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善长为何会被明太祖处死?

明天坏女人


李善长被明太祖朱元璋处死的原因,已经形成历史公论: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铲除政治隐患,把功臣集团几乎消灭干净,而身为功臣集团的首功之臣,文官之首,几乎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地位的李善长,也必然会被铲除。

↑李善长终究还是看错了朱元璋↑

但是细细挖掘整个事件本身,我们会发现明太祖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想对李善长下杀手,可以说,他以绝对的政治理性,随时观察政治形势的变化,并在最后做出了结论:李善长必须死。

李善长虽然贵为众臣之首,但他活的很难。

他为人精明吗?当然精明!

他政治经验丰富吗?无比丰富!

他懂政治吗?懂!

他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吗?非常了解!

然而,李善长再有能耐,再了解朱元璋的性格,再怎么看穿一切,都阻止不了自己和家族的厄运到来,这对李善长来说,才是最最悲剧的。

你看穿一切,但发现你没得选,只能洗干净脖子等死——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压迫感,恰恰强烈到如此程度!

那么,朱元璋究竟在担心什么?他为什么非要置李善长死地不可?

↑朱元璋是权力欲最旺盛的皇帝,没有之一↑

本质的原因,在于皇权的不可分割性!而朱元璋对权力的眷恋,远远超过其他帝王。任何冒犯他权威,或者有可能冒犯他权威的,都被他视为莫大的隐患。

因为朱元璋曾经“失去过”权力,胡惟庸在任职宰相期间的一手遮天,目中无人,让朱元璋引以为警训,你胡惟庸架空别的宰相也就罢了,你还常常无视朱元璋的感受,你想干什么?

明明把权力下放给宰相们,是为了让宰相帮着做事的,结果宰相仗着威权,开始拉帮结伙,引来许多官僚投靠,形成了自己的小集团,这类集团,具有强大的政治能量,甚至严重左右了朝局,必然会对皇权造成一部分架空。

以上就是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日夜苦思的内容,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投靠胡惟庸的小集团,不管多少官员,职务大小,一并杀掉,死人不会造成威胁。此外,他也把宰相位置彻底废除了,六部直接向朱元璋汇报工作,累是累了点,但皇权重新完整的回到朱元璋手里了。

可是,这样做就够了吗?

↑胡惟庸敢在朱元璋面前嚣张,可谓无知者无畏↑

朱元璋实际上一直怀疑政治小集团究竟有没有被打掉。要知道,胡惟庸可是李善长推荐的啊,难不成胡惟庸只不过是李善长的一枚棋子,李善长到底有多少政治能量,会不会有一天对皇权造成严重伤害?

朱元璋没有安全感。

横亘在他心里的那个阴影,实在太大了。那个叫做李善长的阴影,能力有多强,朱元璋当然一清二楚。虽然这家伙早在洪武四年就被朱元璋勒令退休,但他仍然是精神意义上的文官领袖。

必须除掉李善长,才能彻底挖掉功臣集团的根子!这个思路,朱元璋并非一蹴而就想到的,而是在他漫长的帝王生涯中,运用特务手段等种种工具,收集信息而来。

李善长会造反吗?朱元璋的恐惧感代替他的理智做出了回答:万一呢?

他可能忘了分析,李善长其实根本没有谋反的动机,就算谋反成功,他能自己当皇帝吗?七十多岁快要进土的老人了,还折腾得动吗?他如果帮别人谋反,他能够得到比现在更好的爵位待遇吗?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李善长没有谋反的动机。

↑徐达死于1385年,躲过了朱元璋的政治大清算↑

除非……为了保命,但要知道,李善长其实也在赌,他赌朱元璋念及旧情,看李善长老老实实不作死,就会放过他一马,李善长或许会后悔,后悔自己活的太长,你看人家徐达,常遇春,死的多么及时,他们的后代安享福荫,代代而传。可李善长还在这里担心没有善终。

