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朝鮮李朝很腐朽,為什麼能延續五百多年,幾乎相當於中國明清兩朝總和?

於無聲處34


朝鮮李朝很腐朽,為什麼能延續五百多年,幾乎相當於明清兩朝的總和?

中華雖有五千年曆史,但被各個朝代分割,最長的也不過支離破碎的西周八百年曆史,但朝鮮一個李姓朝代卻延續了五百多年,且李朝內部並不安穩,貴族勢大外戚干政也時有發生,使他們統治保鮮的秘訣是什麼呢?


李朝前期軍事實力也比較雄厚,它的西北四鎮和東北六鎮均具有較高的軍事防禦能力,雖不能說數一數二,但是抵禦一些外來的遊牧民族也是綽綽有餘。而且,李朝有明清宗主國的保護,明清雖然後期有一些衰落,但是綜合實力在當時的亞洲也算強國之列,抱住明清的大腿,也給朝鮮省了很多麻煩。在萬曆朝鮮戰爭中,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人單靠朝鮮很可能有滅國的危險,明朝君主派兵出征,用明朝厚實的家底為朝鮮保駕護航,不說這一仗打的多漂亮,但最起碼朝鮮保住了自己。朝鮮的肅宗也表達了對明朝的感激之情,現在朝鮮的歷史電視劇也多會有這個劇情。

李朝的政治危機非常多,超過了中國任何一個時代的末期。李朝從始到終都沒有建立起君主專制,都是貴族門閥的統治。貴族之間的內鬥絲毫不遜於中國當時的牛李黨爭,爭的昏天暗地,非常熱鬧。李朝的外戚也是一大特點,在古代中國,外戚也就是皇帝的幾個重要嬪妃了,但在貴族林立的李朝外戚自然更是數量十分龐大,其中有名的外戚都有七八家。李朝的局勢就是那樣禍亂,貴族們爭鬥不休,外戚們爭權不休,內部非常不團結政治非常不穩定,但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互相碾壓,實力都差不太多,所以也一直沒有一股力量可以推翻王權。



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朝代更替需要徵得宗主國也就是中國的同意,因為有了陳朝的教訓,一般不是李姓的貴族不敢侵犯王權,而李氏不管是誰當權也就都屬於李朝了。

中國有很多王朝都是由農民起義推翻的,但在朝鮮卻幾乎不存在這個隱患。中國國土面積十分大,大片的鬧起革命來很難治理。而朝鮮的國土面積非常小,如果有地方起義,直接可以派軍隊去鎮壓,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力。還有,君主專制下的王朝對農民的剝削比較大,農民怨言比較多,但貴族輪番統治下的李朝對百姓的關注度比較低,人民生活也算安穩,所以起義也比較少。


李朝並不是靠實力續國,而是靠運氣。它有許多不安穩的因素但都穩穩的避過了其他國家亡國的重要原因,沒有大的外患沒有大的內亂國內也沒有可以推翻政權的大的力量,不過這樣的李朝一旦沒有依附便失去了安全保障,從根上來講還是脆弱的


小鎮月明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其壽命基本上沒有超過三百年的,即便是把北宋和南宋加起來,也不過319年。甚至日本的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統治時間也都在這個範圍內。但朝鮮卻出現過一個壽命長達519年的封建王朝,它就是朝鮮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統一王朝,簡稱“李朝”。

李朝的建立,離不開明朝的幫助。當時李朝之前的高麗王朝素來親近元朝,甚至其國王都是忽必烈外甥的後代,後來他們更是和逃到漠北的北元勢力暗中勾結,所以備受朱元璋的仇恨,與此同時,高麗內部也因為高麗統治者實行親元政策而民憤不斷。

於是在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金吾上將軍李成桂趁機發動兵變,結束了高麗王朝的統治,其後他派人向朱元璋表示歸附,並請求賜國號。

朱元璋答覆說:“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於是,“朝鮮”這一名稱就正式成為新王朝的國號。



