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没有滥杀一个功臣?

相思藤


刘秀没必要杀功臣,因为他当皇帝的时候还年轻,跟随他的将领和他也差不多大。他有这个能力可以管住这些手下的臣子。

刘秀不杀功臣恰恰是刘秀自信的表现,他相信就是他手下这些人,即使造反了,他也是有能力平叛的。

他不同于他的老祖宗刘邦,刘邦起义的时候就四十八了,当皇帝五十多岁了。在加上刘邦手下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人,每一个都是会比刘邦打仗的将领,刘邦对这些人不放心,所以,在他死之前,他就要先把这些人给干掉。

因为他深知,他的儿子刘盈是镇不住这些猛人的。

刘秀没有这种担心,刘秀是选择了和这些手下的牛人结成了儿女亲家。然后,刘秀又把天下的大部分土地分给了他们。

刘秀就是想通过这些手段告诉手下,虽说我当了皇帝,整个天下是我的,但是同时他也是你们的。因为我分给了你们土地,给你们的土地比刘邦那个时期,分给侯爵的要多的多。

只要你们忠于我,我给你们的东西,也就世世代代都是你们的。

刘秀手下的将领,除了战死的,真的都很忠于他。可以说刘秀手下的冯异,就像刘邦手下的萧何一般重要,刘秀对冯异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呀。刘邦则不同。

还有耿纯,这个人文武兼备,当初率领整个家族几百人口跟随的刘秀。刘秀怎么可能辜负他们呢?

刘秀是读过书的,他知道如何把握人心,这一点他做的肯定是比刘邦强的。刘邦虽说很有容忍之量,但是,那都是表面上看上去如此。深究的话,你看他连萧何都怀疑过,而且还不止一次,就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要说刘邦没有怀疑过的人,那可能就是一个张良了。张良因为救过刘邦的命,所以刘邦对他是格外的敬重。

刘秀二十八开始走上反革命道路的,三十多岁他就当上了皇帝。三十多岁的人正处于壮年,人生的巅峰时期。

这也是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的原因,根本没有必要吗,什么事情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每一个部下的情况他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就是真的反了,他也不怕,去镇压就行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呀。

说白了刘秀不杀功臣就是因为自己的自信。


史学达人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刘邦之所以杀功臣,是因为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功高震主,而且自己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刘盈又软弱无能。(当然他没把自己的悍妻算在里面)怕自己死后这些人成为动摇大汉的因素。而朱元璋杀功臣也差不多是这个理由。

那么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 刘秀本身就是东汉年间最大的功臣。强如邓禹,不听刘秀的话也是一败涂地。整个统一战争,刘秀虽然很少身先士卒,但是更像是一个大脑,中枢,手底下的人只要听从刘秀的命令,几乎都能无往而不利。这样强大的人,根本不会担心手下的人造反。因为他们根本玩不过刘秀。

二 刘秀年轻当皇帝的时候才三十岁,正值壮年。根本不担心,自己熬不过那些功臣。

三 刘秀手下的臣子也很识趣(也可能是因为知道自己干不过刘秀)刘秀平定天下后,削了他们的军权,赏田赏钱,封侯加爵。他们都欣然接收,毫无怨言。


守仁读仁


众所周知,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没杀开国功臣的帝王。这没办法,刘秀生性怀柔,又是以一干同乡、同学为骨干艰难创业,要他违背友谊处死伙伴,他实在下不去这个手。

当然,政治讲究恩威并重,赏罚分明。一个领袖如果太老好人,他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他的手下功臣又会不会暗起异心呢?

这些个问题,困扰着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开国帝王,可刘秀对此一点儿都不担心,因为他不管是在权谋上、战功上,还是在血统上、魅力上,乃至军、政、才、德、帅气程度,无论哪个方面,都比东汉开国功臣们高出不止一筹,甚至整个东汉统一之战与开国中兴的大战略,都是刘秀一人提出,其他人只是负责执行而已,所以刘秀对自己的皇位有着无比的安全感,想不当都不行!这,便是一种居庙堂之高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从容,有了这种从容,他自不怕功臣造反,功臣也没人敢造反,他们心知自己本领再大,也不可能玩儿得过刘秀,所以只能乖乖折服于他的脚下。