实际上,李善长如果选择早死,或许他的后代反而会得到庇佑,但他偏偏倔强的活着,傻傻的活着,他还是低估了朱元璋对他的戒备。

于是,我们看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在胡惟庸已经被杀十年后,胡的罪状却升级了,从之前的“擅权植党”变成“通倭通虏”,也就是说,罪状变成了勾搭倭寇与蒙元进行谋反,这样的大手笔,肯定不是胡惟庸一个人能够驾驭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庞大的“胡党”,李善长终于被牵连了进去。

朱元璋亲自发话: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身为文臣功勋,知道胡惟庸谋逆,却不揭发,反而狐疑观望,首鼠两端,实在是大逆不道!构成了串通谋反的大罪。

李善长引颈受戮,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仅有身为驸马爷的李祺一脉侥幸活了下来。

就在李善长死后,朱元璋和太子朱标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

朱标对朱元璋说;杀人太多太滥,有伤朝廷和气。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刺的树枝,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趁机回答了朱标的问题:树枝上全是刺,你当然拿不起来,把刺除去,你才能使用的得心应手,我现在诛杀功臣,是为你消除隐患。

李善长,不过只是这根树枝上最大的一根刺罢了。树枝就是皇权,就是朱明天下。李善长地下有灵,倘若得知这番对话,恐怕会感叹自己当年还是看错了朱元璋。


我见青史多妩媚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武将功勋最著者,当属徐达、常遇春,文臣论功排名当推李善长、刘伯温。而李善长被朱元璋钦点为开国功臣第一人,可谓是荣耀至极。但是李善长最后的下场也是无比的凄惨,已经76岁的他仍然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和全家70多人一起被处死。

很多人对明朝的刘伯温是耳熟能详,也有很多人都拿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但是刘伯温这么厉害,为什么第一功臣却不是他,反而是李善长呢?刘伯温很可能是后世把他神话的结果,李善长比刘伯温厉害之处在于他是全能型人才,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为人处世都是好手,而且他也是跟随朱元璋比较早的,所以这开国第一功臣非他莫属。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李善长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时值朱元璋驻军滁州,李善长去拜会了他。二人见面后,经过一番长篇大论,朱元璋决定聘请李善长当他的大总管,可以说在当时已经被朱元璋当成是一人之下的其他人之上的二号人物。除了军事仍然是朱元璋亲自负责外,人事,还有后勤工作都交给了李善长。当然李善长在军事上还是很有见地的,朱元璋一些主要的战役都有李善长在背后出谋划策。

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对一齐打天下的老伙计论功行赏。在那么多功臣中,只有六个人被册封为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而李善长排名第一。后来还得到了朱元璋赏赐的“丹书铁券”一枚,民间俗称“免死金牌”。

李善长还是朱元璋建国后的第一人丞相,当时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们根据地域形成了2个利益小集团,一个是淮西集团以李善长为首,这些人势力最大,因为他们都是朱元璋的老乡,跟随朱元璋时间最早,人数也是最多的。另一个是浙东集团,他主要是以刘伯温为代表,眼看着淮西集团做大,浙东集团自然不甘,为此两派在朝堂上经常是明争暗斗。

后来由于李善长年龄大了,就主动提出了退休,但是他怕辞职后淮西集团斗不过刘伯温的浙东集团,于是就推荐老乡胡惟庸担任丞相和淮西集团的会长。也是因此为李善长不得善终埋下了伏笔。

胡惟庸上台后,手段更狠,据说刘伯温死的不明不白就是出自他手。在干掉了浙东集团老大后,胡惟庸在朝堂一人独掌大权,这样时间久了,野心也开始增加。再加上朱元璋后期开始对功臣大肆屠杀,整天提心吊胆的胡惟庸决定铤而走险。正好又有人奉承他说家里祖坟开始冒青烟了(估计是朱元璋看他太嚣张了故意的),他信以为真,起兵造反的的心思蠢蠢欲动。

因为胡惟庸和李善长的弟弟结成了亲家,再加上他认为李善长比他更加的有威信,就想拉李善长一齐动手。起初李善长是不愿意的,但是经不住弟弟的劝说,也是看到开国功臣下场没有好的,就同意了造反的想法。

