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在一個無國界( borderless)的時代,無立足之地的人是最受人鄙視的。立足之地就是過去,就是歷史。 在我看來,沒有歷史的人和忘記了過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或者像一隻雞一樣只知埋頭生蛋,直到自己被吃掉。" ——宮崎駿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錄和評論一眾人類活動進度的歷史事例的一門學科。簡單來講,歷史就是對人類過去發生的事記錄下來並作出相應的評價。因此,歷史在多數時候也是當下時代的一個縮影。如果單單只是記錄和評價,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的學科,就應該消失。但是,存在即合理。歷史的用處在於不斷髮現真正的過去,在於用史實材料說話,在於如何讓人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換言之,我們之所以學習歷史,是因為通過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根據過去發生的事總結經驗,對現在的事情儘量規避風險。我們經常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從中可以看出,歷史是不斷延伸的,就像河流一樣源遠流長。歷史是文化的繼承,是文化的沉澱和延伸,歷史學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是世界發展的目錄。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事實上,歷史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換言之,廣義的歷史學是由兩部分合成的整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換言之,廣義的歷史既包括宇宙的發展也包括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一言以概之,狹義的歷史只記錄人類文明的發展。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一.歷史之於我們的意義

歷史的根本意義,在於讓學習歷史的人瞭解人類社會的不同領域是怎樣發展壯大到今日的局面,瞭解了我們今天的世界來自何方,我們是通過什麼樣的措施造就了今天的世界,從而更可能對現下和將來做出相對可靠負責的判斷和預測。人類所涉獵的一切領域都有與之對應的歷史研究,無論是從宗教史哲學史還是到婚姻史家庭史時尚史。

但是聯結起所有跨度與領域的關鍵有二:文明和國家。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同一個命題,同一個歷程。要想實現人類文明化和人類文明進步,國家,是一個必需的工具。國家也是文明產物得以存留並傳承至今、發揮作用和持續發展的載體,也是文明成果被大眾分享的提供者。如果不將文明與國家二者的發展經過連起來,泛論其它,無論是經濟與民生還是藝術和建築,都不可能講清脈絡。由於對文明與國家的錯誤認知,造成了無數人自以為是的個人見解與決策導致了和世界範圍內一個個國家、民族悲劇。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直到如今,大多數國人並無清晰的文明概念,甚至很多人可能都分不清精神文明和人類文明的異同,分不清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明和以雅典為核心的愛琴海文明。因此太多國人對日本、韓國等國家充滿敵意,尤其是把韓國傳承我們共有的文化傳統當成竊取並加以指責。比如韓國的端午祭,朝鮮半島傳統節慶依賴於中國傳過去的農曆,端午節本來就是韓國國民傳統的一部分,是中韓越的共同遺產。上至政府下到百姓,動輒把美國只有幾百年歷史當作美國文明短的鐵證,混淆了國家和文明的概念,更是鮮少知道美國社會是人類最古老的兩河與埃及文明之結晶的主要繼承者之一;而大多數國人也不明白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都大量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明,而無論是古希臘-羅馬文明還是伊斯蘭文明的另一來源古波斯文明,又都是古埃及和古兩河文明的後代,加上對亞伯拉罕宗教都缺乏瞭解,因此盲目追隨歐美,把伊斯蘭文明區視作東方,這站在中國人立場上荒謬至極。

中國當代社會冒出來的盲目文化自信,就來自於從上到下的普遍文明觀念缺失。我們今日的中國人基本屬於生活在西方文明裡的一個帶有東亞特色的次文化當中,除了語言、飲食和政治運作的底層邏輯保留原有東亞文明比較完整,無論是正規制度、法律、建築、服裝、音樂、時尚、工程技術、教育體制、娛樂方式、社會儀式等等方面都基本西化了,而作為當今中國社會發展基石的科學技術,基本完全就是西方舶來品。