在这一点上刘秀就比他的先祖刘邦幸运多了。刘邦的功臣,像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都是在军事上顶尖儿的人物,即使周勃、陈平、樊哙等亲信,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刘邦自打坐上皇帝宝座起,就没有一刻安生过。正如南宋叶适所言:“光武材过诸将以气柔之,高祖才不及诸将以气挫之。”可谓一语中的。

所以跟刘邦比起来,刘秀在处理功臣问题上,就显得非常轻松了,即以功臣开国,而以文吏治国;坐稳江山后,就打发功臣退居二线,完其爵禄,而去其军权,有大事才召他们参加朝会,有点像现在政协委员的意思。功臣们偶有罪愆,刘秀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概维护包容;四方有来上贡,刘秀也必先赏赐功臣享用。大家共患难,同富贵,享受太平盛世吧!

图:湖北枣阳白水寺风景区光武大殿

前代的刘邦封侯,已然够大方,其所封功臣及宗族子弟共一百四十多人,封邑最多达到万户;可跟刘秀比起来就差远了,刘秀所封功臣、降将、外戚及宗族子弟竟有547人(其中功臣365人),封邑多者竟达六县(贾复),四县(邓禹、吴汉),三县(冯异二子),二县(耿弇、岑彭)不等,每县的封邑都在万户左右。当然也有人劝刘秀不要封赏太过而违反“强干弱枝”的法度,刘秀却以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其实他这么做,就是想把东汉帝国整成股份制公司,创业元老们打下江山后可世世代代拿股份并且不用操心政事杂务,而雇佣职业经理人(文法吏)施政理国,由此将国家利益与士族利益牢牢地绑定在一起,而让这些大士族成为帝国最有效的屏藩;所以,东汉朝即便有那么多小皇帝却仍能坐稳江山。就算到了东汉末年,还有汉初功臣的后裔如窦武、邓芝、马腾、耿纪、来敏、伏寿等人在为了兴复汉室而不遗余力。

由此看来,刘秀真是千古帝王中的异类,可称感恩派帝王。群臣中但凡谁有一点点功劳,他都会放在心内,绝不亏欠忘怀。比如贾复作战勇猛敢死,但因未能建方面之勋,其功不显,而常被大家忽略,可刘秀却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他心中有自己的一杆秤。

在刘秀看来,贾复一生南征北讨,身受大创十二,数次死里逃生,差点就为国牺牲(民间传说他曾“盘肠大战”,有点夸张,但也可见其不惜命),却好勇不矜、有功能默,又注重晚节、养其威重。这样的劳模型的人物,刘秀当然要厚封,而且封地六县远超耿弇、岑彭两大名将三倍之多,创两汉列侯之最,总之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刘邦以军功大小封侯,刘秀却以情义厚薄封侯,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总之东汉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了人情味儿的王朝。

当然刘秀在给予功臣们巨大富贵的同时,也下诏告诫他们说:“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 小雅》)要大家小心谨慎、修身齐家、养威重、教子女,这样才能让富贵传宗接代,将“股份”一代代的传下去;而功臣们也个个都很老实,不等刘秀发话便主动上交权力,还教养子孙后代要谨守本分、忠孝传家。从此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定型,汉唐间数百年的士族门阀阶层也由此开启。

也就是说,刘秀以其自身的强大,使其得与历代开国帝王都不同。其他开国帝王只能将各类官职与军政权位像分配赃物一样授予功臣然后又像防贼似的用各种肮脏的手段夺回来;但刘秀却能用高爵厚禄和尊荣华仪来回报他们、而换回他们手中的军政大权。

刘秀保全功臣、加强皇权的的另一大绝招,就是高位者执掌小,位低者却执掌大。比如主管军政机要的尚书令以及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全都由地位低微的文法吏充任,秩禄不过千石,顶多算是高级公务员,他们对皇帝只能毕恭毕敬、唯命是从;而三公则多由功勋重臣或大儒名士担任,其地位尊崇、德高望重,却又被架空削减了权力,且不从事具体的行政事务,少做也就少错;这就是刘秀的帝王智慧与领导艺术。

除此之外,刘秀还有一大招,那就是与功臣家族大肆联姻。这样功臣的子孙都做了刘家的驸马,功臣的女儿都做了刘家的媳妇,于是君臣一体,亲上加亲,最终凝聚成了强大而稳定的统治核心。这也算是刘秀的一大政治创举。

关于建武年间东汉朝廷的独特政治风貌,我们这里不妨再提件趣事儿。有一次,刘秀与功臣们宴饮闲谈,一时兴起忽然问道:“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