谁知道胡惟庸一切都准备好了,却被朱元璋给发现了。于是派大军直接将胡惟庸一伙全部抓获。胡惟庸被凌迟处死,并被诛灭三族,而和他关系比较近的大臣也几乎都被殃及。后来朱元璋还是不放心,怕胡惟庸一伙死灰复燃,继续派人调查,最后查到了李善长的头上。朱元璋知道后大怒,于是李善长也同样被诛灭三族,可以说不得善终。

很多人要说,朱元璋不是赐给李善长的有免死金牌吗?为什么最后还是被处死了。其实朱元璋就怕这些功臣仗着免死金牌做坏事,在赐金牌的时候,特意说明了,除谋反以外的罪都可以免死,而李善长恰恰犯的就是谋反罪。这难道是朱元璋能预知未来,此话纯属玩笑,不要当真。


我的历史情节


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核心,有他在,朱元璋活着不放心,死了更担心。

位高权重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同乡,在创业期间,就跟随在身边,因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管理后勤,安抚百姓。故一直深得到朱元璋重用。开国之后,李善长被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朱元璋加封的开国六大国公中,李善长作为唯一的文臣而且名列首位,可谓位高权重。



淮西集团核心

朱元璋得天下,靠的核心力量是他的同乡淮西集团,而李善长正是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他定远身份和非士子出身使得他能够跟淮西集团这些文官和武将们都能打成一片,由此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淮西集团,以致后来这些人有事甚至都不给朱元璋说而和李善长商议,朱元璋嘴里不说,但这一举一动他完全看在心里,所以虽然嘴上说李善长“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却背地里对李善长忌惮心理日增。

不识进退

开过之后,朱元璋把李善长比作萧何,又赐他免死金牌,按说此时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已有“功高盖主”之嫌,他却仍然不知收敛。李善长坐宰相位置后,日益自专,只要有人稍微冒犯他的权威,就动辄定罪贬黜。掌管御史台的刘伯温依法力争,李善长仍以势相逼,逼得刘伯温“不自安,请告归”。这些,朱元璋早已洞察入微,隐忍不发。

退位仍恋权

洪武四年,察觉到不妙的李善长不得不主动退休,可虽然从朝堂上消失了,其影响力依旧巨大,本人也还还迷恋于权势,临走时把汪广洋和胡惟庸推荐到丞相位就是很好的说明,这表明他并不想彻底离开权力中心,他还是想退居幕后遥控一切。李善长到底缺乏处理复杂而微妙政治哲学的智慧,可以说,这时候朱元璋已经对他动了杀机。

至于最后把李善长污为胡惟庸一党而定谋反罪,不必多说,纯属子虚乌有的事,只是好歹给他发过免死金牌,别的罪不好处死,而谋反罪就名正言顺了。


惯与长夜


李善长被称为“在世萧何”这句话是朱元璋自己亲自说的。作为明朝开国大臣之一,朱元璋的后勤总管,李善长除了一直给朱元璋料理后事,还扮演者大明第一军事的角色。即使当时被称为“再世诸葛”的刘伯温虽然在民间声望远胜李善长,但是李善长却更善于结党拉派,以至于其在朝堂上的地位高于刘伯温。当然,这最后也给他带来了在劫难逃的死罪。

李善长的功劳就不多说了,能称为“在世萧何”其实并不代表他跟“萧何”一样懂事,只能说他对朱元璋来说和萧何对刘邦来说的历史定位相似。其实李善长反而一点都不像萧何,这其中的不像就在于李善长后期对于权势的依恋。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一手扶持起了后来的丞相胡惟庸,并且其所代表着淮西集团的利益。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处理功臣这事就不多啰嗦了,总之就是为了给后面的朱家子弟维稳铺路,所以“胡惟庸案”爆发,自然所有其相关的人都避免不了。前文提及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并且李善长的亲弟弟是胡惟庸的侄女婿,随之而来的更是整个庞大的淮西集团利益……所以可想而知,李善长的这把屠刀,太祖是早就架在他脖子上的啊。