我們應當為我們的祖先創造的偉大文明自豪並保存和發揚傳承至今日的眾多文化瑰寶,但是我們斷不可忽略了我們的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我們和全世界其它任何地方的文明人口一樣,也是西方文明的繼承者,而我們繼承的西方文明對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是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的。民法是怎樣形成的?證券市場是怎樣形成的?遠洋貿易規則怎樣形成的?會計準則怎樣形成的? 我們家家戶戶居住的鋼筋混凝土房屋所用的建築技術怎樣產生的?鐵路是怎樣出現的?大凡對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用到的事物發問,不少於十之八九都需要到西方歷史中去尋找答案,而我們全社會對西方歷史的不重視與隔膜,正是中國百年來追趕西方屢屢受阻的原因之一,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怎麼能把道理學透呢?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今日的歷史研究者已經明白,過去數千年裡文明世界裡人口流動和文化傳播一直未曾間斷,所有國家與文明區域的發展,都有持續的外部影響存在。而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今日更甚以往。若一國國民大比例地缺乏對外部世界的基本瞭解和理解,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國運風險。中國已經走過了舉國模仿、靠近歐美日的階段,在更廣闊的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地參與、佈局謀篇,對歐美之外的全球其它地區的歷史常識的瞭解,為越來越多國民所需,也應該納入全民教育,在我們嘲笑很多痛恨北朝鮮的美國人連北朝鮮在哪裡都分不清、支持臺灣的美國人連臺灣和泰國都分不清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國民能不能對全球的歷史地理認知更靠譜呢?

中國是影響世界走勢的大國,年輕的中國人對自己國家和全球都負有巨大的義務,對世界歷史的基本認知是必要的。同時,這個世界雖然大多數國家不是發達國家,但是很多國家都有自己擅長、富有經驗和教訓的領域,值得中國學習研究,中國的普通國民起碼應該有一種意識,

過去一百多年的歷史已經反覆告訴過我們,全球化是勢不可擋的大趨勢,局部的、階段性的抵制難以避免,長期與之對抗只會造成悲劇。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一次次造成了國家間和國家內的人道主義災難。而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來自於教育中意識形態化、偏頗自私的歷史觀,一個象徵性的例子是,希特勒的反猶思想和日耳曼上至高無上思想就直接來自他的中學歷史老師——他最尊敬的一位老師。我們對下一代的歷史教育,要超越狹隘的國族視角,雖然不可能做到對全球歷史一視同仁全面深入瞭解,但是要充分強調歷史上和當代他者存在的現實性和合理性,既能理解他者的訴求,哪怕同時基於己方利益不可能全盤接受,也能從全球角度理解本國曆史,而這是中國這樣歷史悠久的大國尤其需要的。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民族自豪感應該是歷史學習自然而然的副產品,而不應該是其主要目的。中國文明在上古階段無論是發育時間還是達到的高度都遠遜於兩河和埃及文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除非有石破天驚的考古學發現,但畢竟如果上古中國有過可以與古埃及古王朝時代可以媲美的發達文明,很難不留下大量精美文物,而如果量大很難在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中國大地上全部藏匿至今;現在發現的比如陶寺石峁遺址固然震撼,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廟以及海量工藝品、文字記錄還是不在一個水平上。中華文明更是從來沒有佔據超過人類文明版圖四分之一的土地,中華文明璀璨的任何年代,西方都有並不遜色的"對手",無論是波斯大帝國,古希臘古羅馬,還是阿拉伯與突厥人的大帝國,以及印度次大陸的若干帝國,以及他們所建立、維持的文明。

非要在各種領域牽強附會地證明中國人多少發明創造早於西方几百年上千年,哪怕對確實的一些事實過度強調,而不公平地談論各個文明各自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不講人類文明發展史的主線,都並不利於培養能夠客觀認識自身和他者、努力推進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的公民,而更容易培養出心態狹隘的幼稚的民族主義者。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民族自豪感也不需要完全建立在本國族多厲害的基礎上。就像一個貧寒的家庭,子女依然可以尊敬他們教育不多但是為人地道的父母;每個國族的頑強生存歷程本身,無論其領土廣袤還是袖珍,人口龐大還是很少,都是值得自豪和被其它國族尊重的。中國人幸好是一個大國,建立自己的國家自豪感不難;而中國國內的族群或大或小,維持自己的族群自豪感,大凡在遵守憲法的前提下,都應該得到尊重和鼓勵。而中國內部的多元本身,就完全應該是我們自豪感的一個來源。

