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草书大家杨再春,他的作品有质无神,被人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杨再春,字墨人,1943年8月生,河北省唐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书法系列讲座主讲、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他曾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美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和讲座并出版专著30余种。

草书大家杨再春,他的作品有质无神,被人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杨再春的草书中融入北碑的笔法,雅俗共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这么看好的书家在进入新千年后,人们发现,他已经被涌现出的新秀和一些不断奋进的老书家远远地甩在身后了,何因?——浅俗的审美观、违反自然的笔技是造成其原地踏步的主要原因。

草书大家杨再春,他的作品有质无神,被人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杨再春对于书法章法很有研究,我们应投以钦佩的目光。他对于章法、字法、笔法的研究由浅入深,在那个时代借助电视和书籍传播深深地感染了许多人。其创作缺憾在于一个“摆”字:章法的刻意摆布,字形的刻意雕琢,用笔的刻意斧凿。

草书大家杨再春,他的作品有质无神,被人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当我们进行书法讲解示范的时候为了理解的方便可以将一些谋篇布局、使转技巧教条化、明晰化,是相对“死”的,但是当我们进行创作时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就要化为潜意识,变成“活”的东西,意在笔先,字在笔后,在这一点上杨明显存在着转换的缺失。

草书大家杨再春,他的作品有质无神,被人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在创作工具上惯用长锋羊毫,以细笔写大字,长锋笔为了达到某些艺术效果不得不进行理性的超常的特异性发挥,左摇右转上提下按,指腕的摇摆动作幅度理性地加大以期达到预想的效果,由于碑系书法的空间意识过强,强到“因形失势”——故书写流畅的时间性受到减损,且未能实施有效手段将二者统一起来,最突出的是起收、转折部分过于着意而忽视线条中部的顿挫和饱满,杨书对于魏碑的理解与运用存在表面化的倾向。

草书大家杨再春,他的作品有质无神,被人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有时,创作过程就是与笔搏斗的过程,得形失势,一切都在刻意进行时中,形在笔先,作品很难打动具有一定欣赏素养的观众。此外,杨再春的书法尤其是结体不是汲古出新,而是受时风影响较大,其结字不古颇类“办公体”,在首先确立一种浅俗的结字观念下去有限地临摹古人,其所得当然十分有限了。

草书大家杨再春,他的作品有质无神,被人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故此,其作品有质无神,久之被人遗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我常想:毛笔界的杨再春颇类硬笔界的庞中华,不知这样的比较是对杨先生的恭维还是贬抑?

草书大家杨再春,他的作品有质无神,被人遗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