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任丞相李善长,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天衣有缝T


李善长,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以左为大),韩国公,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据记载,1390年,胡惟庸案追责,全家70余口被一并处死,时年77岁

胡惟庸案发生在1380年,1390年追责还杀了很多人,包括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人,但只有李善长被灭门(也不算灭门,长子李琪因为老婆是公主被迁徒,李琪的两个儿子李芳、李茂任在京城任职)

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恨不仅仅是因为他参与谋反,而是因为朱元璋不坚定的信任

过去的老兄弟,死的死,杀的杀,留下的已经不多了,李善长能在长期待在中枢,并且相安无事,不仅仅是能力,更是朱元璋的信任,而现在,突然很多人跳出来说李善长参与谋反,然后不管是证人还是证据(弟弟、侄子、家奴告发),都是无法反驳的

关于谋反,细思极恐

李善长为什么参与谋反?以李善长的地位,他再上一步能做什么?

做王?以李善长韩国公地位,一个王爷显然是满足不了的,那就是称帝了,可是称帝,那就必然是谋反事件的主谋,或者是在谋反过程中掌握一切后发制人的最恶毒者

很明显,朱元璋仔细思考之后发现,跟着自己一路走来的李善长最有这个能力

一记响亮的大耳光拍在朱元璋脸上,自己的信任,反而成了李善长为所欲为的资本,帝王一怒,可想而知

总结一下:信任一旦打破,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另:跑题了,回答成“为什么杀全家了”。因为小编回答问题比较迟,看了之前的好几位回答,大多是一个意思,我回答也无非是再重复一次,就向这方面写了写,望见谅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飞哥讲历史


我是始终怀疑史书记载的一些事情的,总觉得历史的记录者,有的不是不怀好意,就是故意摸黑,有些事,既不通道理,也不符合逻辑,没有一丝的人情。我现在都怀疑,朱元璋到底是不是贫苦出身,真的当过和尚吗?还火烧庆功楼?把自己打小的伙伴除之而后快,才放心?怎么可能呢!朱元璋那手是麻辣鸡手?那心是碳火烤心?啊!做了皇帝就不是人了?谁都杀?一门一门的杀?杀功臣,杀亲属,杀伙伴,这不是键盘侠打字――胡诌八咧呢吗?明史的大多数记载,很多都是编撰上的别有用心,还有28年不上朝的皇帝?简直是天方夜谭。识得明史真面目,还需用功到天明。



东方红102714247


李善长表面上是因为卷入“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死,实际上这只是个幌子,即使李善长没有卷入此案,也最终难逃一死!自古以来“功高盖主”,都是绝对的禁忌,平定天下后的帝王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稳固自己的皇权和统治,功臣良将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李善长同样如此,结局可想而知。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比较强势,明朝的朱元璋同样如此。正所谓“伴君如伴虎”,由于皇帝本人掌握生杀大权,千百年来,即便是忠臣良将,也有不少蒙冤而死。

大明王朝建立后,由于朱元璋是穷苦农民出生,对苦难底层农民的艰苦生活深有体会,所以在自己做了皇帝后非常关心老百姓,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也有不少对老百姓有好处,所以在明朝初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比较好,老百姓基本达到了有饭吃、有衣穿的水平,这在古代社会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除了关心老百姓之外,也和历史上大多数王朝开创者一样,开始诛杀功臣。自古以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例比比皆是,大明开国功臣多数都没有逃过老朱的屠刀。

明朝开国宰相李善长就是较早被朱元璋下令诛杀的功臣之一。李善长在朱元璋事业刚起步的时候就投奔了朱元璋,一直在后方筹备军械粮草,为朱元璋大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也称赞他为“在世萧何”,为了嘉奖这位功臣,还特意赏赐给李善长一块“免死金牌”。

可是李善长在晚年时稀里糊涂的卷入了“胡惟庸”案,此时的李善长已经70多岁了,本该是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遭遇此劫。眼看着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要连累家人受牵连,情急之下的李善长想到了当年皇帝赏赐给他的那块“免死金牌”,于是拿着这最后的“救命稻草”直奔皇宫,希望皇帝能够看在自己为大明王朝建立的功勋而网开一面,收回成命,饶恕自己和一家老小。看着已经70多岁的李善长跪地求情,朱元璋依然不为所动,并让李善长仔细看看“免死金牌”的背面,原来还有一句:“免死除谋反以外之大逆”,意思是其他罪名都好商量,但是谋反大罪绝不放过,求情也没有用!