此後,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十分親密的藩屬關係,其歷代國王的繼位,都要先得到明朝皇帝的許可和冊封,否則就不具備合法性。後來清朝取代明朝後,朝鮮又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受到大清的庇護,其國王的繼位也要受到清廷的認可。

在這種背景下,朝鮮王朝內部雖然也是鬥爭不斷,其朝廷的腐敗和昏庸絲毫不亞於明末和清末時期,但因為有宗主國的庇護,他們卻始終能夠屹立不倒。對此,我們可以來詳細看下宗主國是如何幫助朝鮮王朝度過危機的。

眾所周知,封建王朝的覆滅,一般都有三種情況:權臣篡位、國內起義和外族入侵。

首先是權臣篡位,因為李氏朝鮮尊儒立國,導致其國內儒家士大夫的地位非常高,相對於中原的宋朝、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與此同時,李朝雖然也是君主制國家,但實際更像是門閥制度,國家大權實際掌握在各大門閥勢力手中,比如開京姚氏、清州韓氏、坡平尹氏、青松沈氏、驪興閔氏等,因為權力被分散開來,所以導致李朝五百年曆史中,外戚、朋黨、宗室之間的內訌不斷。

但是,無論他們怎麼鬥,最後能夠繼承大統的人必須是李朝宗室之人。那些握著權力的門閥世家,都只敢在背後站臺,沒有一個膽敢明目張膽地奪走王位,原因就是朝鮮的國王必須得到宗主國的首肯才行,否則一旦宗主國出面干涉,那絕對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越南大臣胡季犛曾篡奪越南王位建立了胡朝,結果明朝立刻出兵滅亡了胡朝,朝鮮的貴族們自然不敢冒險,也因此朝鮮即使政治鬥爭激烈,王位也始終是在李氏內部交替。



其次,我們來看一看朝鮮內部的農民起義。其實終李氏一朝,農民起義都很少且力量很弱,因為朝鮮半島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其北部以山地、高原居多,南部則較為平坦,土地肥沃。所以朝鮮絕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南部地區,相對比較集中,這樣政府就比較好管理和控制。

比如出現災荒,政府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救濟,避免事態擴大;或者出現叛亂,政府也可以第一時間進行平叛,防止叛亂越演愈烈;如果朝鮮自己無法平定叛亂,還可以請求宗主國協助平定。

比如,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東學黨起義。在起義爆發之時,朝鮮王朝立馬就向駐紮在漢城的袁世凱借兵平叛,結果起義軍輕而易舉被袁世凱的軍隊給剿滅。也正因為此,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上,基本上沒有農民起義成功的先例。

最後,說一說外敵入侵,在朝鮮歷史上,受到最嚴重的一次外族入侵,就是壬辰倭亂。

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發動對朝鮮的征服戰爭,這一場戰爭險些滅亡朝鮮,朝鮮國王李昖都跑到大明來尋求避難,但最後在明朝的出兵支援下,終將日本人趕走。

總的來說,正是因為宗主國的庇護,李氏朝鮮基才能躲過一次又一次的亡國危機。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著清政府的衰落,李氏朝鮮的壽命也走到盡頭,甲午中日戰爭後不久,日本吞併朝鮮半島,朝鮮王朝滅亡。再後來,大韓民國建立,又拜美國為新的宗主國。


我是趙帥鍋


李氏朝鮮五百多年,國祚綿延幾乎歷經中原明清兩朝,這樣的壽命在封建時代的確相當罕見。李朝之所以能夠如此長壽,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李氏朝鮮擁有宗主國的保護,能夠有效抵禦外敵;第二,李氏朝鮮內部爭鬥不斷,卻終究處於一種巧妙的平衡之中;第三,李朝國小民少,起義勢力難成氣候。