正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王莽之乱,那么这些时势英雄又会在哪里呢?好一个有趣而又深刻的话题。功臣们的聊天热情顿时被点燃了。邓禹率先答道:“臣少尝学问,可为郡文学博士。”(郡学学官)刘秀笑道:“何言之谦乎?卿邓氏子,志行修整,何愁做不到一个掾功曹?(郡太守之高级幕僚,相当于政府办公室主任)”其他功臣也都一一回对,轮到马武时,他说:“臣以武勇,可为郡尉而督拿盗贼。”马武本绿林好汉出身,做了高官后也江湖气不改,生性好酒放纵,常常醉语戏言,是诸将中的开心果,于是刘秀对他大开玩笑道:“汝嗜酒豪侠,又任性子,且勿自为盗贼,反遭亭长所捕也!”一干君臣哄堂大笑。

看来,权力并没有成为刘秀与功臣之间的罅隙,反让他们君臣之间的友谊更加融洽。在东汉,统治者常常将亲情、友情提升到政治之上,就像用一张温情脉脉的面纱笼罩住政治本来的狰狞。这股刘秀首开的政治风气,后来唐宋亦多有借鉴,只是它需要帝王具备极强的控制力与安全感,所以甚难效法,比如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就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且太着痕迹,其境界差距刘秀远矣!

正如明朝王夫之所言:“三代以来,君臣交尽其美,惟东汉为盛焉。”唐朝名将李靖亦曰:“昔莽势不下于项羽,寇邓未越于萧张,而光武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以此论将将之道,臣谓光武得之。”刘秀在功臣问题上处理的算是完美,以至后人非常倾慕。

不过小生倒认为,刘秀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是不错,但还没有到完美的境界,它有后遗症。因为这样刚开始很和谐,但日积月累下去,再醇厚的家风也总有一天会腐化堕落,结果一批寄生虫坏了中华大好河山。

看来,中国帝王是始终逃不脱一个历史怪圈了:打击削夺功臣家族,则得罪上层,容易被骂寡恩;恩养纵容功臣家族,却又不利百姓,久之便沦为腐朽。怎么选都是错!怪圈,宿命,几千年来周而复始,纠缠不休。历史就是不同的人,在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千古名将英雄梦


刘秀被称为是“中兴之君”、“定鼎帝王”。所谓“中兴”是因为他承袭了前汉国号;“定鼎”是因为他能拨乱反正救民于水火从而建立了后汉王朝。

解答问题前,首先说一下刘秀是个什么样的人。史书记载刘秀生于南阳豪强之家,是刘邦第九代孙。家世虽然显赫,但他却是喜欢游走于田亩之间,给人以一副老实人的模样。王莽当政期间,刘秀曾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但有人认为这个“略通大义”是粗略掌握了尚书的基本大意。其实不然,在说文解字中对“略”的解释是为经略土地,即管理侵占的土地(以田字做偏旁,故引申为土地);也含有经营天下,略有四海之意。由此就不难理解这里的“略”字也同样具有掌握精通之含义。从而说明刘秀对于儒学典籍的学习绝对是登堂入室型的。再来说说他的相貌,《后汉书》: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意思是他不仅身材标准,而且天庭饱满、鼻梁挺拔、须眉漂亮,可见刘秀是一位偏偏美少年。这样一个即有文化又有相貌,甘愿劳作于田间地头的老实人是不是天生就有一种和蔼可亲且具有大众感召力的形象呢!

以上也是刘秀在后来为什么不杀功臣的一个前提。至于他不杀功臣的原因有三,而这种美德就连清朝的王夫之也赞不绝口:故三代(夏、商、周)以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

原因一:相较于他的那些功臣来说刘秀算是长寿,刘秀死的时候功臣集团就已所剩无几,资治通鉴中记载到了汉明帝时只剩下年老的邓禹、窦融了。刘秀在世时完全可以震慑群雄,去世后那些年老的也不会对后代产生影响。