三观粉碎机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等同萧何之于刘邦,在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李善长长期以来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是朱元璋开口闭口之间的“在世萧何”。李善长这位帝国后勤部长对朱元璋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源源供应,还在朱元璋走向帝王之路的各个阶段及时提供舆论支持,在意识形态方面完成朱元璋的帝国大业。

李善长首先率领众将拥戴朱元璋为大元帅,1361年又在他带头下拥朱元璋为吴国公,三年过后在李善长等人一再坚持下,在几次推脱之后朱元璋就吴王位。1368年,又是在李善长率众劝进下,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宝座,李善长策划安排的隆重风光大典,所有一切朱元璋都心知肚明。

李善长的忠心得到了回报,受封韩国公,俸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免两次死罪,位列六个公爵首位,朱元璋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君臣又成了儿女亲家。朱元璋向众人解释为何李善长得到如此之高的待遇,皇帝还是老调重弹,李善长是朕的萧何。

李善长为什么要谋反呢,洪武23年,李善长年已七十多,早已退休在家,他的一些“谋反”言行多被《明史》和《明太祖实录》所载而被引用,可这两本史书连李善长的死法记录得都不一样。

借用杀掉李善长后第二年一个叫王国用官员的上疏观点,李善长帮助胡惟庸造反相当荒谬,就算李帮胡惟庸做了皇帝又能怎样,李善长只不过又是一个开国元勋,这一切李已经得到了,再冒身家性命去搏没必要。

以李善长的见识智慧,看遍了元末豪强的起起落落,天下命有所归,不是无能无德人所能窃取,哪怕一时占据,将来也必定粉身碎骨,李善长古稀之年还会有僭越想法?

王国用还认为朱元璋以天象有不吉之变来报应在大臣身上,更是无稽之谈,开国元勋如此下场,未免让人寒心。对这番话朱元璋出乎意料地没有反应,也没有怪罪王国用,是朱元璋默认还是默然,他自己心里清楚。



朱元璋认为李善长在胡惟庸和他之间“狐疑观望,首鼠两端”,仅仅凭怀疑和天象有变就定人死罪,抄斩李善长全家七十几口,其本质和“莫须有”没有区别,任何权力只要或有可能威胁到皇权,在强势君王面前就会被颠覆。

胡惟庸和李善长的死都属于君权和相权发生冲突,而李善长更是被朱元璋认为是个巨大的隐形危害。能把自己一步步推上皇帝宝座,那他将来会不会把别人也推向帝位呢。不错,李善长是老了,可自己也子孙满堂,太子朱标又文弱仁德,那些元勋们每个都是虎狼之辈,太子将来能弹压得住他们,能掌控得了这大明江山么。



朱元璋知道李善长是冤杀,对王国用的上疏置之不理就说明他心里明白。在他看来帝国就似一辆马车,那些勋臣功高身重,自己是老司机眼前还能挥鞭驾驶,一旦换了新手,恐怕这马车分量太重赶不动,趁自己还在,把这些个累赘能扔一个是一个,以便将来儿孙们驾轻就熟。

这就是他的动机,胡惟庸和李善长等还只是他减负计划中的一部分,后面排着队的人一连串。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了解明朝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自己虽然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身边聚集了一大堆有识之士,这其中有一文一武,在整个明朝的建立过程中最为重要,那就是文臣李善长和武将徐达,有一种说法就是说太祖皇帝起兵,文靠李善长,武靠徐达,可见这二人的地位以及重要性。但在明朝定都南京后这二人最终却并没有得到善终。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李善长为什么在七十多岁的高龄时还落得个满门被灭的下场。

李善长,生于公元1314年,濠州定远人(安徽定远人),也算是朱元璋的半个老乡,很早就追随朱元璋,就跟随朱元璋一起平定天下。他聪明,有文化,口才好,文笔好,又有计谋,对朱元璋又很忠心。他之前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经历我们就在这里不再赘述,主要讲一讲他后期的一些经历,看看我们能不能得出朱元璋为何非要杀他的缘由。