東亞地區的封建王朝,尤其是農耕文明所建立的王朝,滅亡最大的隱患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然而,李朝的優勢得天獨厚——朝鮮半島本身地形以山地為主,尋常騎兵難以入侵。明王朝建立以後,明朝將長白山南部的大片女真故地讓給了李朝,建立了眾多堡壘關隘。

明朝時期,有明朝護著,加上李朝本身的軍事力量也不弱(剛開始,之後就廢弛了),女真根本不足以入侵。後期日本入侵李朝,也被宗主國明朝給打了出去。至於後來滿洲入侵,那時候的日程已經元氣大傷,而李朝也被迫尊奉滿清為新主人,更加沒有了外來之患。



李氏朝鮮尊儒立國,儒家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非常高,相對於中原的宋朝、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更何況,李朝雖然也是君主制國家,卻始終沒有形成君主高度集權專制。

看過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李朝五百年曆史中,外戚、朋黨、宗室之間爭鬥不斷內訌不休。不過李朝有個特殊的地方——無論怎麼鬥,最後能夠繼承大統的人必須是李朝宗室之人,同時也必須宗主國首肯才可以。


根據宗藩制度,繼承朝鮮王位的人必須由中原王朝派人冊封,才合乎法統。所以外戚之類再怎麼爭,也爭不到大權,有中原宗主幹預,李朝的大位終究在李氏宗族之中。

最後,農耕王朝覆滅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起義,不過對於李朝這種情況又相當特殊。李朝雖然國小且土地貧瘠,但所出物產也還能湊合,通過與中原的朝貢貿易,李朝的商業手工業等也是比較發達的,所以起義很少。更何況即便發生,也很快就被撲滅,不足為患。

正因如此,李朝能夠延綿五百多年歲月,只是後來日本等入侵,而清朝又無法保護,李朝這才走向終結。


澹奕


說到朝鮮王朝,真的很讓人佩服。為什麼呢?因為在統治階級內部,其實它是非常腐朽的。按理來說,這樣的王朝是短命的。甚至在其統治期間,而出現了幾位鼎鼎有名的暴君 ,比如燕山君。這個人可是殘暴極了,大家都普遍覺得他是千古暴君。我覺得在這樣的人的統治下,江山應該早就玩完了吧。你看我國曆史上出現的秦王嬴政,他就是出了名的暴君,喜歡殺戮,人家到秦二世就洗白白了。這可真是讓人奇怪,他還是個很長壽的王朝,延續了大概500多年,幾乎相當於中國明清兩朝的總和了。為什麼?


㈠對明朝採取事大主義,從而得到明朝的鼎力相助

1392年,李成桂成功建立朝鮮王國。畢竟初上任的統治者,新建立的王朝江山,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李成桂深深明白,自己必須要找一棵大樹好乘涼。於是他便找到了當時國力比較鼎盛的明王朝。據說國名還是明朝朱元璋娶的呢。看人家多會賣乖和討巧,這是人家的生存法則: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朝鮮王朝與明朝建立了宗主關係後,就開始了它“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旅途。壬辰倭亂和多次王子作亂,都狠狠地動搖了朝鮮王朝的根基。幸好有明朝鼎力相助,朝鮮江山才沒有崩塌。


㈡以儒家思想為治國根本,不過分壓榨剝削農民

進一步緩和了農民階級和統治階級的矛盾縱觀我國古代歷史,不知有多少起農民起義爆發,有的甚至規模龐大,基本能夠動搖國之根基。元末朱元璋起義、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等。這些起義雖然有的未能推翻成功統治階級,但基本上都是動搖了國之根基的。朝鮮王朝統治者非常聰明,他們不過分壓榨百姓,做事都有分寸,因此縱觀朝鮮王朝歷史沒怎麼出過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可見人家統治者機靈著呢,懂得調和百姓與統治者的矛盾,從而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