原因二:毛主席评价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帝王。他的容人气度和不计得失的高风亮节都深深吸引并不断影响着众人,使得众人甘愿为之付出,用温文尔雅来形容刘秀最恰当不过。并且他的睿智也足以驾驭那些功高权大的功臣们,所以当皇子们向刘秀请教攻战之事时,刘秀说从前卫灵公请教战争之事,孔子不肯回答,这些事不是你该问的。刘秀只是这样稍微的释放了一个要偃干戈,修文德的信号,聪明的将领们便明白了皇帝的意图,于是他们就卸去兵甲,潜研儒学。虽然刘秀革去了将领们的兵权,但是在很多场合都非常照顾他们的感受,不仅保全了他们的爵位和封地,还经常给予一些赏赐,在重要场合依然让他们以特进的身份参加朝会。

随着王莽因改革失败带来的国内矛盾,人们生活苦不堪言,于是各地农民武装接踵而起,刘秀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才不得已(用他们家乡人的话来说:谨慎者亦复为之)带领家族武装反抗新朝。

随着在昆阳保卫战中刘秀以不到万人的兵力打败了王莽四十三人的军队,他的声望和能力达到了一个高度同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被更始帝刘玄以司隶校尉的身份派往河北巡视的那段时期,刘秀对冀州人民宣告了他的“约法三章”:1.一切刑狱诉讼都要公平审理。2.废除王莽酷政。3.恢复汉朝官名制度。仅此三项便赢得了人心,在道德立场上站稳了脚跟。

刘秀对于战局的形势把控绝对是了然于胸,在己方全线作战物资匮乏的窘况下,依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这是需要大智慧的。曹植的《汉二祖优劣论》中这样写道:光武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他对部下仁慈,对待敌人也能做到仁至义尽。当时赤眉军有几十万部众,他们占据长安后大肆抢掠无恶不作,奉命打击赤眉的冯异得到刘秀的指示是以逸待劳,赤眉军在军粮短缺的情况下自然会向东移,到时候便可以对他们实施包围乃至招降。但是冯异急功冒进导致作战失利,即便这样刘秀也并没有处罚他,而是给他再次的讲明情况分析利弊。类似这种情况还发生在邓禹、吴汉等这些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功臣们身上,但每次刘秀都不会惩戒他们。刘秀以德服人的宗旨影响了部下,也感染了群雄,所以有河西大族窦融的归附和陇西马援的诚服。在对待隗嚣和成都的公孙述时,刘秀更是以帝王之尊三番五次的写信和委派使者用相互平等的方式来向他们分析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到最后时刻绝不会首先动用兵力。

原因三:西汉后期的主要社会矛盾便是土地的分配不均或者说是大量的土地资源都被贵族和豪强所占据,王莽正是看到了这种弊端才施行了他的大改革,下诏变“私田”为“王田”,不允许土地随便买卖,让广大人民都要有田种有饭吃,想法虽然好但同时也侵犯了那些贵族豪强的利益,于是他们阳奉阴违,欺上瞒下,下级官吏更加的变本加厉剥削百姓,所以王莽政权也就迅速垮台。

刘秀自己本身就是属于贵族一脉,且追随他的功臣们也大多是地主豪强出身,同时也喜欢重用南阳老乡。后汉建立后,身为帝王的刘秀正是看到了农民与豪强贵族间的矛盾,所以下诏要审查各地的土地和户口数目,但是南阳和洛阳上报数据尤为与实不符,这些地方的皇亲国戚和王公贵族多有侵占土地的现象存在,涉及这么多的人总不能全部治罪,于是他就以自己的大司徒欧阳歙在做太守时查田不实,贪污一千余万钱的罪名为由下狱处死,同时又以相同罪名处死郡太守十几人,以此来缓和国内矛盾,这也就间接的说明刘秀对功臣贵族们的妥协和无奈。

这就是为何刘秀能够不杀功臣,而享誉古今的原因。浅薄分析,如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开国皇帝忌惮开国功臣,招致开国功臣被杀,成为王朝社会的打不破的怪圈。

但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对开国功臣却一团和气,他一共封了三百六十多位列侯,这些列侯他都很善待他们,列侯们也很少造反,最后都得到善终。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秀剧照)

第一,刘秀在功臣心中有巨大威望,功臣们没有僭越之心。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开国皇帝之所以要杀开国功臣,起因大都是因为开国功臣对开国皇帝不服气。凭什么你能当皇帝,我就不能呢?凭什么你一个人享有那么多的权力,我就不能享有呢?于是在言行上就有僭越的举动。有了僭越的举动,开国皇帝睡不踏实了,因此就要想办法除掉开国功臣。

但是如果开国皇帝在功臣那里有巨大的威望,开国功臣就不会有僭越的想法。而刘秀就恰恰具有巨大的威望。

刘秀的威望从哪里来呢?