在明朝建立后李善长先后受封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韩国公等重要官职,一时之间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多年追随朱元璋的李善长也对朱元璋的刻薄寡恩,猜忌之心有着深刻的理解,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他在洪武四年就选择急流勇退向朱元璋称病告老还乡。朱元璋当时也很爽快的答应了他还赐给他免死铁卷以及大量的土地和佃户。但回到安徽老家后李善长的一举一动仍然被朱元璋所掌握,因为在朱元璋心里他还是一颗随时可能谋反的“定时炸弹”。朱元璋那是就刚好给李善长安排了点工作,负责修建临濠宫殿。

到了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可是老朱家第一次嫁女儿,整个仪式都搞得很热闹,李善长一下就又变成了皇亲国戚,这也让他有些飘飘然,后来朱元璋生病了,十多天都没办法上朝,但是李善长连亲家看都不去看一眼,儿子也不去看看老丈人,这一下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里,但是朱元璋这次还是宽恕了他们父子,只是消减了俸禄,并没有进一步的处罚。没过多长时间朱元璋就命李善长和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再次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是经过之前的一些事情朱元璋虽然依然重用李善长,但是对他的防备却是有增无减。

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的发生,胡惟庸作为李善长一手提拔的官员,自然受到了影响但是朱元璋当时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太过于迁怒李善长。直到五年后的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党羽,但是朱元璋还是没有杀他,只是让他赋闲在家,但是李善长并没有表示感谢,这一举动就在朱元璋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高龄,胡惟庸案还有人被在牵连发配,其中有一个人是李善长的亲戚名叫丁斌,李善长便多次上奏章请求朱元璋赦免他的亲戚,但是惹得朱元璋非常生气,严惩了丁斌,同时丁斌还供出了李善长和胡惟庸弟弟李存义来往的一些秘事。后来李存义的供词中又牵扯到了李善长。其中牵扯到胡惟庸劝说离上次谋反的事情。得到消息的官员纷纷弹劾李善长”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认为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而不检具是大罪。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其实细细想来李善长最后未得善终,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当然最主要的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了,朱元璋的性格多疑,一直以来对这些能臣都是既用且防,可以说从心底他还是不信任大多数人的,这个性格特点就已经决定了跟随他的大部分功臣最终都不免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同时朱元璋为了铲除政治隐患,把功臣集团几乎消灭干净,而身为功臣集团的首功之臣,文官之首,几乎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地位的李善长,也必然会被铲除。还有就是太子朱标是一个较为仁孝的理想主义者,并没有一个铁的手腕,朱元璋也会担心日后朱标能否收复这些骄兵悍将,而李善长巨大的影响力也让他不得不防,所以再杀包括李善长在内的这些功臣时为了给后世之君扫清障碍,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

内因自然就是李善长自己在为人处世时的问题最终造成了自己悲惨的结局。李善长在后期对权势的贪恋以及他的自大都是让他不得善终的内因。在洪武四年李善长称病辞官时,虽然他确实是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安徽老家,但是他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在他离开时便推荐汪广洋和胡惟庸二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选择了自己在朝廷上的代言人,也代表了他还想再幕后继续遥控指挥,并不想真的隐退,而这些朱元璋却都看在了眼里。第二李善长其人确实有才华,但是也是一个严于待人,宽于律己的人,内心也有些狭隘有嫉妒人的缺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曾经因为法令政务与诚意伯刘伯温发生冲突,继而给刘伯温施加压力让,逼得刘伯温上书要告老还乡。第三李善长居功自傲,平时有些举动有些自大不太尊重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这些也就让朱元璋对他更加反感。第四李善长和当时所谓的淮西勋贵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排斥异己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强大到朱元璋也感受到了威胁,而这也恰恰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这些内外因的共同作用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李善长最终不但自己不得善终,还落得全家都被赐死的下场,现如今让人看来也还是不禁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