㈢生存法則:識時務者為俊傑

崇禎九年,以皇太極為首的大軍趕到朝鮮邊境,準備與之一戰。史稱丙子胡亂。剛開始朝鮮還在拼死抵抗,不願意臣服清朝。但後來打著打著,朝鮮王朝的統治階級發現敵人太過強大,不能正面對抗。於是他們決定率領朝鮮王朝向清王朝臣服,並定期向其朝貢。看人家多識時務者為俊傑,知道自己打敗不了清王朝,便不做無謂的掙扎了。看來一個王朝想要延續許多年,難度挺大的,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葬送江山。


尚武菌


李成桂是殺害我十一代爺爺鄭夢周的劊子手!是鄭家不共戴天的仇人,他是獵戶出身,用武力爭霸了500年,當今朝鮮開城市(板門店)名勝古蹟,《善竹橋》依然留傳至今,《善竹橋》上的被殺血跡每逢陰天石橋上血跡還會顯出而得名,當今朝鮮仍然承認我十一代爺爺是忠臣,從此延日鄭氏家族逃離是非之地到東北的不少,我家族譜上仍有記載,鄭夢周父親是(我第十代爺爺)鄭雲權。我們延日鄭氏家族最恨的是李成桂!!!



雙魚遊墨62832882769


原因很簡單,因為李氏朝鮮堅持了正確的外交方針——“事大主義”!

李氏朝鮮從1392年李成桂建國,到1910年被日本屯並,國祚長達519年。這幾乎橫跨了我國明清兩朝。而李氏朝鮮政權之所以能如此長壽,其實還得歸功於它一直堅持的“事大主義”政策。

朝鮮半島就那麼點大的地方,所以李氏朝鮮的國力實在太微弱了,既不是我國大一統王朝的對手,也不是日本的對手。也就是說,李氏朝鮮在東北亞地區基本上就是“誰都打不過”的存在。因此,李氏朝鮮自立國起,就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就是給大國當小弟的。

於是,李氏朝鮮便一直堅持對中國王朝的“事大主義”,處處以中華為尊,心安理得的做中國王朝的藩屬國。而中國王朝對自己的藩屬國一般都是比較照顧的,只要它們“不找死,一般就不會死”。所以,李氏朝鮮在明朝時期,他們就心安理得的作為大明的藩屬;而等到滿清崛起後,李氏朝鮮又心悅誠服的當起清朝的藩屬。就這樣,在明清兩代中國王朝的保護下,李氏朝鮮得以享國500多年。

然而,長時間堅持“事大主義”,也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副作用,那就是武備廢弛。由於在中國王朝的保護下,李氏朝鮮沒必要發展軍備,也不敢發展軍備,導致李氏朝鮮軍事能力相當低下。所以,在壬辰倭亂時,朝鮮軍隊才會如此的不堪一擊。

當時的朝鮮,在明朝的庇護下承平已久,正所謂“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因此,面對日本百戰之軍的突然入侵,朝鮮在短短一個多月之內,就“三都守失,八方瓦解”,君主李昖甚至想要入境明朝避難。最終還是靠明軍的幫助下,才取得抗倭戰爭的勝利。

然而,近代以來,由於清朝衰落,飽受列強的侵略,並在甲午戰爭中還敗給了新崛起的日本。如此一來,清朝就再也無法為李氏朝鮮提供保護。而近代的日本可不同於中國,他們極度崇尚擴張侵略。所以當日本代替中國,成為東亞霸主後,又一次把朝鮮半島作為入侵中華的跳板。最後於1910年,直接把李氏朝鮮給吞滅了。



這些歷史要讀


朝鮮王朝(1392-1910),因其王室為李姓,所以又被稱為李朝或李氏朝鮮。它是朝鮮半島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前後延續500多年,時間跨度相當於我國明清兩朝。相較於我國封建王朝至多不超過300年的歷史來看,朝鮮王朝能延續500多年,這在東亞封建時代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那麼這是為何呢?

