

朱元璋曾說過“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擁有皇帝陛下這樣的評價,並且追隨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為何最後卻落得這般下場呢?

我整理了下以下幾個常見的觀點!

1.他身處淮西集團權力中心,朱元璋雖然口頭上說善長“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卻背地裡對李善長防範心理劇增。

2.李善長身為開國元勳中權勢最為顯赫的人物。

3.位高權重,頗有“功高蓋主”之嫌,卻仍然不知收斂。

4.李善長身離官場卻一直心繫權力。

總結:

據史書記載,導致李善長的死,其直接原因是李善長牽連入胡惟庸的謀反案件中,先不說胡惟庸到底有沒有謀反。我認為按照當時李善長的地位,家裡人丁興旺,拖家帶口的,不會傻到冒這麼大的風險去幫助胡惟庸謀反。

在我看來,其實朱元璋除掉李善長的原因也是說來簡單,作為一個帝王,他的做法也沒什麼錯。朱元璋是草莽出身,能當上皇帝,很大部分依託於李善長為首的淮系集團的幫助。當國家一切都安定的時候,誰會把這麼大的“禍患”留在身邊呢?


歲歲年年人不同l

第一,李善長就是李擅長。

在歷史上,許多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是複雜而多變的。比如朱元璋,比如李善長。與秦末的泗水亭長劉邦一樣,草根階層造反的他們成功的“秘訣”裡,有一點是驚人的相似:有穩定的後院(根據地)!那誰在打理後院呢?前有蕭何,後有李善長。李善長人如其名,善長→擅長→善於→善舞→善終,正是由於李善長這個多面能手的苦心經營,才使朱元璋有穩定的大後方,才有穩定的兵源,穩定的糧草,穩定的後勤……這是朱元璋與劉邦都沒有成為流寇的主因素。所以,老朱建國後封李善長為宣國公左丞相,那是實至名歸的。李善長是能人,也是牛人,更是強人,李善長是小確辛,他是朱元璋的鐵桿追隨者頭號粉絲,要說他謀逆,尤其是說他與胡惟庸一黨策謀不軌,鬼都不信。那為何正當要安享晚年已77歲高齡的李善長最終沒能善終呢?全家70餘口都陪葬了呢?除了史書上列出的確定答案外,我以為還有一個為大家所疏忽的不確定的原因。




二,李善長不能夠善終。

李善長的“善舞”表現在他是淮西新貴的核心首領標標代表是形象代言人,號召力示範力是巨大的,連朱元璋都要與他摯親附戚。新權貴的“看齊意識”都在看齊誰?李善長。凡是有大本事的人,性格都是多重的,脾氣都是怪異的。李善長的面相與內心是成反比的,面善而心狠,為人尖酸苛薄的背後是睚眥必報的心態,是刻薄寡容不下人的,連劉伯溫這樣處處謹小慎為的人都被他破口大“罵”的辭官還鄉,何況他人乎?常言道“宰相肚裡能撐船”,可李善長這位宰相肚量小的只能插根針,這些在史書上都有記載,不再列舉,然而自私毛病都是慣出來的。然朱元璋尤其是當了皇帝的朱元璋是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呢?深沉陰暗變態毒辣,所有帝王最壞的心思與手段他都具備!試想,當兩個火爆脾氣的人遇到一起會是什麼狀態?當兩個內心都陰沉猜忌的人在一起君臣共事會是什麼結局?你容不下他人,皇帝就肯定容不下你!朱元璋殺的不是李善長的肉身,而是李善長的靈魂,是要剷除這個標杆與象徵,是連根拔起。雖然朱元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然在276之後南明弘光政權給李善長平了反!

所以,不是朱元璋殺了李善長,殺善長者乃善長也。性格決定命運,是李善長自身的人格缺陷,陷他自已於萬劫不復之深淵也!