民族國家的概念並不適用於中國,中國從來不是民族國家,無論從西周建立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算起,中國從來都不是為一族而設立的國家,中國從來都是多族群並存、自由融合的國家,這是我們偉大的帝國遺產。就像漢服已經不足以代表整個中國人群體作為國服,我們的歷史教育也不應該完全拘泥於漢人的歷史,其它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同樣應該得到宣傳,全國範圍內蒙藏維這些大民族的簡史應該進入歷史教學,而各種民族地區都應該向孩子們乃至全社會進行當地或大或小的民族歷史的教育。對國內各族群歷史與文化的基礎性瞭解,是國內族群和平相處的前提和有效保障;無知,則是偏見、歧視與暴力的源頭。

怎樣的國家認知是合適的,是每個時代歷史教育的一道至關重要的開放性問答題。合適的答案未必是全面揭露真相,而需要根據民智與時代需求加以判斷。當民眾普遍是文盲的時候,講複雜的信息是很難有效的,利用神話和英雄故事創造凝聚力往往更為可取。社會中存在大量識字讀書的人,但是大眾文化程度依然不高的時候,用一些相對先進的意識形態比如民族主義或者階級鬥爭唯物史觀去解釋國家存在的意義,就說服力更強,但是依然需要對史實削足適履。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而在一個大多數年輕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社會里,當灌輸不再是被尊重的教育手段,大多數人意識到需要通過分析不同角度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觀點時,對史實的遮遮掩掩和用簡單幼稚的邏輯解釋複雜的人類社會現象,就不在值得尊重,而應該被唾棄了。一個年輕人普遍得到良好教育的國度裡,建立國家所經歷的歷史上種種必須的惡無須諱言,而國家存在與良好運營的必要性,正是為了避免惡的重演,現代國家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或者一群人的虛榮心和野心,而是為了給所有人提供人生髮展所需的機會與尊嚴。因此,國家歷史上的開疆拓土應該講,而各種為民生考慮的制度建設乃至國家社會結構的自發變化,也都應該涉及。

要讓國民全面看待國家,就必須從經濟、思想文化、人民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去認識各個歷史時期,而不要僅僅關注高層人事與制度或者僅僅是征戰與改朝換代。另一方面,制度的創建之重要性又不亞於國家功業的輝煌,比如北魏這樣全面開啟隋唐制度與風氣之先的小朝代,就絕沒有一筆帶過的道理。

另外,年輕的中國人應該明白,學習歷史,道德感很重要,既不要盲目對古人帶有道德優越感,也不要陷入無所謂善惡的絕對道德相對論。比如,對於歷史上的種種奴隸時代,今天大多數人覺得不可想象,但是大凡吃肉的人,想想讓自己大口吃肉成為可能的今日人類對家畜家禽的殘酷奴隸制,只要不是自欺欺人太過的人,都不難理解我們和蓄奴販奴的古人相比並無本質不同。又比如,我們也斷不可覺得今日之社會同奴隸制的過往社會相比,普通人的生活質量沒有實質性提高,人的日常道德水準沒有改善,那樣就否定掉了無數先人的探索、努力與忍耐所帶給我們的巨大文明進展的意義。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二.《千與千尋》中角色的歷史歷程

也許,我們喜歡這部電影,是從千尋身上看到曾經自己的影子。曾經哭泣過,曾經怯懦過,曾經也退縮過,可是,經歷磨難,就會成長起來。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千尋是隨著父母來到叫油屋的地方。然而,這個世界,不同於現實世界,更何況,它的運行規則更像成人世界,到處充滿著複雜和危險。而,以前活在父母的闢護下,活躍在孩子世界的千尋,這個世界既完全陌生又令人恐懼。面對父母變成豬的事實,她不知道怎麼辦,她像一個無頭蒼蠅般在這個小鎮亂竄。直到獲得白龍的幫助,才能找到一絲的安慰。可是,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千尋始終是信任不起來。及時出現的白龍,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也許,千尋自己的慌亂讓她忘記了哭泣。

