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书接上文与下回分解,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评书艺术的前世与今生


书接上文与下回分解,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评书艺术的前世与今生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常听德云社的朋友对于这首定场诗应该是相当熟悉的,作为老郭单口相声的固定开场,定场诗在观众中可谓是相当的受欢迎。

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老郭在讲完一个定场诗之后之后,底下满满都是喝彩以及“再来一个”的呼声。

定场诗这种东西首创于元曲杂剧最开始是在角色首出场时,常会自报身份和来历,并由此说明角色个性或重要性,多为五言或七言诗对仗的诗。

而使用定场诗最多的艺术形式,则要说是评书艺术,作为一门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曲艺形式,评书艺术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时候。

说书先生这个职业曾经是一种身份象征,是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到了如今已经鲜有人提。

但是评书作为一门艺术,在我们的曲艺江湖中,却是占有极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评书的前世与今生。

书接上文与下回分解,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评书艺术的前世与今生

01、说书先生都是有学问的人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据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在说书了。

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

而宋朝,则是说书艺术的第一个高峰,宋朝的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就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各种城市风貌,这其中就包括说书的艺人,有民间也有宫廷的。

而如今的评书形式,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来北京时传下来的。

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正式开案收徒。

而在评书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散说体与说唱体交错发展,也就是既能说又能唱,比如最开始的弦子书、竹板书、各种的鼓曲以及南方的评弹等,都是说唱结合。

另一种就是艺人说书与文人创作交错发展,亦即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交错发展。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

所以我们在民情小说中,可以看到比如小说中开篇的开场诗,以及结束时候的“且听下回分解”这一类用句,其实都是来源于评书的影响。

所以说书的人,往往都是有一定的学识的人,而且区别于其他行当的人,说书人被称作才先生,这在曲艺行当里绝对是高低位的表现。

书接上文与下回分解,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评书艺术的前世与今生

02、民国时期的评书繁荣

到了明末清初,评书艺术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名家辈出,书目众多,书棚书馆遍及城乡。

在清代,北京没有评书茶馆,说评书的都在马路边上,拉场子露天讲演,西单牌楼、东单牌楼、东四、西四,后门外、交道口,都是评书场子。

而后评书艺人逐渐的开始进入茶馆表演,清咸丰年间北京城即有同和轩等著名的八大茶馆,为评书的演出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和环境。

到了清末民初,北京内外城有六七十个书茶馆,大小不一,书茶馆说书一般每日两场,有的书茶馆还加中场,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而到了民国,评书则更加的火爆,据传说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几乎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听众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其火爆程度绝对不亚于现在任何一位当红的小生。

当时评书的火爆的原因一时有观众基础,最主要的还是演员好。作为一门吃饭的手艺,评书表演也算是“平地抠饼,对面拿贼”,演员必须得有真能耐才能挣钱吃饭。

这一时期的演员个个都是身怀绝技,如双厚坪的弟子杨云清,说《济公传》、《水浒》,擅使活“包袱儿”,现场抓哏,令人百听不厌。

德致厚的弟子刘杰谦,说表重笔浓描、精雕细刻,人称“活包公”;擅说《隋唐》等八部大书,有“品八套”之美称。还有以说《东汉》、《三国》等书著称的连阔如,擅说《施公案》的袁杰英,擅说《济公传》的刘继业、段兴云等,都是当时北京听众熟悉和喜爱的说书家。

而这其中号称“评书大王”的双厚坪,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的书路极宽,擅说《隋唐》、《水浒》、《精忠》、《济公传》、《封神榜》等书,听众誉之为“双记书铺”。

又由于他技艺精湛,学识渊博,获得“评书大王”的称号,与“京剧大王”谭鑫培、“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为“艺坛三绝”。

书接上文与下回分解,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评书艺术的前世与今生

03、电视广播下的评书大崛起

一直到1949年以前,评书其实都是一门江湖手艺,说评书的人也是闯荡江湖,走到哪儿说到哪儿,吃的是江湖饭。

而1949年解放以后,评书逐渐被归为曲艺团的编制之内。在北京、天津、河北、东北,有数不清的说书艺人,他们或消失于民间,或归纳于体制。

这样随着评书艺人的转行,评书也就逐渐的没落下来了。

一直到了1979年,评书才又回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但这一次靠的是广播电台的传播。

当时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第一次播放新录制的评书《岳飞传》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几乎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

岳飞传》在当时与邓丽君的流行歌曲一样,成了大江南北的流行现象之一,刘兰芳的名字可能也是当时文艺界知名度最高的人。

而在1980年辽宁电视台第一次将田连元表演的《杨家将》,搬上了电视屏幕,又开创了电视评书的先河。

从此以后,电视和广播就取代了茶馆和书棚,成了评书的主战场。

当年刘兰芳讲《岳飞传》,最多的时候在一百多家电台播出,到今天收听人数比原来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单就单田芳的一部《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就能达到六亿。

这对于原来的评书艺人来说,绝对想都不敢想的,可以说是广播和电视,让评书这种艺术形式真正的走进了千家万户。

书接上文与下回分解,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评书艺术的前世与今生

4、广播传播的副作用

但是这时候,其实也为评书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隐患,评书归根结底它是一门表演艺术,不仅要会说,而且要有表演在其中,手眼身法步,各种的刀枪架演员都要掌握。

所以在广播里面听的评书,同在剧场看,那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且评书艺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差异化,同样的书,不用的先生使出来就是不同的效果,今年听跟明年听,又有新的变化。

但是在广播评书的形态中,你今天听到的跟几十年以后听得,没有任何的区别,再好的节目你听几遍也就不爱听了。

而且评书这门艺术的传承和其他艺术有所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口传心授。从前,带徒弟都是要管徒弟吃喝,徒弟跟师父形影不离,观察师父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从中领悟。

师父在茶馆说书,徒弟在下面看,可以仔细琢磨今天师父哪些说得好,哪些说得不好,在台上台下的交流中,能获取很多经验。

但是现在一切都是对着麦克风说,徒弟自然也就不好带了,因为没那个条件了。可以说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确推广了评书的影响力,但是也摧毁了评书文化最大的特点。

书接上文与下回分解,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评书艺术的前世与今生

最后:

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现在,评书这门艺术已经在我们的文明中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评书艺术到了现代也是再次的衰落了下来。

不过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展,如今评书艺术似乎又有了再次繁荣的迹象。特别是近几年相声艺术回归剧场,如今的茶馆里已经开始贴评书的节目单。

很多的年轻演员也开始创作、播讲自己风格的评书,并且受到了年轻听众的喜爱,这对于评书艺术来说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毕竟传统的东西的再是精华,但是适不适合当代,需要观众说了算。

艺术的发展绝对不能光吃老本,一定要有过日子的心,演员不仅要继承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有所发展,相声如此、评书也是如此。

如今我们可以坐在茶馆听相声,改天也可以坐在书棚听先生说评书。

曲艺文化的魅力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只要你不丢弃,那么它就会永远焕发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