圓夢人A

李善長對明朝的開國功效也是僅遜色於劉伯溫的,而劉伯溫,張良之類在建立明朝之後都已告老還鄉,李善長的出身,並不是大的家族,因為史記中並沒有記載他的出身,如果是大家族肯定會有記載,在陪朱元璋征戰完畢,封官進爵是這些功臣們最想的吧,可以享受俸祿,安穩享樂。

然而朱元璋立太子後,因為太子心性軟弱,加上劉伯溫退役,左右丞相只剩一人,為了保護明朝江山不落入外人手中,只好殺掉李善長,據傳朱標太子,此人心腸很軟,對朱元璋大殺功臣不滿,後來朱元璋就遞給朱標一根荊棘,朱標看到這滿是刺的荊棘根本不敢接,於是朱元璋就用手將上面的刺一個個的拔下,然後遞給太子朱標,說:“你現在敢接了吧。這驕兵悍將就如這荊棘上的刺,我今天殺這些驕兵悍將,以後就可以把一個太平的天下交給你。

朱元璋的大殺功臣就像漢武帝立子殺母一個道理,每一個皇帝都希望千秋萬代,永遠是自己的家族統治皇位,雖然沒有一個朝代可以一直走下去,可是每一任明君不都為子嗣鋪路,只是毀在了庸君手中而已


用戶5402161802789

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李善長的功勞就不必細說了,光憑他提出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戰略思想,就足以讓朱元璋對他刮目相看。

朱元璋革命成功後,論功行賞冊封了六個人為公爵,其中五個是戰功卓著的武將 ,只有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職人員 ,並且排名第一,用朱元璋的話說他就是“再世蕭何”。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與他結成兒女親家,給他“免死鐵券”。



可以說,作為皇帝,朱元璋能給臣下的,都給了李善長了,也算是做到仁至義盡了。可當臣子的李善長,他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李善長位高權重卻不知道收斂,不能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明史.李善長》對他有七個字的評價:外寬和,內多忮刻。忮刻就是嫉妒的意思。

淮西集團是朱元璋賴以起家的本錢,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作為淮西集團的靈魂人物 ,李善長在富貴兼得的同時 ,還驕橫專擅,憑藉手中的權力頣指氣使,凌駕於百官之上 ,極力打壓持不同見證者,這當然會招至非淮人集團和朱元璋的不滿。



朱元璋對權力有著超乎常人的渴望,而李善長對權力也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朱元璋就曾經借與陶凱論齋戒至誠之機暗示李善長,讓他趁早退出權力遊戲圈:“人之一心,極艱檢點,心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則百事廢,所以常自檢點,凡事必求至當。”李善長雖然點頭哈腰,連連稱是,但朱元璋看出他絲毫沒有要隱退的意思。

雖然後來“開竅”以健康為由申請退休,但按照明末顧起元的說法:“信國(湯和)之謹厚,上所信也;公之智略,上所疑也。疑而欲遠跡以自行,則益厚其疑。”意思是說,人家湯和原本就是忠厚老實的人,他請退只會讓朱元璋高興,並且放心,而你李善長是以謀略見長起家的,就算你真心請退 ,也難免被認為是老謀深算者的一種韜晦之計,會讓人反而更加懷疑。



果然,李善長是個放不下權勢的人,湯和退隱是徹底放下,從此不再過問政事,而李善長卻一直與權勢糾葛在一起,不要然胡惟庸也不會平白無故的找上他。而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他還模稜兩可,首鼠兩端;七十幾歲高齡還想以權謀私,向湯和借300衛士為自己幹私活;還要以自己的影響力為親戚說情,干預司法部門辦案。

李善長的死,除了朱元璋的政治需要以外,他本人的表現和一些做法,也是招至滅亡的原因,他的死也不算很冤。


高山流水品歷史

李善長,明朝開國第一宰相:不作死,也會死。

有一句話叫“不作死,就不會死”,而我認為李善長“不作死,也一樣會死”,何況他還一再“作死”?

為什麼?往下看。


首先,李善長是何許人?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諡襄愍。

其次,李善長怎麼作死的?

李善長,明朝“重量級”開國功臣,與劉伯溫同為朱元璋左膀右臂,一路跟隨朱元璋,鼎定天下。可謂勞苦功高,還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朕之蕭何”。可見,李善長在朱元璋集團的地位之高!