其一,刘秀是皇室后代。

虽然刘秀这个皇室后代,已经是皇室很远的旁支,甚至有可能是假冒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有这个身份,就说明你出身高贵,就会获得大家极大的尊重。后世刘备也曾用这样一个身份,白手起家建立了蜀国。而刘邦、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因为没有这样的血统,祖上似乎也没有阔过,所以那些功臣们都不服他们。

(骑青牛的刘秀)

其二,刘秀是“真龙天子”。

我们看刘秀的经历,会发现非常有意思。新莽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各地都在起兵,试图争夺天下。刘秀先是一直在等机会,并没有贸然行动。后来觉得有机会了,便打着“皇室后裔”的旗号起兵。但是他们的“舂陵军”人员又少,武器又弱,一战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刘秀赶紧逃回家乡。不过这时候,却出现了刘秀待过的小屋,有凤凰飞来住过,以及满室红光照彻天宇的传说。为什么有这样的传说?是不是刘秀自己炮制的?不得而知。但是从此支持刘秀的人就变得非常多。刘秀的威望也空前提高。

其三,刘秀自己是能战善战的大将。

刘秀和刘邦不一样。刘邦自己不会打仗,在战场上经常打败仗,多次逃跑。有时候为了逃跑,都要把子女蹬下车去。但是刘秀不同,他本身是能战善战的将军。昆阳一战,打溃新莽百万大军。接着只身闯河北,开拓出一番新天地。早年他甚至坐在牛背上杀敌。所有这一切,都让其他战将们心服口服,不敢小看他。

(废黜郭皇后)

第二,刘秀处理功臣问题手段巧妙,避免了矛盾激化。

开国皇帝杀开国功臣,是君臣矛盾无法解决而激化的表现。刘秀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提前防范,避免了矛盾激化。

一是以金钱买权力。

以金钱买权力,很多人认为最早是赵匡胤的做法。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杀功臣又解决了功臣问题,赢得千秋美名。但实际上,赵匡胤并不是肇始。最早做这件事,其实是刘秀。他在天下基本平定以后,采用提高功臣爵位,增加功臣食邑的方式,让功臣们交出兵权。赵匡胤的做法,应该是跟着刘秀学的。

二是息兵戈以安民。

刘秀建国平定天下以后,包括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等人提出,为了扩大地盘,立“万世刻石之功”,希望领兵追击匈奴。但是刘秀却认为,国家因为打仗,已经一穷二白。当务之急,是应该与民生息,让老百姓富起来。刘秀这样做,除了考虑民生以外,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不想再把兵权交给大将们,避免他们拥兵作乱。想想刘邦和唐玄宗的教训,应该说刘秀是深谋远虑的。

三是废皇后避专权。

刘秀在娶阴丽华后,为了在河北打开局面,又娶郭圣通,结了一门政治婚姻。但是他当皇帝后,却废了郭圣通及太子,改立阴丽华为皇后。他这样做,除了感情外,更多的还是政治考量,这样可以抑制郭圣通背后的陇右势力做大。而这一点,也是刘秀防范于未然,避免矛盾激化也走上杀功臣道路的措施。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中国封建历史两千年,从秦朝到清朝历经了二十三次的更迭。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都有猜忌功臣的共同点,更有甚者像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基本上将所有开国功臣屠戮殆尽。


归根到底是因为这些人有威胁王朝统治的可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每一个开国君主都是高瞻远瞩、心狠手辣的,仅仅是危害国家统治的可能,就已经足以让他们下定决心铲除功臣。

那么刘秀为什么就没有功成之后杀害功臣呢?我认为应当从出身、年龄、继承人、功臣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出身。刘秀出身西汉皇室,虽然只能算是皇室远支,但此时的西汉历经十二帝、两百一十年,刘秀骨子里的修养是存在的,眼光和见识远不是流氓出身的刘邦和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可比的,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来钳制功臣。宋太祖赵匡胤的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赵匡胤是军人世家,父祖都是做到刺史的高官,宋朝建立后赵匡胤也只是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武将兵权,而没有选择杀害功臣。