就这样,曾经为大明王朝建立过盖世功勋、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的一代功臣,在自己76岁时,与全家老小几十人一起被处死,其结局万分悲凉。在封建皇权面前,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悠悠华夏五千载



李善长真正的死因主要有

1、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胡惟庸是李善长举荐的,并且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娶的是胡惟庸的侄女,具有姻亲关系。虽然刚开始,李善长并未陷入其中,但是只要有一个苗头,就不好收拾,尤其是受到君王的猜忌。根据《明史》记载,李存义父子是这样供认的:胡惟庸想造反,便使亲家李存义去游说李善长。李善长起初大惊,说这是灭九族的勾当啊。不久胡惟庸又派李善长的老友去劝诱,说事成之后当封其为王,善长"不许,然颇心动"。后来胡惟庸亲自出马,善长"犹不许"。过了一段时间,胡惟庸又让李存义去劝说兄长,李善长叹了一口气说:“我老了,等我死后,你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最后,李善长家的几个奴仆也纷纷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的阴谋。

2、李善长修房子时,居然向汤和借兵修房子。要说这李善长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以前皇帝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手下有兵力,就开始佣兵自重,这在皇帝看来你不就是想谋反。

3、李善长离朱元璋很近,朱元璋对权力很看重。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同乡、勋臣、亲家,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故旧戚党遍布朝堂,势力盘根错节。即使李善长退休后,但是在朝廷上还是有影响力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朱元璋最后还是决定杀了李善长。


品史君


大明第一任丞相李善长,史书说他死于大明四血案之一胡惟庸案的牵连,是死于胡惟庸谋反的牵连。但更多是像死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也就是死于权利的游戏中……

李善长,是朱重八的“萧何”,早期就跟随朱重八一起打江山,在早期掌握着朱重八军队的账房和人才选拔工作。只不过李善长没有萧何那种宽广心态,早年的创业期,还看不出来,可是到了朱重八改名成朱元璋,号称洪武大帝后,李善长的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的心态随着地位的增长而增长,在文官集团中,疯狂打击异己,甚至经常借朱元璋的手除掉异己的性命。最终导致了反噬。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58岁的李善长被退休。现代社会中,一般刚退休的大领导们,都会有个适应期,这个阶段,要么在家里盛气凌人,要么就是去公园里的新、老伙伴间“指点江山”。同样,这位刚退休的“丞相”在自己待人苛刻、善妒的心态指导下,不小心地也得了“退休综合征”。所以当朱元璋赦免了他的亲弟弟李存义卷入胡惟庸谋反后,他也没有向朱元璋道谢、道歉。好像就是一种恃才傲物般,让本来就多疑的朱元璋心中带有根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7岁的李善长仍耄不检下,大动土木,为扩建别墅,昏了头去向信国公汤和借300名士兵,被人告了一状,还不以为然。都退休那么多年了,还能调动得了军队,这种no zuo no die,就算是今天,不管是哪一国,最高统治者都会心中一噔,都会不自主调动情报部门去看看。

没过多久,他再次犯了官场大忌。三番五次托人,到皇帝朱元璋那里为自己一个犯了罪的亲戚求情赦免,这让朱元璋勃然大怒“TMD,这老家伙,都退休二十年了,还能有这么多门徒教友,跑到朕耳旁叽叽歪歪的”

