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草書大家楊再春,他的作品有質無神,被人遺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楊再春,字墨人,1943年8月生,河北省唐山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央電視臺書法系列講座主講、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他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美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和講座並出版專著30餘種。

草書大家楊再春,他的作品有質無神,被人遺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楊再春的草書中融入北碑的筆法,雅俗共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風靡一時。這麼看好的書家在進入新千年後,人們發現,他已經被湧現出的新秀和一些不斷奮進的老書家遠遠地甩在身後了,何因?——淺俗的審美觀、違反自然的筆技是造成其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

草書大家楊再春,他的作品有質無神,被人遺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楊再春對於書法章法很有研究,我們應投以欽佩的目光。他對於章法、字法、筆法的研究由淺入深,在那個時代藉助電視和書籍傳播深深地感染了許多人。其創作缺憾在於一個“擺”字:章法的刻意擺佈,字形的刻意雕琢,用筆的刻意斧鑿。

草書大家楊再春,他的作品有質無神,被人遺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當我們進行書法講解示範的時候為了理解的方便可以將一些謀篇佈局、使轉技巧教條化、明晰化,是相對“死”的,但是當我們進行創作時這些常識性的東西就要化為潛意識,變成“活”的東西,意在筆先,字在筆後,在這一點上楊明顯存在著轉換的缺失。

草書大家楊再春,他的作品有質無神,被人遺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創作工具上慣用長鋒羊毫,以細筆寫大字,長鋒筆為了達到某些藝術效果不得不進行理性的超常的特異性發揮,左搖右轉上提下按,指腕的搖擺動作幅度理性地加大以期達到預想的效果,由於碑系書法的空間意識過強,強到“因形失勢”——故書寫流暢的時間性受到減損,且未能實施有效手段將二者統一起來,最突出的是起收、轉折部分過於著意而忽視線條中部的頓挫和飽滿,楊書對於魏碑的理解與運用存在表面化的傾向。

草書大家楊再春,他的作品有質無神,被人遺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有時,創作過程就是與筆搏鬥的過程,得形失勢,一切都在刻意進行時中,形在筆先,作品很難打動具有一定欣賞素養的觀眾。此外,楊再春的書法尤其是結體不是汲古出新,而是受時風影響較大,其結字不古頗類“辦公體”,在首先確立一種淺俗的結字觀念下去有限地臨摹古人,其所得當然十分有限了。

草書大家楊再春,他的作品有質無神,被人遺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故此,其作品有質無神,久之被人遺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我常想:毛筆界的楊再春頗類硬筆界的龐中華,不知這樣的比較是對楊先生的恭維還是貶抑?

草書大家楊再春,他的作品有質無神,被人遺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