第二、年龄。刘秀称帝时候仅仅31岁,正是最为年富力强的时候,手下功臣要么年龄比他大,要么跟其相似。而刘邦称帝时候已经五十五岁,可是韩信、英布等功臣都比他年轻的多,正值壮年。刘秀有足够的时间熬死一代功臣,培养好自己的二代接班人。而刘邦没有时间熬过功臣,为了政权的顺利延续,只能选择最快的方式,挥刀斩杀异性诸王。

第三、继承人。开国皇帝杀功臣无非是为了顺利将皇位传递给下一任皇帝,让王朝能够顺利传承。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更是因为继承人年幼或者过于仁弱,难以压制功臣。比如西汉建立的时候,太子刘盈只有十岁,刘邦已经快六十岁了,这个年纪在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算是高寿了。刘邦不能确定自己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刘盈长大并将他培养成一个可以控制功臣的英明君主,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斩杀功臣。反观刘秀就没有这样的担心,太子刘庄即位时已经差不多三十岁,常年跟随刘秀处理政务得心应手,经验丰富。而且刘庄本人能力超强,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严令外戚封侯,北拒匈奴,开发西域,所以才能得到明的谥号。

第四、功臣。为了打败项羽,刘邦许诺给功臣的条件太过优厚,共有七人封为异姓王,军队和地盘不亚于刘邦的中央朝廷。这样的组合更像个联盟,不稳定性太多。而刘秀的情况就要好的多,在内没有萧何、张良这样威望很高的文臣,在外没有韩信、英布这样的威信和能力强大的将领。通过联姻的方式将功臣牢牢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功臣们得享高官而没有重权,国家权柄完全掌握在刘秀个人手中。

其实综合后来的历史来看,刘秀处理功臣的方式也为东汉后来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如果在位皇帝都有刘秀和刘庄的能力当然没问题,但是后世皇帝一但能力不足,就会产生世家势力的野蛮生长,东汉中后期,世家问题已经尾大不掉,成为威胁中央政权的重要隐患。世家影响了几个朝代,直到宋朝以后,才逐渐解决,经过元朝的彻底大洗牌才完全消亡。


历史漫漫潭


一是刘秀建国时很年轻,年龄上有优势;二是刘秀的功臣们都很识相,刘秀削减功臣权力的行动很顺利。还有一点是刘秀属下相当于韩信、彭越这种级别的功臣,下场也不好,不过知名度很低。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正式称帝,此时刘秀只有30岁。建武十二年(36年),巴蜀的公孙述被平定,刘秀基本统一天下,此时刘秀42岁。

刘秀对功臣们有着巨大的年龄优势,功臣们最多和刘秀年龄相当,如邓禹。像刘邦对韩信,就有着巨大的年龄劣势,韩信比刘邦小25岁。刘邦自己一死,韩信即使早就失去兵权,但其无比崇高的威望加上年轻,在刘邦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也会是对皇权很大的威胁,因此韩信不得不死。

(刘秀)

刘秀的功臣们相对比较识相,这可能与功臣们儒学背景出身的多,知识水平较高懂历史知进退有关。刘秀彻底统一天下前,就已经开始了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未平定天下前,刘秀开始限制功臣们的全力范围只是军事方面,即使很多功臣有能力参与政事也不用功臣。彻底平定天下后,功臣们又先后被解除兵权,回封地安享富贵,再不参与国事。这一过程中,没有功臣不识相的强烈反对,不然刘秀也不介意杀两个出头鸟。

刘秀手下相当于刘邦的韩信、彭越这种级别的功臣是谁,大多数人也不晓得。刘秀下属功臣都比较缺乏存在感,大众知名度太低了。

彭宠、耿况、刘杨三人才是刘秀手下相当于彭越、韩信、英布这种一定程度是合作关系有独立性的功臣。三人虽没人直接被刘秀所杀,但只有耿况下场还算好,但也很大程度被限制。

刘秀最初能在河北立足,靠的是渔阳太守彭宠和上谷太守耿况的支持。汉代边郡太守掌握着不小的军事力量,边郡的突骑战斗力强大,是个比较强大的势力。彭宠、耿况二人派遣自己掌握的兵力归属刘秀指挥,刘秀才能在河北立足。真定王刘杨在刘秀娶其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后,率手下十多万人归属刘秀,刘秀才能最终平定河北。