一、奉行“事大主義”消除外患

所謂“事大主義”,就是實力弱小的國家屈身遵從周邊大國以求自保的外交政策,這也是朝鮮立國500多年以來一直沿用的基本外交方略。除去甲午戰爭後,脫離清朝獨立的朝鮮將事大的目標短暫變為沙俄外,在其餘時間內,明清兩代中原王朝一直是朝鮮的事大目標。

事大主義源於我國“禮樂崩壞、百家爭鳴”的春秋諸侯爭霸時期。當時周天子衰微,大小諸侯國為擴張土地紛紛展開兼併戰爭。延綿不斷的戰爭使百姓深受其害,使得諸子百家促生出了不同的“外交”觀念。

而尊崇儒學的朝鮮自然在處理外交關係上也謹遵“事大主義”。因為朝鮮相對中原王朝來說只是地狹民少的“彈丸之地”,無力與其爭衡,惟有謹慎侍奉中原王朝才能保全其國家。

朝鮮“事大主義”的具體表現就是承認中原王朝為宗主國,這不僅使朝鮮免於被中原王朝所徹底征服,還能在遭受外敵入侵時受到中原王朝的保護。特別是1592年和1597年,日本豐臣秀吉兩次大舉入侵朝鮮,朝鮮幾乎亡國。幸得明朝全力援助,援朝抗倭擊敗了日本,才使得朝鮮王朝得以光復國土,不然朝鮮王朝就在立國200多年後壽終正寢了。

朝鮮對於明朝的援助感恩戴德,稱其有“再造之恩”,於是事大主義在朝鮮更為根深蒂固,明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更加穩固。不過在明清交際之時,朝鮮卻不得在明朝和清朝之間做出一個選擇。1636年,皇太極入侵朝鮮,朝鮮國王被迫投降清朝,斷絕同明朝的關係,改奉清朝為宗主國,朝鮮也得以繼續保持“獨立”。這實際上也就從側面化解了外國入侵導致亡國的可能性。

同時奉行“事大主義”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朝鮮國內的不穩定因素。在宗藩體系下,朝鮮國王需經中原王朝的冊封才具有合法地位。也就是說,即使朝鮮政府再怎麼腐朽無能,朝鮮國內的權臣、農民起義軍如果想推翻李氏朝鮮而自立,那麼必須要經過宗主國的認可。

而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明朝還是清朝,都希望朝鮮半島要穩定,不能出大亂子。如果李氏朝鮮改朝換代了,就對宗藩關係形成了挑戰。所以如果朝鮮半島出亂子,中原王朝絕對不會坐視不管。大明萬曆援朝抗倭、清末北洋軍平定壬午兵變、乃至應邀出兵平定“東學黨”起義,最後扶持的都是李氏王族,不是其他人。

二、士大夫階層鬥爭消弭內憂

事大主義只是外因,朝鮮王朝能延續500多年,起主導作用的還是源自內因,這和士大夫階層的不斷鬥爭有很大關係。

朝鮮王朝的統治階層是標榜儒學的士大夫階層,也叫“兩班貴族”。他們壟斷了教育、科舉、為官等特權,延綿數代,在中央和地方盤根錯節,在中後期的權勢甚至超過了王權。一些權臣和黨派能夠左右國王廢立,權臣如安東金氏、豐壤趙氏、坡平尹氏、驪興閔氏等,黨派如東人黨、西人黨、老論黨、少論黨、南人黨、北人黨等,勢力十分龐大。

按中原王朝來說,權臣和黨派超過王權勢必會引起改朝換代。不過朝鮮攝於中原王朝的存在,這些權臣不敢有此逆謀之心,不過他們可以通過另外的方式來達成目的,那就是通過政變來廢立國王。

朝鮮王朝500多年一共發生了兩次成功的政變,分別為“中宗反正”和“仁祖反正”,而發起政變的主體都是兩班士大夫階層。中宗反正推翻了燕山君,仁祖反正推翻了光海君,這些士大夫在推翻國王后,都擁立另外的李氏宗親繼任國王,他們成為“功臣”,世代享受特權,朝鮮王室則得以延續。