建國之後,李善長當上了大明王朝的左丞相,後獲封韓國公,地位顯赫,位極人臣。為獨攬朝政大權,掌控廟堂,李善長排除異己,打壓同僚,大結黨朋,愣是排擠走了右丞相,自己成了中書丞相。可謂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了。

然而朱元璋是個狠角色,大臣結黨擅權的事兒,怎麼可能容忍?朱元璋要的是皇權至高無上!於是“相權”與“皇權”,產生了矛盾。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強人朱元璋獲勝。李善長深知朱元璋之狠,結黨擅權、廣植黨朋,犯了皇帝大忌,於是趁著年老的油頭,申請告老還鄉,為保命想溜之大吉。

這一次強人朱元璋忍了,非常乾脆的批准了他的請辭,臨走還賞了一座在杭州的豪宅給他,以示寬慰。(我懷疑朱元璋這是想先穩住李善長…)


其三,李善長 “作死”再度升級!

告老還鄉後,豪宅美妾的李善長,小日子過的賽似神仙。還娶了好幾房年輕小妾,悠哉悠哉。故事說到這裡,你以為李善長的人生就這麼完了?NO!李善長,可沒那麼簡單!


大明第一案:胡惟庸(劇照)

李善長看似退休了,但是人退休 心可沒退休啊,企圖通過扶植一個胡惟庸,從而來變相遙控朝政。於是,退休前特意舉薦了胡惟庸為丞相。李善長與胡惟庸一黨,往來接觸頻頻。密謀於暗室,點火於基層。

胡惟庸一黨,在朝中陽奉陰違,肆意打壓朝臣,甚至連開國功臣劉伯溫,都被胡惟庸害死了。(當然,朱元璋這是借刀殺人。)甚至最後發展到,權勢熏天的胡惟庸揚言謀反(是不是真謀反,不得而知),

李善長居然說了一句:我活著,你們不要反,等我死後你們再反,我就不管了。

看來李善長真的老糊塗了,這種話也敢隨便說?真的是:自己作死,誰也救不了他?


最後,李善長不作死,也會死!

這一切,朱元璋的無孔不入的特務們,都一一稟報了老朱。得知一切後的朱元璋,假裝不知,引而不發,欲擒故縱。真的是老朱欲讓你們滅亡,就先你們瘋狂吧!


最後該收網了,朱元璋借 胡惟庸謀反案,連坐幾萬人,血流成河!胡惟庸一黨連根拔起,已經退休的暮年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滿門抄斬!從此廢除丞相制度,永不再設!

實際上,即便李善長不作死,也一樣會死。李善長的行為,正好為朱元璋“大殺功臣”找到了有利藉口。徐達、劉伯溫、藍玉等等這些陪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功勳元老,幾乎都被屠殺殆盡……


關注“峰子奇觀”,奇趣歷史隨時看!


峰子奇觀

謝謝邀答。我是天長水秋,歷史問答達人。

題主問: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 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我的答案:

一、李善長被殺是瓜熟蒂落,自然而然的事情。李善長位高權重而不知檢點,到晚年依然與權力糾纏不清,甚至說出李善長居然說了一句:我活著,你們不要反,等我死後你們再反,我就不管了。

且不說謀反之事是真是假,單憑朱元璋的特務統治手段,李善長的這些話語恐怕早已傳到朱元璋那裡。這是他必死的一個原因。



二、權欲太重不知進退。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領袖人物,更是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號功臣。可共患難不可同享受是所有布衣出身的開國皇帝的共同特點。李善長在取得天下之後,依然沒有絲毫退出權力中心的意思,反而利用自己曾經的優勢 不斷地掘取權利抨擊攻擊消滅對手。

這是李善長必死的第二個原因。

三、李善長退出權力中心讓朱元璋更加防範。

給人的感覺李善長是以退為進,再退出權力中心的背後是不是還有其他隱情?而李善長的做法恰恰給他的對手這種猜疑做了明證。

這是 李善長必死的第三個原因。



四、因為李善長的強勢造成了朱元璋對他的猜忌,為子孫萬代計,朱元璋必須除掉李善長。

清理掉權杖上的大小刺,讓後代繼位更容易。這是李善長必死的第四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