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聊斋志异》中的地震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地震》。

《聊斋志异》中的地震

清朝时的山东政区图

《聊斋志异》中的地震

今天的郯城县地图

一提起《聊斋》,大家非常可能印象全是鬼呀、怪呀、妖呀、狐啊——然而,《聊斋》中有很多短小精干的篇目也有记录历史史实的,比如这篇《地震》。这片《地震》一开头就明确交代了时间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根据时间来考证一下,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农历),这次地震就是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最大地震——公元1668年7月25日的山东郯城地震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这一篇短小不起眼的篇目,不经意间,成了宝贵的地理历史资料了。

这次郯城地震是一次旷古未有特大的地震,震级高达8.5级了(不知道后人是如何测算出来的?),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

蒲松龄当时正在在稷下作客。这稷下,在今山东临淄县西北,距震中郯城约一百五十公里,但是仍然震感强烈,属于破坏性地区了。于是蒲松龄就在《地震》一文中详细地描述了当时那里人们遇到地震后的反应。一开始“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接下来就发现“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然后“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关于地震时,稷下这个地方人们的反应,就是如此了。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忽听见一种声音像打雷一样,从东南而来,向西北而去。大家感到害怕和诧异,不知道其中的缘故。一会儿,茶几案桌摇摆颠簸,酒杯翻倒打碎;屋中的梁子、椽子、柱子,错位断裂,发出阵阵响声。你看我,我看你,惊吓得脸都失去了血色。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是地震,大家急忙跑到外面。见楼阁房屋,倒在地上又颠起来;墙倒房塌声和孩子们的哭声、妇女的惊叫声,喧哗得像开了锅一样。人晕得不能站立,坐在地上,随地面一起旋转。河水翻滚漫出河槽有一丈多远,满城到处鸡叫狗咬。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才稍微平息下来。看街上,男的女的光着身子聚集在一起,争着相互说刚才发生的事情,都忘了自己身上没穿衣服。

幸亏稷下(临淄)离郯城比较远了,虽然有震感,有一定的破坏,但是伤亡并不是十分严重。蒲松龄在《地震》中写到的不过就是人们在晚上仓皇从家里跑出来,甚至忘了自己没穿衣服,有些狼狈罢了。但是地震中心的郯城、莒县就非常惨了。据记载,地震中的人口死亡在5万人以上,清朝初年的人口不多,同时鲁南临沂一带是沂蒙山区,那个时代还是地广人稀,但这样的伤亡数字也不算少了。那个时候又是古代,消息流通缓慢闭塞,震后无法组织积极有效的救灾活动,适逢夏季又连降暴雨,导致了灾区瘟疫流行:“区内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疏散。”

建筑物无论是房屋,还是城墙一并倒塌。如以下记载描述,郯城:“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垛全坍,周围坼裂,城楼倾尽,城门压塞,监仓衙库无存,烟灶俱绝。沂州 (今临沂):“城郭、官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 莒州 (今莒县) :“官民房屋、寺庙监库、城垣俱倒,六房文案沉压泥水无存,周围百里并无存屋。”

大地震还造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在《地震》一文中也写到了,虽然文字并不多:“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后来听说某处水井倾斜,不能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换了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县陷了个大坑,有几亩地宽。这真是不常见的奇特变化啊。”

在其他材料中记录的关于这次地震引起的地理变化的内容就更多了,比如古书记载:自然环境在地震中几乎重塑,地震中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将之评述为“山川易景”毫不为过。在郯城大地震的史料中,有二三十余州县记载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关自然面貌破坏现象。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如江苏北部的赣榆县海滩隆起,黄海海水退舍30里。等……

《聊斋志异》中的地震

《聊斋志异》中的地震

《聊斋志异》中的地震

《聊斋志异》中的地震

山东南部沂蒙山区的古代郯城地震留下的遗迹

这次史上最强烈地震的遗迹,现在山东南部仍然能够找到,比如有熊耳山大裂谷……有沂蒙山区的沟壑、山崩、滑坡的遗迹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