不過他們內部分化卻很嚴重。朝鮮就這一畝三分地,而權臣和黨派依仗特權,其家族繁衍速度飛快,這點蛋糕是遠遠不夠他們這些權臣黨派分的。所以掌權的權臣和黨派在拼命維護自己的利益,壓制被打壓的派系的同時,其內部為了爭權奪利也在不斷分化。

比如東人黨就分化出了南人和北人兩派,西人黨分化出了老論和少論,北人黨又進一步分化為大北黨、小北黨、骨北黨和肉北黨等等,彼此鬥爭不斷。無休止的黨爭,代表著其實力的此消彼長,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為中後期弱小的李氏王族存在延續提供了可能。如朝鮮英祖李昑施行“蕩平策”,大院君李昰應打擊勢道政治等都是具體表現。

三、農民勢力弱小,起義難成氣候。

農民起義在我國封建王朝的更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朝鮮王朝則不同,農民起義的影響力微乎其微,極難撼動封建統治。

因為朝鮮土狹民寡,農民階層在體量上難以形成抗衡封建統治的勢力。而朝鮮一旦地方發生起義,狹小的國土面積有利於政府調集軍隊征討,不利於農民進行長期鬥爭。同時,朝鮮士大夫階層在地方的勢力龐大,他們的家族往往能延續數代,以忠義孝悌的儒家思想對地方施行教化,對地方的影響力很強,農民很難有起義思想。

所以朝鮮王朝500多年來,極少發生農民起義。直到19世紀末,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基督教的迅速傳播,集“儒、釋、道”為一體的東學思想逐漸形成,朝鮮農民以此為信仰掀起了朝鮮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席捲半壁河山。不過,東學黨起義最終在朝鮮政府和日軍的聯合剿殺下宣告失敗。

綜上,受奉行事大主義、士大夫階層內部鬥爭和農民勢力弱小三方面因素的影響,朝鮮王朝得以延續500多年。


奉史為師


李朝的開國皇帝李然,是唐朝李元霸的34代孫。當年李元霸沒有死,受恩師黃花祖師指點,遠離皇權爭鬥,去了朝鮮。李元霸也正是跟隨師父在青瓦臺黃花山學藝,所以對朝鮮情有獨鍾,定居朝鮮。

李然的受藝恩師是當時明教教主波斯王子,也就是後來的金毛獅王。李然與朱元璋的認識,朱元璋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與當年劉備賣草鞋也差不了多少。兩個人一見如故,在葡萄園二結義,朱元璋大李然4歲為兄長。

兩個人確實是人中龍鳳,朱元璋提前8年打下江山,建立明朝。朱元璋獲得最後的勝利,與李然的幫助是分不開的,當時有六萬李家軍在關鍵時刻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

洪武八年,李然在朝鮮建立李朝,時刻不忘二大爺李世民的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心民生,發展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李氏重德,以德服人,整個李朝,人人以德為榮,吏治清廉。

李朝能延續五百多年,不是可以用腐敗來評價的,這麼久的王朝在歷史中也算是一座豐碑了。李朝是一個得民心的王朝,以民為天的執政理念,是李朝得到國民擁戴,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正一山開


根據專家學者的苦思冥想,看似腐敗的朝鮮李朝,一直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再腐不能腐眾生,再窮不能窮國民。根據【李朝秘史】,李朝歷代皇位的傳承是以德傳位。

李朝的開國皇帝李然,是唐朝李元霸的34代孫。當年李元霸沒有死,受恩師黃花祖師指點,遠離皇權爭鬥,去了朝鮮。李元霸也正是跟隨師父在青瓦臺黃花山學藝,所以對朝鮮情有獨鍾,定居朝鮮。