最后命令严刑逼供,彻查李善长求情的亲戚丁斌所犯之罪。结果一查,还查出了10年前胡惟庸谋逆之前,曾几次派人劝说李善长同反,李善长不但不向皇帝报告,居然还说:唉,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这让本来就十分猜忌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便把李善长赐死。并亲自手诏条例李善长罪责,判决除李善长儿子李祺(附马)和儿媳(公主)及两个孙子(皇外孙)外,其余人包括李善长妻、女、弟、侄4家共70多人全部死刑,差不多是满门抄斩。

表面上是死于胡惟庸谋反的牵连,本质上死于君权与相权之争。铁王座背后可是冰冷冷的剑……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君权是凌驾于所有权利之上的,可是这只是理论上而已,大部分只集中在开国君王那个阶段,其余的都是君权、相权、军权三权分立中,又或者应该说是,君权是类似人的头脑,国家是躯体,而相权和军权是让躯体和头脑行走的两条腿。这种权利的分配在汉唐形成巅峰,在宋,因唐朝的军人乱国,法西斯式的军国主义让宋朝文人痛定思痛,最终军权在宋朝被限制,而到明朝,由于文官集团再次想限制军权的发展,朱元璋时期,文官集团的各种风骚走位操作,让大批量曾经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勋贵们愤恨不止,尤其是在朱元璋称帝后,一些被当做鸡杀掉的勋贵,死于所谓的“强抢民女,杀了以安民心”“心怀不满,杀之以安天下”等等大道理中,让大勋贵们如同猴子般惊恐,但也心怀不满。最终当朱元璋要求彻查作为文官之首的李善长时,勋贵之一的锦衣卫,就不择手段地把一切脏水泼向李善长,扳回一局。

就算没有脏水,其实李善长也会不得好死,就因为他犯了很多官场大忌,一,打造铁通般的文官集团,比如与他争论律法时的刘伯温,就死于他的手中。二,淮西集团首脑,不仅仅是文官集团首脑,还与军方关系密切。排斥其他地方的官员,有功高震主、拉帮结派嫌疑。三、举荐的胡惟庸,谋反案后,不知进退,反而恃宠傲物,不懂人情世故,让朱元璋不满。四、退而不隐,有或者叫做自持功劳而不懂自污。李善长虽有汉萧何一样的功劳,但没有萧何那样的玲珑之心,更不会自污。六、淮西集团全面败给新贵江浙集团及楚党的联合。

宋朝为了避免军人乱国的战乱,限制了军权,把这只老虎关进了牢笼里。而明朝的文官集团,忘记了朱元璋是以布衣身份艰难上位的开国君主,最终在君权的帝王之术中、军权的反噬辅助下,相权从此离开中国历史的舞台。


斐駺


当然是死于朱元璋的疑心了!!!

自古帝王之心深不可测。朱元璋的疑心可是非常重的,和他比肩的只有汉高祖刘邦了,


只要看你不顺心随随便便找个理由就能让你从万人敬仰变成阶下囚,再给你来个诛九族!这就是权力的游戏!

当年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

再说说胡惟庸案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他做了七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大大加强了皇帝专制集权。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

历史上大多数打下江山的皇帝都会采取不同手段来削弱一同打江山的功臣从而达到加强皇权和为后代更好的继承皇权消除后患。这叫有难同当,有福可以共享当你要有那个命呀!!




历史有点酷


朱元璋的皇权来的太不容易,他是草根出身,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真命天子,但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却知道他曾经是什么人,对于这些,朱元璋很介怀。

也因为这些,朱元璋对于皇权的失去有一种过度的恐惧,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子孙后代天下被人夺了去,所以任何只要有一点点威胁到他地位的人,都会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李善长自然也不例外,至于借口,那都是次要的,朱元璋的心理因素,才是主要原因


疯狂历史课


大多数的开国皇帝都是为了一己私心吧!有些臣子功高盖主,换作你我也可能选择这条路


Violenca


写那么多有什么用?有几个人能看完?只要看看宋太祖就可以了,我老朱可不想再出一个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杀一个人没人说我仁慈,诛灭九族就没人找我报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