如果十歲的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早已不知東西南北。看來,千尋比我們是要勇敢的。敢於一個人走完油屋外面的懸梯,到鍋爐房找鍋爐爺爺尋求幫助。也敢於去到油屋世界,乘坐電梯,去面見湯婆婆爭取工作。即使湯婆婆再三的刁難,身體再怎麼害怕地發抖,也要大聲的說出"請讓我在這兒工作"。面對所有人的嘲笑和鄙視,也要笨拙的努力工作。獨自完成清洗服務,幫助疑似腐爛神的神明。拯救變得貪婪的無臉男。幫助朋友白龍找回真正的名字。這一切都有目共睹,她真的是一個人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

可是,當我們看到千尋獨自一個人蹲在花圃旁沉默時,又有很多熟悉的辛酸。想到自己很多時候受了委屈,筋疲力盡,躲在角落裡抱住自己。現實中,很少有像白龍那樣的朋友陪在身邊,當你獨自悲傷時,對你說"你已經很努力了"。當然,世界不會按照我們想要的運行,我們更多的時候是躲在角落裡獨自舔傷口。可是,當我們把自己當作電影裡的千尋,經歷著這一切的變幻莫測時,感受到有一個人陪在身邊,時刻安慰,隨時可以崩潰大哭。就像白龍勸說千尋吃飯糰,那樣才有力氣面對之後的一切。而白龍時刻的陪伴獲得了千尋的信任,千尋寫下了偽裝,更多的是崩潰後的大哭。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一開始千尋確實是一個笨蛋。就像湯婆婆評價千尋般"你看起來又嬌氣,只會撒嬌,只會哭,你是個一無是處的蠢丫頭。"其實,想想,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候。也沒什麼覺得恥辱的,每個人都是從這樣過來的。既然,千尋答應了白龍會努力的。千尋也會一直努力下去。對於身旁熟練的同事,千尋也會笨笨的去做。湯婆婆讓千尋招待疑似腐爛神的神明,即使味道令人眩暈,也會努力地做好每一步。看到無臉男站在雨中,會善良地送上一絲的溫暖。面對管理藥湯牌的主事的刁難,也會努力地索要自己工作需要的藥湯牌。

而對於正在受難的朋友白龍,敢於捨身去救他,比如,在油屋外面老舊的管道上奔跑,攀爬直到頂層的鐵梯。登上有去無回的單程列車,到錢婆婆那奉還白龍偷來的印章。千尋很努力地在這世界活著,也很努力地影響著身邊結交的朋友們。也許,成長就是不斷地歷練,以身作則,自己成長了,身邊人也會跟隨。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孤寂卑微的無臉男

看過眾多的這部電影的評論,發現大家都很喜歡無臉男這個人物。大多數的猜測是大家看到了無臉男就像看到了自己,渺小、卑微、寂寞。有人猜測,無臉男代表了這個現實世界的人們身上的寂寞、空虛和慾望。也有人說,無臉男的變化歷程就是我們現實中的人,從白紙一樣的學生變成帶有各種慾望的社會人士。眾說紛紜。最直白的說法,無臉男就是一個卑微孤獨的象徵,一個人在油屋那個世界四處飄蕩,面無表情地看著眾人的嬉笑怒罵。

看過電影的人,如果細心一點會發現無臉男和千尋打過三次照面,才被千尋注意。前兩次並沒有引起千尋注意,無臉男都是默默地站在橋的一端看著千尋。第三次,無臉男站在雨中看著油屋的紙醉金迷。這時,千尋開門來到髒水,才發現無臉男在淋雨。此時,千尋偶然的關心,讓無臉男感受到一絲溫暖。就像沒有星星和月光的黑夜有一束光指引你。無臉男想要抓住這僅屬於他的溫暖,想要陪在千尋身邊。看到千尋被管事的刁難,幫助千尋偷得藥湯牌。看到千尋這麼需要這個牌子,索性多偷幾個送給千尋,討她的歡心。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無臉男可能一心只想送給千尋,卻沒有想到千尋只需要一個,多得不會再要。他遭到了拒絕,落寞地變得透明。但是,他也間接幫了千尋。千尋幫助腐爛神洗澡用的藥湯牌子就是他送的。可是,身在局中的人物不會想到這些。當他看到眾人很喜歡被救的河神額外贈送的金子,之時,無臉男可能覺得千尋應該也會喜歡。他利用泥土變出來的金子引誘青蛙,且吃掉了他。利用金子引誘湯屋的眾人為他提供豐美的食物和奢華的服務。這時,無臉男應該會覺得金錢居然可以買來眾人的尊重。無臉男這種人很聰明,知道了社會的潛規則就會利用起來,利用一切有利的手段到達目的。