李然的受藝恩師是當時明教教主波斯王子,也就是後來的金毛獅王。李然與朱元璋的認識,朱元璋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與當年劉備賣草鞋也差不了多少。兩個人一見如故,在葡萄園二結義,朱元璋大李然4歲為兄長。

兩個人確實是人中龍鳳,朱元璋提前8年打下江山,建立明朝。朱元璋獲得最後的勝利,與李然的幫助是分不開的,當時有六萬李家軍在關鍵時刻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

洪武八年,李然在朝鮮建立李朝,時刻不忘二大爺李世民的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心民生,發展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李氏重德,以德服人,整個李朝,人人以德為榮,吏治清廉。

李朝能延續五百多年,不是可以用腐敗來評價的,這麼久的王朝在歷史中也算是一座豐碑了。李朝是一個得民心的王朝,以民為天的執政理念,是李朝得到國民擁戴,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白這個顏色


李氏朝鮮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由高麗大將李成桂篡國而建立(朝鮮版的陳橋兵變),其滅亡時間則是在清宣統二年(公元1911年),國祚共計519年。算起來確實是乎相當於中國明清兩朝總和。

(其實歷史朝鮮準確講是在建陽二年(1897)滅亡,當時朝鮮高宗沙俄支持下搶得皇位,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但畢竟還是李氏一脈,而且這個大韓帝國在日俄戰爭後便完全成為了日方的傀儡,並在1911年正式併入日本。所以通常我們將李氏朝鮮的滅亡時間放在1911年。如果考試的話,您還是填1897年)

而眾所周知,這個李氏朝鮮確實乏善可成,對外基本上就是弟弟,夾在日本和中國之間,永遠都是最弱小的那一個。對內鮮有明君,世宗大王算一個,但更多的是諸如燕山君這樣的昏君,暴君。那麼內憂外患都上齊了的李氏朝鮮,為何能夠堅持這麼多年呢?

這個其實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來分析,因為朝代興替國家興亡無非兩個源頭,內亂或者侵掠。

首先從內亂上來說,李氏朝鮮這五百多年有過不少,但是基本上都是僅限於上層的權力鬥爭,底層的民亂倒是沒有多少。

比如李氏朝鮮建國初期的兩次“王子之亂”,那就是自家人打架,手足相爭,父子相殘,連開國君主李成桂自己最後都成了自己的階下囚,論兇殘程度絕對不下於李世民的玄武門啊。而這種王位之爭,肯定就不會改朝換代了。

還有還有中期(1453年)的癸酉靖難,那幾本就是找明成祖朱棣學的了,叔叔搶了侄子的王位。

當然,除了宗室內鬥之外,李氏朝鮮也出過臣子“造反”的事件,比如燕山君時代的中宗反正。不過這個“造反”比較正義,其動機不是為了篡位,而是推翻暴政。燕山君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嗜殺成性,最終遭成希顏、樸元宗等朝臣廢黜。而燕山君被廢之後,朝臣們還是推選了李氏宗室上位,所以也不存在改朝換代。

總而言之,朝鮮內亂大都侷限在上層,底下老百姓們則沒有過。個人覺得這主要是因為朝鮮人大部分是文盲,在世宗大王發明諺文之前,朝鮮統一都是漢字。而這個諺文方便於大家的交流,思想層面還是靠漢字。這其實就好比是思想的禁錮,一群愚民,習慣了逆來順受,你能指望他們造反嗎。而且一旦造反,旁邊還有個宗主國爸爸,分分鐘幫忙鎮壓有沒有。

說到這裡,就得說下這個外部原因了。

歷史上,李氏朝鮮外患比較嚴重,畢竟實力弱小。不管是遼東的女真還是隔海相望的日本,那都是大敵啊。

不過還好,這些外患朝鮮都扛下來了。

首先女真其實威脅相對不大,他們都是漁獵民族,搗亂也僅僅只是想搶點兒東西,而且實力有限。

在十五世紀的上半葉時期,朝鮮在本國西北部地區正式設計四個郡縣,鴨綠江也從此歸入朝鮮版圖。在隨後的政策之中,朝鮮中央將大部分民眾用強制手段牽往西北地區,徹底鞏固了邊疆的經濟發展,並對自己國土有了很有力掌控。