彭宠对刘秀待自己太薄不满,又遭到刘秀宠臣朱浮的欺压(背后可能有刘秀受益),愤而起兵造反,最终被杀。

耿况自己未受大用且封赏不高,但耿况的儿子们尤其是耿弇在刘秀手下混得不错,重到重用,耿况没有彭宠那么心理不平衡。彭宠被平定后,耿况带家人迁居首都洛阳,安享富贵生活。

真定王刘杨则是自己制造谶文准备谋反,还未发动就被刘秀所派的人杀了。


仁勇校尉


我们得反过来问一个问题,杀掉这些功臣后又任用谁来继任呢?再放其他人上来难道可以信任吗?其次,如果这些功臣没有犯错,一直表现得忠心耿耿,兢兢业业,那么干嘛要滥杀他们?所以,抛除阴谋论,很多权臣被杀都有自己咎由自取的地方!

历史上总会有一种说法就是皇帝担心这些功臣会拥兵自重,挑战皇帝的权威,甚至谋反。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比如,朱元璋在杀功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功臣没一个干净的,每个人要按律法公事公办,每个都可以死几百次了,比如,强抢民女,强占民宅。差别只是有些皇帝顾虑他们是开国功臣,不断纵容不予治罪而已!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有些皇帝杀功臣完全是功臣自己作死!居功自傲!比如,蓝玉,强占良田公然屠城,当面嫌朱元璋封官太小等!当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问题,他在早期对部属们缺乏管束,使得他们无法无天!

刘秀驾驭群臣的方式可比其他人厉害多了,刘秀在驾驭群臣方式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小事严惩不贷,大事化小宽恕!也就是说,作为刘秀的臣子,只要犯了一点点小错误,刘秀绝对不纵容,该罢官罢官,该降职降职,全然没有功过相抵的说法,然后在大的罪责上面则尽量从轻发落,这种驾驭方式非常有效,很多权臣都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不去犯错,也不会飞扬跋扈到非杀不可的地步!比如,我们观看东汉开国功臣的云台二十八将,哪个有犯过明显错误的?所以,皇帝对臣下严格反而是种爱护!


优己


“强项令”的典故就很能说明问题,公主家的奴仆当街杀人,无人能管。董宣严格执法杀了恶奴后,刘秀居然要处死董宣。董宣直言辩护,以头撞柱,血流满面,刘秀虽宽恕了他,但逼着他向公主叩头认错。

这说明啥,说明在东汉初年,豪强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不触碰光武帝的底线,国法根本制裁不到那些功臣,犯错了最多也就是罚酒三杯。

可以比对杀功臣有名的朱元璋,驸马府恶奴走私,边关小兵阻拦,恶奴报出驸马府名头也不管用,恼羞成怒揍了小兵。小兵也恼羞成怒上报上级,上级接报不敢隐瞒,一路上到朱元璋那里。洪武帝大怒,这还得了,恶奴,驸马通通处死,安庆公主被训斥,这可是马皇后亲闺女。


法眼大师


与其问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不如问一下那些杀功臣的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其实虽然大家的固有印象就是兔死狗烹,不许将军见太平云云。但纵观历朝历代,其实卸磨杀驴杀功臣的开国君主是很少的,具体来说,只有朱元璋和刘邦二人而已。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并没有大肆杀戮功臣。典型的比如丞相李斯,一直受到重用。

汉高帝刘邦,虽然有杀功臣之举,但是他杀的只是分封的那少数几个异姓王而已,绝大多数的功臣都好好的。事实上,西汉在汉武帝之前一直都没有一套成熟的人才选拔制度,朝臣主要就是由外戚的开国功臣组成的。开国功臣的大佬萧何张良老了以后换曹参,之后是陈平周勃,之后还有申屠嘉等等。等到申屠嘉这种最低层的开国功臣都熬出头以后,开国功臣的官二代如周亚夫又来接班。所以西汉开国功臣只要没被封王都过得不错。

刘秀不说了,曹操和孙权在晚年倒是整死了不少人。但那不属于兔死狗烹,而是人老了以后的多疑猜忌造成的。

司马炎不曾有杀功臣之举。

之后历代都是乱世,功业未成何来卸磨杀驴。

隋唐两代都不曾屠杀功臣,熟悉隋唐演义的朋友应当了解。虽然演义虚构成分较大,但是人物结局总归不离七八。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大规模屠杀功臣,几乎都给杀干净了。。。

所以说,真正大肆杀功臣的开国之君,不过一个朱元璋而已。如此说来,刘秀不杀功臣,其实是没什么奇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