然而,無臉男沒有發現,他已被這湯屋的各種慾望所吞滅。要不,他再吃了很多美食之後變得巨大,變得喜怒無常。而面對千尋的再次拒絕,直接吞掉了兩個人。他忘進了自己進入湯屋原本的初心,是留在千尋身邊。可能在他變得巨大貪婪之後,還有那麼一絲的純良,要不他會送給千尋小山包般的金子嗎。在千尋勸說他離開湯屋回到原來的地方,無臉男說出裡自己真實的想法,"好寂寞,我好寂寞"。而當無臉男打算吃掉千尋的時候,他已經背叛了他的初心。幸運的是,千尋救了他,讓他吞下了半顆河神糰子吐出了所有的汙濁之物。變回了原來那個半透明又膽怯的無臉男。看到列車上安靜地坐在千尋身邊的無臉男,很讓人喜歡。

很多人都猜測,無臉男是愛上千尋,才一直陪伴她。也許是吧。無臉男一直尋找千尋,是想要千尋做他的朋友。但是,最後呢?無臉男知道無法一直陪伴她,所以送她最後一程後留在錢婆婆家。這也是幸運的。千尋幫他找到的居所,不在到處漂泊。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擁有兩面的白龍

白龍在這個世界算是個兩面的人物。一方面作為湯婆婆的弟子,勤勤懇懇地履行弟子的一切職責。即使,湯婆婆讓他去偷錢婆婆那裡的印章,不管這個任務再危險,他也會去執行。後來呢,看多電影的你也知道,吞下印章的白龍極其痛苦,而肚子裡的印章也在吞噬他的生命。更可況,身體周圍還有一群帶有魔法紙人攻擊他。要不是千尋一直的呼喚,以及讓他團下半顆河神糰子,救了他的性命,他早就不存在這個世間了。

白龍本是一名河神,在他的家被人類填平之後。沒有地方可去,於是,他來到湯屋的世界學習魔法,成為湯婆婆弟子兼手下。他幫助湯婆婆搭理湯屋。而在湯屋的眾多員工眼裡,白龍是湯婆婆的手下,幫助湯婆婆辦壞事。於是,他成了他們口中的壞人。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來,千尋跟隨玲去他們的房間的時候,千尋詢問玲湯屋裡是不是用兩個白龍,而玲告訴千尋只有一個白龍,就是湯婆婆的弟子。那時的千尋應該很迷惑吧。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白龍在這世界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和來處。可能,千尋的到來喚起了他僅存的一絲記憶。在千尋問白龍,他怎麼知道她的名字的時候,白龍說出了真相,他們在小時候見過。所以,他想幫助千尋。在湯婆婆搜索千尋的蹤跡時,他幫助千尋逃到湯屋。他告訴千尋如何到達鍋爐房,找到鍋爐爺爺尋求幫助。如何在湯婆婆那裡獲得工作。在千尋安定下來之後,帶著千尋去看她的父母。而在千尋痛苦的抱住雙膝,默默地陪伴在身邊。也勸說千尋要吃東西,才能保持精神。而在千尋因為崩潰大哭時,靜靜地抱住她。這一切細節很溫暖。

在白龍受了重傷醒來之後,從鍋爐爺爺那裡得治千尋為了他踏上列車去了錢婆婆那裡,奉還他偷來的印章。那時的白龍,應該有些震驚。千尋為了幫他不顧危險地跑到錢婆婆那裡換印章,他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在湯婆婆那裡,他告訴她最重要的丟失了。也豁出去敢於面對湯婆婆的怒火,敢於和她談判爭取對千尋有利的條件。幫助千尋成功回到原來的世界。

有一個情節很欣慰,他們從錢婆婆那裡回來,飛在空中。千尋告訴白龍他真正的名字時,白龍褪去鱗片,波光閃閃。變成小白之後,以千尋手拉著手在空中緩緩下落。小白的眼睛裡溢滿了光澤,有著真實的自我。告訴千尋自己的名字叫賑早見·琥珀主。千尋也因為他找回了名字而高興的流淚。

