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馆阁体书法包括大楷行书和草书吗?为什么?

千千千里马


馆阁体书法不包括大楷行书和草书。

首先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过程。而馆阁体是楷书书写风格中的一种独特形式,馆阁体这种书法风格流行于明清两代。明代称之为台阁体,后来慢慢称之为馆阁体。

馆阁体最初采用的,是以欧阳询和赵孟頫的书法字体为基础演变、整合而来的字形。它是专门用来写官方文件之类的字体,相当于现代的印刷体,以小楷为主。台阁体是一种明代官场书体。“台阁体”与“馆阁体”都是服务于宫廷和科举的书体,是国家承平时代信息有效传递的规范书体,其特点是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





福艺堂老志


馆阁体书法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一切想博取功名的人都得学习馆阁体。馆阁体书法主要是真楷书,而尤以小楷书为主要书体,不包括行书及草书。

沈度书法墨迹

我看关于馆阁体包括什么书体这一点,所有答主意见基本上一致,但是馆阁体这三个字的含义现在已经在逐渐发生变化,就像“同志”这个词现在真不敢随便乱用一样,馆阁体往往也被人用来指责某种书法风格千人一面、陈陈相因,并且不限于楷书,行书、隶书甚至草书也会被人戴上“馆阁体”的帽子。

田英章书法作品

馆阁体的创始人是明朝书法家沈度,他还有个名气一样大的弟弟沈粲,沈粲除了能写馆阁体楷书,还是一把草书高手,两兄弟的书法都得到了好几代皇帝的赏识,国家大事、金书玉册,都是由这两位兄弟亲笔书写,上行下效,朝野都在学习二沈书法,一时洛阳纸贵,万人临摹。

田蕴章书法作品

这让我想起来今天的田英章兄弟的欧体楷书,也是国家书写员,也是学习者众多,也被人成为馆阁体,历史这么惊人地相似,很值得人思考。

随文附上沈度兄弟、田英章兄弟书法墨迹几幅,大家一起看看。

沈粲书法墨迹


永书101


关于“馆阁体”的论述不多,也不全面,且多贬损之言。评价“馆阁体”大致就是:书写拘谨刻板,法度谨严,字体方正圆融,“黑大光圆”,没有生气,千人一面。更有与题主一样质疑“馆阁体算不算书法”,“馆阁体”真是那么不堪?我的回答是:馆阁体肯定是书法,并且是需有深厚功力才能写得出来的书法!!

“馆阁体”盛于明清,其代表队人物沈度,明代书法家,擅篆、隶、楷、行等书体,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赏识,称其为“我朝王羲之”,名重一时,乃至片纸千金。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台阁体”(馆阁体)。有墨迹《楷书四箴》《敬斋箴》《隶书归去来辞》等传世。《楷书四箴》楷法紧结遒丽,端正严谨,笔势稳健,体态圆润,表现出精湛的功力,具唐人法度,是沈度“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作。


陈老师爱画画


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应当了解什么是馆格体,馆格体为应试而生,也就像现在的打印体,便于识别。现在也有人把法度森严的楷书字体称之为馆格体,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变化比较少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第二,一些人不能静下心来练习,达不到一定的书写高度,贬称别人的字为馆格体。馆格体作为书法的一个类别,对书写者的要求很高,不是容易就能达到的。行书,草书讲求的更多是变化之美,讲究运笔,讲究布局,作品和心情关系很大,让王羲之,颜真卿再写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就不会写出同样的作品。



雪飞188836876


解答馆阁体书法包括大楷行书和草书吗?为什么?这个题目,首先涉及什么叫馆阁体的问题。通常来讲,什么叫馆阁体?一般来说是指流行于明清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是一种方正、光沼、乌黑、大小一聚的明代官场书体。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馆阁体”。

从馆阁体的概念来看,大楷行书和草书都不应该包括在其中。

但是,我们从狭义方面来理解,馆阁体特指楷书,特别是小楷包括在其中的。而大楷包括馆阁体中与否,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就是用馆阁体笔法、结构书写大楷,这样的大楷,也属于僵硬刻板,没有活力,不能以畅情适意,在这样的一种情况是可以包括在馆阁体之中的,至少可以是馆阁体化的大楷。

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原因是这样的,书体的形成的因果是挺复杂的,是社会文化发展中,表现在文字的传承演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间断的产物。

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辩证的、历史的来看待,才能真正梳理真伪,得出正确答案。同样,对待馆阁体包括大楷行书和草书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点说是不包括或包括。我的看法不一定准,但就个人的理解,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

一,从历史更迭的视角看。馆阁体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汉秦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至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职翰林院和文渊阁,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美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由此可见,碑版上的字大都是馆阁体,不论大楷和小楷的。二,从历史古迹留存的文物来看。故宫,颐和园里的字迹,很多是馆阁体,原因是馆阁体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强调共性和规范,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就馆阁体千人一面的俗气,局限了书法创新。这点看大楷行书和草书也不能到处流俗,各处景观是展览体,各个展览是流行风,江湖体横行。这或许也是为破处馆阁体的另一种翻版吧。


无味书舍


馆阁体书法实际上就是小楷,在古代没有印刷技术,朝廷发给各地方的文件通知都需要用毛笔抄写送到各地,因此招聘一批人,每天用小楷书写这些文件通知,写字的人常年累月地这样写,久而久之谁都心烦腻歪,想放手写其他的书体,上面又不让写,所以馆阁体让人憎恨。其实,馆阁体是非常工整漂亮的,科举考试也用这种书法,我们不应该排斥馆阁体,就书法的本身沒有任何毛病,只不过是当时的制度造成了人们对馆阁体的不满。后来就被当今社会上写丑书的人攻击,用以宣传他们的丑书理论。有人说馆阁体是黑大圆光,这是错误的,是谬论。


刘路德书法


馆阁体不包括大楷和草书。馆阁体就是明清时期官方字体,现在说的小楷。有钢笔时候,用钢笔写的字,就叫硬笔书法。主要功能写字工具!



聂文振


肯定不包括啊。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于个人喜好,他们都曾大力提倡书法,一时帖学大盛。成祖下诏求海内擅书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这对当时书法艺术风貌产生过较大影响。因此,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称“台阁体”。


大唐驱魔师


馆阁体,即"台阁体"是盛行于明清时期(主要是明朝时期)一种官方书写格式。其特点是:横平坚直,中规中矩,便于识认,普遍应用于官方及正规场合(如学子应试)。

馆阁体从书法本身及艺术性来话,美感或者书写者的个性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展示!没有行书,草书更能满足欣赏者对书法艺术的要求。

所以,馆阁体有楷体的端装,中规中矩形式在里面,但是没有行书与草书行云流水般的风格。


樊乐意


馆阁体是以前朝廷里公文的标准字体,特点是规范统一,为的是好辨认,缺点是极少有变化,看起来是千篇一律,缺少神韵,有些沉闷。而这正是书法的大忌,因此历来饱受诟病。但不是字写得不好。要知道,古时候在朝廷里行走的人不乏大家,是行文特点决定了馆阁体的走向,也因此束缚了写书法之人的海阔天空的个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