在他們的東北部地區,朝鮮更是憑藉著敏感的政治嗅覺佈局了東北六鎮,這些國家邊疆郡縣的佈局,將自己本身擁有的防禦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對於女真人來說,無論從哪個方向發動進攻,朝鮮都會像一隻刺蝟一樣難以下手。

當然了,這是在明朝時期。後來女真崛起,朝鮮自然而然地就改換門庭了,奉後金也就是後來地清朝為主,所以也沒有被滅掉。

朝鮮最大的威脅時日本,因為日本是個島國,而朝鮮則是他們向大陸擴張的最好跳板,一直以來就沒少打朝鮮主意。

朝鮮雖然打不過,但是有恃無恐啊。畢竟有宗主爸爸的庇護支持。

眾所周知,朝鮮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都屬於我們中國的藩屬國,尊中原王朝為主。尤其是在明朝時期,我們的王朝給予了朝鮮最好的待遇。朝鮮這個名字也正是太祖增給他們的,這個名字的含義是“永不征伐的民族”,明代統治者正是想通過這樣的態度讓自己的“小弟”放心。

到了萬曆時期,從戰國時期走出來的日本產生了吞併朝鮮的想法。一代梟雄豐城秀吉組織起了十幾萬大軍對朝鮮展開了全面侵略。史稱壬辰倭亂。

而起初戰爭的結果自然是一邊倒,朝鮮國君都被趕到了明朝邊界了。眼見要亡國了,於是朝鮮趕緊嚮明朝求援。你別看萬曆多年不上朝,懶得不得了,對於小弟還是頗為照顧。隨後明朝中央兩度派遣大規模援朝軍隊,幫助朝鮮人打退了日本的侵略。而在這個過程中,明朝也是損失頗為嚴重(畢竟日本軍隊的戰鬥力一直都很強),為後來覆滅埋下了伏筆。歷史上說明朝實亡於萬曆,其實就是隻得包括壬辰倭亂在內得萬曆三大徵,其極大的損耗了明朝國力。

真的是,就沒見過這麼好得宗主國。這也難怪李氏朝鮮一直對明朝非常感恩,即使是後來明朝滅亡,淪為清朝藩屬,其依然保持明朝衣冠習俗,連年號都還是崇禎多少年,也算是一段佳話吧。

當然不止明朝,其實後來的清朝對朝鮮也不錯,畢竟繼承了明朝時的“大哥”地位。讓清朝陷入亡國之禍得中日甲午戰爭,其源頭就是清軍出兵幫朝鮮抵抗日本侵掠。當然這次運氣就沒那麼好了,清朝最終輸了,不僅沒能救到朝鮮,還把自己給搭了進去。

因為沒有宗主爸爸的保護,延續五百多年的李氏朝鮮再也沒有了支撐下去的指望,最終成為了日本的附庸,並在1911年被被日本吞併,進入到日據朝鮮時代。

這個就比較有趣了,雖然女真和日本曾經都沒能成功侵掠朝鮮,但他們後來卻都做過朝鮮的主人。

其實看得出來,李氏一族延續五百年的主要原因還是他們會“找靠山”,即事大主義,誰強我就依附誰。由於朝鮮國內軍民素質普遍較差,就算是發動了農民起義也不會有較大的影響,等到明朝正規部隊來了以後就能很快鎮壓下去。面對外部的侵略也是同樣的方針,只要有“大腿”在就不怕有問題,代價就是每年給“大哥”上點貢品,所以說李氏朝鮮正是憑藉著這種“寄生”的方式才一直延續了下去。這也是歷史上那些小國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