只是最後的情節最讓人流連忘返。白龍拉著千尋把她送到小鎮的出口,之後不能再過去,且告訴千尋不能回到。兇狠的湯婆婆與被寵壞的坊寶寶。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作為油屋世界的管理者,湯婆婆真的很陰狠。初見她時,一個妙容醜陋的老婆婆,眼神陰狠,對人對事從不心慈手軟。的確是一個愛財拜金的主。她的房間裝潢的富麗堂皇,奢華的歐式裝修風格,滿桌子的都是金銀首飾。可能唯一讓她心軟的就是她的兒子坊寶寶。比如,坊寶寶因千尋的大聲吵鬧醒來哭鬧,怎麼踹她都不會生氣,還會耐心地哄坊。再比如,湯婆婆要履行和白龍的約定時,可以刁難千尋,坊對她說"婆婆小氣鬼,已經夠了,快點住手"。湯婆婆的囂張氣焰,不再出現。

有人說,湯婆婆也不容易,一個女人養家餬口,既要照顧孩子,又要兼顧事業。可以說,湯婆婆是一個女強人,只有表現的囂張跋扈才能鎮得住底下那群人。不像錢婆婆那樣,生活在自己的小院,過著安樂的生活,沒有人需要照顧也無需去爭取太多的東西。的確也是,湯婆婆需要養兒子,也需要履行作為女巫的職責。但是,兒子就是媽媽的命,在得知失蹤的消息之後,無明地恐懼和發怒。而再次見到兒子,驚訝於他的成長。

而坊寶寶是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鬧。他的形象是個巨嬰。現在用來形容那些不能管控自己的人的"巨嬰"應該是從這裡衍生出來的吧。巨嬰嗎,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世界要圍著我轉。前期,坊寶寶表現的就是這樣的形象。比如,被吵醒踹湯婆婆的頭,比如,千尋躲在抱枕堆裡,湯婆婆找到躺在抱枕堆裡睡覺的坊寶寶,被打擾了就哭鬧。但是,在電影裡,這隻會表面現象,坊寶寶是被寵壞了的孩子。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在他變成老鼠跟著千尋遊歷一遍回來之後,學會了走路,告訴身為媽媽的湯婆婆"很有意思,寶寶。"說這段旅程很有意思哦。也許,想要孩子成長,在恰當的時候,父母真的要學會放手。其實作為巨嬰的坊寶寶本性不壞,在無臉男想要吃掉千尋之時,坊寶寶即使身軀再小也會幫助人,他咬上了無臉男的虎口,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本來就是天真無邪的孩子。第一次坐列車,開心的站在車窗上蹦蹦跳跳地看著窗外的風景。而在下了車,也想要憑藉自己的力量走路。很勇敢的孩子。

這個世界充滿著慾望,一不小心就會深陷其中,迷失心智。很多人都以為《千與千尋》是一部兒童電影。卻不知,這本就是一部成人電影。兒童看了只會驚奇和開心。成人看了才會懂得其中蘊含的內容。

很多人都喜歡那個海天一線的場景,一輛列車在海中駛過。很美很動人。殊不知更多的內涵就像人們常引用的"人生就像一列單程列車,在不同的站,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會相識,有的只是擦肩而過;有的會短暫的停留,有的能陪我們看最後的風景。"

我們不知這輛人生單程列車去往何處,只知珍惜現在的每一時刻。那些短暫的過客,有的在你的人生天空中劃過,輕描淡寫,有的卻刻骨銘心,需要用一輩子去紀念,不管怎樣,我們都會從這些經歷中成長。

從《千與千尋》中談歷史的意義—沒有歷史的人猶如蜉蝣

歷史是想象的導師,歷史啟發了想象,而想象本身足夠美好,它讓我們見到了在現實中不曾存在的東西。歷史在我們迷茫彷徨而無所適從時露出一抹溫和的微笑:看看以前的自己吧,你就知道你今天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了。歷史以諷刺的方式深刻地提醒我們:請拿出你看我的心態坦然接受過去的失敗,在你成為我的一部分之前趕緊站起來朝著你要走的方向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